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5日 星期日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27):人生下半場

新概念把原來人活在什麽年齡就只能做什麽事的界限打破,正因為如此,原來被稱作退休的那個東西變得混淆不清,無以為名。 讀過的好幾本書中共同提到“人生下半場”這個名詞,很傳神,原因是按照傳統觀念把人生區分成成長求學,工作成家,退休養老三個階段經常已經不合時宜,起碼以我的例子來說就顯然不對勁。比方說,有人跟說很難想像我跟他爺爺一樣過含飴弄孫無所事事的退休生活,我想解釋這不是我的打算,卻又不知道該從何說起,而人生上下半場雖然還不是一個被普遍認知的概念,卻是到目前為止最貼近我的現實狀況的說法 這個概念有兩個前提,一是隨著醫療科技和健康觀念的發達,人類平均壽命比幾十年前大幅提高,傳統退休養老生活的時間長度和內容因此都產生變化。二是從工業革命以來形成的終生僱用制漸漸式微,企業環境和員工心態都讓曾經是常態的鐵飯碗僱傭形式面臨淘汰,代之而起的是較不受時空或單一企業需求限制,但同時也較沒有保障的職業生涯。這兩個前提相互作用的結果正一步步打破傳統的人生階段。 傳統人生的第一階段內容是“開發”,為未來打基礎,時間大約二十多年。第二階段“生產”,成家立業,為社群貢獻心力,時間長達四十年左右,最後退休人生所剩無幾,過以“休閒”為主的生活。新概念把開發和生產兩階段合併成為人生的上半場,和傳統差異不大,差異發生在下半場,因為內容變成集開發,生產和休閒的混合體。換句話說,新概念把原來人在什麽年齡就只能做什麽事的界限打破,正因為如此,原來被稱作退休的那個東西變得混淆不清,無以為名。 下半場既然又學習又生產,那跟上半場有何不同?不同在動機和心態,通常上半場較被動,雖然有一定選擇空間但有限,下半場自由度大得多,學什麽做什麽和自己天生志趣密切掛鉤,不再被外界需求牽著鼻子走,透過學習新事物和發揮天賦才能實現自我的同時,還有富餘享受休閒,幫助他人。至於上下半場時間如何分割?考量心智成長和壽命等因素,理想的分界點應該在四十多歲。 說的容易想得美,對吧?難嗎?當然不是人人都有條件做到,但也絕對不如想像中的那麼不著邊際,關鍵經常只在一念之間。一般人覺得難是難在四十多歲正是一身責任的時候,哪能說放就放?但下半場的概念並不是要人拋棄一切,自私的跑去吃喝玩樂。它強調的是人到這個年齡通常已經打下生活基礎,在不影響責任義務的前提下,拋開如今能被拋開的束縛,跟著心走,盡力發現和實現自我,讓生命發光發熱。 按照我的觀察,有條件這麼做的人遠遠多於實際這麼做的人,原因是太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符合條件,生活的慣性和無處不在的功利思想消滅了人們追求夢想的念頭。人們用各式各樣的藉口說服自己這樣是負責任的表現,或許吧,但事實是太多人在為他人負責的同時,卻只有太少的人在為自己負責,就像愛灑狗血的連續劇劇情,千篇一律的內容永遠都是:我對xx那麼好,犧牲那麼多都是為了xx,為什麽xx不懂我的心意,換來的總是對誰都不好的一場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