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買房記

朋友到我高雄新家做客,聊起買房經驗。他和我同樣是台北人,但因工作關係,全家已在高雄前後租屋居住了14年。在此期間,雖然一直有置產的打算,也經常在台北高雄兩地看房,但卻至今依然沒有採取行動。原因是:
1. 老家所在的台北房價近年漲得太快太高,收入儲蓄總追不上房價漲勢。
2. 高雄房價倒是沒什麽變化,有些區域甚至比十年前還低,可買了怕貶值。
這兩個原因都是事實,因此眼前最符合邏輯的選項似乎就是等待其中一個原因消失,然後抓緊機會下手。但我有一個問題:如此的等待是否真的值得?。。。。

我比這位朋友虛長幾歲,有過類似經歷。人生首次購房時已是三十多歲,為了給未來丈母娘一個交代,用積蓄在市郊勉強買了個小面積的預售屋。由於自己房子還在蓋,結婚後就有藉口繼續住在父母親家中。當時沒多考慮增值不增值,卻沒想到買後房價一路下行。兩年後房子還沒蓋好碰上工作外調海外,乾脆把那個沒緣份的房子賠錢賣了,只差血本無歸。幾年後回台,銀行存款數字是高了一些,但台北房價跑得更快,更重要的是,在國外生活一段時間,不但對居住品質要求提高了,也對居住地點的選擇放寬許多,於是決定與其辛苦購買昂貴的台北居所,乾脆租房了事。

第二次買房純屬腦袋發燒。因為喜歡海景,那幾年常跑澳洲黃金海岸,某次渡假的最後一天突發奇想找了個當地地產商聊天,中午碰面下午就付訂簽約。滿心歡喜回到台灣跟家人報告大消息,結果被老丈人潑了盆冷水。他說的也有道理,連在自己家鄉安身立命的地方都沒有,居然跑國外整了個度假屋,是不是有點本末倒置?事後回想起來,或許當時有些觀念正在腦中成型:家不等同於房子,親情也不表示非得朝夕相處;世界之大之美,生活何須只留戀一隅?若是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黃金海岸的度假小屋平常可按日出租,但這如意算盤打的其實並不咋如意,收租回報還不夠付貸款利息,又因路途遙遠,旅費不貲,前往居住的時間很有限,於是在擁抱夢幻小屋三年之後,賣房走人。這次雖沒賺多少錢,但起碼沒賠。錢財之外,經此折騰,對不同背景人們各種過日子的方式倒是增加了許多見識。

賣澳洲房子還有另一個原因:我需要錢在北京買房!當時已在北京工作居住數年,對城市人文風貌和建設發展有第一手體驗。既然喜歡北京的生活方式,又還負擔得起當時房價,於是決定買房。這已是九年前的事,也就是說,在前陣子離開前,我在北京從早幾年一個外商調派高管,一直住到近幾年的社會閒雜人員。這段經歷讓我得到一個新的體會:其實房屋這東西最大的價值不是房子本身,而是它所帶來的生活經歷。房屋的本質其實跟一件衣服沒什麽太大區別,能夠滿足我們在特定時期的某些特定需求,如此而已,無論多大多美,終究是個身外之物。。。。哦,對了,我這次賣身外之物終於賺了點錢!

在幾個月前買我現在高雄住所前,我只看了一次這個房子,或許聽起來挺草率。但更恰當的說法應該是:離開北京並搬到高雄生活這件事情是個醞釀多時的決定。這個決定是從平日閱讀,旅行,生活種種體驗中反思探索自身價值觀的結果。說的直白點,就是知道自己(不是別人!)人生在不同階段要什麽和不要什麽。。。。這可不是一件草率容易的事!一個月前住進來後才發現這房子有許多像是採光不夠,物業費高,停車位狹窄等等不足之處,但碰上不預期的問題本就在我們的預期之內,就像財富再多總也買不起理想中的房子一樣,天下本就不存在完美。可與此同時,南台灣的好氣候,好人情,不經意碰上的各式小店,期待拜訪的小鎮漁村等等都為每天生活不僅帶來預期之內的愉快,更有預期之外的驚喜。。。。

幾杯威士忌下肚後,我跟朋友說:我不是房產專家,過去買房增值的機率是百分之五十,基本和瞎懵結果持平。但有一件事可以確定,那就是時間不等人,如果什麽事都要等到如何如何以後,才如何如何的話,大概啥事都不會發生了。。。。除此之外,我沒說出口的還有對我們經常視作理所當然,包括“有土斯有財”,或是“生於斯,戀於斯,耽於斯,死於斯”這類觀念的質疑。我相信老祖宗遺留下來的智慧必定有它的道理,但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難道不該做些與時俱進的調整?

總之,我建議朋友考量眼前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形態需求,做出合適妥協,在經濟能力許可的前提下,就別再猶豫觀望了。。。。沒錯,買房是人生大事,需要謹慎再謹慎,但機關算盡我們總也算不過天意,如果反因此錯過精彩生活,那才是得不償失。換個角度來看買房這件看似複雜的事情,在跳出世俗眼光,真正搞清楚自身的價值體系以後,或許它真的並不比買件衣服複雜多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