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日 星期一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25):續生活試驗場

記賬的好處在初期主要是追踪理解花銷的去向,減少因為不經意而產生的費用,一旦成為長期習慣,更大的好處是用它來規劃生活。 其實寶馬買來才幾個月,我就知道這車注定只是個大玩具,當時想用它常跑高爾夫球場,剛開始確實如此,按照計劃每個禮拜打兩三場。我從三十出頭開始打小白球,一直打得很勤快,週末假期打,公務應酬也打。海峽兩岸都有類似風氣,中年男人打球既是運動娛樂,更是彰顯身份,交際應酬,大夥成群結隊,把大部分休閒時光花在其中,自我辯解總比把時間金錢花在酒廊KTV強。 既然愛打,我在退休規劃中賦予它相當大比重,從球場會籍到交通工具到時間安排,做了許多準備。用力打了幾個月後,卻對這個十幾年的嗜好有了新的看法,去除身份和社交光環,它不過就是另一項運動,很好玩,很有競爭性,但請問哪項運動不是如此?有人說它不太劇烈,因此更適合中老年人,但這同時也表示活動量可能達不到有氧標準,況且適合中老年人的運動多了,為何只取一瓢飲?說穿了,物以稀為貴,打高爾夫的門檻高,才是造成有條件的人趨之若鶩的主要原因。我現在還在打,但已不像以前,不打全身不舒服。把省下來的時間做其他娛樂,偶爾享受揮桿,省錢也不感覺因此有任何損失。 但也因為如此,寶馬變得可有可無,之所以沒早點把它賣掉是捨不得,總覺得辛苦那麼多年好不容易擁有這麼個傢伙,開在街上他人行注目禮的感覺很爽,奢侈是奢侈了點,但少了它又好像有點對不起自己。拖了一年多,終究賣了,雖然賠錢,但賣後心情出奇的好,不但不失落,反而因為不需要依賴外物證明些什麽,感覺一身輕,也因此讓我看清楚以前總以為充滿羨慕認可的他人眼光中,其實更多的是負面的東西。 後來我倆合開一部車都嫌太多,原因是愛上騎自行車,好玩方便又環保,一開始只用它健身,漸漸擴展成日常交通工具,方圓十公里內大都用它,在北京“首堵”的惡劣路況中暢行無阻。我在車上裝了個里程計,算出平均一年可跑將近兩千公里,而汽車平均一年也不過三四千。騎車的習慣一直從北京帶回台灣,每次跨上風火輪都有一種自由自在的暢快感,反倒是汽車成了能不開就不開的純工具。 住的方面,剛退下來時,因為自己房子還沒蓋好,就在附近租了間公寓作為過渡,多年來第一次自掏腰包付租金當然得斤斤計較一些,面積較小不說,地點,朝向,裝潢,新舊程度都有所妥協,可即使如此,基於多年習慣,仍然堅持要有健身會所,地下停車場,附設超市等等的設施,心想省錢是一回事,生活質量不能打折扣,否則就失去停止工作的意義,但羊毛出在羊身上,租金因此也增加了不少。 住了沒多久就發現那些都是冤枉錢,以前因為時間少,又住在交通繁忙的市中心區,運動需要依賴健身房,搬到這裡,公園就在旁邊,要跑步騎車,戶外比室內更合適,而且時間隨心調配,健身房因此顯得多餘。市中心停車不易,這裡地面有些空位,別人不見得能停,我一定可以,因為別人要隨上下班時間進出,我巔峰時間絕不出行。不止如此,許多價格,像公園,餐廳,電影院,機票等等,離峰價格都比較便宜,彈性運用時間處處都可以省錢。 食衣住行都省,記賬發揮大作用。記賬的好處在初期主要是追踪理解花銷的去向,減少因為不經意而產生的費用,一旦成為長期習慣,更大的好處是用它來規劃生活。怎麼說?在大致了解生活各項支出後,我就開始為每項開銷訂預算,打個比方,降低買衣服的預算,不止省費用,更是省逛街購物的時間,刻意提高買書的預算就表示必須預留更多時間看多買來的書,久而久之,賬簿記錄中能看到的不只是數字,更是數字背後代表的生活細節。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24):生活試驗場

許多禿頂大肚,事業有成的中年男人最愛買紅色跑車,當成對逝去青春和健康的一種補償,既然“美貌”不再,就用其他事物裝飾自己,期望求得平衡。 生活本身更是摸索過程中的一個大試驗場,退休後的生活我早有許多憧憬,但就跟其他事情一樣,必須親身經歷才能真正理解個中滋味。不用上班能省下來的費用比我預期的還要多,我倆都不是斤斤計較的人,平時花銷沒有特別節省的習慣,或許省錢只說明了以前的浪費。 拿吃飯來說,上班時外食比例大概佔到七八成,退休後在家開伙次數大幅增加,以前老婆偶爾上家附近小超市買菜,連她都說不清楚菜價,更別說我了。退下來偶爾陪她一起上超市,一段時間後才發現其實離家沒多遠就有一個大賣場,選擇更多而且價格便宜兩三成。買了一年又發現賣場旁邊就是一個傳統市場,走進去嚇一跳,規模比大賣場還大得多,物資更充裕,價格又低了不少。 從小時候跟老媽去過幾次傳統市場後以後基本就沒再進過,以前嫌髒亂,現在倒喜歡上,除了想吃什麼就買什麼的自在外,更大樂趣來自於親身接觸久違了的柴米油鹽,感受生猛實在的日常生活。 我的飲食習慣因此有了相當大改變,以前無肉不歡,而且愛吃各種加工過,味道重的食物,老婆不是個特別愛下廚的人,從市場買來新鮮食材,簡單烹調就吃了,習慣以後反倒對餐廳的重油重鹹不再感興趣。那時已養成記賬習慣,飲食費用支出大致分兩塊:雜貨以及餐廳,一年下來,兩者之間比重不斷從餐廳移向雜貨,相加的總數也不斷下降。我是一個既愛吃又愛喝的人,如此改變,省錢之外,口腹之欲不但沒打折扣,反而因為吃到食物原味而得到更高享受。 以前買衣服大多為應付工作需要,很少考慮費用,現在面對過去累積下來一整個衣櫃的各式行頭,心想恐怕好幾年都可以不用添購任何新的衣物。我雖然沒有真的幾年都不買,但買的不多,還捐出去一大批舊衣服,從記賬中可以清楚看到在這方面省了不少,卻沒有任何匱乏的感覺。 我倆多年來出門習慣開車,開了十幾年公司車,現在得靠自己張羅,老婆那時在學校上課,而我有常打高爾夫的打算,乾脆一口氣買兩輛,各開各的,就當作退休禮物。既然是禮物,當然得特別一點,送給自己的是一部紅色小跑車,是當時最新車型,雖然只是寶馬的入門款,但開起來不管是實際操控性,還是心理優越感,果然和以前開其他廠牌車大不相同。我對它小心呵護,出行如果無法確定有好停車位寧可不開,但即使如此但仍免不了偶然的擦碰,每次都讓我很揪心。 後來在一本書中讀到,許多禿頂大肚,事業有成的中年男人最愛買紅色跑車,當成對逝去青春和健康的一種補償,既然“美貌”不再,就用其他事物裝飾自己,期望求得平衡。我對這說法雖然有所抗拒,但潛意識中不得不承認有一定的道理。一年多後把車賣了,原因很簡單,開得太少!賣它而不賣老婆那輛戰車,是因為戰車大得多,實用得多,維修費用還低得多。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23):步上漫長摸索旅程

除非有像莫扎特或梵谷那樣天生的強烈傾向,否則就得不斷鑽研嘗試才能慢慢認識那個全天下最需要認識的人:自己! 隨著新生活的開展,我理解到一件事,那就是退休前我知道自己不想過什麽樣的生活,卻不確實知道究竟想要過什麽樣的日子,人生至此,該幹嘛幹嘛,四周人也都一樣,大夥行動一致,目標一致,只要奮力向前衝就好,不用摸索方向。現在的我只想弄明白究竟處在什麽位置,該有和能有什麽樣的追求,卻發現身邊能夠當成參照物的人基本不存在。 幾個月前,其他人還不知道我將離開組織,在一次聚餐場合中,我問了大家這麼一個問題:假設沒有金錢和家庭的束縛限制,要如何度過從現在開始的後半生?這話題引起熱烈討論,一開始有人說要旅行度假,後來發現既然不需工作,也就無假可度,有人說要在五星級酒店當“大爺”,吃好住好,事事有人服務,有人說要拯救瀕臨絕種動物,有人想和最親愛的人長相左右,有人想在島嶼間不停跳躍(island hoppin)。。。。總之,一旦把時間這個因素加進去,個人價值觀的差異漸漸浮現。 我跟其他人一樣,有些想法,但似乎很難說服自己,怎麼辦?碰上疑惑,前兩年培養看書的習慣這時派上大用場,我找了一堆書來看,慢慢對自己的處境裡出了一點頭緒。書上說要訂出人生目標,最重要的事情是認識自己。這個看似簡單的理論,其實被人們長期忽略。好吧,這道理我能接受,但書上還說認識自己不容易,是個長期摸索的過程,這我就有點似懂非懂了,反正嘗試有益無害,我就摸索一把自己吧! 我做了好幾次幫助了解自己的問卷,好像更清楚了一些個性上的特點,總結出一些譬如不適合當醫生工程師之類的結論,但也沒有夠清楚的答案,反倒是越看書越感覺答案高深莫測,除非有像莫扎特或梵谷那樣天生的強烈傾向,否則就得不斷鑽研嘗試才能慢慢認識那個全天下最需要認識的人:自己。幾番努力後,我得到最重要的結論是:這問題沒有快速簡單的答案,當下能做的就是不自我設限,多看多想多嘗試,時時反省。。。。然後看看會發生啥事! 所做的第一個嘗試是成為一個企管顧問。以前上班的時候跟這些人常打交道,有一定了解,倒不是喜歡當顧問,因為那跟原來工作內容有很多相似之處,主要是看上它彈性兼差的特性,只需要教幾天課或短期執行一個專案,期限一到,領錢拍拍屁股走人。我接的第一個案子是教授領導力課程,對象是一家在上海的外商公司,這個題目不陌生,兩三天下來,壓力不大,工資也不賴,可是不知為何,心中有些不太爽的感覺,接著又上了一次市場行銷的課程,漸漸發掘不爽的感覺是哪來的了,不久之後新案子再度出現時,我決定退出。 原因很簡單,以前上班其實也常做類似工作,但面對的對象是同公司的人,即使不同部門職級,但山不轉路轉,總能見到聽到這些人的成長際遇,感覺自己也有些許的參與貢獻在其中。當顧問拿錢辦事,對學員產生哪些影響,後續成效如何,全都事不關己,有一種江湖郎中,招搖撞騙的感受。有嘗試就有學習,這次看似失敗的嘗試其實讓我底氣大增,因為我知道如果哪天必須為錢工作時,有一個經過證明可行的選擇。這個經歷也讓我對自己的認識更多了一些,以前工作令我心煩的事經常跟人脫不了關係,但回頭想想,最令我割捨不下的還是人。 以前看書上說工作的意義很重要,不能完全體會,現在因為這個短命顧問多了一層理解,看來自己不是一個適合當老師的人,對有耐心愛心的老師們也因此更多了一份由衷的敬佩。

放下工作 樂在生活(22):迎接退休

好多年來,首度看著空空如也的收件箱,第一個念頭是:我自由了,太棒了,耶!幾秒鐘後,另一個想法生起。。。。現在要做什麽? 退休正式生效之前有好幾個月的緩衝期,用來交接職務,處理私人事務和抵扣剩餘休假,這段時間名義上還是公司員工,但基本不參與日常業務。我在那段時間主要的活動是參加離別送舊餐會,在公司那麼久,當然參加過許多次迎新送舊,其中還有過那麼幾次(譬如外派)成為餐會主角,但這回大大不同,22年青春歲月,愛恨情仇,就此做一了斷。 我安排了五場涵蓋整個中國大陸的“巡迴演唱”行程,各地方的弟兄們也用力配合,場場辦的風生水起,離情依依。一開始我還興致勃勃參加聚會,語重心長的對曾經一起同甘共苦的夥伴們發表臨別贈言,後來卻發現其實多說無益,留在組織中的人很難,也沒有意願,體會接受即將離開職場的心態。想想自己過去參加別人的送舊不也一樣嗎?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只不過是另一場和工作相關的聚會而已。就在人聲嘈雜,杯斛交錯間,我和同事們暢談種種經歷,但在內心深處,漸漸理解到,眼前面對著的,將是一條孤獨寂寞的道路。 職場就是這樣,別以為公司老闆們多麼英明威武,別以為眼前工作多麼事關重大,別以為少了自己天真的會塌下來。。。。拉長時間,放大格局,一切稀疏平常,不痛不癢。回想過去為工作付出的時間精力,說它全是一場空並不恰當,但也絕不像在當時認為的的那麼舉足輕重,如果再想起因此而造成對其他事物的疏忽,更顯不值,我想起那句老話:沒有人臨終時抱怨此生工作時間太少! 退休生效的第一天既沒有祥龍升起,也沒有烏雲遮日,我不像以前一樣設定鬧鐘,結果睜開雙眼的時間比平常還早。吃完早飯,按照平日習慣打開電腦,總是塞得滿滿的公司電郵賬戶已在前一天關閉,被在幾天前開設的一個新的私人賬戶取代。好多年來,首度看著空空如也的收件箱,第一個念頭是:我自由了,太棒了,耶!幾秒鐘後,另一個想法生起。。。。現在要做什麽? 不上班的前兩個禮拜,我把它當成假期處理,雖然沒有出遠門,但在市區內跑了不少地方,打了幾場球。之所以是兩個禮拜而不是更長或更短,是因為這是過去休假的常態,時間一到,玩性自然收起,神經自動繃緊。試想這樣一幅畫面:平日生活為工作忙忙碌碌,抽空休假依然行程滿滿,無論何時腦袋中總是塞滿各種事物,突然清空,才發現那些事物其實都不是自己放進去,而是被外界塞進去的,心中因此升起一種被欺騙的感覺。 也就是說,大部分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努力經營生活,其實只是被生活推著跑,我們凡事努力爭取更大主控,其實只是在一個不自由的大環境中爭取一點微不足道的小自由。我們認為自己為家庭社會奉獻心力,其實只是別無選擇。在這之前,我一直嚮往自由支配時間的權力,不上班後才理解權力的相對面必然是責任,真到了該為自己負責任的時候,卻手足無措。。。。沒錯,一個空白的行事曆才是真正的考驗,在完全自由自主的情況下選擇對家庭,朋友,社會,自身等等的付出,自私嗎?或許吧!但難道不才是真正負責任的表現? 退休正式生效前我為即將開始的新生活做了些大致規劃,其中閱讀,電影,運動和旅行是固定項目,如何分配時間?走著瞧。另外,作為準備的一部分,我和一家在上海的企管顧問公司建立聯繫,原因是我不確定一下就把熟悉的工作完全拋棄是否真的可行,另一個考量是兼職工作能保持收入,似乎是個挺理想的過渡安排,至於在這方面要花多少時間,還是那句話,走著瞧!。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21):我是誰?

要不是後來失去工作,我想我大概會永遠活在由外界定義的世界中,為下一個更響亮的符號而汲汲營營,卻和真實的自我漸行漸遠。 大公司每當有新主管上任,總喜歡調整組織藉以昭告天下現在由他當家作主,碰巧那幾年公司老在換主管。一般來說,處於事業上升期的人喜歡變動,因為代表機會,即使和自己無關,也有好戲可看;35歲後進入到“魔之十五年”的人最討厭變動,因為代表危機,我的狀況比較怪異,處於獨孤求敗,卻又不願意自廢武功的境界。但往往事情是這樣的,你期待,它就遲遲不發生,漸漸不抱期望,它就發生了!聽到下一波變動流言的那天恰好是44歲生日,在外地出差和同事們吃晚餐,掛下電話,一股莫名興奮涌上,當場喝個酩酊大醉。 接下來的幾天滿腦袋都是和退休相關的景象,其實那時八字頂多只有半撇,但想想總可以吧!幻想中出現的大都是一派天堂景象,以前想過無數次,只是現在似乎更鮮明了一些,但也有一些新的疑惑是以前從未考量過的,例如:多年來朋友圈大都由同事組成,退休後會發生什麽變化?是否甘於寂寞?眼前工作雖然不是最愛,但不可否認有一定成就感,退休後挑戰在哪裡?掌聲在哪裡?二十多年來他人(包含自己)眼中的我跟公司和職位脫不了關係,退休後如何向陌生人介紹自己?這個節骨眼有這樣的顧慮顯示這回我是吃了秤砣鐵了心了,否則也想不了那麼多,但比較起天堂的種種好處,似乎也算不上大問題,就等到時再說吧。 在此之前,我從沒有考慮過“我是誰”這個問題,記憶所及我曾經是xx家的小孩,x年x班的小學生,x校x系的大學生,xx公司的xx經理,xx人的老公,住在xx社區。。。。久而久之習慣這就是我的全部。但仔細想想,這些東西除了說明一個人的學歷,職業,家庭背景外,並沒有提供有關個性,喜好,情感,價值觀,特長等等的答案,頂多只能算是外界賦予的一個辨識符號。要不是後來失去工作,我想我大概會永遠活在由外界定義的世界中,為下一個更響亮的符號而汲汲營營,卻和真實的自我漸行漸遠。 後來那些顧慮果然一一都成為現實,甚至有些原來沒想到的問題也發生了,例如:我原來在組織中也算個不大不小的官,平時被人前呼後擁,奉承拍馬習慣了,退休後只剩下一個老婆可以指揮,還經常指揮不動,有一種被冷落遺棄的感覺。但眼前立即面對,也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這個“我是誰?”,即使退休至今將近六年,我一直還在摸索答案,但是這些年來面對這個問題的態度卻是不斷在變化當中,從一開始忽然失去身份的焦慮,慢慢變成面對外人困惑不解的捉狹,再慢慢變成想要尋求解答的熱情,再轉變到後來逐漸挖掘真相的興奮。 被剝奪了社會身份,逼得人只好反求諸己,我相信多數人都是如此,平時“蒙塵”久了,不挖則已,一挖才發覺自己原來是個寶藏,挖掘的過程更是一路驚喜不斷,當然偶爾也會挖到些不好不美的東西,但總歸真實,也因此對以前有些難以面對的人事物,如今更能包容釋懷。六年來我未曾用過名片,在社交場合接受生人名片時口中習慣性的賠禮稱歉,但心中反倒比過去擁有風光頭銜時感覺更為踏實自信。 接下來幾個月的發展和流言基本一致,為了簡化組織,有一整個層級將要消失,大概有幾十個人將會受到影響,包括我在內的這幫人可以主動申請組織中其他職位,或被動接受安排,但總歸僧多粥少,有一部分勢必要離開,而且按照制度,在組織改組狀況下離開和辭職不同,可以拿到全額離職金。我仔細查看過所有空缺後,提出一個不大可能被錄取的申請,如此一來,等於拒絕了被組織安排,又被組織拒絕了新職位的申請,只剩被“釋出“一途,當然公司可能本來就想讓我走,這麼做或許只是多此一舉,但可以確保結果。 天下果然沒有不散的宴席,就這樣,如膠似漆22年後,勞資雙方各懷鬼胎,行禮如儀,拿(付)錢走人!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20):戒煙記

想戒卻戒不掉最痛苦,因為痛了還不能叫苦,唯一出路是欺騙自己。不止抽煙,看看四周深陷感情,工作困境,進不得又退不了的人就知道這話不是危言聳聽。 退休為的是過更悠哉健康的日子,因此為退休做的準備,除了理財外,還有戒煙。我從17歲開始抽煙,抽了28個年頭,不像有些人抽抽停停,我抽得可認真了,當兵受訓,開刀住院都阻擋不了。家人規勸也沒用,因為我一直認為抽煙給生活和工作帶來種種幫助,為此少活幾年也值得。 到了澳洲,環境影響,第一次嘗試戒煙,大敗收場,才知道其實不是喜愛而是依賴,以前是不想戒,現在是戒不掉,恐慌之情油然而生。後來做過幾次減量嘗試,結果越抽越多,健康隱憂外,更對自信產生嚴重打擊,心想這輩子恐怕是擺脫不了這個粘人的傢伙了。 那時已養成看書習慣,碰到任何疑難雜症都找書來看,這次不例外。其實原本只是抱著姑且一看的心理,碰巧找來的書開宗明義就說在看完這本書前,什麽事都不用做,安心邊抽邊看,看完再說。正和我意,但既然作者這麼夠意思,心中也暗自給自己訂了個目標,看完之後必要有所作為。於是,這本薄薄的小書我看了。。。。整整一年!不是看看停停,而是書不離身,不停在看,更準確的說,是不停在“啃”,不敢把它看完。 那是天人交戰的一年,一會兒鬥志高昂,信心十足,過一陣又覺得自討沒趣,“頂多少活幾年”的理論再度佔據上風,好幾回心生放棄,都挺了過來。說“挺了過來”有點好笑,因為這所有的心裡鬥爭都發生在一天抽一包半香煙的背景之下。 想戒煙原因很多:健康,省錢,不被歧視,不製造二手煙害人等等,但把這些理由全部加總都還不夠讓我戰勝心魔,支撐我好幾次從放棄邊緣回頭的那根稻草還是“退休”這件事。怎麼說?我告訴自己,不管是否有人推一把,如果我有面對退休往下跳的勇氣,戒煙又有什麽了不起?轉過頭來,如果我連戒煙的勇氣都沒有的話,顯然沒有資格奢談開創人生新局面。我不確定這邏輯是否完全合情合理,但事實是。。。。我成功了! 不抽煙或煙癮不大的人很難了解戒煙的困難,甚至戒煙成功的人都避談戒煙,以免勾起痛苦的回憶。事實上,根據調查,很大比例戒煙成功是因為已經被疾病嚴重威脅的結果。像我這種煙齡長,煙癮大,沒有立即健康問題,沒有接受醫療幫助,單憑意志力“乾戒”成功的人,少之又少。 戒煙成功是人生至今最大成就!對於這件事,我一點都不想客氣低調,不但不客氣,戒煙至今五年多,還不斷提醒自己這個了不起的功績。遇到困難挑戰,自然以此為借鏡,為自己加油打氣,更妙的效果是,聽到別人的恭維誇獎,也會拿戒煙當成參照標準,讓自己不至於過於驕傲。 其實抽煙就跟許多生活中其他事情一樣,是一種習慣,不抽煙的人看抽煙全是壞處缺點,已經上癮的人看到的是舒壓解憂,提高專注等等好處,都對,只是所處環境造成看事情角度不同而已,因此我勸人不要開始抽煙,但從不勸人戒煙。但想戒卻戒不掉是另一回事,處在這種狀況最痛苦,因為痛了還不能叫苦,唯一出路是欺騙自己,結果就是和真實自我漸行漸遠。不止抽煙,看看四周深陷感情,工作難關,進不得又退不了的人面臨的囚徒困境就知道這話不是危言聳聽。 戒煙之後我不再經常咳嗽,心肺能力明顯變好,進入公共場合不再心慌意亂,還省下一筆小財。之前說過:人是由習慣形成的動物,去除掉抽煙這個習慣,我成了另外一個人,不止只是一個不抽煙的人,更是一個願意誠實面對自己,勇於接受挑戰的人,這難道不是了不起的成就嗎?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19): 選擇居住地

人都是喜新厭舊的,在可能範圍內移動自己能夠常保生活新鮮,擴展視野,還能省錢或賺錢,樂趣和好處很多。

這個新發展讓我底氣大振,總不能永遠投資失利吧,而且平心而論,要不是過去累積的經驗和對當地情況的了解,我也不敢貿然出手。嚐到這個甜頭後不久我就把澳洲的濱海小屋賣了,加碼投資北京房產,而這次,我是在為自己安排退休以後的窩。

關於退休以後住哪裡我考慮了相當長的時間,親戚朋友,物價水準,交通,文化,日常活動等等都在考量的範圍內,至於傳統退休銀髮族關心的氣候,醫療等暫時不做考慮。挑選的範圍界限很簡單:地球!這麼想是很瀟灑豪邁,但當然熟悉的程度還是很重要的,我考慮過美國和澳洲,美國是因為有親戚朋友,考慮過大陸的二線城市,譬如成都或昆明,還趁初差的機會,考察過當地的房地產,當然也考慮過回台灣,也趁休假的機會看過郊區的房子。

最後我決定住在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的北京,原因是在當時看來最平衡的決定,國際航線四通八達,物價便宜,人文多元,又是中國的藝術文化之都,平日生活肯定不會無聊。所有像是市內交通,空氣品質等缺點似乎也都還在能夠容忍範圍內。還有一點北京不同於其它城市的是,它將在幾年後辦奧運!那代表著原本就很快的變革,將會更加日新月異。最後,埋藏心中的一點小心眼是,我希望親眼見證奧運帶來的不止是城市硬體的改變,還有政治思想軟體的改變,試想那該是多麼震撼人心的過程。

居住的地方很大程度決定日常生活的品質,人為什麽住在現在居住的地方?就學,就業,家人,醫療。。。。這些都是好理由,但不該被當成理所當然,偶爾問問自己為什麽不換個地方住,是檢視眼前和規劃未來的好方法。後來我才漸漸明白一個道理,其實人都是喜新厭舊的,當然家鄉因為承載了我們的成長歷程,永遠是根,但不表示非要一世人與它長相左右,在可能範圍內移動自己能夠常保生活新鮮,擴展視野,還能省錢或賺錢,樂趣和好處很多。

買了北京的第二套房子後,我對離開公司的時間又有了新的看法。原本是順其自然,放我走,我就走,不趕我走,就留著搶錢。新房子須要一年半後才蓋好,那時我已在北京又待了將近三年,心想乾脆退休加喬遷一起辦了。有了這個新目標,一天拖一天的工作似乎又多了些新動力。這好像就是我一生的寫照,永遠都是等到如何如何以後,我就怎麼怎麼!有些明明知道該趕快去做的事情,總要給自己一個藉口拖延。這次就是個典型的例子,離開公司和搬新家看似相關,其實完全是兩碼事,事後發展我的如意算盤也沒打成功,除了生活上因而多增加了點有趣的小細節外,基本無關宏旨,倒是讓我看明白人總愛自我設限和拖延推諉的壞習慣。

四十歲前不曾擁有房產,卻在短短幾年內前後買了三套(賣了一套)房,每次的出發點都是自住,投資升值或收租金都只能算是附帶考量,但是到那時為止,住在這三個房子(有一個還在蓋)中的天數加總起來不超過一個月。即使如此,我還是認為,買任何房地產的前提都必須是自住,好處是進可攻退可守,降低市場下跌負面影響的同時,還能享受可能增值或租金的回報。把投資增值作為買賣房產的主要原因,起碼對我來說,是承受不起的風險。

房地產外,我在銀行開了個基金賬戶。以前在台灣買的基金,碰上網絡泡沫,被套了兩三年,後來為買房早就全部認賠出清。這次重起爐灶,穩紮穩打,不求快速回報,只期望長期能夠擊敗定存利率,達到複利效果。說也奇怪,一旦心態改變,事情就跟著改變,小試身手買的第一個基金剛好碰上大陸股市瘋漲,半年內翻了一番,莫非真的利空出盡了?賣了以後小賺一筆當作旅行基金,一切重回基本面。。。。穩紮穩打,複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