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7日 星期一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18):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試想:要是明天離職了,我將處於什麽狀態?退休?待業?創業?充電?休養?。。。。

借由別人的經歷,我似乎越發看清楚自己的處境,過去工作遇到不順時換個職務就解決問題的時代已經過了,我越發堅定認為必須做出釜底抽薪的改變。錢還是最大的變數,另外還期待得到最重要的利害相關者:老婆,的支持。這方面的努力從還在台北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原本只是開開玩笑,重回北京後漸漸認真起來,她的態度倒是一路走來都很積極正面,最常說的話是:“沒問題,大不了我上班養你!”,無論是否必要,這話給了我莫大的心理支持。

但還是不敢就此縱身一跳,再度外派北京我給自己設了幾個“里程碑“:只待一年算賠錢,兩年保本,再長就是賺了。眼看兩年到了,每再多過一個月,我就告訴自己又多賺一個月。有錢搶哪有不搶的道理?雖然對工作已經失去熱情,支撐我每天準時爬起床的,除了多年養成的慣性之外,大概就是這種做一天賺一天的心態。

我試著從書籍中尋求幫助,但看了很多相關的書,還是無法找到清楚答案,試想:要是明天離職了,我將處於什麽狀態?退休?待業?創業?充電?休養?。。。。我期望的是徹底退休,但凡是書名中有退休兩字的書籍和我關聯性都不大,一般人心目中的退休都是起碼六十歲以上銀髮族的事,我還早得嘞!談論中年轉換職業跑道的書籍多少有點幫助,但也不完全符合現實狀態。

那時住北京,能接觸到的外國翻譯書種類有限,後來從亞馬遜直接買原文書或趁回台時尋寶,果然找到多本幫助很大,其中包括有些之前提到過的如:”富足人生:要錢還是要命?”,“流行性物慾症”,“樂在不工作”,“大象與跳蚤”,“身份的焦慮”,“C型人生”,“湖濱散記”,“莫泊桑短篇小說”,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推理小說,甚至比爾布萊森的旅行遊記等等等等,和之前一樣,這些書也並沒有直接告訴我確切的答案,但因此交織形成的精神世界,似乎冥冥中指引了一條道路讓我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

說白了,我是在等人推我一把,自己只想消極配合,但同時間,我也試著從其他所有可能的地方做準備。既然錢是最主要考量,我又開始了新一波的理財嘗試。。。。這次我又買了一套房子,是預售屋,在北京,繳頭期款時地上是一堆爛泥巴。那時外派人員都是住在由公司付租金的房子,租金高,住的人也不見得滿意,有些外商就開始付固定住房津貼,讓員工自己張羅住房的事,包含自己買房的可能,聽說我的公司也在考慮跟進。

大陸的商品房買賣市場開始的很晚,即使最進步的北京,21世紀初也不過剛開始活絡。我買的公寓在辦公室附近,那塊地區剛被取了個挺時髦的洋名:CBD。很多當地人,尤其做房產生意的,一口一個CBD,但很少有人知道是啥意思。我因為在澳洲待過,墨爾本的市中心區就叫CBD,所以知道全稱是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我打的如意算盤一個是做自己的房東,向公司收租金,而即使過往種種慘痛的投資經驗讓我不敢心存幻想,另一個不可否認的是看好北京房產升值潛力。那時我已在北京前後待了六七年,眼見經濟發展兇猛的勢頭才只在開端,而北京的房價平均只有台北的三分之一,香港的五分之一,好像有點說不過去,手上那點錢反正在台北買不到像樣房子,乾脆投北京。許多人不敢買市場還不成熟的預售屋,我在那一帶混的夠久,有一定信心。

事後證明我又賭錯了一件事,那就是公司始終沒有准許員工買房自住收租金,但事隔三年當房子蓋好後,我出租給其他外商公司外派人員,租金水準高於台北,買賣澳洲房產後,又一次無心插柳的理財經歷。

放下工作 樂在生活(17):開卷有益

前人經歷過的經驗智慧,犯過的錯誤,學到的教訓,結晶在一頁頁的文字當中,讓我們隨意挑選檢視,天下哪有那麼好的事情?不讀是大傻瓜!



按照法律,退休要年滿60歲,或年滿50加上服務滿25年。我的公司有一項附加人事規定:不管幾歲,只要服務滿十五年就可以主動申請離職,領一筆依據正常退休金折算出來的“長期服務金“,這也可以算是一種變相提早退休的做法。我那時已在公司十八九年,隨時可以舉手喊卡,沒那麼做的原因很簡單:錢!



有三重枷鎖把我的手牢牢摁住,第一,事業巔峰,雖然前途不明,但薪水不低,第二,離職金計算是漸進式的,每多一年,離職金就增加不少,第三,外派人員有各種津貼加給。換句話說,那是個手帶金手銬,一心搶錢的歲月。那時最常做的“消遣“活動就是計算離職金,有一次開會無聊就在電腦上算了起來,算得太專心沒留意後面有個人,後來那人在我耳邊說了一句:”在算離職金吧?“把我嚇了一跳,回頭一看,是我老闆,我倆相對一笑,心領神會。



不可諱言,我的身心都準備好要離開這個環境,但最大的憂慮就是錢,一個領了二十年死薪水的人攢不了太多錢,而且,就算能做到眼前衣食無缺,年紀輕輕,誰知道往後的道路上或碰到什麽毒蛇猛獸。這個問題恐怕也是無數人碰到的問題,即使年輕經常跳槽換工作的人,到了一定年歲也開始瞻前顧后,不敢輕舉妄動。沒條件的人固然受到限制,累積一定經濟基礎的人,又被金手銬銬住,動彈不得。



覺得不爽時就往四周看看,發現相同年齡的人似乎狀態全都大同小異,於是,舒口氣,慶幸自己不過是個“正常”人,既然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那就安份接受大環境吧!。。。。這正是大多數中年男人的現實狀況:高不成,低不就,拿不起,放不下,在早已熟悉不過的小生活圈中,抱團取暖,錯把漸漸失去好奇心這件事當成成熟穩健的表象。



這是一個很嚴重的指控,每個人所處狀況不同,有人事業不順,有人家庭負擔重,有人熱愛他的工作。。。。怎麼能一桿子打翻一船人呢?何況我自己事業順遂,又沒有子女,擁有這樣那樣的條件,碰上瓶頸似乎選擇比別人多一些,做這樣的指控是否有站著說話不嫌腰疼的嫌疑?後來遇過多次類似的質疑,一開始還為自己辯護,後來就放棄了,不是想法有改變,我發現這些都是五十步和百步之間的無謂爭論,關鍵是心態,沒錯,人各有志,但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不爽的時候,除了看看四周的人之外,我還多做了一件事:看書!嚴格說起來,從學校畢業以後看和工作不相干的文字不多,平時看些報章雜志,網路文章,但,書,一整本書,一整本閒書,記憶所及,少得可憐。



工作雖然忙,但有一個時間是剩餘的,那就是坐飛機的時間,因為不能打電話也不能上網,電腦電池能維持的時間也有限(聽說現在這些問題都解決了,很慶幸那個年代科技比較老舊),於是我重拾起久違了的書本,出差越頻繁,看的書越多,從剛開始的商業書籍看到年輕時最愛的偵探小說。原本只是想從書本中得到些特定問題的答案,說來奇怪,卻在腦海中形成了一個海闊天空的全新世界。



閱讀這個習慣我一直保持至今,越讀就越發現自己知道的太少,閱讀是最廉價又最有效的娛樂方式,以前不看書的藉口是可以從電視電影中獲得類似的資訊娛樂,錯了,經由閱讀形成在腦海中的活動無法被其他影音方式取代。前人經歷過的經驗智慧,犯過的錯誤,學到的教訓,結晶在一頁頁的文字當中,讓我們隨意挑選檢視,天下哪有那麼好的事情?不讀是大傻瓜!



放下工作 開始生活(16):惱人的伊媚兒

既然一周七天,一天24小時都可能在工作,何不一周七天,一天24小時休假?



這次的外派帶有點風蕭蕭兮易水寒的味道,因為業務規模和職位限制,我知道任期結束後是回不了台灣母公司了,我也明白不可能在大陸長長久久,因為對公司來說成本太高,又需要把職位盡量保留給本地員工。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已經開始嚮往重新開機了!



那三年半的工作依舊忙碌,但心態上和以前大不相同,我把工作當成“工作“來做,盡量不讓它影響生活中其他事務。以運動為例,我的行李箱中永遠有一雙運動鞋,辦公室也有一雙,逮到空檔,拎起包就到附近健身房,一個多鐘頭後回辦公室繼續上班。



受到全球化的影響,我負責的雖然是本地市場,但經常需要和其他國家地區負責支援監督的人員一起合作,電話會議是最普遍的溝通工具,工作時空界限因此被很大程度打破,為了照顧所有與會者的時區差異,經常晚上還要開會,而且不管身在何處都要開會,更不用提Email早已經是7/11的運作方式。我那時發明了一套理論,既然一周七天,一天24小時都可能在工作,何不一周七天,一天24小時休假?



現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三五年前還被認定是足以改變行業規則的新發明,三五年後很可能已經成了老古董。我一直認為八零九零年代經歷了科技帶給人類整體生活跨時代的大躍進,在我之前的商業人士,無論做多大的官,可能連電腦開機都不會,在我之後不久進入社會的上班族,不懂網路大概跟文盲意思差不多。身處承先啟後的世代,眼見如此戲劇化的演進,感覺奇妙又有趣。



無論科技花樣翻新到什麽地步,我始終認為Email的普遍使用是真正劃時代的變革,現在電子溝通工具再多,再快,再花哨,總跳脫不出Email所設定的大環境。早已習慣在網上聊天的人,很難想像當年我們在又厚又重的電腦屏幕前初次收發電子郵件時的驚奇。在那之前,國際間通訊大多靠操作繁瑣又昂貴的電報,有了Email後原本忙碌的工作突然變得清閒,於是大夥又紛紛想些新花樣,讓自己起碼不致看起來無事可幹。



Email這玩意兒後來從工作上的救世主慢慢擴展成生活中的好幫手,和親戚朋友,尤其是遠方親戚朋友間的聯繫變得簡單即時,各種複雜資料的傳輸也變得輕鬆如意,再後來,經過系統更新速度變得更快,再後來,容量更大鏈接更多,再後來。。。。啊,竟然成了一場噩夢!怎麼會這樣?生活中,和朋友聯繫速度快了,但心理距離並沒有真的縮短,有人坐在隔壁卻用Email溝通,有人成天傳送小笑話卻難得說上一句真心話。這些都還是小事,稱它為噩夢還是因為工作。



隨著操作技巧的熟悉和,更重要的,發現Email在辦公室政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大夥每天收發Email的數量快速增加。這其中自己編寫的信件又遠比不上轉發他人的數量多,一件簡單的事,經過眾人加上點可有可無,不知所云的意見後多次轉發就成了件大事(或別人的事,或另外一件事)。我原以為隨著責任加重,收到的Email增加很正常,後來發覺其實不是那麼回事。



許多人對認為不重要的Email置之不理,或許個性使然,我覺得那是不尊重人的行為,所以有信必回。那可不得了,平均一天收幾十通Email,單只是讀一遍就得花不少時間,一一處理回覆,就沒什麽時間做其他事。那幾年工作基本追著Email跑,電腦不離身,出差進到旅館房間就急著找上網設備,逮任何開會空檔就處理Email。有時休假強迫自己不開機,但心理壓力還是很重,假期結束前要犧牲至少一整天趕進度,否則只是更痛苦。



組織規模大就容易產生這個問題,我覺得很沒意思,但又莫可奈何。對那種長篇大論式或夾帶一堆附件的信件尤其反感,大概出於這種心理,能只寫一句話回覆,我絕不寫第二句,能用一個字解決,我絕不用兩個字。當時完全想像不到的事情是,有一天我居然會以寫文章為樂。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15):重新開機

遇到瓶頸,一般人的做法是調整自己,降低傷害,期望原來擁有的東西能盡量保留;大前研一則是建議徹底跟過去說拜拜,重新來過。



另外一個主動出擊的改變是我終於開始規律運動了。買了跑步機後,做過兩三次嘗試,每次都虎頭蛇尾,那個又貴又佔空間的傢伙大部分時間只是個家中的擺設,每次路過見到它都好像在嘲笑我的懦弱無能。



這一次,我從心理而不是體力的層面戰勝了它。怎麼說?工作的沮喪失望讓我多年來第一次感受不知為何而戰,既然不敢拂袖而去,那就賴著。很奇妙,一旦空出心思,時間也跟著空了出來,以前老說沒時間運動,這下管它去的,先動再說!後來我才發現,其實不管多忙,總可以找出時間運動,說沒時間只代表一件事,那就是沒把運動的重要性看的夠高,就這麼簡單。



還有另一個讓我痛下決心的原因,我一直喜歡Party,而且一直自豪自己無論怎麼玩,絕不誤事,那陣子有一次連續出差好幾個地方,有一天一覺醒來身體虛弱的死活爬不起床,頭痛欲裂,不知身在何處,過一會清醒才想起來預定好前往下一站的班機早己經飛走。



有鑒於過去的失敗,這次我沒給自己太大壓力,緩緩啟動,漸漸加碼,目標一周三次。說也奇怪,身體越不動越不想動,勉強克服了最初撞墻期,越動就越愛動,不動反而覺得怪怪的。對於長久缺乏運動的人,效果幾乎立竿見影,不出兩三個月我就瘦了一圈,褲子全鬆了,心情也跟著鬆了,全身充滿迎接挑戰的力量感。



因為這樣那樣的因素,我並沒有完全做到一周三次,但大致能夠維持。說起來這已經是九年前的事了,那麼後來這個習慣維持了多久?不知道,因為還在持續當中,我現在一周運動五到六次,一次約一個鐘頭,雷打不動。



買房和規律運動這兩件事讓我嚐到嘗試和堅持的甜頭,我終於對工作也展開主動出擊,從暗示到對老板明白表示希望換職務的意愿,甚至還主動申請過一次調動到印尼分公司,但不成功。這樣的嘗試有一定風險,因為制度是雙向的,組織也可以因此放人離去。最後,黃天不負苦心人,改變終於來了!他們大概覺得我還有些剩餘價值,決定再度把我派回正發展的如火如荼的中國大陸。我在第一時間跟老婆報告,她興奮的當場開始寫辭職信,準備再次炒掉她的老板。



之前我提到過大前研一把35歲以後還在大公司混日子稱作“魔之十五年”,遇到瓶頸,一般人的做法是調整自己,降低傷害,期望原來擁有的東西能盡量保留。大前研一建議的解決之道是按下“重新開機“(Reset)鍵,徹底跟過去說拜拜,也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意思。他自己的職業生涯就曾經歷過不止一次的重新開機,有成有敗,功過相抵之後,賺到的是精彩人生。我雖然不見得喜歡他的文章,但對這種勇氣由衷佩服。



我是普通人,所以選擇盡量降低傷害的妥協方法,而且運氣不錯,雖然蹉跎了點時間,但終歸被我賭到了。那時的中國大陸和幾年前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跨國公司在市場積累了相當經驗,培育本地人才的努力也漸漸進入開花結果的階段,所以從臺灣調派來的企業經理人人數大幅縮減,我差不多是搭上了最後幾班的列車。



那時我不懂重新開機的道理,懂也不敢做,只是偶爾會幻想一下如果真到印尼工作或被公司”釋放“,人生旅程不知會轉向哪條岔路?有這樣的幻想似乎代表心中原本某扇緊閉的大門出現了鬆動的跡象。



我開始更加留意別人的生活方式,從高官貴賈到三教九流都不放過,我第一次發現到人人都有各自的生活哲學,有些是我過去連想都沒有想過的東西。比方說,我從在大陸的司機身上就學到不少東西,他跟我同年,是個典型的北京爺們,他說要不是我的話,他早不幹司機這工作了,原因是我根本不把他當司機。



其實用司機是公司規定,我寧願自己開車,我們更像朋友,都愛喝酒(還當司機嘞!),他精通傳統中國節氣風水,飲食調理,還會打氣功,頂個老北京常見的小平頭,如果不熟識,就像個愛惹是生非的街頭混混,深入了解,他渾身充滿生猛實用的生活智慧,或許不登大雅,但絕對能讓生活有滋有味。後來公司不再硬性規定用司機,我把他炒了,他也不再當司機,我倆繼續吃涮羊肉喝二鍋頭,他因為我開始學英文,我因為他開始認識以前視而不見的老北京點點滴滴,並且樂在其中。



誰說人只能有一種生活方式?人生只能有一條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