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1日 星期四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五):快車道上的生活

30歲那年,公司年度旅游發生意外事故,多位同事和家屬就此離我們而去。直到現在,我還是無法確定,除了好長一段時間不敢接近水面外,那個事件對我究竟產生哪些影響。事情發生後業務營運短占放緩,但畢竟是大公司,很快做出因應,不到一年全員補齊,另外還增加不少人手。有些親友說這事在我的潛意識中種下世事無常,凡事不過於計較的種子,因此才有後來早早退休的舉動。或許吧!可起碼當時完全看不出這樣的化學反應,因為我的表現和期望中的淡泊名利,基本背道而馳。

人的價值觀是個很奇妙的東西,它的形成當然跟成長環境和所受教育有密切關係,但顯然也不是一旦形成就不能改變。什麼樣的經驗會造成我們對人事物看法改觀,以致影響行為甚至整體人生走向,因素似乎很多,沒有定論。可以歸納出一點規則的是越有好奇心,越愿意嘗試新鮮事物的人,就越能夠包容差異,接受多元,久了就成一種習慣,而另一種人則是剛好相反。隨著年齡增長,這兩種人都會變得越來越斤斤計較,前者是對是非善惡大原則的斤斤計較,後者是對排斥陌生和爭取眼前得失的斤斤計較。

工作六年後,名片上首次有了經理的頭銜,卻是一個不帶人的光桿經理。再過兩年,才第一次有了部屬,做的卻是一個過去完全沒做過的人事工作。那個經歷告訴我人的潛力無窮,沒有經過嘗試,就說這不能做,那不會做,是標準自我設限。認識自己有什麼長處短板,最笨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動手做,小孩從不怕動手,成年人卻多所顧忌。許多人自認了解自己,其實只是借用外界眼光評斷自己,是缺乏自信和偷懶的行為。發明需求層次理論的馬斯洛說過:認識自己不容易,是稀有而困難的心理成就!

學習人事工作的種種理論技巧讓我很得意,那是一種高度發揮心理和行為科學的職務,運用這種科學判定一個員工的工作表現和潛能,有一種替天行道的優越感。被評定能力較差的員工常有許多抱怨,還記得有一個人對我說:難道公司說我是豬,我就是豬嗎?當時我嗤之以鼻,多年後才發現他說的是句大實話。職場需要的才能只是我們擁有才能的一部分,一個完整的人有多元面向,通常某方面強,另一方面就弱,反之亦然。人的確有智愚賢不肖的區別,但天生我才必有用,怎能因為某些事做不好,就妄自菲薄?

在此之前的職務雖然有些和銷售關係密切,但從沒有真正做過全職銷售人員,一直有個印象銷售就是拉關係,還要看人臉色。三年人事工作結束,心不甘情不愿接了銷售經理職位,帶兵打仗,才發現銷售不但是項科學,還是門藝術,只要賣的不是害人的東西,年輕人做銷售工作就像吃大補丸,性格快速成熟,生活能力大幅精進。許多較有規模的公司業務部門分成市場(Marketing)和銷售(Sales),通常市場部光鮮亮麗,高高在上,常看不起銷售,我後來做市場部主管,沒有銷售經驗的人,一概不用。

公司業務擴展很快,十年內從十幾個人的小公司成長為將近百人的中型企業,辦公室也換到基隆路上全新的世貿大樓。那時臺灣處在市場自由化,公營事業民營化的階段,雖然事後證明雷聲大雨點小,但當時外商石化業個個摩拳擦掌,招兵買馬。那段期間,偶爾有獵頭公司上門,每次我都恨不得全天下人知道那個神秘電話是誰打來的。出於好奇,參加過幾次面談,但在當時幾乎以公司為家的我從沒把它們當回事。四周有人在那個年齡早已換過好幾個工作,我窩在熟悉舒適的環境中樂不思蜀。

嚴格說,我并不覺得在一家公司一待22年太長(或太短!),只是挺遺憾沒有偶爾反省一下,思考階段人生目標,并且按照目標決定是否該作出改變。職業生涯早期出於對公司效忠,很少考慮換工作,後期又被年資代表的金錢福利牢牢綁住,但時間不會因為人的無知怠惰而有所停留。我覺得每一個上班族,不管處在職業生涯哪個階段,都應該經常伸頭往外看看,不是鼓勵騎馬找馬,如果只為了更高一點的薪水,或一時工作不順就經常跳槽是愚蠢的行為,往外看是為了認識大環境和自己所處的位置,以及不同人的不同生活方式。做不到這點,就可能和我一樣,成為一個井底之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