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1日 星期二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十):沒錢萬萬不能

錢財是個很有意思的東西,你越是追它,它就越跑給你追,你要是停下腳步,故作矜持,它也不會主動靠過來,這就是所謂的“人不理財,財不理我”。

離開前後四年多,我回臺灣了。這次的調動來得有點突然,公司在台灣的業務擴張不如預期,準備讓一些資深外派人員離開,要我回去頂替空缺。我雖然知道回去是遲早的事,但沒想到是接公司負責人的職務。於是,當年最幼齒的新進員工,15年後成了公司的董事長。

這個頭銜挺唬人,其實不過就是公司的法人代表。有些外商公司把它稱作首席代表,聽起來有點不知所云,叫總經理也不對,因為並不直接負責全部在台業務,折衷之下,就叫董事長好了。那年我剛滿40歲,被人稱呼田董,田董的,感覺有點怪。

還有一個小問題,回台灣住哪?董事長伉儷總不好意思再跟父母擠在一個小公寓吧!其實婚前我在台北郊區曾買過一個預售屋,繳完頭期款就心安理得結婚繼續住在父母家中,算是給了丈母娘一個心理上的交代。房子還沒完工,汐止房價大跌,又碰上外派澳洲,乾脆把那沒緣分的房子賠錢斷尾,心想先多存點錢再另做打算。

事隔五年,錢是存了點,台北房價上漲得更快,於是決定租房子住。其實還有另一個原因,經歷兩次外調,累積了些見識,有種世界之大,何處不能為家的氣魄。打個比喻,如果一戶台北公寓的價格能買半個雪梨歌劇院的話,我可不認為非在台北置產不可。

我比較像樣的理財投資也是從那時才開始的,在此之前,台股大漲期間儲蓄太少,基本缺席,後來受人慫恿參加過股友社(股票老師代操盤),投資過所謂的金融集團(鴻源),結果老師跑了,集團倒了,兩次都落個血本無歸,買房也以大敗收場,在同事朋友間成了投資逆向風向標。

既然決定不買房子,就找了一家銀行開戶,把現金全投入當時最紅火的高科技基金,風風光光成了銀行的VIP客戶,有專員提供理財服務,還有免費咖啡可喝。

假設每次投資賺錢和賠錢的機率各是一半,這下總該輪到我賺錢了吧?。。。。錯!這問題就像丟銅板連出五次反面以後,下次繼續出反面的機會多大?是的,還是一半!我是學統計的,應該清楚這個道理。

一股腦投資納斯達克以後不到半年,網絡泡沫一夜之間破滅,我的基金不止被套牢,是被套得很牢。怎麼辦?經過這些種種,我已經對測試銅板再次出現反面的機率失去興趣,摸摸鼻子,埋頭工作。

錢財是個很有意思的東西,你越是追它,它就越跑給你追,你要是停下腳步,故作矜持,它也絕不會主動靠過來,這就是所謂的“人不理財,財不理我”。

從小家境只能算是小康,父母養育我們四個極為辛苦,但是人生至此,從沒有為金錢真正煩惱過。工作十幾年,只知道努力攢錢,有一天必有善用,既然投資失敗威脅不到眼前生活,雖然心痛但不致心寒。

一旦年過四十,情況急轉直下,就像爬山一路向上,到了頂峰才突然發現從此只能面對下坡,一股莫名的失落感不請自來,突然間完全體會錢財或許不是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的道理。

我猜許多人跟我一樣,想要多存點錢,又不懂得管理風險,談到理財,平常膽小如鼠,自認逮到好機會又膽大妄為。多年後我才明白一些道理:首先,理財不是個可有可無的選項,靠拿死薪水過日子的人,無論薪水高低,如果不理財,幾乎注定緊巴巴一輩子。

其次,理財不是賭博,人的天性輸不起,短線炒作,越怕輸越輸,即使偶爾贏,還得輸回去。最可靠又充分的投資回報就是複利效果,這不只是放定存而已,包括股票,基金,房地產在內所有的理財工具都能產生複利效果。理財有技巧,但遠比技巧更重要的是耐心,複利效果就在那,不拿是傻瓜,要拿就得有耐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