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

台北:一個魯蛇的城市


 民國49年次的我,土生土長在台北市,36歲以前,除了念大學和當兵外,台北是我的整個世界,幾乎沒有一個角落是未曾到過的。36歲以後的十幾年,因為工作和其他因素,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海外,四年前回台選擇定居高雄,但每個月起碼跑一趟台北探親和辦事。

不知為何,這幾年跑下來,我對這個熟悉的城市有了越來越強烈的陌生感,仔細想想,顯然不是因為多了一個以前沒有的101大樓,或介壽路更名為凱達格蘭大道,或捷運車站越來越密,台北過去二十多年其實外觀變化不大,許多街道樹木以前什麼樣,現在還是那個樣。

那是為什麼?我為這問題納悶了一段時間,直到前幾天再度北上,行走在人潮洶湧的捷運站,我忽然明白原來不是城市變了,是城市中的人變了!變得心事重重,步伐急促,變得時而面無表情,時而裝腔作勢,變得臉上沒有了笑容!

不應該啊!台灣不管經濟發展,資源配置,人才流向,台北都遙遙領先其他縣市,拿我現在居住的高雄為例,這個曾經唯二的院轄市,以前各方面都能和台北一別苗頭。現在呢?成績好的搶著去台北念書,能力強的搶著去台北工作,有錢的父母搶著幫子女在台北購屋置產,總之,全台灣的人想盡辦法,就為在台北搶得一席之地。

這樣的磁吸效應在國際間並不少見,紐約,雪梨,曼谷,北京等大城都是如此,各行各業精英聚在一起,碰撞交流,造就大都會特有的繁榮景象。這裡有許多光鮮亮麗的成功人士,還有更多懷抱理想,期望有朝一日成為成功人士的人群,雖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夢想成真,總歸希望無窮。

和這些國際城市相比,台北有類似的政經和社會背景,卻少了樂觀進取的氛圍,人們忙則忙矣,卻沒有因為打拼向上而流露出的充實和自信。有的是永不休止的埋怨自憐,和寫滿臉上的煩惱不耐,每個人似乎都隨時處在一種為保障自身權益而窮於應付的狀態,因而難以從容欣賞關懷周遭的人事物。

或許有人會說:有沒搞錯?台北排隊文化發達,電扶梯靠邊站,博愛座讓位,而且台北人熱情好客,樂於助人,在國際間也很有名,怎能說不關懷別人?問題是這樣的行為,有多少發自內心,又有多少來自外界壓力?如果是發自內心,該如何解釋同一幫彬彬有禮的人一騎車開車就爭先恐後不顧他人?至於好客和助人,恐怕還得先看看對方的膚色再來決定熱情的程度。

台灣不大,交通又發達,但是南北之間的隔閡大的讓人不知該啞然失笑還是搖頭嘆息。幾年前回台我向台北親友宣布將移居南部,引起一片驚訝錯愕,他們說高雄水質差,空氣爛,天氣熱,南部人難溝通,不守規矩,只差沒直接說看不起南部。這幾年住下來我確實發現高雄有許多缺點,但那些大家提到的問題基本不存在,這是不是就是所謂的意識形態?

而當我反過來挑戰台北親友為何非要住在台北時,最常聽到的理由之一是方便。台北的確夠方便,超商密度世界第一,但是,話說回來,那麼方便要幹嘛?除了過於密集的商業破壞居住環境外,還可能刺激沒必要的消費。而這些都還在其次,方便的好處不就是省時間嗎?那請問台北人把省下來的時間都用到哪去了?

根據調查台灣人最主要休閑活動的前兩名是吃美食和看電視,民以食為天,但我從沒見過哪個國家的人為吃付出如此多的心力,排長龍, 吃到飽,po照片,媒體報導,聚會聊美食,種種這些讓人懷疑台灣的美食文化是否已經走火入魔?而終日鑽研美食加上運動風氣不振,形成的會是怎樣一道城市風景線?

多看電視傷身傷神早有科學根據,台灣的主流節目還有傷心的效果。新聞報導本地事件鉅細靡遺,卻完全不顧台灣之外還有一個世界的存在;本土連續劇和當道的韓劇相互切磋砥礪,目的是把嫉妒,復仇,中傷,壓榨,死要面子等人性中最陰暗的一面發揚光大,多看保證把一個原來好好的人搞得滿腹哀怨。

精英聚集的地方當然不會只有魯蛇(失敗者),但英文字“Loser”除了描述失敗外,還有另一層較抽象的含義,那就是形容一個人無論身處何處總是不滿現狀,他嫉妒他人成就,卻對非我族類嗤之以鼻,他唉聲嘆氣,抱怨連連,卻不敢嘗試改變自己,他用物質麻醉自己,卻因而失去對簡單事物的欣賞感動,也因此丟失原本常掛臉上的笑容。。。。

我承認這樣的觀察過於膚淺,這樣的控訴以偏概全,我也知道有許多有心人在努力挖掘和創造台北的種種美好,也絕對相信這些種種美好的實際存在。只是身為一個老台北,對這個城市有很高的期盼,或許甚至高到不切實際,但還是要說出心中感受,一切只為台北的天空明天會更好!


2014年10月18日 星期六

感想北京


近來譯馬星動,過去一個多禮拜又出了趟遠門,除了過境澳門待了一兩天外,真正的目的地是北京,一個曾經前後居住將近十年,四年前離開,如今感覺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熟悉的是街道,建築,氣候,食物,口音等,北京不是沒變,過去二十年這個城市唯一沒變的,就是它不斷在變,熟悉這個背景的人,一段時間不見,發現這裡高樓大廈又更多了,交通又更堵了,空氣又更壞了,物價又更高了,節奏又更快了,既不感覺驚訝,也不認為那是改變。

陌生的卻也正是這裡的節奏,我這趟的目的是會友加辦事,幾天下來和老同事,銀行,公家機關,中介公司的人員接觸頻繁,他們腦筋動的快,講話條理分明,信息量又大又廣,透過3C裝置傳遞又精又準。大量信息帶來大量機會,大量機會促成大量交易,這裡的人似乎不是正在進行交易,就在醞釀下一筆交易,一個個忙得暈頭轉向,不亦樂乎。

身處這個全中國,乃至全世界頂尖人才聚集的地方,心中下意識冒出一個想法:我落伍了,跟不上時代了!但很快下一個想法跟著出現:落伍真好!眼見這些穿著打扮時尚俐落,言行舉止意氣風發,卻總也掩蓋不住佈滿全身的壓力和焦慮的人們,饒或心中還有那麼一絲遺憾,我衷心為自己早早退出江湖,另闢一個自己挑選的戰場,只和昨日自我競爭的抉擇,感到欣慰驕傲。

是的,北京變陌生了,但不是因為它變了,而是我變了,和老同事敘舊談到熟人近況,有人升官,有人創業,當提到我在台灣當街頭藝人時,原本熱烈的氣氛卻一下冷了下來,大夥似乎突然之間腦袋集體打結,在一片尷尬的沈默中,我知道自己與主流的距離越來越遠。我衷心祝福這個城市,和在此奮鬥打拼的人們前景又大又亮,但曾經全心參與其間的我將不再參與,因為還有其他更重要的事等著我去做!

2014年10月15日 星期三

澳門掠影


上次到澳門已是將近三十年前,這回再來只認得跨海大橋和老葡京賭場那棟圓形建築,市區和機場附近多了許多高樓大廈,街上人潮也明顯增加許多。暴走兩天下來,得出一個淺顯結論,那就是這裡就像一個小型的香港加上許多賭場。

這兩個曾被不同歐洲國家殖民多年的地方,原宗主國留下一些硬體建設,但在人民思想和生活方式上,影響最深遠的還是中國,或說的更精準些,中國廣東。這點不止在港澳,走遍全球凡是有唐人街的地方,都大同小異,如此的影響力非關宗教,但相比如猶太或伊斯蘭等和宗教相關的強大文化力量,毫不遜色。

地標大三巴和葡京酒店所在的老市區古蹟保存完善,去年走訪一趟里斯本後,更懂得欣賞葡萄牙式建築風格,連中世紀北非摩爾文化的影響都能識得一二,對於葡萄牙曾經一度身為海上霸主的歷史也有更深刻體認,所謂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確實不是說假的。

澳門街頭商舖除了賣吃的之外,最常見到的有兩種,一是當舖(押),二是金飾店,賭客輸了進當舖,贏了買金飾。至於當地百姓過什麽生活,做什麽消遣則是個謎,因為整個澳門似乎都只是為外來人口而存在。年輕的計程車司機告訴我這裡平均工資兩萬(台幣近八萬),但物價較高,賺來的錢最好到外地花,他自己每年都到便宜的台灣渡假。

老葡京圓形賭場豪華程度和近年新建的賭場沒得比,卻依舊人聲鼎沸,21點桌前賭客們用廣東話齊聲喊”爆”的聲浪依舊激情高昂,這或許是因為人會懷舊,也或許是中國文化本就講究實用,一樣的遊戲,一樣的鈔票,何必非去新賭場賭?

新賭場的代表非威尼斯人莫屬,雖然早有聽聞,親眼一見仍有脫落下巴的效果,這棟超級巨大的建築物,可說集吃喝玩樂加購物之大成,而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將義大利威尼斯最具代表性的幾處街景copy/paste到千萬里之外的亞洲小島,不但惟妙惟肖,還比真實的威尼斯少了老舊,垃圾,淹水和臭味,身歷其境拍出來的照片保證張張精彩。

但複製品終究是複製品,真實聖馬可廣場上的斑駁水漬見證這個歷史名城曾走過的興衰起落,鬼斧神工的城市設計說明人類創意無限,典藏在博物館中的藝術瑰寶提醒人們現代的文明進步奠基於老祖宗的文藝復興,而這些都不是澳門威尼斯人美輪美奐的裝飾品所能越殂代庖。

台灣常以美食王國自居,個人倒覺得港澳料理不遑多讓,尤其近年台灣食品有越來越人工添味的趨勢,許多傳統美食的味道改變不少,反觀港澳粥粉面店,數十年如一日供應原汁原味庶民小吃。以早餐為例,澳門的奶茶,豆漿,各式糕點令人食指大動,台灣傳統早餐店大都被內容物越來越可疑的漢堡,三明治所取代,而且,在澳門吃蘿蔔糕吃的是蘿蔔和糕,台灣吃的只有糕。

拉里拉雜說了一堆,小結一下,澳門三大特色是賭,吃和買,如果三樣都愛,就趕快去訂機票,如果只愛賭,這裡仍是個不錯的選擇,但如果只愛吃或買,不如去香港,而如果三樣都不愛,那就別去了!

2014年10月6日 星期一

公主郵輪石垣島遊記(下)


除了時間長短之外,這兩趟旅程另一個明顯區別是旅客國籍,環遊世界船上絕大多數是白人老外,這回則清一色是台灣客,行為舉止有幾項頗有意思的差異。

台灣客重吃,餐廳總是人滿為患,但凡是需要另外付費的,如酒類,壽司等,基本無人問津。相信這點和行程短有關,因為從長程經驗看來,船上食物雖然豐富,多吃幾天也就那麼回事,時間一長旅客反而懂得節制飲食,以保持體力上岸觀光,這時船上伙食注重營養均衡的特性更加突顯。

外國客愛曬太陽,只要天氣不冷不下雨,泳池邊總是躺滿做日光浴的男女老少,泡水,看書,小憩,發呆。台灣客躲太陽,泳池內通常只有幾個小孩,池邊則基本無人,倒是不少人撐著陽傘在甲板上移動。據說台灣女性骨骼疏鬆嚴重,看這場景不難理解原因何在。

外國客習慣打招呼,與人擦肩而過,總是眼神接觸,點頭微笑,或說幾句問候語,若有回應,乾脆駐足聊天。台灣客熟人間又笑又鬧,面對生人則視而不見,這點在年輕女性身上特別明顯,迎面走來,人還沒到,眼神早已瞟向四面八方,傷透了我們這種大叔的心。人們常用“美麗又大方”形容有吸引力的女生,台灣美眉又美又辣,可惜和大方基本沾不上邊。

或許有人會說那是擔心自己英文不好鬧笑話,此言差矣!英文確實是當前世界共通語言,但不是所有老外都講流利英語,事實上,這地球上大多數人都和我們一樣母語非英語,講不輪轉很正常。不管和哪國人溝通,最有效的語言永遠是微笑,再加上少許英文和一堆比手畫腳,重點是誠心誠意,不是烙英文!

外國客穿著打扮大都很簡單,以實用為主,台灣客更重視美觀和身分,女遊客上岸觀光,在大太陽下長途跋涉,穿的一個比一個妖嬌美麗,很難不令人為她們擔心鞋太高,粉太厚,穿太多,穿太少。反而到了該穿著正式的晚宴場合,男旅客可能較不習慣西裝領帶,大都顯得過於輕鬆休閒。

台灣客習慣集體行動,達人說什麼好吃好玩,大夥一窩蜂跟隨,少有人願意主動嘗試新奇,結果船上有幾個餐廳永遠客滿,另幾個無人光顧,更離奇的是,有幾場秀高朋滿座,另幾場小貓兩三隻。外國客習慣自己做功課,單獨行動,銀髮族與老伴同行,甚至一人成團,台灣銀髮族大都有子孫相伴。

總體說來,不止是郵輪,台灣旅客在國際間給人的印象還是相當正面的,以上幾點無關是非對錯,關的是文化和生活習慣,看看別人,想想自己,互相漏氣求進步!

2014年10月3日 星期五

公主郵輪石垣島遊記(上)

上禮拜參加號稱三天兩夜的郵輪行程,從在基隆上船到下船實際時間不超過48鐘頭,即使如此,依然能達到完全脫離平日生活的境界,郵輪公司那句宣傳口號“escape completely”確實不是喊假的。有這種感覺是因為兩天內不但逛了外國(日本),看了四場秀和一部電影,游了兩次泳,甚至還跳了一場舞,忙壞了!

這是我倆繼去年105天的環遊世界旅程後,第二次搭乘遊輪,雖然不是同一條船,卻是雙胞胎,除了地毯顏色外,幾乎一模一樣,踏上船的那一刻,不開玩笑,真的有回到家的感覺。更有意思的是這兩趟碰巧是所有郵輪行程中最大和最小的兩個,立馬產生以下幾個明顯對比。

短行程刺激忙碌,活動一個接一個,只要願意,連覺都可以不睡的徹夜狂歡,平時工作繁忙,沒時間規劃長假的白領上班族,只要拎個背包跳上船,一個完美短假期就此展開。三代同堂的遊客也可以利用船上五星級的服務來一趟輕鬆寫意的親子遊,雖然上岸觀光沒什麼大景點,“玩船”本身足可值回票價。

長行程與其說是旅遊度假,更像是“換個地方過日子”,在船上待一周以上,新鮮感早被熟悉,安全,便利等感受所取代,但和陸上生活最大不同點,就是上岸地總是一個陌生的國家或城市。想像一下,平時住在熟悉的社區,作息固定,但每次打開大門,接觸到的卻都是不同的街景,路人,氣候,語言,和文化,get the picture?

因為所需時間和費用的關係,長行程明顯較適合銀髮族,但只要可能,我還是很推薦年輕人嘗試,因為即使郵輪每個地方只停留一天,卻是能在最短時間內,覆蓋最大地理範圍,使人眼界大開的旅行方式。換句話說,它廣而不深,如果能和其他傳統旅行方式交叉行使,堪稱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