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7日 星期四

聖城行止



來到耶路撒冷,不可能不沾染宗教氣息,這個城市無可爭議的是最廣為人知的宗教聖城,原因是它不只是一個當今世界主要宗教的聖地,而是三個:基督教,猶太教和回教。
                                                     

我們的導遊是個濃眉大眼,深色捲髮,典型猶太長相的年輕人,他帶我們走訪最後晚餐,大衛之墓,耶穌受刑,埋葬,背十字架走過“苦路”等地點,以及各種族聚居的舊城區,哭牆,和因CNN畫面而聞名的橄欖山。一路解說詳盡,其中關於宗教部分雖然吸引人,卻比不上對以色列建國的描述更令我印象深刻。

 
早聽聞以色列是個強悍小國,被四周與它為敵的阿拉伯國家包圍,卻能像被尊為開國始祖的大衛一樣,以小吃大。他們經歷家園破碎,納粹屠殺,卻越挫越勇,和堅定的宗教信仰有關。阿拉伯國家同樣信仰堅定,但缺少希伯來民族的團結和紀律,這點從郵輪經過數個回家國家,再到以色列的比較過程中,看得特別清楚。
 

以色列有許多和台灣相似的地方,例如都被強敵環繞,因此在體制上都是全民皆兵,但或許和近年國際局勢發展有關,如果拿現今台灣的替代役男和身背全自動武器,精壯威武的以色列軍人相比,誰比較能打仗,不難判斷。
 

兩國同樣沒有包括石油在內的自然資源,以色列的天然條件因為接近沙漠比台灣惡劣,人口只有不到台灣三分之一,政府支出於國防的比例比台灣更高,但就像台灣曾創造經濟奇蹟,以色列近年經濟同樣表現不俗,名列國際中前段班。
 

也有些不太一樣的地方,以色列的頑強民族性來自於宗教和教育結合所產生的效應。台灣也有不錯的宗教和教育環境,但和以色列相比,明顯缺乏整體社會共同價值觀和遠景。少了這些,許多事情的道理就難以越辯越明,爭議就難以獲得妥協,力量就難以凝聚,長遠福祉就難以蓋過短視近利。
 

我們的導遊在談論到宗教和國家定位時,偶爾會流露出民族主義傾向,談論到物價和政府施政時,也會發發牢騷,這些都不影響他對國家,社會和個人未來的熱情和期望。從他身上展現出的典型猶太民族性格,就像地中海的陽光,氣溫只是不算太高的二十多度,一旦發威,熾熱灼人更勝赤道!

 

人類文化遺產





為什麽人要花大把鈔票,長途跋涉,來到鳥不生蛋的地方,在嚴酷氣候下把自己累個半死,只為親眼一睹明明google一下就可以輕易看到的所謂“人類文化遺產”?
 

經過連續兩天造訪埃及帝王谷,路克索神廟,和世界新七大奇景之一的約旦佩特拉古城之後,我在返程巴士上問老婆這個問題。別誤會,我一點抱怨的意思都沒有,相反地,就是因為身體雖然疲累,卻有不虛此行的充實感,才有此一問。
 

一番腦力激盪後,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一,就像看見浩瀚的自然景觀讓人感覺自我渺小,規模宏偉,氣勢磅礴的人類工程同樣令人心生敬畏。面對比自己高大幾十幾百倍的雕像,或整個城市般大小的廢墟,除了不由自主的“哇”之外,一種超脫自我的情緒油然而生。相比之下,現實生活充滿雞毛蒜皮,平時煩人的瑣事似乎起碼佔時獲得疏解。
 

二,這些建築的精妙工藝,和承載的精神教誨,令幾千年後的我們在冥冥間感受人的生命雖然短小輕微,但在有限生命中創造出的東西卻有可能生生不息,直到永遠,由此激發我們思考何謂不朽,又何謂過眼雲煙。
 

三,它令我們心懷感恩。歷史像條河,沒有上流積累,就沒有下流奔騰,我們的今天有賴幾千年前祖先達到的成就,我們之後幾千年的人類同樣必需在今天的科技藝術基礎上繼續發展,人活在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可喻。

 
這三件事都需要親身經歷才能感受得到,這就是google只能從旁協助,不能越殂代庖的原因。當然,如果三件事全都沒發生,最起碼也可以像我一樣,多拍幾張美照,po上網炫耀一番,即使如此都足以值回票價。

2013年6月9日 星期日

印度之旅

 
幾年前首度拜訪印度所謂的金三角區(新德里,阿格拉,齋浦爾),採用習慣的“半背包客”方式,也就是買早鳥打折機票,訂中等旅館,盡量用大眾交通工具和雙腳移動自己等等,結果經歷了一場不折不扣的文化衝擊,和幾近落荒而逃的下場。
 
原因之一是無處不在的不安全感,我倆自認英文不差,而印度是一個普遍使用英文的國家,應該問題不大,卻沒想到會講英文只是更增添自己被商販們欺騙的機會而已。剛到第一天就被一位穿著體面,操流利英語,自稱政府人員,實則某旅行社僱員的“紳士”給騙得團團轉。之後行程類似狀況層出不窮,讓人不禁猜想當地是否有法律規定人民一定要欺騙觀光客,否則就處以重刑。
 
原因之二是一路見識到的髒亂無序。在中國大陸居住多年,足跡踏遍神州大城小鎮,我可不是沒有見識過什麽叫髒亂無序,而且來前多少做了些功課,有一定程度心理準備,但親眼見識的震撼程度超出想像。部分街道因為路面支離破碎或垃圾當道根本無路可走,勉強走動,熾熱潮濕的氣候令人感覺就像路邊乞丐一樣,有隨時被撂倒在地上的可能。
 
乘坐tutu則是對心臟健康一大考驗,因為大多時間,高速行駛中的我們和旁邊車輛或行人間的距離,只要伸手就可以觸碰得到,偶然停下,還有小孩在眼前車陣細微夾縫中表演翻跟斗,翻完就伸手要錢。整個城市陷入一片此起彼落的喇叭聲中,當時心想印度司機一定很鍾愛他們的喇叭,因為行駛中不斷按鳴就算了,即使停下來也捨不得將手從喇叭上鬆開,一樣叭個不停。
 
真正讓我不能忍受的是一路見識到的貧窮景象,就在整齊宏偉的政府大樓,或純潔莊嚴的寺廟不遠處,一不小心就會踏入所在多有的貧民窟,這時嚴苛的考驗立刻從生理轉為心理,因為放眼望去的髒亂,落後,惡臭,蚊蠅令人不忍卒睹,下意識想要避開,卻因為規模太大,想躲也躲不掉。
 
第一次的印度之旅就是在這種身心受創的情況下草草結束,記得當時對老婆說:如果有一天再來這裡,千萬不要自己亂跑,一定要參加旅行團。
 
我真的回來了!而且自詡這些年來經歷使旅行功力大增,所以決定照舊自己亂跑。充滿自信的結果就是,離開港口跳上第一台計程車後不久,就發覺自己被騙了!但這次我不像上次感覺那麼沮喪挫敗,而是在心理笑笑,然後跳下車,記取教訓,換台車重新談判,終於順利進入市區。
 
孟買是印度第一大城,人口2100萬,幾乎等於把整個台灣人口塞進一個城市裡,不難想像街道上處處人滿為患。接下來的一整天我倆穿梭在大街小巷之中,所見所聞和幾年前差別並不大,只是規模更大,現象更明顯而已,即使在白領上班族聚集的街道上,仍有貧民當街煮飯睡覺,而“聖牛“們當然更不會介意自己是身處鄉下農村還是大城市中的金融區,該做什麽就做什麽。
 
差別在於,這回我注意到孟買有許多漂亮建築,有些氣勢雄偉,有些優美典雅,我還注意到印度婦女的服飾鮮豔華美,走在街上自然形成一道亮麗風景線。一旦適應周遭環境之後,慢慢的我甚至注意到在許多看似兇惡可疑的臉孔之下,多數人的表情其實都很平靜放鬆,而正當我在汗中雨中掙扎想殺出一條血路的時候,看著四周人們,忽然間似乎感悟到了些過去未曾感悟到的東西。
 
回到船上,整理思緒,一個念頭在腦中升起:我是不是太習慣用自認為理所當然的角度看待事物了?從小被教育秩序好,整潔好,讀書好,榮華富貴好,但如果有人硬是說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家庭團聚,有口飯吃,尊崇神明,不重今生重來世,而因此過上知足平靜,卻在我的眼中不堪想像的貧窮生活,我能說他錯了嗎?
 
這又讓我聯想起印度的民族英雄甘地倡導的“不合作運動“,核心理念正是不欲不求,自給自足,當年因此帶領印度走向獨立,同樣的運動在另一個崇尚物質享受的國家是否也能夠同樣成功實行?
 
船上乘客幾乎都參加旅行團,對孟買的印象大多和我第一次造訪印度時類似,一天衝擊下來,回到船上不禁舒一口大氣,晚間節目主持人用“one day in paradise”來調侃大家。但有意思的是,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西方人學習印度的思想哲學,並將見聞記錄在越來越多的書籍和電影之中,推崇有加。
 
總之,這趟旅行時間雖短,很高興讓我對這個歷史悠久,自成一格的次大陸有了不一樣的看法,最終是否會因此喜歡上這個國家我不確定,可以確定的是,嘗試跳出刻板意識形態,用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經常能帶來意外收穫。
 

南洋印象


上次造訪新加坡是十年前的事,獅城和記憶中沒有太大不同,依舊是個fine(可以翻譯成良好或“罰款”)city,街道整潔,交通有序,人民守法,所到之處,幾乎看不見任何髒亂脫序的死角。這個在台灣前外交部長口中“鼻屎般大小的國家”,在國際間認知和認可度可要比台灣高出許多,它的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表現,恐怕再大的鼻屎也無法形容。
 

平平都是華人社會,平平也都是亞洲四小龍的成員,為何新加坡近年來在經濟和教育上的發展速度超越台灣?原因很多,但擺在眼前最明顯的一個就是:政策開放程度!身為小國,新加坡張開雙臂歡迎全世界具有才華和潛力的人才加入,台灣的撞球神童和麵包大王都是前例。相比之下,台灣處處設限,深怕外人進來分搶有限資源,這麼做看似保護國民權益,長此以往,在現今任何國家都無法自外於國際社會的現實環境中,恐怕只有坐吃山空的份。


這幾年到吉隆坡的次數倒是意外的多,原因是亞洲航空這家廉價航空公司的大本營正在KL,每每到此轉機等待時間較長就乾脆進城逛一圈,總比留在鼻屎大的機場要強(這個詞真好用)。KL這幾年多了不少新穎的高樓大廈和購物商場,但整體城市景觀,人民精神面貌和服務水準都和新加坡仍有一段明顯差距,尤其在兩天內造訪這兩地,說得過分些,有點像從文明突然走進落後的感受。
 

其實這兩個國家在1965年前一直是同一個國家,新加坡獨立之後,兩國關係亦敵亦友。新加坡有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強人民主”,施政表現亮眼,近年朝更接近西方全面民主的方向發展,卻碰上一些不安。馬來西亞也朝類似方向發展,讓許多原處於弱勢的群體見到希望曙光,今年早些舉行的大選,反對黨雖然沒有一舉扳倒在位多年的執政黨,但過程和結果令人聯想起1992年台灣舉行的第一次大選,也對馬來西亞的未來充滿想像。
 

如果繼續再說別人優點,自家缺點,可能又有人要質疑我是否想移民了。事實是,即使有這麼多的好,新加坡始終是我每一次造訪都想盡快離開的地方,如果非移民不可(當然不是),兩國中我寧可挑選馬來西亞,原因是新加坡的好其實正反應它的不足:整潔有序到不近人情,過於強調規矩的結果是一定程度扼殺藝術文化創意,這些都跟我個人個性中堅韌不拔的“爛桃子”部分產生嚴重衝突。
 

當然啦,我只個過路觀光客,吃吃玩玩,睹物思情,順便發發牢騷而已,發完就接著趕路。下一站印度孟買,我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