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4日 星期六

台灣社會

一年多前選擇回台灣除了親人考量外,便利親切的生活環境是另一個主要因素。智者說:“旅行最主要的目的並不是來到異鄉,而是最終帶著拜訪異鄉的心態回到家鄉”,說得好,看多了外在世界,回到熟悉地方對原來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有了新看法。
 

台灣社會秩序令人稱道,公共場所手扶梯即使左線全空也沒人站立,車上博愛座運行有效,凡是需要排隊的地方總是自覺排隊等等,老外稱讚台灣必提這些,大夥也為此感到光榮驕傲。但相對於這樣的秩序,道路交通的混亂令人很難理解,難道駕駛者跟守秩序的民眾不是同一群人嗎?為什麽一上路就換了個腦袋?有人說這叫亂中有序,其實不危險。危不危險是一回事,反應出來的是缺乏對他人的基本尊重。
 
台灣媒體習慣報導負面消息,外人初到貴寶地想要透過媒體了解台灣,很容易得出民不聊生的結論。打個比方,新聞成天說物價漲得多快多兇,從國際標準看,台灣人均GDP兩萬美金,經過物價調整高達三萬五,和英法德都差不多,說明物價夠低。台北以外尤其明顯,以高雄為例,如果把城市建設(捷運,市容等等)加入一起考量,性價比簡直高到破表,但不管經濟景不景氣,社會瀰漫一股抱怨文化,似乎不叫苦就會吃虧,惜福知足的人比較少見。

台灣人公民意識強烈,見到不合理事情勇於發表意見,爭取自身權益也絕不落人後。過猶不及,我有一次見一老婦上公車,一中年人起身讓座,她舉手示意要中年人坐下,轉而要另一個年輕人起來,年輕人照做,一團和氣,我卻感覺不是滋味。這事看來沒什麽,其實反應社會處處存在一種自以為是的氣氛,人人嚴以律己的同時,更沒少嚴以待人,明明是個有序有禮的社會,偏偏少了一份敦厚包容,生活其間,親切卻不輕鬆。

台灣人好客,對外國人的熱情遠近馳名,但明顯按國籍膚色分類,對待來自歐美訪客的禮遇,和對東南亞外勞的歧視同樣讓人側目。大部分台灣人親切有禮,服務意識發達,隨處可聽到謝謝,不好意思等問候語,但有被過度使用之嫌,在缺少真誠的制式用語背後,經常是掩蓋不住的冷漠和不專業。台灣兩性平權意識普遍,各行各界都可見到專業女性出人頭地,但欣賞女性美獨尊可愛性感,形成滿街不問就裡的嗲聲嗲氣,短褲絲襪,品位不高如我的男人造就這種審美觀就算了,女性同胞還要賣力配合演出,令人費解。

最近看到舒國治的文章講述台灣人努力打拼向上過好日子,他以美食,豪宅,高級旅館和名牌服飾為例,大夥一窩蜂追求成為懂時尚的富人,卻因為缺乏真實體驗,以致圖有外表,生活質量卻實在稱不上好。多數台灣人為賺錢犧牲健康,家庭,精神,有能力旅行了,行程重點往往只是住得豪華,吃得精緻;有能力買好東西了,選購的不是舒適實用,甚至不是自己認為的漂亮格調,而是別人認定的高貴名牌。大夥孜孜不倦追求的,不是平時活在當下做自己,而是偶爾奢華富貴做別人,很獨特的價值觀!

當然這一切只是個人感受,所謂人在福中不知福,看來得更多嘗點外面世界的苦頭,才能真正見識到老家的溫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