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9日 星期日

2010

搬家把2010年恰好切成兩半,前半年在北京碰上一個超長的冬天,被凍得夠嗆。下半年搬到高雄,又被南臺灣超長的夏天烤得發昏。無論地點,初到貴寶地,總是有許多需要調整適應的地方,適應的過程也總要犯些錯誤,吃點苦頭。可是,guess what? 樂趣正也來自於此。一成不變的日子,無論多麼安逸舒適,沒法帶給生活足夠的動能。面對新挑戰,嘴中抱怨,全身上下卻是煥發出克服困難的智慧和鬥志。。。。直到再次失去動能為止。到底,這反復發生的行為是一種不甘寂寞的表態?抑或,更有可能的,恰如那本似乎永遠看不完的“約翰克里斯多夫”裏說的:“人生就是一場永不停止的挑戰“!

生活在南臺灣的挑戰中奧熱的氣候其實算不了什麼,我那“老黑”的封號也不是浪得的虛名。更厲害的,回台半年,被選舉鬧了半年,一開始還覺得新鮮有趣,越近投票日,情況越不對。政策辯論全成了氣急敗壞的人身攻擊。民主社會中黨同伐異不是問題,可是共同的價值基礎必需是誠信,否則就得亂套。可碰巧誠信這東西還真不是我泱泱華夏民族的文化強項。當兩方陣營相互譏笑對方嫖妓的,睡覺的,含著銀湯匙出生的種種候選人,居然能夠勝選的時候,社會上並不是沒有人在提醒著大家:“笨蛋,問題不在嫖妓或睡覺,是在誠信!”,只是這股選前就不被重視的聲音,在選後聽來更像是狗吠火車。

美國這樣多元種族,生活形態南轅北轍的人群能夠因為共同的價值觀而凝聚在一起,同質性奇高的社會卻也能為人與人間些微的差異鬥個你死我活。生活在一起,就算不談共同理想遠景,總也該有個共同道德底線吧?公開罵三字經的公眾人物還不被大家責備,那來上幾顆子彈又何妨?全面械鬥又何妨?政治人物又何必還要穿西裝領帶,文縐縐假惺惺的談論公共政策?。。。。Anyway, 怎麼讓自己融入這樣的社會氛圍還不得高血壓我還在琢磨當中,但有鑒於選舉幾乎年年都有,這已然成為一個頗為迫切的問題。看來還是得回去把約翰克里斯多夫讀完,看看他可曾說過:“要是克服不了挑戰,那就認輸投降,腳底抹油。。。。“?

2010年最大的驚喜是出版了一本書,雖然直到現在還不確定該如何定位這件事情。會不會出完書後,新鮮感一過,就此放棄寫作?會不會幾年後重讀那些文字,因為太不成熟而臉紅?。。。。銷售成績似乎也很一般,出版已幾個月,還沒有再版的消息。出版社說要慢慢來,我倒是真不急,期待這種既不火爆又不香豔的文字引起廣泛迴響,大可以死了那條心。但之所以說它是個驚喜,首先是證明人的無限可能,中學以後就沒像樣寫過文章,現在居然寫了一本書,而且還有幾個人讀後說好,那這世上還有什麼事是完全不靠譜的?其次,不管哪天輪到我跟這個世界說拜拜,身後留下來的,有什麼比這本書更有價值的東西?明顯比銷售數字更重要的事情是:不管之前或以後,書寫下來的每一個字是否都忠於我心?如果是,不成熟又何妨?臉紅尷尬又何妨?如果不是?何必浪費時間寫作?

2010開啟了5字頭的人生黃金十年(哪個十年不黃金?)。可奇怪的是,不管生理和心理似乎都沒有因為跨過那個特定的日子而產生任何變化。二三十歲的時候,老妹說我有一個成熟的外表,幼稚的心靈。不知道現在外人怎麼看,自己倒是覺得,隨著年歲的增長,心靈和外表這下都幼稚到一起去了。話雖這麼說,心中明白年老力衰只是遲早的事,重點是如何過好日子。如果每一天都能更認識自己一點,更實現一點潛能,更對別人好一點,那每一天可都是真黃金,就算明天要跟這世界說拜拜也沒什麼好害怕遺憾的。反過來,庸庸碌碌,戴著面具活到一百歲,不過徒增內心後悔焦慮,浪費地球資源而已。

2010沒什麼真的值得抱怨的事情。搬家影響了一部分旅行計劃,但前後在中南半島待了一個多月,過足了當一個背包客的癮。新的一年準備換幾個地點如法炮製一番。閱讀也因為雜事雜念太多,有減少的趨勢,必須成為 2011重點改進項目。這一年來運動頗規律,雖然回到臺灣美食多,體重增加了一些,但健康程度總能支持我做任何想做的活動,感恩,繼續保持。回到臺灣重拾起丟掉多年的吉他,每天彈彈撥撥,其樂無窮,新的一年中期望有所突破,甚至嘗試街頭藝人的可能。今年大約又看了三百部電影,另外還新嘗試做了五六場演講或訪談。。。充滿變化的一年,平安喜樂的一年,夫複何求?

感覺像是不久前才在迎接21世紀的到來,再過幾天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就要成為歷史。2011年,風調雨順之外,誠摯祝願親人們,朋友們,無論多久未曾聯繫謀面,健康平安,樂在生活。

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海峽兩岸觀察比較 – 青年逐夢篇

最近看了一部在大陸沒有公開放映,但是在最大電影網站豆瓣網上得到很大迴響的影片叫“待業青年” 。三個多鐘頭半記錄式的影片其實拍的有點糙,但內容很吸引人,主要談論在現今功利當道的社會中,年輕人追逐夢想的心路歷程。這部影片勾起我對在大陸認識某些人物的回憶,再加上過去幾個月在臺灣中山大學做了幾場專題演講,接觸不少即將畢業的年輕人,而且和其中一些成了Facebook上的朋友。這兩件事引起的體會讓我想對兩岸的青年做個比較。

在大陸居住十年,遇見的年輕人大都很有想法。先不管他們追逐的夢想是什麼,起碼目標明確。明確的目標帶領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吃苦耐勞,無怨無悔。和臺灣比較,大陸的社經底子較薄,人口又多,要出頭就必須踩在別人的肩膀上,如此造就出一個個單打獨鬥能力高強,但是協調合作精神不咋地的青年小將們。以前在大陸工作碰到頭痛的問題之一就是這個,激勵單一員工完成任務不難,把一群人關係理順,發揮團結力量大的效果,很不容易。這個特色也反映在整體社會,不容易與人為善的個體湊在一起,形成的是一個人際關係疏離的群體,生活於此較缺少和諧和幸福感。

臺灣年輕人大部分是在衣食無缺的環境中長大。不需要背負家庭和生活的壓力本應讓他們有更寬廣的空間編織夢想,但實際的情形是許多年輕人根本沒有夢想。生活中雖然也有困難挑戰,高低起伏,但大都是按照早已寫好的人生腳本劇情發展。問題就出在這腳本,因為內容不是自己寫的。他們(或許該說我們)從小缺少嘗試新鮮事物的機會,原因是師長們擔心他會失敗受傷。他們也不被鼓勵獨立思考,表達意見,原因是他們被教導所有問題都只有一個標準答案,而答案是寫在紙上的,不是討論出來的。沒有嘗試新奇,體驗未知;沒有胡思亂想,意見碰撞,怎能認識自身特點?又怎能根據特點編織屬於自己的夢想?。。。。在演講的場合,偶有學生發問已屬少見,那種各抒己見,百家爭鳴式的討論絕無僅有,或是起碼沒在我的場子發生,遺憾!

現今的中國大陸是個價值觀極其一致的地方,萬般皆下品,唯有賺錢高。賺錢的手段也很有限,不是行行都出得了狀元。“待業青年”中描述了十幾個青年逐夢的個例,其中有畫動漫的,有組團唱搖滾的,有打職業籃球的等等。這些年輕人來自五湖四海,但有幾個共同點。首先,他們在學校成績都不好。其次,他們有勇氣走自己的路。第三,他們大都迫于現實,難以長久堅持理想。。。。該怎麼說?這樣的人被視為離經叛道,幾乎無一例外都成了社會邊緣人,這叫其他有理想抱負的年輕人拿什麼來跟師長據理力爭?十三億人口出不了一個周傑倫的原因不是沒那個苗子,是沒讓苗子長大的土壤。。。。待業青年的副標題是:謹以此片獻給我們逝去的青春,特別是那些不喜歡上學的孩子!令人感慨。

臺灣在社會價值多元化方面雖然也有待加強,但比大陸好得多。基本上只要有天分,夠努力,各行各業都能培養出成就傑出的人才。除了年輕人被過度呵護這個問題外,另一個潛在的憂慮是可能走上其他經濟更發達社會的路子。富裕的社會和空虛的精神世界相結合,容易產生類似日本越來越多所謂飛特族(Freeter),和尼特族(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的年輕群體,而這是否就是臺灣的明天?

接觸年輕人讓自己也感覺年輕。學校畢業,踏入社會以後所做的事都是想儘快脫離年輕的青澀,成為一個他人眼中成熟世故的成功人士。沒想到在社會大染缸中繞了一大圈後,年屆半百心中最嚮往的是能重回年輕時的懵懂和輕狂。大概是這個原因,雖然穿了二十多年的西裝領帶,雖然頭上白髮越來越多,現在的穿著打扮倒是越來越像老婆口中形容的“學生弟”。

那天在演講會上有一位同學提問:如果可以重來,我是否還會挑選從事二十多年的工作?想了幾秒後我回答:我不後悔走了這麼一遭,畢竟它提供了我“中年築夢”的條件。但要是真能重來,我會選擇“青年築夢”的道路。。。。我只是覺得不管外在環境多麼不利,也不管有沒有人提供幫助,每一個人都應該給自己所有可能的機會去築夢和逐夢。原因是每個人都該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任,沒有內心夢想的人生,無論有多少來自外界的回報,終究是空。對於“待業青年”中的主人翁們,我心中除了感慨外,其實更多的是羡慕欽佩。我猜想如果對他們提出同樣的問題,回答會是:當然會,有夢最美,我成功了。。。。因為我嘗試了!

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

中南半島游記 – 高棉血淚史

柬埔寨的近代史活脫脫的就是一部高棉民族血淚史。王國發展到十九世紀時,國力漸衰。國土被鄰近的泰國和越南蟬食鯨吞,瓜分殆盡。這時跳出來解救亡國命運的也不是什麼英明蓋世的民族英雄,而是另一個外來的惡魔 – 法國殖民主義。被殖民將近一世紀,好不容易獨立建國的柬埔寨依然內外沖突不斷,直到1975年,悲慘的命運達到最高潮。波布領導的赤柬(Khmer Rouge)打贏內戰,接著在掌權的四年之間屠殺了兩百萬高棉同胞,而當時的國家總人口數不過八百萬,也就是說,不分男女老少,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被殺。

這場“運動”師法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只是在手段做法上更加激進殘酷。當所有受過較高教育的人都被殺光後,手上有刀有槍又沒受過教育的人讓情況發展越加一發不可收拾。這個由純凈肥沃的河流,湖泊,農田和叢林所組成的國土幾乎在一夜之間變成殺戮戰場。在整體人類近代史上留下最令人痛心疾首的一頁。這場運動搞得國內外天怒人怨,但被推翻後的赤柬并未從此消失,而是轉入農村繼續和也不是很得人心的新政府打游擊戰,直到1998年波布病死,赤柬無疾而終為止,而至今當時交戰雙方互設的地雷還沒有被完全拆除。

在參觀吳哥窟的其中一天,我與一位出生長大在柬埔寨的美國籍女士同車。波布當政期間,她那受過高等教育的父親和哥哥姐姐都被殺害。她和母親弟妹受到聯合國人道援助,在難民營待了兩年後,由美國家庭認養,後來住到加州,結婚生子并且成了一位忙碌的服裝設計師。在離開31年之後,她首次回到祖國尋根,并在踏上故土的那一刻,嚎啕大哭,不能自已。我聽她娓娓述說人生故事,心中想起她那些被殺害的家人同胞,突然間一個撲克游戲拱豬中的名詞“豬羊變色”從腦中蹦了出來。或許天下事本該如此,物極必反,否極泰來。這位女士悲慘的遭遇反為她和後代帶來全新的人生,何其吊诡?再見故土,又豈能不唏噓傷感?

其實目前生活在柬埔寨大部分的人在長年戰亂中都有親人朋友的損失。但似乎不管政府或民間都不急著去算這筆帳。波布本人到死都沒有上過法庭,而對其他戰犯的審判也是一拖再拖,當年主要的儈子手們如今都已垂垂老去。大家伙更傾向於在全民篤信的佛教教義中尋求精神慰藉,讓時間慢慢撫平傷口。但在遺忘過去的同時,柬國人民也不忘孕育未來,現在柬埔寨人口1400萬,即使嬰兒出生死亡率接近百分之十,總人口數仍然比三十年前翻了一倍不止,全國15歲以下人口接近總人口的一半,放眼望去家家戶戶都有四五個小孩。。。。歷史證明,即使戰亂血流成河,我高棉民族生生不息!

有句話說“人類從歷史上學到最大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不記取歷史教訓”。或許最不堪回首的過去才最需要我們的頻頻回首。亞洲民族的生存韌性讓西方人欽佩嘆服,但說到從錯誤中學習教訓,以避免同樣錯誤再次發生的能力卻令人不敢恭維。似乎對於把事情的是非黑白搞個水落石出的重要性,遠比不上為己為人留點面子。當然要是撕破了臉那又是另一回事。赤柬的罪行之所以能夠被揭發,基本上是改朝換代的結果。“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故事從古至今總在不斷重復上演。波布被批判了,但還有多少類似違反人性的罪行還被世人們刻意修飾掩藏?

從暹粒到首都金邊有三個選擇:陸,水,空,我選擇走水路。五個多鐘頭快艇穿越東南亞最大淡水湖洞里薩湖,一路風光明媚,賞心悅目。這個國家最主要生產就是稻米和水產,是個名符其實的魚米之鄉。無論城市鄉村,一路見到的柬國人民都很愛笑,臉上表情大都一派輕松,這點跟許多比他發達進步國家的民眾經常面帶焦慮,愁眉不展很不一樣。但是,無論人們多麼不愿意承認,在這些淳樸和輕鬆表情的背後,同時存在的還有無知和愚昧。

戰後,記者采訪當時負責審問拷打殺害自己同胞的赤柬士兵,得到的答案總不外乎:“我不知道那樣做是不對的”,或是“我是被逼的”。缺乏教育造成的無知致使雖然身而為人,卻沒有獨立思考判斷是非的能力,而愚昧使人雖明知不對,但缺乏說不的道德勇氣。當愚昧無知成為社會主流,這場只是聽說就能讓人做噩夢的屠殺之所以能夠發生,也就不足為奇了。

話說回來,教育也不見得就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靈藥仙丹,現今社會存在許多透過高等教育訓練出來的高級知識分子,看似學問很高,卻依然缺少思考創新能力,或敢於堅持的道德勇氣,本末倒置的教育使得這樣的國家民族前途不容樂觀。

金邊市位於洞里薩湖和湄公河的匯流之處,雖然是首都,人口不過一百萬。但別小看這一百萬人,制造出來的擁擠,噪音,污染,髒亂絕不亞於任河一個比它更大的都會城市。剛開始行走在金邊街道,只覺得這城市和許多中國的較偏遠鄉鎮城市一樣,缺乏建設。兩三天後,才突然領悟到這些城市之間最大的共性其實是:沒有特色!偏遠地方就算了,金邊可是一國之都啊!在這里,從街道到建築到食物到衣著到電視節目,處處可以見到外來(尤其是泰國和越南)文化的影子,但要找出一些特屬於高棉民族的東西似乎並不容易。

甚至于,嚴格說來,現在在國際間對柬埔寨印象較深刻的兩件事,吳哥窟可說是完全移植於印度,而即使赤柬波布掀起的那場運動,也是個不折不扣的山寨版。這個想法讓我有些不寒而栗。畢竟戰亂不可恥,汲取教訓,盡力爭取未來長治久安就是了。貧窮也不可悲,努力奮鬥,明天只會變得更好。但當一個群體失去自信和身份認同的時候,那可是能讓整個民族陷於萬劫不復的境界。

我不禁質疑起這個國家的大人都上哪去了?又打算把這個國家帶到哪去?現在的當權者說白了只是個頗有謀略的軍事強人。為了鞏固自己獨裁的地位,他對於來自外國的援助經常抱持懷疑甚至排斥的態度。在這接觸到的人大部分都對政府的無所作為感到失望,卻又無可奈何。但當問起其他的政治精英,意見領袖時,得到的答案又是令人一驚 -- 死光了!。。。。這可不是在罵人,三十年前的那場運動可說是將整整一代人的經驗智慧就此一筆勾銷,整個民族的前進發展因此和歷史傳承徹底斷裂。

走在金邊街頭,幾棟超過十層的樓房正在興建當中,蓋好之後它們將成為這個城市最高的建筑物。遇見好幾位柬國人民都興奮的談論在未來的多少年內,這個國家將要興建第一座發電廠,孩童們能在多少年後得到義務教育的保障等等樂觀遠景。生活在希望中的人們是幸福的,一張張面帶微笑的臉孔是令人鼓舞的。可是如此簡單的要求似乎又是如此遙遠不可得,我想問老天:你為什麼對這些善良的人們如此殘酷?

離開金邊搭乘tutu(摩的)前往機場,到達時司機對我們雙手合十表示感謝和道別,口中并用英文說了句“good luck!”。這當然不是我頭一次聽到這句祝福語,但不知為何,這次感受特別激動。。。。我要把這句話轉送給他和他的1400萬位同胞們。除此之外,我還想對他說:柬國人民奮起吧!我相信否極真的會有泰來,豬羊也真的會有變色的一天,這不只是運氣,更是你們應得的報償!

2010年11月19日 星期五

中南半島游記 – 吳哥風情畫

從胡志明市飛行不到一個鐘頭來到柬埔寨的暹粒市。又名高棉的柬埔寨對我來說可以用神秘二字來形容。同樣的,在此之前我對暹粒這個城市一無所知,但當有人告訴我這里距離人類文化遺產吳哥窟只有七公里時,相信許多人都會跟我一樣,口中冒出長長“啊”的一聲,同時還深深點了好幾下頭。

吳哥窟(Angkor Wat)其實只是一群神廟建筑中的一個,觀光客以訛傳訛的結果,也就成了這些建筑群的一個總稱。這些廟宇建造于九到十三世紀之間。當時高棉王國以吳哥為中心,範圍除了現今柬埔寨之外,還涵蓋部分現在的寮國,泰國和越南。這些廟宇由王朝歷代君主所建,主要用來祭祀印度教或佛教神祗。

神廟其實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功能,就是提供君主們神人合一的權利根源。有些神像的面容甚至是按照當時君主的面容雕刻而成。諷刺的是,這些廟宇既標示著柬埔寨民族歷史上最興盛的時期,某些王朝卻也因興建神廟耗費太多人力和自然資源,因而一蹶不振。人類歷史由家族而部落而城邦而國家,由家長而首領而君主而民主,由血緣而武力而神權而民權。各民族之間有著極其類似的發展過程,但是否必定殊途而同歸似乎還需要更長時間來證明。

對吳哥窟的雄偉壯麗早已有耳聞,可親眼目睹又是另一回事。或許是因為生活在科技創造的聲光世界中久了,當乘坐的小巴漸漸接近神廟時,感覺更像是從遠處見到迪斯尼樂園或是電影魔戒中的神話城堡。但從踏出巴士的那一剎那起,似乎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摂的說不出話來,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停按下手中相機的快門。那些因為歲月造成雕像的斑駁,長年風乾造成石面上密布的小孔,風雨雷電造成建物的傾斜破損,處處都在告訴我們這神廟可不是什麼主題樂園。

各式各樣精美細致的石雕以印度神話為主要題材,但更吸引我的是神廟群的建筑結構。接下來連續幾天,每天穿梭在各個各有特色的神廟之間,透過觀察護城河,神龕,藏經樓,蓄水池,長廊,天井,階梯,高塔等等建物,想象幾百上千年前先人們再此工作生活的景象,以及對後世子孫們的教化影響,令人心醉神迷,恍如隔世。

在我曾經到過最令人嘆服的歷史古跡當中,中國的萬里長城極壯極偉,但細致的程度比不上吳哥窟。印度的泰姬陵極精極美,但規模比不上吳哥窟的氣勢驚人。羅馬廢墟規模夠大而且年代更加久遠,但保存比不上吳哥窟完善。除此之外,吳哥窟還有比這些古跡更多一層的神秘色彩,那是因為從16世紀以後,這個地區瘧疾流行以致人煙罕至,直到19世紀被重新發現之前,喏大一片建筑群居然被埋沒在叢林當中好幾百年,無人知曉。在這幾百年間,有些鄰近的大樹樹根漸漸侵入神廟,自然生長的大樹和人為建造的神廟因而結為一體,形成吳哥窟又一個獨特神妙的景象。

但如果要說起吳哥窟跟其他偉大歷史古跡相對較不足之處,可能就在于他的創新性。中南半島地處印度和中國兩大古文明之間必定受到很大程度影響。但文化之精妙經常也在于融匯百家之余,創造自家的獨特,中國的敦煌石窟就是明例。但吳哥窟似乎一切師法印度,較缺乏高棉民族特色,因而從純粹藝術創作的角度來看,總讓人感覺缺少了些重要的東西。當然也有可能這只是我對吳哥文化理解不夠深入造成的偏見。

在暹粒待了五天,除了欣賞神廟群的文化之美外,當地的自然景觀也令人賞心悅目。河流溪水穿越叢林稻田,椰子樹和白色水牛相映成趣,參天古樹舉目皆是,寬廣富饒的洞里薩湖近在咫尺,待在這里本身就是一種享受。某次正看著這一幕幕目不暇給的美景時,心中突然想起當年那位重新發現吳哥窟的法國傳教士,不知當時他撥開叢林見到這些神廟時,臉上表情是啥模樣。

在這五天當中,我也漸漸對柬埔寨這個國家的歷史地理有了較完整的認識。經歷了吳哥王朝幾百年的盛世之後,這個民族的命運就開始一路走向下坡,而且是越走越糟,到了最近幾十年,簡直可以用慘絕人寰來形容。如今的柬埔寨最大的經濟來源和人民精神支柱就是吳哥窟。吳哥窟的圖案在國產的啤酒瓶上,香煙盒上,國家簡介上,鈔票上,甚至國旗上。似乎冥冥之中,這個民族的祖先們早有先見之明,為幾百年後陷入苦難的子孫們預先留下一筆救命財富,更妙的是,在動用這筆財富之前,先把它埋藏個幾百年。。。。(待續)

2010年11月14日 星期日

中南半島游記 – 胡志明市見聞

因為搬家的緣故,許久沒有出遠門旅行,整個人開始變得有點坐立難安。住在臺灣什麼都好,就是感覺和外界隔離的厲害。幾天前來到越南胡志明市,算是悶久了之後出來透透氣,順帶長點見識。

這趟選擇越南加柬埔寨有兩個原因。一是高雄可直飛,甚為方便。當時搬到高雄就看上它有和捷運相連的國際機場。果不其然,由于使用率不高,捷運連接機場作業一路通暢無阻,從這里跨出國門就跟在擁擠的大城市上趟超市所花費的時間精力差不多。但有句後話,高雄小港機場能夠直飛到達的地方實在不多。換句話說,方便則方便矣,但只能在有限的範圍當中方便。第二個原因是從未到過這兩個國家。雖然同處東亞,不過兩個多鐘頭的航程,經濟關系也很密切,我卻對這兩國的歷史文化,人情風俗勉強只能算是一知半解。慚愧!

出了機場,越南第一大城胡志明市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滿街的摩托車。臺灣的摩托車已經夠多了,這里更多。九百萬人口有四百多萬輛摩托車。不知是天氣太熱還是道路設計的關系,路上走路的行人很少,但是不分晝夜街上總是塞滿了摩托車,千軍萬馬,氣勢驚人。越南人有個說法:No Motorbike, No Girlfriend. 相信當前越南人的感情生活必定異常豐富。在這里,即使是觀光客也可以租摩托車。只要幾塊錢美金,無需任何證照,需要的只是少許的技巧和許多的冒險精神。騎車逛大街是了解這個城市風貌和市民日常生活的最好方法。

胡志明市原名西貢,是越戰時南越和美軍的大本營。現在的西貢工商業發達,和許多其他新興城市一樣擁擠,吵雜,處處是工地,人人向錢看。但如果稍加深入觀察,會發現這個城市仍然留存著不少戰爭的痕跡。畢竟越戰結束距今不過三十多年,許多曾經親身參與戰事的人們依然健在。但從官方資料和參觀當地博物館中很難獲得當年這場內戰完整的前因后果。即使私下逼問年輕的導游們對于美軍參戰,共產主義,南北差異等等的看法,得到的也只是些閃避迂回,模棱兩可的回答。

在來此之前,我對這場戰爭的理解大都來自于美國人拍的電影,從強調英雄主義的藍波系列,到反戰的現代啟示錄,越戰獵鹿人,甚至到自我反省式的前進高棉,早安越南,和眼前所聽到見到的故事版本都有很大出入。畢竟不管美國人如何一廂情愿的詮釋這麼一場“No Win, No Lose”的戰爭,不爭的事實是勝利的一方不是美軍。如今生活在當年那片戰場,訴說曾經發生在此”歷史事實“的話語權也自然另有其人。

當年南北分歧的政治社會意識形態造就了這場戰爭,北越花費九牛二虎的力氣趕走了美軍和他們所代表的帝國主義,卻在社會主義大一統中陷入民不聊生,這時萬惡的資本主義卻又適時扮演起拯救貧窮救世主的角色。就像一本旅游書中說的:現在的越南最討厭的是美國人,最喜歡的是美金。

現在的越南政府說當年北越贏得了勝利,解放了南越,統一了越南,西貢也因此更名為胡志明市以紀念這位來自北越的國父。可究竟誰贏了這場戰爭?死傷三百萬越南人外加五萬美軍你說誰贏了?造成那么大破壞和財產損失你說誰贏了?。。。。美國人說錯了,美國不是沒輸沒贏。現在的越南政府也說錯了,北越也沒贏,南越當然更沒贏。除了借由戰爭贏得權勢的政客軍閥外,戰爭的結果就是所有人都輸了,輸的精光,輸的徹底。

市區近郊原來越共游擊隊挖掘的地道區,現在已被開發為觀光客絡繹不絕的必到景點。一位越戰老兵,配合播放中的紀錄片,向我們敘述當年游擊戰的慘烈情況,生動精彩的程度不下于好萊塢電影,不同的是他敘事的基調是反美。在他講演的最後說到:“我是個土生土長的西貢人,祖先生活于此,子孫也生活于此。你們觀光客來到的是只存在三十多年的胡志明市,而我生活在已有千年歷史的西貢。對我來說我的根源,我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不管政客們或拍電影的人怎麼說,這個老兵的話才是最經得起考驗的大實話!

胡志明市其實沒有太多著名景點,平常觀光喜歡獵奇探怪的人也許會失望。但有一點大大超出我的預期,那就是美食。以前也吃過一些所謂的越南料理,到了這里才知道原汁原味的鮮美多樣。不管是正式餐廳或街頭排擋,都可以吃到價廉物美的傳統越南菜,西餐(法國殖民影響),河鮮海鮮,和各式甜點。待在這里恨不得一天能吃六頓飯。

這趟旅程沒有包含首都河內在內的北越,對越南印象因此必定流于偏狹浮面。即使如此,熱情好客的越南人,欣欣向榮的經濟發展,生機蓬勃的湄公河三角洲都讓我留下頗深的印象。但當現在坐在機場離境大廳,試著為這過去將近一周做個小結記錄時,腦中率先冒出的依舊是那位老兵的話語:我是西貢人,我的世世代代都是西貢人,那才是最重要的。。。。

2010年10月29日 星期五

退休需要多少錢?(下)

或許你會說,即使是前面提到數字區間的下限,對一個拿死薪水,又要擔負一家生計的人來說,仍然是個很難達到的目標。要是錢都存在枕頭下面的話的確會很難。。。。一般人累積退休金有三個來源,一是國家保險機制,二是工作單位的退休機制。這兩個來源有一定幫助,但通常效果有限。更重要的還得靠自己的理財。理財不是賭博,目的不是短期的高回報,而是長期穩定的複利效果,關鍵是越早開始越好。巴菲特說他11歲時第一次買股票,很後悔,因為開始的太晚。你如果已過了11歲還沒開始理財也別洩氣,因為晚理總比不理好。

另外還有兩件和退休所需金額相關的事,一是保險,缺乏醫療保障能讓原本準備充裕的退休生活在一夜之間陷入困境。買保險和投資理財一樣,越早開始壓力越小,成效越大。第二個是身體健康。大部分人準備退休想的都是錢,錢只能算是必要條件但絕非充分條件。健康的重要不需多說,身體健康除了能讓你更加享受人生外,還能讓你省很多錢,減少退休準備金的壓力。與其累垮身體賺更多錢準備退休,不如把時間投在養成運動習慣上。

準備退休金最大的變數就是通貨膨脹,如果平均每年4%,二十年後同樣金額能買到的東西連現在的一半都不到,何況退休後可能得活個四五十年。所以退休後更要理財,好消息是歷史證明複利的神奇效果能夠輕易擊敗通膨的負效果。我的個人經驗是,退休至今四年半,即使扣除幾個月前賣房的收益,總資產不但沒有減少,還有些微上升,別忘了這期間還經歷過一次全球金融風暴。

我的理財內容不複雜,房屋租金加上定存利息和定期定額基金投資。重點是分散(種類,貨幣,行業)和長期持有。房產可租可賣但也有金額過大,變現不易等等問題,不要過於迷信。我的建議是只投資自己願意住也有可能住的房子,無論行情好壞,能讓自己立於不敗。世事多變化,理財之外,更大的財務保障還在於自身。讓自己保有工作賺錢的能力以備不時之需,只要還年輕,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健康的身體,簡單的生活方式,靈活的地點適應性,才是海闊天空,免於憂慮的最大憑恃。

有人做過調查,越早退休的人,越不缺錢(當然排除掉那些有位富爸爸的人),反倒是越擔心錢不夠用而儘量延後退休年齡的人,經常處在財務焦慮當中。對於這個結果我一點不驚訝,我的解讀是:早退休的人表面看起來失去的是眼前的固定收入,但賺到的是自由的時間運用和充實的生活體驗。只要不是真的選擇“什麽都不做”,而是摸索行走上實現自我這條道路,經常都能夠在無心插柳的情況下創造出新的財富。即使不行,一個精力充沛,敢於承擔風險的人也比一個瞻前顧後,不願嘗試新鮮事物的人更能夠面對挑戰。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快樂能創造財富,財富不見得能創造快樂。

另外一個調查報告指出西方人開始認真做退休準備的平均年齡是33歲。當然國情不同,社會制度和文化上的差異,都讓大部分亞洲人在33歲的時候認為退休是件離自己極其遙遠的事。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準備越多越可能成功,任何事都一樣。前面提到理財和保險要儘早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標,養成健康習慣,培養興趣嗜好也都要儘早開始,就算要準備三十年也比沒有準備要強得多。準備的目的是要降低風險,不是消滅風險。適當的風險不但可以被接受,事實上它的存在讓人生不致沉悶無趣。

好吧,繞來繞去還得回到大家最關心的數字。如果非得說個數不可的話,我不會挑選那些數字區間的下限,原因是我需要比只是養活自己更多的錢來旅行和投資自己。我更不會選擇上限,錢多當然代表更大保障,但我不願意為此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生活作為交換。我會挑選那些數字區間的中間點,原因不是它能讓我無憂無慮的活到一百歲,而是它能讓我放心大膽的致力於最想做的事情,即使遇到不順,也還保有應變能力。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選擇,還是那句話:價值觀因人而異,無可厚非。。。。我祝你幸福。

退休需要多少錢?以上是我用三千個字寫下來的“簡短”回應。下次再被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口頭上的回答恐怕還只能是結結巴巴的:“生活本身花不了多少錢,但具體數字不好說,總之比你想的低。。。。”。

2010年10月24日 星期日

退休需要多少錢?(上)

在和人談論退休(尤其是提早退休)的時候,最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需要存多少錢才能放心的不工作?每次面對這個問題總會讓我結結巴巴的難以給出一個爽快地回答。我知道對方希望聽到一個明確的數字,但這事情真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明白的。。。。

看過許多相關調查報道,在美國這數字介於一百到三百萬美金之間,臺灣在一千萬到五千萬台幣之間,中國大陸則是在兩百到五百萬(也有人說一千萬)人民幣之間。數字因地而異不難理解,物價不同嘛,但那麼大的區間代表什麼意思?除了各方專家對未來通貨膨脹的看法稍有出入之外,造成這麼大區間的主要原因是“生活形態”。換句話說,符合你的人生目標價值觀的生活形態和我的必定有出入,於是,我需要的錢必定和你需要的不同。但這不表示人和人之間沒有可比性,有些道理還是相通的。

首先,在我看來,有兩種人可以完全不用考慮這個問題。一是總是活在別人眼光中的人,他努力追求的本來就是更大的房子車子,更大的權勢和更多他人豔羨的眼光,而恰巧炫耀和攀比是無邊無界的。二是無限延伸自己對子女責任的人,這樣的人允許(有時簡直是鼓勵)子女成為啃老族。他認為在身後將財產留給子女是關愛的表現,而既然是關愛那當然是多多益善。我們身邊常可以見到這兩種人,這本是個人價值取向,無可厚非。可有趣的是,我從來沒有碰過一個願意承認自己有這樣傾向的人。倒是常見到成天抱怨太忙太累,但又不願意付出努力做出改變的人。如果你是這兩種人之一的話,多少錢都不夠退休,我只能祝你幸福。

如果你真的不是這兩種人之一,而且能夠接受一個簡單樸素的生活方式,那我敢保證,上面提到幾個數字的下限就已經夠你綽綽有餘地過上退休日子。我自己是在退下來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身體力行才發現養活兩個人真的花不了多少錢,不用上班可以節省許多交通,服裝和應酬費用。更重要的是,時間自由意味著可以避開人潮,不需為方便付出高昂物價。而空間的自由更可以讓我選擇居住在物價較低廉的地方。從這個角度來講,我的經驗總結是:退休所需要的花費通常比你想像的要低不少!

但話說回來,這種只是“活著”的狀態過起來肯定也沒啥意思,還不如留在職場給生活增添點高低起伏。溫飽之外,我們還需要學習和挑戰來完善人生。問題是,很多人知道自己不要什麼,但真的知道自己要什麼的其實不多,因為從沒認真思考過。尤其在被生活推著跑多年之後,認識內心並不容易。我自己四年半前退下來最大的動機就是“不做什麼”,而對於“要做什麼”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但很慶倖在當時難得的展現了一次承擔風險的勇氣,給了自己一個探索實踐的機會,以致對後來的生活,包括對金錢管理,越發自信。

認識自己的特點,而且有閑有錢去實現特點,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退休提供所需要的“閑”,至於“錢”的部分就必須靠自己去張羅。打個比方,假設某人知道自己最特出的才能和興趣是畫畫,決心全身心投入在藝術創造中。這個人是幸運的,因為這會讓他降低對外在功利攀比的興趣,豪華奢侈的物品也迷惑不了他,原因是生活中有比這些外在物質更吸引注意力的東西,那就是內在的成長。前面提過愛炫耀的人,其實他們不是真的樂在其中,只是沒有其他有意義追求的時候,只好攀比身外之物以尋求短占的快感。

但就像培養所有的才能一樣,畫畫也要花錢,要買相關的工具,書籍,看畫展,上課,寫生等等。另一個例子是旅行;旅行是退休一族普遍的選擇,除了有趣外,還能增加智識,充實人生,但旅行也是一件很花錢的活動。忘了是誰說過的話:最好的投資就是投資自己,這些活動正是投資自己,而這些花費也就成了過好日子的必要花費。在規劃退休的時候,除了反復琢磨數字之外,其實更重要的是思考人生目標和與目標相關的活動,否則就是本末倒置。前陣子看到一個調查報告說中國人退休以後最嚮往的活動是 -- 什麽都不做!。。。。我祝他幸福。
(待續)

2010年10月10日 星期日

海峽兩岸觀察比較 – 教育篇

在中國大陸前後居住十年,回到熟悉的臺灣,免不了對兩岸所見所聞做些比較。近年兩岸交往越趨頻繁,可是往往在和當地人談起對岸種種時,發現相互之間的瞭解仍是出奇的低,刻板印象倒是出奇的深,很令人遺憾。趁記憶還夠鮮明,留下些觀察記錄,雖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觀準確,但肯定有別於人云亦云。

在中國大陸生活有三座大山:住房,醫療和教育。用大山來形容既代表它們被重視程度,也說明獲得的困難程度。除了極少數的太子党,富二代之外,教育是一般大陸年輕人在社會立有一席之地的唯一憑藉。於是人人削尖腦袋向前衝。在資源較少的農村動用全家好幾代人積蓄以培養出一個大學生的故事屢聽不鮮。城市中的競爭也一點不少,由於進入好大學的保證是好高中,好高中的保證是好初中。。。。這場戰火現在已經向下延燒到學齡前的幼兒。加上法令執行不完善,走後門托關係很普遍,家長為此付出的心血非同小可。

臺灣的教育制度和大陸相似,但不同的社會結構和歷史發展造成一些不同現象。臺灣吃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虧多年,當經濟和教育資源發展到一個程度的時候,就有賢達人士開始倡導教育改革,目的是快樂學習,減少升學壓力和增加就業選擇的多元性。但教改十年下來,除了多了許多大學院校,入學考試錄取率因而接近百分之百之外,加諸在學生身上的壓力完全不見減少,就業和徵才的道路也不比從前寬到哪去,而且因為制度經常改來該去,搞得學生,老師和家長們怨聲載道。

兩岸學子的勤奮努力,絕大程度上是為畢業後找到一個理想工作打下基礎,而且不可否認大企業徵新人的前提是好學校畢業生。但那充其量只能算是取得就業這場馬拉松賽的參賽資格而已,就算因此獲得面試甚至工作的機會,也不表示職業生涯就此一帆風順,更不表示從此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因為要做到那些,需要的智慧技能大多都不是課本裏能夠學到的東西。

如果把兩個教育背景相似的年輕人 – 一個來自臺灣,一個來自大陸,放在企業用人背景下作比較,優劣點都相當明顯。大陸員工勤奮積極,吃苦耐勞,但在誠信度和團隊合作上表現較差。臺灣員工國際觀稍強,但在這方面和在另外一個企業很看重的領導能力上,海峽兩岸的員工都比來自西方國家的年輕人遜色不少。

這或許正說明兩岸教育的一個共同盲點:太過重視學校教育,而忽視了家庭和社會對人格形塑的影響。儒家思想強調個人在群體間的地位,而不注重自我實現的獨立性,看似兼善天下,實則功利現實,再加上應試教育的結果,就是無邊無止的攀比 - 和同學比 和親戚比,和朋友比,和鄰居比,和同事比。。。。就是不和自己比。臺灣的教育改革立意良好,必定也是大陸將要走上的道路,但如果基本價值觀不變,所有制度上的改革都只是換湯不換藥,可憐的學子們註定仍將在焦慮壓力中度過求學生涯,甚至一生一世。

把這樣事事攀比的心理推得遠一點,在國際間,不管是大陸或是臺灣,在面對外人的時候,很難用平常心對待,要不是太卑,就是太亢。大陸人看不起經濟落後國家所有的人事物,而對先進國家常抱持一種羡慕和嫉妒交雜的態度。在臺灣,經常在媒體上聽到這樣的說法:“這事情如果被外國人看到多丟臉。。。”!各行各業默默耕耘的人們不容易得到認可,但一旦在國外得到競賽優勝,大家就不問究理地跟風追捧。一個不講究自識自信的價值體系如何激勵人們致力於基本功的建立?沒有扎實的基本功又如何能夠侈言發揮潛力,創造發明,自我實現?

如果從一個外人的角度來看,海峽兩岸對學校教育的重視程度令人嘆服。這對社會文明的推進大有幫助,但可惜平均學習成績雖好,卻培養不出能引領風潮的大師級人才,更重要的是對促進幸福快樂人生的功效有限,有時甚至有害。在引人注目的政治和經濟之外,或許教育更是當前兩岸之間需要共同運用智慧解決的問題。

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去做就對了!

親友們知道我出書,除了普遍表示驚訝外,另一個出現好幾次的反應是:咦,那我是不是也可以寫點什麽感想游記類的東西,然後也出本書來玩玩。。。。我不確定這話背後的含義是不是:“連你這種人都能出書啊!“,但我當時心中想的是:哪那麽簡單,你說出書就出書啊,那那些靠寫字吃飯的職業作家不早喝西北風去了!

可是在寫最近幾篇文章的時候,一個不同的念頭蹦了出來:對,其實就是那麽簡單!別說寫文章出書,就是治國平天下這種大事不也是從一個小小念頭開始的嗎?我離開學校後就沒寫過文章,兩年前開始寫是因爲內心有把火,不寫不快。出書雖然不是目標,可是當帶著紙香的書本呈現在眼前時,心中的成就感却不是過去工作上偶有建樹能够比擬。這樣的過程,何難之有?。。。。

從小我們被教育要設定清楚人生目標,然後一步一脚印地向前邁進,只要不怕辛苦,克服重重競爭,最終必定能够完成使命。于是,所有人就理所當然的把目標定爲功成名就,榮華富貴。達成目標的手段也就不外乎努力念書,想盡辦法進好學校,做好工作,刻苦打拼之餘,再祈求一些好運加持。。。。我們如此被教育,也如此教育我們的下一代,世世代代的日子就這麽過著,似乎也沒出什麽大問題。

但有個小問題。。。。上帝造人把每個人都造成不同形體心性,那爲什麽所有人的人生目標就該都一致?而且達成目標的手段過程又都該那麽狹窄僵化?短短人生數十寒暑,爲什麽就都只該吃苦耐勞,不能享受創造的樂趣?更不合邏輯的是,這樣的目標是有相對性的,所謂“出人頭地“就代表到頭來成功的只可能是少數,而大多數的人注定完成不了目標,只能在焦躁和期待中做著各種無用功。

如果能够把社會期望和所謂的人生目標先放在一邊,又如何?挑個夜深人靜的時刻,仔細聽聽隱藏在內心多時的聲音:我想做什麽?我喜歡做什麽?做什麽帶給我持久不斷的樂趣和意義?還有,做這件事情的目標是什麽?是有一天能讓我出人頭地,成爲他人羡慕模仿的對象?還是能够讓我更接近成爲。。。。自己,真正的我,老天塑造的我!

是的,出書不難,只要心中有火,天下本來就沒有難事,所有的努力都是樂趣。可是如果一開始就把出書作爲目標,然後以此來驅動寫作的話,出書也可以變得很難,天下事都可以變得很難,所有的努力都是苦難。而且光是心中有火還不够,還需要有把火點燃的勇氣。在人生的奮鬥過程,我們可以和千千萬萬人一樣,在別人設定的競爭場地中互相拼個你死我活,最終大多數人以失敗收場,也可以雖千萬人我獨往矣,挑選自己真正在乎的戰場,讓昨天的我成爲今天的我唯一競爭對手。這條道路或許孤獨,但要失敗只有一種可能,就是不去嘗試!

念書的時候喜歡抱把吉他彈彈唱唱,畢業後的生活壓力讓我很快把這興趣拋諸腦後。回到臺灣把塵封多時的吉他挖出來,找個老師每周上次課,兩個月來幾乎天天都會花點時間練習。平常只是聽音樂已經令人心曠神怡,自己動手“製造“音樂帶來的樂趣和陶冶,大概除非親身體驗,否則很難具體形容。至于”目標“呢?那天在愛河邊風景區看到有人在自彈自唱,駐足聆聽了一會之後,起了個念頭。我希望在一年後能够通過資格檢驗,成爲一個合格的街頭藝人。要是到時真能達成目標,真有路人願意聽我表演,甚至投錢在打賞箱裏(或許我給他錢比較有可能),那當然能讓我樂的飛上天。可要是沒有也無所謂,因爲我心中那把火還在。

其實,比較起堅持走自己的路,走衆人的道路必定輕鬆如意的多,因爲除了成功的掌聲外,即使失敗也有許多人相伴,不至于感覺孤獨古怪,但所付出的代價就是隨時光流逝,離真實自我和內心的平靜喜樂越來越遠。這麽多年來,我用各種理由阻止自己對內心渴求的追求,這些理由中有些的確是生活的現實考量,但捫心自問,更多的其實只是一種對主流價值的盲從和對自己不負責任的藉口。。。。那你呢?想寫文章嗎?當然,連我都能寫,你一定可以。想畫畫嗎?想健身嗎?想認識不同文化嗎?想改變生活嗎?想拯救世界嗎?如果心中有火,別再猶豫,去做就對了!

2010年9月19日 星期日

雞同鴨講

不知道是因為離開職場久了人變得越來越孤僻,還是因為不在臺灣時間太長,對一般溝通方式不習慣。總之,回台這幾個月,當偶爾跟親戚朋友們聚會的時候,經常顯得有點水土不服。

首先碰到的問題是:不知道該聊什麽話題!比方說政治選舉很熱鬧,幾乎人人私下都對政治人物有些看法,可是在聚會聊天的場合,除非確定對方跟自己立場一致,否則寧可閉嘴不說,怕傷感情。講到教養小孩也要小心,免得人家以為你在炫耀自家子弟的成就,談各自工作太無趣,談社會現象太沉重,談藝文活動太冷門,談個人興趣抱負。。。。哪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傢伙就省省吧!

這可不表示大傢伙就這麼安靜坐著。不但不靜,簡直是七嘴八舌,熱鬧非凡。這段時間下來,我發現總有一些話題讓人們百談不厭。其中之一是八卦新聞,這種新聞永遠不缺,而且人人都可以安全隨性的對主角人物發表意見,笑駡之餘,朋友之間感情似乎拉近了一些。。。。另一個保證叫座的話題是美食,好像每個人都有一些私房秘籍或驚喜發現,相互分享之餘,感情又更拉近了一些。。。。

碰到的另一個問題是:不知該如何說話!有時逮到空檔剛一開口,馬上被旁邊另一個聲音給壓下去。意見交流是完全發散式的,就像在戰場上下達Fire at will的指令,任意開火形成交織火網,除了發表意見外其中還夾雜呵斥小孩,呼喚服務生等等的各種聲音。有時一個話題各自表述,也可以同時發展成為兩三個毫無瓜葛的獨立小戰場,身處其間,可以雞同鴨講,左右逢源,但也可能像我一樣,一團混亂,不知所措。

倒是幾次和陌生人的邂逅令人印象深刻。有一次路過一個青草茶店詢問附近眷村道路,剛從軍中退伍的老闆講著講著,看我問題多,乾脆開車帶我們在四周繞了一個鐘頭,邊詳細解說當地特色和歷史沿革。透過對談,對於軍人一族在高雄左營地區的角色定位和發展有了較清楚的認識。除了學到許多知識外,那位退伍軍人誠懇樸實的眼神和不急不徐,不卑不亢的話語讓人感覺如沐春風。

打開電視,幾乎隨時都可以看到許多談話性節目和喧鬧的電視購物頻道。主持人和來賓們,個個伶牙俐齒,大呼小叫,打屁功夫一流,肢體語言豐富,但要是想從中獲得對事物較深沉高遠的看法,那是緣木求魚。每天看電視的人,耳濡目染,相互影響,生活中似乎所有人的話語都變得更加辛辣誇張,因為要不如此,在這個越來越強調嘴巴,越來越忽視耳朵的社會中,就等於放棄了話語權。

什麽時候開始“你一言,我一語”的簡單溝通變得如此困難?什麽時候開始人們心中多了許多難言之隱,必須要用不著邊際的玩笑或場面話來掩飾尷尬?。。。。不是我不愛聽八卦,更不是不愛吃美食,只是親友難得見面,難道就沒有其他可談的事情嗎?隨著年屆半百,我大概越來越朝成為一個孤僻落伍老人的方向前進。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如果雞同鴨講是融入這個社會的必要條件,我寧可不融入!

2010年9月10日 星期五

伊媚兒

現在的年輕人大概從不知道沒有伊媚兒(E-Mail)該如何工作和生活。在上世紀80年代初剛踏入社會的時候,我就知道。那時工作和國外聯繫很密切,主要聯絡手段是電報(TELEX)。那玩意兒的原理我不懂,只知道公司裏有個不准隨意進出的機房,兩個“電報小姐”成天在裏頭劈裡啪啦往紙條上打洞,一天下來總要打出好幾箱紙條。為了節省成本和不看小姐臉色,寫在紙上準備發送的信息大都用像是ASAP類的縮寫字。還可以按照緊急程度把電報分類,最高等級叫“GETIM”,表示信息到時,無論時間地點,立刻把收件人給我找來(Get Him)!

工作數年後,第一次由公司內部系統見識到伊媚兒。只要自己用手指在電腦鍵盤上敲出信息,身在千萬哩外的對方立馬回應。不需經由第三人的信息交換幾乎是即時的,那個神奇啊!只是可惜的是,兩個漂亮的電報小姐很快相繼的離開了公司。

伊媚兒對提升工作效率的確大有幫助。以前在等電報的空檔什麽都做不了,現在坐在電腦前可以同時和幾組不同人馬溝通。尤其當公司內部系統和Internet結為一體之後,信息的質跟量大大提升。不止工作,大家開始把伊媚兒運用在和朋友聯繫的私領域中。接著,用電話撥號上網把過去只能在辦公室做的事搬出辦公室。再接下來,寬頻,無線上網,藍莓。。。。只要願意,人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收發各種各樣簡單或複雜的信息,不需要用縮寫,而且全都是GETIM!

這些讓人們工作和生活產生翻天覆地變化的科技發展,正發生在我在職場打拼的那段時間,之前那代人即使身為企業高管,很可能對操作電腦一竅不通,而我的下一代如果不會用伊媚兒,恐怕連個最基本的工作都做不了。身處在這樣的改變過程中不知該說是幸運還是不幸?。。。。或許兩者都是。幸運的是,得以親身經歷這個令人充滿期待的畫時代變革。不幸的是,改變太快,在得到便利的同時,也領受到它所帶來的副作用。

我自己就是許許多多同輩人群中努力追求科技進步的一員,每一個新的發明都令我感到興奮。除了神奇之外,每一個發明都代表我和外界聯繫溝通的限制更少一些,對工作和生活的掌控更多一些。打個比方,以前只能在公司加班完成的工作,現在可以在自己家中,機場候機室,旅館房間,甚至公園裏或沙灘上完成。而且因為能夠隨時隨地收發信息,較容易做到今日事今日畢,使得週末假日不致被沒完成的工作影響心情。

可吊詭的是,正當我自認從打破工作時空界限中得到自由的同時,原本完整的休閒生活也被侵犯了。當我慶倖可以掌控工作和生活節奏的時候,發現事實是我隨時隨地都在工作!當我以為可以輕鬆平靜地度過週末假日的時候,發現事實是新的信息和工作以一周七天,一天24個鐘頭的速率不停發生。。。。換句話說,我非但沒能讓日子過得更舒適有效,還把原來生活拆解得支離破碎。

更難以忍受的事情是,在企業的最後幾年,每天收到的信息越來越多,多到如果每條都認真閱讀並作出必要回應的話,其他事情就可以都不用做了。想了許多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包括挪用所有可能運用的時間來應付需求。記得有好多年往來於海峽兩岸必須在香港轉機,我的標準旅行程序是上機前更新收件箱,機上處理郵件,到了香港直奔貴賓室再更新一次,下段飛行接著處理。這麼做是期望到目的地時心中沒有太多牽掛。可是手忙腳亂之餘經常還是追不上新信息產生的速度。我不是不明白按照緊急程度來管理信息的方法,但有一點無論如何都做不到,那就是對重要程度較低的郵件置之不理。總覺得無論對方是誰,既然花了時間精力發信息給我,如果不好好處理就是對人的不尊重,於是只好不停的追追追。

很高興離開企業後的這幾年,我的收件箱經常都是處在“清爽”的狀態之中。非但如此,我還參加了兩個社交網站獲取更多信息。以前總是能不發郵件就不發,非發不可也是以精簡為上。現在居然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博客,有事沒事就抒發一把所見所思,與親朋好友們分享。在這轉變過程中我漸漸看清楚了一件事情:要把日子過好,重點不在擁有多少科技,而是擁有多少生活!

從今天來看,伊媚兒早已是恐龍科技,可如果從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來考量,恐怕沒有一項在過去二十年的發明能夠和它相提並論。現在每當一個智慧型手機推出新的版本時,許多人仍然會徹夜排隊不搶不快。但是伊媚兒的經驗告訴我們,科技永遠只能是幫助我們過好日子的工具,如果生活的目標或內容不對,工具再厲害也是枉然。就跟伊媚兒一樣,現在的最新科技,再過幾年也將成為恐龍,而我們的生活還將繼續。。。。

2010年8月31日 星期二

Comfort Zone

前陣子到中山大學對應屆畢業生做了一場講演,名稱是“職場道德和職涯規劃”。 離開企業後很少有機會公開演講,再加上長時間不在台灣,對現今年輕人腦袋在想些什麽,有何工作或人生規劃了解很有限,於是難免有些壓力。可是大概人多少都有些好為人師的潛在心理,一旦面對幾十雙眼光聚焦,久違了的表現慾望立馬升至高點,投影機一開,話語自動導航,想停都難。外商企業待久了,習慣講演時和聽眾保持溝通,但口沫橫飛一陣子之後,突然警覺四周頗為安靜,於是停下問問同學們有啥不吐不快的高見,且看大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硬是完美的詮釋了一把“欲言又止”的真諦。

講演內容主要分成三部分:1. 外商企業招聘以及考核升遷的標準,2. 大陸職場特色以及大陸和台灣員工的比較,3. 企業生涯甘苦談。每個題目都很大,但因為沒法得到同學們反饋,只好泛泛的把每個題目都說一點,再故意留下時間討論。這招總算奏效,經過兩個鐘頭的破冰之後,同學們似乎發現這個怪叔叔不是來整他們的,談話內容也跟他們即將面對的就業問題有關聯。總之,當我終於見到有人舉手想要說話時,心中那個感動啊!雖然在傳統華人教育環境中,同學們的發言仍是以提問為主,較少抒發己見式的陳述或對他人的挑戰,也因此難以形成百花齊放式的意見碰撞,但有人願意吭聲總是件好事。

貫穿整個講演,有一個我試圖傳遞的基調是“從嘗試新事物中獲得樂趣,從挫折失敗中學習成長“。結尾時我說:如果過去兩個鐘頭你什麽都沒聽進去,沒有關係,但請記住要時時把握機會,走出自己的Comfort Zone。同學們也針對這點提出了不少問題,有人問企業雇主較看重什麽樣的校外經歷,有人問攻讀研究所或博士班算不算走出Comfort Zone。有一個同學的問題讓我一時之間也陷入沉思,他問:在你個人經歷中,可不可以提出一個經由失敗而成長的實例?。。。。

第一次見到Comfort Zone這個詞是在十幾年前一本叫“誰動了我的奶酪?“(Who Moved My Cheese?)的暢銷書中。這本小書描述兩隻老鼠原本住在充滿可口奶酪的環境中,衣食無缺。但突然一天一覺醒來所有奶酪全不見了,等待數日後,其中一隻老鼠決定挖出塵封多時的跑鞋,走出熟悉環境去尋找新的奶酪,而另一隻越想越氣,平日既對改變沒有身心準備,又擔心畏懼外在陌生環境,於是決定留在原地繼續等待偷走奶酪的人物歸原主。

故事結局不難猜想(第一隻老鼠找到新奶酪並且幫助了第二隻),但這故事對我最大的啟發並不在結局,而是第一隻老鼠在尋找新奶酪過程中所經歷的種種新鮮事物,這些經歷帶領它來到許多新的地方,結識許多新的人物,碰到許多挫折的同時也獲得許多樂趣,並且從一次次嘗試中認識到自身特點,和人生的無限可能,至於結局是成功或失敗也因此變得不是那麼的重要。試想如果第一隻老鼠運氣奇差,在經過許多努力後最終沒找著新奶酪,而第二隻備受老天眷顧,在成天自怨自艾之餘,真的盼回原本的奶酪。即便如此,我們希望過的是哪一隻老鼠的人生?

在停頓好一會之後,我回答了那位同學的問題。我說:我給你兩個實例,第一個是失戀。年近三十,多年女友因為別人離我而去,刻骨銘心的痛苦令我消沉失志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但走出陰霾的過程讓我第一次認識到感情是個什麽東西,也看清在埋怨別人的同時自身所犯的種種錯誤,對於之後婚姻的選擇和維繫產生決定性的影響。第二個是工作第一次外調到澳洲,那個在外人看來是個光鮮亮麗的經歷,既升官又加薪,事業前途更是無量。但我很少對人提起的是我差點因為頂不住壓力而辭職不幹。事後回想,那兩年因為水土不服文化差異等原因在工作上的建樹接近零分,但在培養生活技能乃至建立人生觀上得到大幅度的蛻變。為什麽?很簡單,失敗挫折讓人成長!

討論結束,幾個不知是覺得意猶未盡還是不好意思當眾提問的同學跑來跟我說話。我很高興有跟年輕人交流的機會,而像這種較不正式的溝通也讓我較容易了解他們內心真實的想法。除了回答問題,我也告訴他們我曾試著把Comfort Zone這個詞翻譯成中文,字面直譯叫做“舒適區“,聽起來怪怪的,更接近的譯法可能是”安樂窩“。但無論哪一個,總感覺無法正確完整的呈現它的意涵,乾脆不譯,保持英文原樣。

可惜時間有限,聊著聊著,一位顯然在旁已等待多時的同學眼見眾人散去,抓緊機會一個箭步上來問了最後一個問題,他說他有機會到上海去念研究所,但他父親聽說那所大學宿舍設備較老舊,冬天洗澡得自己提熱水,於是勸他放棄,他問我意見如何。我當場愣了一下,反問他意見如何,他說父親說的應該不錯,於是正考慮其他畢業後的選項。。。。我沒正面回答他的問題,我回答不出來!我希望這位同學以及他的家長並不代表這個社會的主流,否則的話,在這樣的環境中討論如何走出Comfort Zone恐怕更像是在對牛彈琴!

2010年8月12日 星期四

從CEO到樂活家

新書終於出版了,書名叫“從CEO到樂活家”。名字是老婆取的,她以前工作搞活動推廣,很了解一個吸引人名稱的重要性,出版社也認同。其實我自己並不特別喜歡這個名字,感覺有點“臭屁“。用”CEO“當然是為了強調工作上的成就。但說老實話,我那點成就,說低不低,說高還真高不到哪去,離開企業不過幾年,原來部屬就有好幾個超過我能達到的職位等級。至於樂活家這個頭銜,我倒是比較樂意接受,不就是沒事偷著樂唄,但相信比我懂得怎麼過日子的人多的是。

書才剛出幾天,還沒聽到什麽市場風評。至於銷售推廣,出版社能幫上的忙很有限,我對他們的期望也不高。願意冒賠錢風險為我出書已很令人感激,要他們再付出多少費用時間來打書有點強人所難。他們說的也挺直接:你不是名人,要辦發表會,簽書會,演講會等等活動,必須自己想辦法召集起碼幾十號人捧場。最好是找幾個名人來開幾場對談會,用他們的名氣造勢。這可把我愁的夠嗆,首先,上哪去號召幾十號人啊?我既不願意打擾親戚朋友,又怎知道路人甲乙是否對我書感興趣?至於名人嘛!我認識他們,他們不認識我!

在和出版社討論這些事情的時候,正好有件社會新聞在發生中。一個英文補習班頗有兩分姿色的女老師和競爭對手男老師在大街上邊開車邊喇舌(舌吻),被人拍到並且在雜誌上發表。女老師被她的老闆當成商業間諜開除後上媒體哭哭啼啼喊冤枉,出舌頭的男老師開記者會聲明早已和前妻離婚,男歡女愛何錯之有?開除員工的老闆接著上電視以一百萬元現金擔保男老師並未離婚,第二天男老師再開記者會哭哭啼啼承認雖已協議離婚但未登記(啥意思?)。。。。像連續劇般的劇情讓這三位原本知名度不高的人,這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我敢打包票他們中的任何一人如果趕此時出本書的話必定大賣,只可惜我空有個舌頭卻幫不上忙。

也不是全無反饋,收到贈書的親友們有人發郵件道賀,有人自告奮勇參加新書發表會,有人在Facebook上推薦,有人願意在網上寫簡短評論。。。。這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我丈母娘,拿到書當天晚上看到夜裡三點,第二天接著把整本書看完。她最近剛買了個LV包,讀了書中的“流行性物欲症“後,馬上告訴我老婆她很後悔,要是早看到這篇文章絕不會買包。

還有一些反饋是我原先沒有預期到的,其中一位拿到贈書後還沒開始看就打電話來問我哪裡可以買到書,他想要買一批送給朋友,期望順勢將這書推上暢銷榜。另一位朋友直接問我出書的動機:是缺錢嗎?是打知名度嗎?要選民意代表嗎?需要動員社團造勢嗎?我聽了這些話之後當然心中充滿感激,但坦白說,卻談不上感動。

為什麽親友願意為我出錢出力我不感動,丈母娘不買包卻讓我信心百倍?這大概正說明了我出書的動機。。。。首先,不是為賺錢,起碼現在不是,誰出第一本書能賺錢啊?要靠寫書吃飯的話,我早已經餓死了!其次,為出名?出名當然好,但要靠寫書出名也太笨了點。尤其像我這種既沒姿色,又沒背景,連一個名人都不認識的人想要出名恐怕是癡人說夢。老同學說能夠成為名作家的同學很虛榮,我同意,但注定要讓他失望了!

不為錢不為名,那為啥?就為我高興!兩年前寫第一篇短文時的喜悅,就像是見到尋覓多年的老友。如今寫了八十多篇之後那個和老友每隔一兩週見一次面的期待興奮絲毫未減。寫字就是思考就是創造,創造帶來的樂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既不需花錢買,花錢也買不到,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大的動機嗎?。。。。想想還真有一個:分享!文字代表我的思想,也就代表了我這個人。有人願意分享我的思想,甚至因此而有所觸動影響,有此虛榮,哪還需要錢財名聲來推動我?有人誠心閱讀完我的文章後決定不再買名牌包,又豈能不令我感動於心,恩同再造?

朋友問我會不會接著出第二本書,我說不知道,決定不在我。我想如果持續不斷的出書,有一天真成了暢銷大作家,那麼隨之而來的財富名氣我必然欣然接受。但我也明白,更有可能的結果是這一本賣的不好,於是沒有出版商願意繼續為我出書。到時再酸溜溜的責怪這個社會太膚淺,太功利也是無濟於事。但是只要創造的樂趣還在,只要還有那麼幾個人願意聽我喃喃自語,甚至偶爾還給個回音,我就會一直寫下去!

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買房記

朋友到我高雄新家做客,聊起買房經驗。他和我同樣是台北人,但因工作關係,全家已在高雄前後租屋居住了14年。在此期間,雖然一直有置產的打算,也經常在台北高雄兩地看房,但卻至今依然沒有採取行動。原因是:
1. 老家所在的台北房價近年漲得太快太高,收入儲蓄總追不上房價漲勢。
2. 高雄房價倒是沒什麽變化,有些區域甚至比十年前還低,可買了怕貶值。
這兩個原因都是事實,因此眼前最符合邏輯的選項似乎就是等待其中一個原因消失,然後抓緊機會下手。但我有一個問題:如此的等待是否真的值得?。。。。

我比這位朋友虛長幾歲,有過類似經歷。人生首次購房時已是三十多歲,為了給未來丈母娘一個交代,用積蓄在市郊勉強買了個小面積的預售屋。由於自己房子還在蓋,結婚後就有藉口繼續住在父母親家中。當時沒多考慮增值不增值,卻沒想到買後房價一路下行。兩年後房子還沒蓋好碰上工作外調海外,乾脆把那個沒緣份的房子賠錢賣了,只差血本無歸。幾年後回台,銀行存款數字是高了一些,但台北房價跑得更快,更重要的是,在國外生活一段時間,不但對居住品質要求提高了,也對居住地點的選擇放寬許多,於是決定與其辛苦購買昂貴的台北居所,乾脆租房了事。

第二次買房純屬腦袋發燒。因為喜歡海景,那幾年常跑澳洲黃金海岸,某次渡假的最後一天突發奇想找了個當地地產商聊天,中午碰面下午就付訂簽約。滿心歡喜回到台灣跟家人報告大消息,結果被老丈人潑了盆冷水。他說的也有道理,連在自己家鄉安身立命的地方都沒有,居然跑國外整了個度假屋,是不是有點本末倒置?事後回想起來,或許當時有些觀念正在腦中成型:家不等同於房子,親情也不表示非得朝夕相處;世界之大之美,生活何須只留戀一隅?若是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黃金海岸的度假小屋平常可按日出租,但這如意算盤打的其實並不咋如意,收租回報還不夠付貸款利息,又因路途遙遠,旅費不貲,前往居住的時間很有限,於是在擁抱夢幻小屋三年之後,賣房走人。這次雖沒賺多少錢,但起碼沒賠。錢財之外,經此折騰,對不同背景人們各種過日子的方式倒是增加了許多見識。

賣澳洲房子還有另一個原因:我需要錢在北京買房!當時已在北京工作居住數年,對城市人文風貌和建設發展有第一手體驗。既然喜歡北京的生活方式,又還負擔得起當時房價,於是決定買房。這已是九年前的事,也就是說,在前陣子離開前,我在北京從早幾年一個外商調派高管,一直住到近幾年的社會閒雜人員。這段經歷讓我得到一個新的體會:其實房屋這東西最大的價值不是房子本身,而是它所帶來的生活經歷。房屋的本質其實跟一件衣服沒什麽太大區別,能夠滿足我們在特定時期的某些特定需求,如此而已,無論多大多美,終究是個身外之物。。。。哦,對了,我這次賣身外之物終於賺了點錢!

在幾個月前買我現在高雄住所前,我只看了一次這個房子,或許聽起來挺草率。但更恰當的說法應該是:離開北京並搬到高雄生活這件事情是個醞釀多時的決定。這個決定是從平日閱讀,旅行,生活種種體驗中反思探索自身價值觀的結果。說的直白點,就是知道自己(不是別人!)人生在不同階段要什麽和不要什麽。。。。這可不是一件草率容易的事!一個月前住進來後才發現這房子有許多像是採光不夠,物業費高,停車位狹窄等等不足之處,但碰上不預期的問題本就在我們的預期之內,就像財富再多總也買不起理想中的房子一樣,天下本就不存在完美。可與此同時,南台灣的好氣候,好人情,不經意碰上的各式小店,期待拜訪的小鎮漁村等等都為每天生活不僅帶來預期之內的愉快,更有預期之外的驚喜。。。。

幾杯威士忌下肚後,我跟朋友說:我不是房產專家,過去買房增值的機率是百分之五十,基本和瞎懵結果持平。但有一件事可以確定,那就是時間不等人,如果什麽事都要等到如何如何以後,才如何如何的話,大概啥事都不會發生了。。。。除此之外,我沒說出口的還有對我們經常視作理所當然,包括“有土斯有財”,或是“生於斯,戀於斯,耽於斯,死於斯”這類觀念的質疑。我相信老祖宗遺留下來的智慧必定有它的道理,但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難道不該做些與時俱進的調整?

總之,我建議朋友考量眼前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形態需求,做出合適妥協,在經濟能力許可的前提下,就別再猶豫觀望了。。。。沒錯,買房是人生大事,需要謹慎再謹慎,但機關算盡我們總也算不過天意,如果反因此錯過精彩生活,那才是得不償失。換個角度來看買房這件看似複雜的事情,在跳出世俗眼光,真正搞清楚自身的價值體系以後,或許它真的並不比買件衣服複雜多少!

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川普先生的一天

美國地產大亨川普(Donald Trump)在一本自傳型的書中說了這麼一段話:“我每天很早起床,閱讀約一個鐘頭報紙。九點抵達辦公室後,開始打電話,每天要打五十到一百通電話。在其間,我大概要開十幾個會,通常會議時間都很短,不超過十五分鐘。我很少停下來吃中餐。六點半左右離開辦公室,回到家繼續打電話一直到十二點,包括週末在內。。。。“,接著他就開始詳細描述典型的一周行程細節,幾乎全都是電話或會議,對象包括最有影響力的商業人士,各界名人,重要政府官員等等。

在許多商業傳記中都可以讀到類似的內容,過去我總把它們當成一種勵志的行為典範。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確實有其過人之處,自己雖然無法完全效法,但起碼得做些類似的計劃,不能完成總也算努力過一把。但奇怪的是,退休下來這幾年商業書籍讀的雖少,可那天偶然看到這段描述時卻讓我差點嚇出一身冷汗。。。。天啊!這是什麽樣的人在過什麽樣的日子啊?如此忙碌的生活究竟給他帶來了什麽東西?。。。。或許更恰當的問題是:這樣的生活讓他失去了什麽東西?

我猜想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川普”。對金錢和地位的追求只是自然反應了我們對於溫飽,安全和尊敬的需求。但除此之外,人之有別於獸就在於我們還有對親情,友情,社群,利他,創造,自我實現等等的天賦特性。換句話說,除了形而下的物質生活,人還有對形而上的精神生活的渴望。這種渴望無關人種,出生,教育,身份地位等等,它存在於每個人的內心深處。

按照歷史學家的說法,某些人類文明在某些時間段,曾經把這些複雜的需求平衡的很好。但曾幾何時,“川普”類的價值觀成了現今世界的絕對主流。從家庭到學校到社會,我們不斷在潛移默化中被灌輸金錢的重要性。金錢不但是我們所處環境判斷事物優先順序的標準,更是我們在做出各種決定選擇時的依據。我們的老祖先們努力以滿足“需求”,現代人拼命以滿足“欲求”,不同的是,需求是天生的,而欲求是被不斷創造出來的。

佛家有個說法,在人所屬的世界之下有一個獸界。終其一生,禽獸所有的行為全都圍繞著食物打轉,它們無法思考,創造,或只是看見和食物沒有關聯的事物,為了食物它們甚至可以相互殘害。基督教中所謂的地獄(Shoel)描述的是一個沒有自我意識的環境,在這裡,人像機械或禽獸般的存在。我對宗教的領悟不多,對川普先生的了解也僅限於報章雜誌中所載,但不知為何,當把這些事情兜在一塊時,我似乎看見了正在禽獸世界中過日子的人類。

我們四周充滿了抱怨時間不夠用的人,“太忙了”, “事情太多”是嘴中的口頭禪。人們特意“擠”出時間來和親人相處,朋友聚會,接近自然,反省學習,活動創造;而當和工作相關的“正”事突然出現時,這些“閒”事都得為其讓路。我們以忙碌為榮,害怕沒事可做也羨慕那些總是忙碌的人。即使是對在休假或已經退休的人來說,出於慣性也很難真正感受無需憂慮過去和或未來的“當下時間”。。。。換句話說,所有的時間都由外在事物所支配,我們活在一個不屬於自我,更別說是“有意識”的時間環境當中,這跟成日尋覓食物的禽獸有何不同?



“我這麼做不是為了錢”,文章中川普先生接著述說著他的生活,“我的錢夠多了,我談生意就像藝術家畫畫或作曲一樣,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我的耐心很有限,對有條理的事物感到不耐煩,於是尋找更多的生意機會。如果某一天我談成了幾筆大生意,看著電話和傳真不斷來回,辦公室氣氛興奮緊張,那麼,我從中得到的快感就跟許多其他人去度假一樣。。。。”。

不可否認,即使早已退出社會主流競爭行列,現在的我心中對於金錢和地位依然充滿嚮往,經常幻想像川普一樣四周圍繞知名人物,而身處舞台中心的我不僅長袖善舞,還能呼風喚雨。但和過去不同的是,我現在更在意的是過上有意識的生活,而不是“被”過生活。“川普先生的一天”過去對我來說很勵志,現在則是充滿了警示。

2010年7月4日 星期日

學生社會

回臺已一個多月,漸漸調整回一個本地人的心態,除了觀察吸收各種熟悉和新鮮的事物之外,更多了一份歸屬感。

和十幾年前初次離臺時相比,臺灣的硬體建設改變不能算大,但是交通擁擠的狀況明顯好了很多,相信這是以捷運為主的公共交通越來越發達的結果。印象中都市除了有光鮮亮麗的一面也有髒亂落後的死角,但這次騎單車穿梭於大街小巷,基本都算得上整齊清潔。空氣品質也比以前有大幅改善,在北京居住十年之後,經常能見到藍天白雲標識生活質量的一大提升。

另外一個福利是公共空間。臺灣地小人稠,居住空間相對狹小,但到處是公園,學校,廟宇,圖書館,表演館等公共空間,這些或由政府或由私人經營的場所提供一般民眾便宜便捷的休閑去處。我到高雄才幾周已經參加過一場音樂會兩場戲劇表演和一場政黨活動,完全沒花錢。成人教育也很發達,只要付不高的學費就可以參加包括我即將報名的非洲鼓在內的接近百種不同課程。這點居住在臺灣的人或許早已習以為常,但在大陸,非官方組織的集會結社是很敏感的活動。,

隨處可見的還有咖啡店,平價的冷熱飲料和簡餐提供人們另一個消磨時光的好去處,在這里可以聊天上網看書聽音樂,人們大都輕聲細語,環境很舒適。臺灣的物價比大陸貴,平均收入也高不到哪去,但是只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一個足以棲身的小窩,日常生活就可以過得有滋有味。在大陸可不行,好的生活品質必須靠錢堆積出來,富人通常只能活在自家城堡當中。

臺灣社會最突出的不足之處就在以電視為首的媒體,原因不在量而在質,不親身生活在此很難想象數量如此之多的各式媒體內容居然是如此之貧乏膚淺。新聞頻道寧可反覆報導名人軼事,道聽途說乃至怪力亂神,也不愿意稍加關注影響全世界的國際大事,看多了令人窒息。不像大陸,臺灣對新聞管制很少,如此的封閉內視完全是反映大部分新聞消費者的興趣取向。呼吁改革的聲音雖然一直存在,但狀況不見改善。

政黨對立是另一個影響生活品質的因素,與其說對立的是不同的政治理念,還不如說是族群之間意識形態的衝突。經常開始時是對某件公共政策的理性辯論,很快就演變成不需要任何邏輯支持的諷刺謾罵。民主社會關心政治當然無可厚非,但是或許是在大陸待久了,每當聽到周圍人們,不分藍綠,在攻訐敵方陣營時,我的心中總會生起一種想法: 一個擁有反對黨的社會是多麼幸福啊!如此這般不計後果,只圖致對方於死地的言論和行為,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臺灣社會是個多元性很低的社會,流行文化當道,美女必須這樣裝扮,帥哥必須那樣說話。狀似壁壘分明的不同群體,其實言行舉止同質性高得出奇。某種事物流行,不問是否合適自己,一窩蜂追求跟風,面對不熟悉事物,既做不到包容欣賞,更多的卻是麻木排斥。臺灣是個海島;海,可以是聯系外界的最佳通路,也可以是自閉於外的天然屏障。生活在完全民主化的社會,擁有各種選擇自由卻形同主動放棄權力,可惜!

年輕時家中吃飯總是由老媽主廚,某次她不在家,還在念中學的妹自愿表現兩手,因為平時缺乏練習,菜的味道離老媽有段明顯差距,當時我們取笑她煮的是“學生菜”,意思是雖然立意良善,但是技能不足。從此我們經常使用這個名詞來形容不夠成熟的人事物。

臺灣社會正是這樣一個“學生社會”,歡樂有序但缺少深沉扎實的基本功。除了政治上非爭個你死我活外,好像沒有任何其他事物值得嚴肅對待。好在這里依然擁有自由開放的環境和許多立意良善又愛學習的人們。“學生”不是大問題,除了一份青澀之外,更有許多活力和潛力,透過不斷的學習,我相信這個社會正一步步走向成熟多元。

2010年6月17日 星期四

我的博弈紀事

小時候喜歡玩棋牌類的游戲,只要有伴,常玩到廢寢忘食,從不言累。最常玩的是暗棋(把象棋蓋起來玩),軍棋,跳棋,以及用撲克牌玩撿紅點,接龍,大老二,拱豬等等。某年過年父親教我們幾個小孩玩一種叫做“十點半”的撲克游戲,和以往不同,這個游戲規則很簡單,沒什麼智力運用可言,輸贏基本只是靠運氣,但它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 -- 有金錢賭注!以前玩的游戲輸贏最多就是彈幾下耳朵,過年領紅包有了本錢後,原本好玩的游戲更多了一層博弈的魔力。

後來漸漸發覺,除了象棋橋牌這類技術含量較高的之外,大部分棋牌游戲玩久之後常容易失去新鮮感,但賭博可就不一樣了,只要牽扯到金錢輸贏,腎上腺素自動激增,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贏的時候興奮雀躍,輸的時候沮喪悔恨,當時的我實在想不出世上還有什麼比賭錢更刺激好玩的事情。幼時對過年最大的盼望不是什麼穿新衣帶新帽,而是可以正大光明的賭錢,在後來很長一段時間里,對新年假期的回憶總是某年贏了多少而另一年輸了多少錢。

學會打麻將後基本上就不怎麼下棋玩撲克了,在我看來這個中國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智慧結晶可說是博弈之王,它比一翻兩瞪眼式的賭博多了許多復雜的游藝過程,但另一方面,即使是生手只要運氣夠好經常也能戰勝個中老手。一百多張骨牌任意組合,既似有理可循更是變幻莫測,迷死人了!在念中學期間,課業成績雖不是名列前茅,但基本上還算是個循規蹈矩的學生,曾經有過那麼幾次翹課的經驗全都跟打麻將有關。

上了大學班上同學大都來自外地,第一年住宿舍,二年級以後大伙在學校附近租屋,開始有人課余湊在一起摸兩圈,後來打的人越來越多,碰巧我的房東那家人本就愛打牌也不管我們打牌,我和另一個同學合租的房間就此成了“賭場”,經常從白天一直戰到三經半夜甚至通宵達旦,好幾回一覺還沒睡醒就有人敲門叫戰,上課時間一到有時占時休戰,有時乾脆翹課接著再戰。大學學的是統計,曾經運用所學計算出連續兩把拿到同樣一組麻將牌的機率,雖然那個微乎其微的數字對任何事情都毫無參考價值,但不知是否也算是一種另類的“學以致用”?

踏入社會前幾年麻將沒少打,一幫老同學幾乎每個周日早上一起打球,打完就上桌。一段時間之後有人出國有人假日偶爾需要加班,這個局慢慢就散了。我倒也不覺遺憾,因為打麻將實在太花時間,在那個階段攀爬企業階梯是生活中的首要考量,其他事物都得為其讓位。但即是如此,賭博的刺激并沒有就此被遺忘。那幾年利用出差或旅游的機會多次造訪澳門以及美國大西洋城,拉斯維加斯等地的專業賭場,當時臺灣雖然賭博不合法,但是市場興起一陣拉Bar熱,美其名為益智電玩,實際上就是一種擦邊球的賭博方式。

比較起這些集各種賭錢游戲大成的地方,早年曾經讓我心潮澎湃的博弈經驗只能算是小打小鬧,再加上專業賭場中的聲光效果豪華裝潢精致服務,初接觸只當來到人間天堂。但多去幾次,越發清晰看出這些被厚重窗簾包圍,以致身處其間永遠不知白天黑夜的地方非但跟天堂沾不上邊,根本就是個金碧輝煌的人間煉獄。在那里人們手中揣著籌碼,眼中閃著光芒,額頭冒著汗珠,廝殺拼搏,驚聲尖叫。但無論輸贏,一旦激情過後,心中泛起的總是空洞沮喪以致悔恨交加。記得那時好幾次從拉Bar場出來時特別能體會有些耽于賭博不能自拔的人把自己手指剁掉的原因。

從那時至今將近二十年,賭博於我形同陌路。早些時候每年過年還陪老母打一次麻將,其實她平常不打,而且不夸張地說跟她打牌每一把都得花上一個鐘頭左右的時間,一個東風圈下來小草都長高了不少。近年她不耐長坐,我也落個輕鬆。記得古龍筆下某個主人翁(楚留香?葉尋歡?)年輕時好酒色,師傅就將她送到青樓歡場見世面,好賭,就將他送到賭場混膽識,直到他看清吃喝嫖賭的本質,從此雖然精於此道但不致沉淪無度。經過年輕時的種種,我自認看穿賭博,卻也明白自己沒有那麼強的定力,於是採取敬而遠之的策略。

退休後專注於發掘自身職志,讀到多本書中引用一個稱做”Flow”的概念,這個翻成中文勉強可以叫做“躍動”的心理學名詞是形容人在做某件具有挑戰性的事情時,透過學習和創造的快感,進入一種渾然忘我的境界。賭博似乎頗為符合如此定義,趕緊重新把書看個仔細,原來還有個但書 -- 任何牽扯到沮喪和焦慮情緒的活動不在此列。科學家另外還發現一般人輸錢的痛苦是贏錢喜悅的兩倍,情緒如何量化我不知道,但聽起來和過去的經驗相去不遠。所謂的賭徒性格遠不止只是會賭,更重要的是能夠置輸贏於度外,寵辱不驚,做不到這點最好躲遠點。

對我來說,賭博的害處中輸錢還算事小,最不堪的是把生活掌控權拱手讓出,人經常無法改變外在環境,但如果連自身行為都跟意志力對著干的話,活著還有什麼尊嚴和樂趣可言?賭博之害路人皆知,因此也比較容易防範,但人生過程中還有多少較不明顯但仍會蟬食鯨吞意志力的事物 -- 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消磨志氣的工作,對金錢權力的無邊追求,無法溝通成長的人際關系。。。。回首人生至此,我很高興在十指依然健在的前提下戰勝了賭博這個敵人,老天保佑,讓我有足夠的勇氣智慧克服其他可能阻止平靜喜樂生活的毒蛇猛獸們!

2010年6月10日 星期四

記賬記

1970年代一對美國夫妻寫了一本暢銷書叫做“Your Money or Your Life?”,這本書的內容教導人們如何在最短時間之內達到不需從事固定工作而足以維持生計的方法。如果把書中所詳細敘述的九個步驟做個重點歸納的話,大致可分成兩個部分,一是記賬,二是簡樸過日子。按照書中介紹的原則,我已記了將近五年的帳,稍有些經驗心得。

記賬第一個好處是了解錢花哪去了,為達此目的必須要將每一筆開銷巨細靡遺按照用途記錄下來。你可能會認為這是個很繁雜的工作,平時已經這麼忙了,哪抽得出時間做這個?我以前就是這麼想的,可是一旦決定開始做,經過初期較費力氣的堅持之後很快就養成為一個隨手的習慣。關鍵有幾個,一是不拖延,每天最少記一次;二是要長期堅持,許多記賬的好處只有長期追蹤才能顯現;三是如何細分“用途”,要夠細致到讓你能清晰掌握消費的流向,又不至于太過于繁瑣,造成無謂的負擔。

我的做法是準備一本筆記本放在家中,如果可能就把每一筆開銷在第一時間寫下來,如果當時不行,最起碼每天就寢前要把這一天做個了結。出差或旅行在外可以把賬本帶著也可以另外臨時記錄在其他紙張上。每個月的最後一天或隔月的第一天是結帳日,把筆記本中的記錄一筆筆登入電腦檔案,只需要在相對應的用途格內鍵入數字,如果這筆開銷較為特別或金額比平常大可以另外在格內加注解,這樣這個月的記賬工作就完成了。電腦表格用Spreadsheet做成,涵蓋12個月的資料,除了自動加總的功能外,還可以預先設定計算月平均數的公式。

用途的分門別類因為不同消費習慣,各個人可能會有不同的重點取向。以我為例,所有費用分成1.與房屋相關的費用,之下細分成水電瓦斯寬帶,物業管理,維修,家具等項目。2.家用,細分成雜貨(主要是食物和小家庭用品),電話,保姆,和其他不易分類像是快遞,沖洗照片之類的雜支。3.個人開銷,包含衣物,餐廳外食,孝敬父母,旅行,書籍雜志DVD,看表演,運動相關,旅行相關的費用。4.交通,汽車油料,稅費,停車,保險,洗車,過路費,計程車,公車地鐵等等。5.健康醫療,保險費,醫療藥品,牙科,眼科(包括眼鏡)等。6.Emergency,記錄非常態例如搬家,換車等的費用。這些是我經過一段時間琢磨出來最適合我個人狀況的分類,你需要做適合你個人的調整。

有些費用金額雖大但久久才發生一次,例如保險,稅費,牙醫,買球具等等,單看一個月的開銷不準,必須長期記賬才能夠給你一個清楚的金錢流向概念。另一個更大的好處是做預算。為每一個用途項目事先訂定預期的花費,然後比較檢討實際花費後做適當調整,就像給自己定一個目標。在年度之間更可以訂立下年度削減x%的總目標,既有挑戰性又有樂趣。做預算更大的好處是為平日生活做規劃,比方說,做了書籍預算就要買這麼多書,買了就要花時間看,做了衣物預算無形間也為逛商場的時間做了一個限制。長期跟蹤和分析消費模式能夠對生活形態,甚至是否要換個居家環境這些大事提供很有用的參考。

記錄消費是記賬的基本動作,但不是全部,你還需要記錄收入。或許你自認對收入的狀況瞭若指掌,但一旦開始記賬之後,也可能有意外的發現。首先想清楚你有哪些固定和不固定的收入:薪資,房租,賣車賣房,退稅,投資收益,投資分紅,利息,中彩卷等等。只有確實知道收和支的細節後,才能真正做到收支平衡。我有一份單獨的Spreadsheet記錄收入,除了記載利息房租這些相對固定的收入外,還包括投資股票基金的詳細內容和買賣記錄,我可以天天更新漲跌也可以隨時想到時再更新(買賣需要即使更新),但最起碼每個月底連同消費記錄必定做個月結。

我的第三份Spreadsheet是資產記錄,每個月和前兩份記錄同時更新一次。它主要的功能是記載各項資產的比例和總和。每個月更新的部分包括銀行存款余額,股票基金的現值,匯率變動等。房產部分除非買賣否則不考慮市價的變動。這份表格的好處是能提供動產不動產,現金和非現金,外幣和本幣的持有比例。透過分析每個月的資產總數變動和跟蹤長期變動趨勢,能夠瞭解總體財務的健康狀況。這三份分別顯示消費,收入和資產的表格提供所有需要的財務信息,除了平日手記開銷外,每個月底登入和更新這三份表格大約要花一個鐘頭左右的時間。

聽起來很復雜嗎?設計這些表格的確需要運用一些基本的財務和會計觀念,但更多的只是常識。重點是要開始動手去做,邊做的同時邊學習調整最適合自己的記賬方法。養成習慣以後,不但不感覺麻煩,月底一到更會積極主動的更新記錄,想盡早知道自己是否往財務目標更近了一步。記賬能夠減少一部分平常不經意的花費,但省錢不是記賬最主要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讓錢花在刀口上。記賬也不至于讓你變得吝嗇,許多記賬的人把省下來的錢捐做公益,甚至為此做出預算。總之,記賬遠不止是省錢的工具,他更是規劃生活的利器。

比較起富人,我擁有的資產少得多,復雜性也差得很遠,但正因為如此更要記賬,我不希望成天為自己的財務狀況擔憂,不管是必定發生的通貨膨脹或是偶然一遇的金融風暴都可能會對我所追求的平靜生活造成干擾。記賬能提供金錢流向的信息,生活內容的參考和總體財務狀況的瞭解,幫助我過上入可敷出的生活,避免無謂的擔心憂慮。當然對你來說記賬的目的也可以是盡快達到某個設定的資產總數。無論如何,相信所有記賬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把重要但是惱人的金錢問題透過記賬放在一邊專案管理,從而能夠更加專注在生活中更加值得專注的事物之上。我認為為此付出一些努力是很值得的,你說呢?

2010年5月30日 星期日

路過北京 前往高雄

過去這段日子在兵荒馬亂中渡過,北京家中辦完道別聚會後就全心投入到打包搬家的工作,其實事情并不是真的很多,貨運公司提供門到門服務讓長途搬家變得輕鬆容易,難的是依依不捨的心態,特別是對我這種所屬星座特質是“優柔寡斷,多愁善感”的人來說更是如此。一旁老婆邊整理裝箱邊哼著小調,興高采烈地述說著各種未來生活計劃,這廂的我邊胡亂摸摸弄弄邊觸物生情長噓小嘆,形成鮮明對比。

貨運公司可不管什麼柔不柔愁不愁,日子一到大批工人帶著大批工具就像蝗蟲過境一樣,轟隆隆的來了又轟隆隆的走了。走了以後,我看著空無一物的家里,一時間不知該做何感想,數年前花了大把時間精心打造的夢幻退休屋居然在大半天內就如此輕易的被“夷為平地”,像是給平日過於重視外物的生活一個最直白的諷刺。搬走的東西一兩個月後會重新出現,可是搬家工人無法幫我打包帶走,卻也正是這個房子留給我真正最有價值的東西是三年多的成長和回憶,要是缺少了這些美好的回憶,這個房子和其中的物品又有何夢幻可言?

在京最後兩天住在旅社,趁機重游幾處舊地,拍照存念。許久未到的三里屯酒吧街熱鬧依舊,只是一杯啤酒的價錢已是當年我常光顧時的兩三倍。想要在變動如此快速的城市中尋找歷史的痕跡不容易,大概除了那些早已因為房屋拆遷而被趕到郊區居住的老北京外,絕大多數在城市中討生活的人們對老舊事物興趣缺缺,更沒有閑情逸致跟一個即將離開這座城市的人一起回憶過往。這也不能怪他們,社會巨輪高速轉動,生活在此,優柔寡斷多愁善感的人就該識相點,哪邊涼快哪邊待著去!

來到臺北後離別的傷感突然就少了許多,看來管他星座不星座,到頭來人都還是善變的動物。臺北待了四天,行程上和過去每年回臺一樣以拜訪親友為主,但這次有種奇怪的感覺,表面上看我該算是“回來”定居了,可是幾天後卻又要走了,比起以前,這次走的雖然不算遠,但還是一個和家鄉臺北全然不同的城市,那我到底是“回來”了沒有。。。。?在我還無法解答這個問題之前又面臨另一個問題,那就是這次在臺北見到的人幾乎無一例外的問我為何要住到高雄,這令我多少有些驚訝,我不是早就解釋過我的想法了嗎?

或許我從未真正對外人清楚說明過我的想法,原因是我從未對自己清楚說明過我的想法。能夠確定的是過去一兩年潛意識中累積了一些想要對生活做出改變的因子,時機一到也的確采取了行動,但卻一直沒有把改變的動機和目的做個有系統的整理。面對這兩個看似無關,實則相連的問題,剛好趁機理理思緒。

四年前離開企業後選擇留在北京是因為喜歡北京,許多人說北方氣候太冷,我卻喜歡它的四季分明,許多人說北方食物不夠細致,我卻喜歡它的原汁原味,許多人說北方人不夠斯文有禮,我卻喜歡它的直爽豪邁,另外我也喜歡它的新舊對比,日新月異。。。。還有一點我很少對人提起的理由是在北京快速現代化的背景下,我預感中國大陸的政治民主發展勢在必行,我期望能夠親身見證甚至參與這樣一個里程碑式的社會變遷,即使只是一個開端也足以令人興奮莫名。我把時間表定在北京奧運前后,天真的認為這項全世界矚目的活動能夠促發來自內部和外界推動變革的力量。

事實證明我是錯的,奧運來了又走了,北京除了增加許多新的道路和建筑外,一切照舊。推動改革的聲音不是完全沒有發出,但是并不足以串聯造成有意義的變革。同時間,經濟發展帶來財富分配不均,不受監督的行政體制造成貪污腐敗,包括戶籍信訪拆遷等等不合理制度催生社會不公,受操弄的媒體只提供事件的一面之詞,當這些種種專家使用的術語轉化成老百姓天天都要面對的高房價,低就業,看病難,入學難,申冤難。。。。的時候,這個社會最直接的回應就是人跟人之間的冷漠嫉妒和不信任,而當這種看不見的冷漠嫉妒和不信任滋生擴大到某種程度的時候,它帶給生活于其間人們的痛苦實際上遠超過可以看得見的譬如交通擁擠,空氣污染等等其他社會問題。

快速惡化的社會氛圍讓我考慮換個生活環境,但或許這只是我個人的問題,因為另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北京正快速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大陸的朋友問我正當全世界包含許多臺灣人在內都希望能夠進入大陸市場的時候,我為什麼選擇離開?我苦笑著說“我想家了!”,埋藏內心的那點小心眼既然難以上得臺面就讓它繼續被埋著吧!

一般大陸人對臺灣城市認識不多很容易就被我忽悠過去,但我卻不能對臺北的親友說這次的搬家是因為“我想家了!”,原因是我的家明明就不在高雄。其實現階段我在高雄認識的人連市長在內一共也不超過五個,雖然以前工作出差偶爾造訪,可總的來說我對這個城市熟悉的程度遠不及許多國外的城市。但是我對南臺灣并不陌生,大學四年在臺南,兵役兩年在屏東讓我對整體南臺灣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有一定的了解和嚮往,在和老婆相互分析挑戰多個回合之後,我們認定高雄位於南臺灣包括東臺灣的中心位置,有捷運聯通鐵路和機場,物價相對低廉,和親戚家人距離夠近但又不會太近。。。。看來是下一個大窩的不錯選擇!

來到高雄已是第五天,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我饑渴的吸收著這個陌生城市的一呼一吸一顰一笑,熱帶地區的五月溫度雖高但來自海上的陣陣微風帶來清涼,日正當中時街上車少人少,整個城市似乎都在睡午覺,搭配上行人們較緩慢的步調自然形成一種都會休閑情趣,海鮮和獨特風味小吃既可口又便宜,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隨處可以見到久違了的陌生人笑臉,南部人的淳樸熱情果然名不虛傳。。。。臺北的親友提醒我們高雄的種種不足,我也絕對相信這里存在許多我還沒發現到的缺點,但這正是我來此的目的,體驗摸索和發掘一個新地方的特色本質 – 不管是好的或是不太好的本質。

居住在美國經常旅行於全世界的姐剛聽說我要搬往高雄的決定時說的好,她說我是善加利用一般人難得擁有的“移動性”(Mobility),過自己希望過的生活。在人生這個階段,有這樣的移動性是個福氣,而且我也不想浪費掉這個福氣。高雄不會是我終老余生的城市,至於下一站是臺北,紐約,回北京還是某個目前連想都沒想過的地方,誰知道?許多因素包括我的身體健康在內遲早會對我的移動性產生影響和限制,可是在那些影響限制發生之前我可不愿意對自己設下無謂的束縛。我的人生旅程剛路過北京,現正前往高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