2012年3月25日 星期日

放下工作,開始樂活(26):旅行的意義

名山大川,特色建築很吸引人,多看幾眼也就那樣了,但千姿百態的生活和文化令人玩味再三,不覺疲倦。 不到一年,我發現只要要求不太高,維持生計的開銷比原來預想低很多,因此對必須再度工作養家活口的憂慮大幅降低。這個階段對我來說最重要的財務目標是“入可敷出”,達成目標有兩個關鍵,一是知道入跟出的細節,二是確保入的比出得多,要做到這點少花比多賺容易得多。但我的整體花銷並沒有減少,原因是我把省下來的錢全挪用在旅行上。 我過去一向不是個愛旅行的人,雖然工作出差加上年度假期到過許多地方,但大都走馬看花,到此一遊。退休規劃旅行,主要是為配合老婆的喜好,沒想到跑了一兩趟後,自己也開了竅,發現原來其實不是不愛,只是以前心態不對,不能放開心胸觀察體驗陌生地方。嚐到甜頭,食髓知味後,既然有多餘預算,就全加碼在旅行上。我把這個中年以後才培養出來的嗜好稱作“旅行”,以有別於以前的“旅遊”。我倆出行盡量向背包客看齊,以前住高檔酒店,現在只要乾淨安全就好,以前為善加利用有限假期,旅程要求精準方便,現在買打折機票,隨遇而安。 當然我倆離真正的背包客還是有段距離,以前旅遊大都用x天x夜計算時間,現在大都用x週為單位,自認已經是一大突破,但在旅程中遇上的背包客大都以x月安排行程,半年一年也是家常便飯。看著他們一方面為自己年輕時沒有這麼大的勇氣耐力感到遺憾,但也對邁入中年後還有興趣力氣做個半調子背包客感到慶幸驕傲。 “半背包”式旅行當然比較省錢,但更重要的是較貼近當地真實生活。到此一遊不賴,但跟看風景明信片,讀旅遊簡介的差別大不到哪裡去。讓我喜歡上旅行的是透過觀察和接觸當地人們,深入了解一個地方的風土明情,思維模式。名山大川,特色建築很吸引人,多看幾眼也就那樣了,但千姿百態的生活和文化令人玩味再三,不覺疲倦。 有人說:“旅行的目的不是一個地點,而是看待事物的新方式”,在這個前提下,其實旅行不一定非得去遙遠又充滿異國風情的地方,心態對了,處處是景,事事有趣。在我摸索人生旅程下一步的過程中,旅行也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不同國家種族的人群對待事物看法差異很大,以前或許只當成是奇風異俗,非我族類,試著跳脫自我,將心比心,卻發覺人類智慧無處不在,因此對許多事物有所改觀。 從財務管理的角度來看,旅行成了調節閥,剩下的錢多就跑遠點,錢少就跑近點,時間上從起初規劃一年一個月到現在一年三個月,錢花的不少,卻完全沒有浪費的感覺,反倒是偶爾逛街看到各式新穎時髦的商品,以前會被吸引,現在心中只想省下來多旅行。 有別於過去的度假旅遊,旅行如今對我來說更像“換個地方過日子”,也因此影響對居住在什麽地方的看法。我發明了一個“大窩小窩”的理論,居住地是大窩,旅行目的地是小窩,大窩小窩最大區別是停留時間長短,旅行時間拉得越長,大小窩的區別就變得越加不明顯。小窩經常變動,大窩未嘗不可,試想,在哪個小窩呆久了不就成了大窩嗎?這麼想或許不全切合實際,但也不全是無稽之談,除了老年時的醫療需求外,其他可能的限制大都可以克服或妥協,我倆因此打定主意,在可能的範圍內,盡量做到以“四海為家”。 現在坊間流行以“xx歲之前必須要做的xx件事”為名的書,內容必定包含旅行,後來我對許多學生的建議也是趁年輕盡量多看這個世界,即使因此耽誤部分學業或工作都是值得的,因為旅行除了好玩,增廣見聞外,更重要的是能幫助我們透過外界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才能認對方向,比較起在錯誤的人生道路上早早起步,拔腿狂奔,確保在正確軌道上穩步前進,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