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1日 星期二

馬拉松與我


從小喜歡運動,但最討厭跑步,三十歲前體型高瘦,愛打籃球,三十多歲開始打高爾夫,以為只要打得夠多就可以保持健康,沒想到體重越來越重,腰圍越來越粗,三高越來越高,才知道高爾夫達不到年輕人需要的運動量,尤其球聚經常伴隨吃吃喝喝,熬夜少眠,身體狀況不上反下。 

年過四十狠下心跑去買了台貴桑桑的跑步機,功效卻不大,不是意志力不足,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就是太貪心,猛練兩天全身酸痛,總之幾個月後基本棄械投降。還有一點,我從十八歲開始抽煙,平均一天一包多,心肺能力大受影響,邊抽這麼多煙還要邊跑步,基本難上加難。 

四十五歲毅然離開職場的原因之一正是身體狀況快速下降,倒不是擔心體型走樣或壽命不長,而是怕活著的時間生活品質不佳,工作有氣無力,玩樂也無法盡興。找了各種相關書籍資料來看,幾乎所有答案都指向,要解決問題,就必需持之以恆的從事慢跑或自行車之類的有氧運動。 

硬著頭皮從新開始,我換了種方法,或應該說換了種心態,不再執著於“跑”,而是著重在“走”,在身體能承受的狀態下,盡量走久一點,然後才慢慢加快速度,而且只要天氣不太熱,盡量在戶外運動。除此之外,以前坐車到的地方,現在盡量走路或騎自行車,以前坐電梯,現在爬樓梯。 

走了一段時間後,漸漸開始跑起來,原來道理很簡單,走得夠快就是跑,走得不夠久,不夠快之前就強迫自己跑,是揠苗助長。而且不是只有走路能幫助跑步,騎自行車,爬樓梯,伸展,伏地挺身等各種活動都很有用,跑步是全身運動,不止用心肺,還用得到幾乎所有肌肉。 

又過一段時間,首先產生的效果,居然是戒掉抽了二十八年的香煙,運動時心肺自然對侵入的雜質產生排斥,運動多了,再加上點意志力,一鼓作氣擺脫掉這個超級粘人的壞習慣。接著漸漸體力開始變好,雖然體重沒有降低,甚至還增加一些,體型倒是恢復年輕時的高瘦,只是大兩號而已。 

前年搭郵輪旅行,在船上遇見一位老外,年近七十正在為下一場馬拉松備戰,他說初馬在五十歲那年,至今已經征戰全球跑了幾十場,我好奇的跟他討教許多和馬拉松相關的事情,他回答得很詳細,令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跑步有什麼難的?只要把一隻腳跨到另一隻腳前面就行了 

我跑了十年從沒想過參加路跑賽,受那位長者感召,回台後立馬報名富邦九公里,因為平時從未跑過這麼長距離,臨比賽時緊張得要命。跑完成績很普通,但完成得還算輕鬆,士氣大振, 心想這輩子或許和馬拉松無緣,可是如果能在年老力衰前拼個半馬,想必可以成為老來欣慰驕傲的回憶。 

九個月後果然參加過去連想都不敢想的半馬,而且不是一次,而是兩週內連續兩次,原打算如果一次不成還有另一次機會,結果居然兩次都順利過關,大嘆人潛力無限之餘,腦海中第一次升起馬拉松不全然是個夢的想法,起碼嘗試一下,不成能有什麼損失?於是腦袋一拍,當場報名半年後的台東馬拉松。 

事後證明這個選擇不佳,四月下旬的台東陽光熾烈,跑道又設在上下起伏的山坡上,難度很高,整個後半程基本咬著牙硬撐過一公里又一公里,好幾回差點放棄,這時會氣自己,氣起來就罵髒話,後來連罵都罵不動,腦袋一片空白,只剩雙腿機械式的交叉前進。 

抵達終點時沒有群眾夾道歡呼,因為工作人員和親友團幾乎都走光了,現場只剩幾個在收攤子的工讀生,也沒有預期中的心中狂喜,全被強烈的肌肉酸痛所淹沒,但不知從何而來,一股莫名的平靜感在心中渺渺升起。 

其實我到現在還是不喜歡跑步,它不如籃球刺激,不像高爾夫好玩,但只要身體允許,我會一直跑下去,原因很簡單,它確實可以提高生活品質,除了顯而易見的身體健康之外,更可以鍛煉意志。跑步的人不可能消沉萎靡,跑步的人敢於做夢,因為他們知道,不管目標再遙遠,一步一步總有抵達的時候。 

至於參加路跑倒不是跑步的目的,但可以增加趣味,還可以激發平時難以發揮的潛力,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但也不要小看自己的潛力。人有許多夢想,光用想的,比登天還難,真的做起來,就像跑馬拉松,有什麼難的?只要把一隻腳跨到另一隻腳前面就行了

 

2015年4月6日 星期一

金榜題名時


前幾天報紙上有一整版專門報導公職考試成績優異者,曾幾何時,每逢升學考試或高普特考放榜,一定可以看到這類,特別是針對各科榜首的報導,內容包括他們的讀書方式,興趣嗜好,日常生活等。不知為何,我對此一向有點排斥,甚至反感。 

仔細想想,排斥的原因和以前工作需要為公司徵選和培養員工有關,這些經驗說明考試成績和工作表現關係不大,所謂的好學生進入職場,一旦碰上困難挫折,經常顯露出抗壓性不足,同理心較差等缺失,媒體過於強調分數排名和人生勝利之間的關聯,容易誤導人們對工作和生活能力的認知。 

在過去幾年旅行途中,見到各地自然景觀和人文特色,每每連想起曾在課本中強記的課文,舉個例子,唸書時老是搞不清楚文藝復興是什麽碗糕,走一趟歐洲就產生原來如此的體會。這樣的體會詮釋了為何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也令人興起“如果書這樣讀,學到的東西必定千百倍於填鴨”的慨嘆。 

後來有機會在各種場合和朋友們分享旅行經驗,我總會提醒他們鼓勵家中小孩走出家門,探索新奇,得到的回應常是一笑置之或不以為然,甚至還有人一臉惶恐,沒說出口的潛台詞大概是:拜託別再宣揚毒素了,被小孩聽到受影響,不肯好好讀書怎麼辦? 

過去二三十年,世界變化很大,地球越來越平,越來越多人走向國際以世界公民自居,工作和生活越來越講求實際和應變能力;同時,台灣也在變,卻是變得越來越封閉內視,越來越多人宅在家裡當網絡酸民,就業困難就唸更多書,考更多試,取得更高學歷,生活不順就埋怨世道,要求XX正義。 

家長望子成龍天經地義,學生在意分數也不是壞事,問題是關起門來,自得其樂的結果,台灣員工在國際職場上的競爭力,從過去的中上已經滑落到中下,許多碩士生的技能比不上別國的高中生,國家公僕常被視為負擔而不是資源,如此這般,考榜首進建中,台大,當公務員,真的還值得被慶賀報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