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9日 星期五

中南半島游記 – 吳哥風情畫

從胡志明市飛行不到一個鐘頭來到柬埔寨的暹粒市。又名高棉的柬埔寨對我來說可以用神秘二字來形容。同樣的,在此之前我對暹粒這個城市一無所知,但當有人告訴我這里距離人類文化遺產吳哥窟只有七公里時,相信許多人都會跟我一樣,口中冒出長長“啊”的一聲,同時還深深點了好幾下頭。

吳哥窟(Angkor Wat)其實只是一群神廟建筑中的一個,觀光客以訛傳訛的結果,也就成了這些建筑群的一個總稱。這些廟宇建造于九到十三世紀之間。當時高棉王國以吳哥為中心,範圍除了現今柬埔寨之外,還涵蓋部分現在的寮國,泰國和越南。這些廟宇由王朝歷代君主所建,主要用來祭祀印度教或佛教神祗。

神廟其實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功能,就是提供君主們神人合一的權利根源。有些神像的面容甚至是按照當時君主的面容雕刻而成。諷刺的是,這些廟宇既標示著柬埔寨民族歷史上最興盛的時期,某些王朝卻也因興建神廟耗費太多人力和自然資源,因而一蹶不振。人類歷史由家族而部落而城邦而國家,由家長而首領而君主而民主,由血緣而武力而神權而民權。各民族之間有著極其類似的發展過程,但是否必定殊途而同歸似乎還需要更長時間來證明。

對吳哥窟的雄偉壯麗早已有耳聞,可親眼目睹又是另一回事。或許是因為生活在科技創造的聲光世界中久了,當乘坐的小巴漸漸接近神廟時,感覺更像是從遠處見到迪斯尼樂園或是電影魔戒中的神話城堡。但從踏出巴士的那一剎那起,似乎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摂的說不出話來,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停按下手中相機的快門。那些因為歲月造成雕像的斑駁,長年風乾造成石面上密布的小孔,風雨雷電造成建物的傾斜破損,處處都在告訴我們這神廟可不是什麼主題樂園。

各式各樣精美細致的石雕以印度神話為主要題材,但更吸引我的是神廟群的建筑結構。接下來連續幾天,每天穿梭在各個各有特色的神廟之間,透過觀察護城河,神龕,藏經樓,蓄水池,長廊,天井,階梯,高塔等等建物,想象幾百上千年前先人們再此工作生活的景象,以及對後世子孫們的教化影響,令人心醉神迷,恍如隔世。

在我曾經到過最令人嘆服的歷史古跡當中,中國的萬里長城極壯極偉,但細致的程度比不上吳哥窟。印度的泰姬陵極精極美,但規模比不上吳哥窟的氣勢驚人。羅馬廢墟規模夠大而且年代更加久遠,但保存比不上吳哥窟完善。除此之外,吳哥窟還有比這些古跡更多一層的神秘色彩,那是因為從16世紀以後,這個地區瘧疾流行以致人煙罕至,直到19世紀被重新發現之前,喏大一片建筑群居然被埋沒在叢林當中好幾百年,無人知曉。在這幾百年間,有些鄰近的大樹樹根漸漸侵入神廟,自然生長的大樹和人為建造的神廟因而結為一體,形成吳哥窟又一個獨特神妙的景象。

但如果要說起吳哥窟跟其他偉大歷史古跡相對較不足之處,可能就在于他的創新性。中南半島地處印度和中國兩大古文明之間必定受到很大程度影響。但文化之精妙經常也在于融匯百家之余,創造自家的獨特,中國的敦煌石窟就是明例。但吳哥窟似乎一切師法印度,較缺乏高棉民族特色,因而從純粹藝術創作的角度來看,總讓人感覺缺少了些重要的東西。當然也有可能這只是我對吳哥文化理解不夠深入造成的偏見。

在暹粒待了五天,除了欣賞神廟群的文化之美外,當地的自然景觀也令人賞心悅目。河流溪水穿越叢林稻田,椰子樹和白色水牛相映成趣,參天古樹舉目皆是,寬廣富饒的洞里薩湖近在咫尺,待在這里本身就是一種享受。某次正看著這一幕幕目不暇給的美景時,心中突然想起當年那位重新發現吳哥窟的法國傳教士,不知當時他撥開叢林見到這些神廟時,臉上表情是啥模樣。

在這五天當中,我也漸漸對柬埔寨這個國家的歷史地理有了較完整的認識。經歷了吳哥王朝幾百年的盛世之後,這個民族的命運就開始一路走向下坡,而且是越走越糟,到了最近幾十年,簡直可以用慘絕人寰來形容。如今的柬埔寨最大的經濟來源和人民精神支柱就是吳哥窟。吳哥窟的圖案在國產的啤酒瓶上,香煙盒上,國家簡介上,鈔票上,甚至國旗上。似乎冥冥之中,這個民族的祖先們早有先見之明,為幾百年後陷入苦難的子孫們預先留下一筆救命財富,更妙的是,在動用這筆財富之前,先把它埋藏個幾百年。。。。(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