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2日 星期五

流行性物欲症


為了回台北過年,打算買一個旅行背包,其實家中已經有好幾個大的,小的,商務用的,休閒用的背包,其中有一個頗適合這次旅行需要,但我又嫌它沒有放水壺的側袋。一旦打定主意,幾天內,先花一晚上逛了圈商場,回來後又在各購物網站間做比較,然後,為了確保挑中的那款是最佳選擇,又再跑了一趟商場看實物。。。。總之,我最終沒買,打算到台北繼續背包探索之旅。
 

就像社會大多數人一樣,我傳染上了“流行性物欲症”,病因是旅行背包,而導致許多其他人發病的可能是比背包昂貴得多的名牌服飾,3C產品,車子房子,甚至子女教育,美容塑身等等,但這並不代表我的病情比其他人輕微,因為這些不同的物件都只是誘因,真正的病原體是一樣的。
 

社會學家說,造成這種心理疾病有內在也有外在因素,誰不喜歡充裕物資帶來的安全感和精美物品帶來的滿足感?但人性中的攀比和嫉妒成分令我們經常對“充裕”和“精美”做出與時俱進的詮釋。而功利社會中,無所不在的廣告極盡能事挑撥我們內心深處對幸福,財富,健康,關愛的渴望,以致心甘情願掏錢購買與滿足這些渴望其實沒有太多直接關聯的物品。
 

調查結果告訴我們現代人擁有的物資比祖先豐富不知多少倍,卻沒有活得更快樂,對先人們來說,工作的目的是為求得溫飽,越少越好,才能儘量把時間精力花在和家人朋友嬉戲遊樂,或培養發展興趣嗜好等“正事”上。現代人工作時間長得早已超過僅是供應日常生活必需,如果沒有因此而感到更安全和滿足,那麼,現代人究竟為何而工作?


答案是為了買東西!買各種產品和服務以過上想像中的美好生活,以展現對親人朋友的關愛,以獲得他人肯定豔羨的眼光。工作為了買東西,為了買更多東西需要更長時間工作,買,買,買,我們成天都在為自己和家人買各種需要和不怎麼需要的東西,買了漂亮衣飾卻沒自信去尋找合適伴侶,買了會員卡卻沒力氣去健身房運動,買了新玩具卻沒心情陪小孩玩耍,買了豪宅卻沒時間待在裡頭享受。
 

連購物本身都成了許多人工作之餘的主要消遣,看看那些越開越精美的購物商城,和週末假期流連其中的人潮,我們藉由擁有的興奮來撫慰工作造成的疲憊沮喪。但事實是,一旦買到想買的物品,興奮感很快就會消失,必須被下一個購買期望取代,就像現代玩具花樣多,變化快,帶給小孩的樂趣卻比不上從前的紙牌橡皮圈那麼持久豐富,現代人靠購物娛樂身心不過是場永遠達不到終點的老鼠賽跑。
 

為了說明物欲症的嚴重,社會學家提出了包括人均消耗能源,環境污染,擁有車輛數等統計資料作為佐證,但對我來說,最好的檢測方法就是開誠佈公的跟內心對話:我真的需要這些東西嗎?擁有它們能帶來持久樂趣嗎?時間運用合理嗎?有其他選擇嗎?或許這個社會對這些問題有主流看法,但我知道全世界只有一個人能真正回答:自己!原因是這世上只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生活,旁人無法替代。
 

我想如果只有一個背包,應該還是可以出差和旅行,當然,不同尺寸式樣的背包會令我在不同場合感到更加方便和自信瀟灑,於是在衡量消費能力後,可能還是會願意花費一定程度的時間和金錢去選購不同背包。重點是,買或不買,應該取決於是否清楚意識自己購物動機,和包括如何合理運用時間在內的成本和回報,而不是被如今已然氾濫成災的流行性物欲症牽著鼻子走。
(原文發表於2008/12老黑的博客,並收錄於“從CEO到樂活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