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9日 星期日

2010

搬家把2010年恰好切成兩半,前半年在北京碰上一個超長的冬天,被凍得夠嗆。下半年搬到高雄,又被南臺灣超長的夏天烤得發昏。無論地點,初到貴寶地,總是有許多需要調整適應的地方,適應的過程也總要犯些錯誤,吃點苦頭。可是,guess what? 樂趣正也來自於此。一成不變的日子,無論多麼安逸舒適,沒法帶給生活足夠的動能。面對新挑戰,嘴中抱怨,全身上下卻是煥發出克服困難的智慧和鬥志。。。。直到再次失去動能為止。到底,這反復發生的行為是一種不甘寂寞的表態?抑或,更有可能的,恰如那本似乎永遠看不完的“約翰克里斯多夫”裏說的:“人生就是一場永不停止的挑戰“!

生活在南臺灣的挑戰中奧熱的氣候其實算不了什麼,我那“老黑”的封號也不是浪得的虛名。更厲害的,回台半年,被選舉鬧了半年,一開始還覺得新鮮有趣,越近投票日,情況越不對。政策辯論全成了氣急敗壞的人身攻擊。民主社會中黨同伐異不是問題,可是共同的價值基礎必需是誠信,否則就得亂套。可碰巧誠信這東西還真不是我泱泱華夏民族的文化強項。當兩方陣營相互譏笑對方嫖妓的,睡覺的,含著銀湯匙出生的種種候選人,居然能夠勝選的時候,社會上並不是沒有人在提醒著大家:“笨蛋,問題不在嫖妓或睡覺,是在誠信!”,只是這股選前就不被重視的聲音,在選後聽來更像是狗吠火車。

美國這樣多元種族,生活形態南轅北轍的人群能夠因為共同的價值觀而凝聚在一起,同質性奇高的社會卻也能為人與人間些微的差異鬥個你死我活。生活在一起,就算不談共同理想遠景,總也該有個共同道德底線吧?公開罵三字經的公眾人物還不被大家責備,那來上幾顆子彈又何妨?全面械鬥又何妨?政治人物又何必還要穿西裝領帶,文縐縐假惺惺的談論公共政策?。。。。Anyway, 怎麼讓自己融入這樣的社會氛圍還不得高血壓我還在琢磨當中,但有鑒於選舉幾乎年年都有,這已然成為一個頗為迫切的問題。看來還是得回去把約翰克里斯多夫讀完,看看他可曾說過:“要是克服不了挑戰,那就認輸投降,腳底抹油。。。。“?

2010年最大的驚喜是出版了一本書,雖然直到現在還不確定該如何定位這件事情。會不會出完書後,新鮮感一過,就此放棄寫作?會不會幾年後重讀那些文字,因為太不成熟而臉紅?。。。。銷售成績似乎也很一般,出版已幾個月,還沒有再版的消息。出版社說要慢慢來,我倒是真不急,期待這種既不火爆又不香豔的文字引起廣泛迴響,大可以死了那條心。但之所以說它是個驚喜,首先是證明人的無限可能,中學以後就沒像樣寫過文章,現在居然寫了一本書,而且還有幾個人讀後說好,那這世上還有什麼事是完全不靠譜的?其次,不管哪天輪到我跟這個世界說拜拜,身後留下來的,有什麼比這本書更有價值的東西?明顯比銷售數字更重要的事情是:不管之前或以後,書寫下來的每一個字是否都忠於我心?如果是,不成熟又何妨?臉紅尷尬又何妨?如果不是?何必浪費時間寫作?

2010開啟了5字頭的人生黃金十年(哪個十年不黃金?)。可奇怪的是,不管生理和心理似乎都沒有因為跨過那個特定的日子而產生任何變化。二三十歲的時候,老妹說我有一個成熟的外表,幼稚的心靈。不知道現在外人怎麼看,自己倒是覺得,隨著年歲的增長,心靈和外表這下都幼稚到一起去了。話雖這麼說,心中明白年老力衰只是遲早的事,重點是如何過好日子。如果每一天都能更認識自己一點,更實現一點潛能,更對別人好一點,那每一天可都是真黃金,就算明天要跟這世界說拜拜也沒什麼好害怕遺憾的。反過來,庸庸碌碌,戴著面具活到一百歲,不過徒增內心後悔焦慮,浪費地球資源而已。

2010沒什麼真的值得抱怨的事情。搬家影響了一部分旅行計劃,但前後在中南半島待了一個多月,過足了當一個背包客的癮。新的一年準備換幾個地點如法炮製一番。閱讀也因為雜事雜念太多,有減少的趨勢,必須成為 2011重點改進項目。這一年來運動頗規律,雖然回到臺灣美食多,體重增加了一些,但健康程度總能支持我做任何想做的活動,感恩,繼續保持。回到臺灣重拾起丟掉多年的吉他,每天彈彈撥撥,其樂無窮,新的一年中期望有所突破,甚至嘗試街頭藝人的可能。今年大約又看了三百部電影,另外還新嘗試做了五六場演講或訪談。。。充滿變化的一年,平安喜樂的一年,夫複何求?

感覺像是不久前才在迎接21世紀的到來,再過幾天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就要成為歷史。2011年,風調雨順之外,誠摯祝願親人們,朋友們,無論多久未曾聯繫謀面,健康平安,樂在生活。

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海峽兩岸觀察比較 – 青年逐夢篇

最近看了一部在大陸沒有公開放映,但是在最大電影網站豆瓣網上得到很大迴響的影片叫“待業青年” 。三個多鐘頭半記錄式的影片其實拍的有點糙,但內容很吸引人,主要談論在現今功利當道的社會中,年輕人追逐夢想的心路歷程。這部影片勾起我對在大陸認識某些人物的回憶,再加上過去幾個月在臺灣中山大學做了幾場專題演講,接觸不少即將畢業的年輕人,而且和其中一些成了Facebook上的朋友。這兩件事引起的體會讓我想對兩岸的青年做個比較。

在大陸居住十年,遇見的年輕人大都很有想法。先不管他們追逐的夢想是什麼,起碼目標明確。明確的目標帶領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吃苦耐勞,無怨無悔。和臺灣比較,大陸的社經底子較薄,人口又多,要出頭就必須踩在別人的肩膀上,如此造就出一個個單打獨鬥能力高強,但是協調合作精神不咋地的青年小將們。以前在大陸工作碰到頭痛的問題之一就是這個,激勵單一員工完成任務不難,把一群人關係理順,發揮團結力量大的效果,很不容易。這個特色也反映在整體社會,不容易與人為善的個體湊在一起,形成的是一個人際關係疏離的群體,生活於此較缺少和諧和幸福感。

臺灣年輕人大部分是在衣食無缺的環境中長大。不需要背負家庭和生活的壓力本應讓他們有更寬廣的空間編織夢想,但實際的情形是許多年輕人根本沒有夢想。生活中雖然也有困難挑戰,高低起伏,但大都是按照早已寫好的人生腳本劇情發展。問題就出在這腳本,因為內容不是自己寫的。他們(或許該說我們)從小缺少嘗試新鮮事物的機會,原因是師長們擔心他會失敗受傷。他們也不被鼓勵獨立思考,表達意見,原因是他們被教導所有問題都只有一個標準答案,而答案是寫在紙上的,不是討論出來的。沒有嘗試新奇,體驗未知;沒有胡思亂想,意見碰撞,怎能認識自身特點?又怎能根據特點編織屬於自己的夢想?。。。。在演講的場合,偶有學生發問已屬少見,那種各抒己見,百家爭鳴式的討論絕無僅有,或是起碼沒在我的場子發生,遺憾!

現今的中國大陸是個價值觀極其一致的地方,萬般皆下品,唯有賺錢高。賺錢的手段也很有限,不是行行都出得了狀元。“待業青年”中描述了十幾個青年逐夢的個例,其中有畫動漫的,有組團唱搖滾的,有打職業籃球的等等。這些年輕人來自五湖四海,但有幾個共同點。首先,他們在學校成績都不好。其次,他們有勇氣走自己的路。第三,他們大都迫于現實,難以長久堅持理想。。。。該怎麼說?這樣的人被視為離經叛道,幾乎無一例外都成了社會邊緣人,這叫其他有理想抱負的年輕人拿什麼來跟師長據理力爭?十三億人口出不了一個周傑倫的原因不是沒那個苗子,是沒讓苗子長大的土壤。。。。待業青年的副標題是:謹以此片獻給我們逝去的青春,特別是那些不喜歡上學的孩子!令人感慨。

臺灣在社會價值多元化方面雖然也有待加強,但比大陸好得多。基本上只要有天分,夠努力,各行各業都能培養出成就傑出的人才。除了年輕人被過度呵護這個問題外,另一個潛在的憂慮是可能走上其他經濟更發達社會的路子。富裕的社會和空虛的精神世界相結合,容易產生類似日本越來越多所謂飛特族(Freeter),和尼特族(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的年輕群體,而這是否就是臺灣的明天?

接觸年輕人讓自己也感覺年輕。學校畢業,踏入社會以後所做的事都是想儘快脫離年輕的青澀,成為一個他人眼中成熟世故的成功人士。沒想到在社會大染缸中繞了一大圈後,年屆半百心中最嚮往的是能重回年輕時的懵懂和輕狂。大概是這個原因,雖然穿了二十多年的西裝領帶,雖然頭上白髮越來越多,現在的穿著打扮倒是越來越像老婆口中形容的“學生弟”。

那天在演講會上有一位同學提問:如果可以重來,我是否還會挑選從事二十多年的工作?想了幾秒後我回答:我不後悔走了這麼一遭,畢竟它提供了我“中年築夢”的條件。但要是真能重來,我會選擇“青年築夢”的道路。。。。我只是覺得不管外在環境多麼不利,也不管有沒有人提供幫助,每一個人都應該給自己所有可能的機會去築夢和逐夢。原因是每個人都該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任,沒有內心夢想的人生,無論有多少來自外界的回報,終究是空。對於“待業青年”中的主人翁們,我心中除了感慨外,其實更多的是羡慕欽佩。我猜想如果對他們提出同樣的問題,回答會是:當然會,有夢最美,我成功了。。。。因為我嘗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