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

行走紐西蘭(下)

(發表於2012一月)

紐西蘭的自然旅游資源大多在南島,但人口卻集中在北島,入得寶山怎可以空手而回?臺灣總統大選第二天從南島的基督城飛往位於北島,紐西蘭唯一人口過百萬的城市奧克蘭。老實說,我的期望不高,畢竟比較起國際級的大都會城市,奧克蘭地處偏遠,知名度和能見度低了許多,沒想到是,短短兩三天內我的印象大幅改觀。

 這個城市的宜居性和美麗程度遠超出預期想象,奧克蘭的工商業相對發達,但又不至於造成交通,空氣和物價的過於惡化,商業之外,點綴上像大學,劇場,博物館之類設施,比淳樸自然的南島更多了一份成熟優雅。之前不知道奧克蘭是個海港城市,來了才發現這裏三面環海,地形高低起伏,破碎有趣,比起名氣如雷貫耳的澳洲雪梨海港,除了少了個歌劇院外,這裏的漂亮怡人程度一點不差,每天傍晚時分,穿著輕便的人們紛紛從市中心踱步到海港,或吃喝,或運動,或只是享受清風落日,好不愜意。

因為自己也居住⋯⋯在擁有優良海港的城市(高雄),見此美景自然心生比較,高雄港屬於工業的部分一般人難以親近,較適合休閑的是西子灣一帶,但不知是受限於地形還是規劃問題,總是難以讓人悠悠哉哉的漫步其間。駁二和旗津島四周被刻意開發成藝術和觀光區,但平日乏人問津,顯得有些唏噓落寞,到了周末假日人潮和商業形成的喧鬧歡騰又遠大於休閑逸趣。說到底,問題關鍵并不在環境和建設,如果人們早已被生活中各種人工添味的娛樂方式刺激以致麻痹,再漂亮清幽的環境恐怕都沒有辦法提供出自內心的平靜祥和。

夏天的紐西蘭一天可以當兩天用,因為從早上五點多天亮一直要到晚上九點半以後天色才漸漸變暗,這麼長的白天,如果人們有選擇會怎麼利用?趁能幹活時多幹點,盡量多賺錢累積財富?還是趁天賜良機,能少工作就少做,盡量往戶外跑接近大自然,我知道大多數KIWI的選擇是什麼。把這問題推得更大些,如果能在一邊是工作生財,一邊是休閑生活的天平上任意挑一個點站立其上,人們會挑哪一個點?一般人有沒有這樣的選擇權利?是什麼剝奪走了他的選擇權利?

在基督城遇見來自臺灣移民,談起當地生活,用的形容詞是:好山,好水。。。。好無聊!來此十多年,還經常想回熱鬧的臺灣,矛盾的是,偶爾回臺省親,待不了多久又想回平靜的紐西蘭。還有一個現象是,通常都是男生不甘寂寞,老婆和小孩們倒是大都在此樂不思蜀,小孩環境適應能力強所以不難理解,男女間的差異或許跟前面所說的生活追求脫不了關系,一般來說,女生只要找到讓生活和精神有所寄托的活動,大都能隨遇而安,男人要的是戰場,除了內在成長外,更重要的是外在掌聲,也就是需要“被人看得起”,失去了自己擅長熟悉的戰場,上焉者從頭開始另辟新局,否則就只能像在這裏碰上的某些移民一樣,手握酒杯,逢人便好漢"只"提當年勇了。

 還有一天碰上一對開店的紐西蘭夫婦,他們的女兒曾經在臺灣學中文,後來嫁給一位牙醫成了臺灣媳婦,兩老因此有緣造訪臺灣,談起他們的見聞,老板娘說很熱鬧但不適應,她說:我女婿早上起床到樓下買咖啡喝,我問他為什麼,他說方便又便宜,我無法接受,有些事方便很好,便宜很棒,但有些事是不能用方便和便宜來衡量的,我的三個子女都是喝我煮的咖啡長大的,我喜歡自己煮咖啡喝。。。。

從南島到北島,一路見到和藝術文化相關的東西其實乏善可陳,即使奧克蘭最大博物館的收藏基本是歐洲文化的延續衍生,缺少獨創,而當地特有的毛利文化保存不善而且似乎也難登大雅,對照起極其發達的自然景觀和戶外活動,做個不太恰當的比喻,這是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國家。但畢竟只有一百多年歷史,早期依存英國,近代又和老大哥澳洲有種種割舍不斷的牽連,難以自立家門,但從魔戒的例子可以看出來,假以時日,相信紐西蘭能夠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有那麼一天當世人談論到這個住在世界村最邊緣角落的鄰居時,會脫口而出:好山,好水,好文化!

由於購買的是廉價航空機票,整個回程包括兩次轉機需要超過四十個鐘頭的時間,長途搭乘車船當然不舒服,但也是旅行經歷的一部分,我漸漸對此不以為意。因為在吉隆坡轉機時間較長於是進城轉了一圈,十多年不見,吉隆坡進步許多,行走在最熱鬧的商業區,看著街上穿戴名牌手提大包小包的人潮,我知道又回到了“現實世界”, 腦海中卻居然想起的是低頭吃草的牛羊。文化和價值觀這些玩意兒無所謂是非對錯,紐西蘭環境的純凈自然讓人們耳清目明,人們需要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才能讓心靈也能夠更加透徹清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