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1日 星期六

海峽兩岸觀察比較 – 國家認同篇

衛生署長代表臺灣參加國際衛生會議,臺灣內部爲了使用的國家名稱吵成一鍋粥。在野的綠方指責執政的藍方喪權辱國,藍方反嗆綠方以前自我矮化的更厲害。有關會議的新聞連續幾天是媒體報道焦點,但却沒有任何一則報道和會議內容有關。就和以前一樣,焦點全在像是座位安排,跟外國大人物寒暄合照,以及誰比誰更丟臺灣的臉這些事情上。說媒體不專業也沒用,它們只是反映民衆(消費者)想聽想看的東西而已。

兩岸之間最敏感的話題就是政治,尤其是國家體制(誰該歸誰管)。以前住北京的時候,喜歡和當地人就這話題抬杠,幾乎所有我認識的大陸人,無論對臺灣看法如何,都認爲兩岸統一是唯一選項,理由很多,有些理由也很好,可似乎都算不上“充分而必然”,如果再深究下去,搞不好就得傷感情。臺灣內部對這問題看法分歧較大,但其實也大不到哪去,除了少數急獨和更少的急統外,大部分人都偏向保持獨立自主的現狀走著瞧。可反正藍綠間永遠對立,尤其像這種牽扯到複雜的歷史情仇,國際現狀和族群矛盾的事,當然得要好好大吵一架。

假設今天有某位好事者對臺灣的國際定位做一個全球性的意見調查,結果不難猜想:有兩千三百萬人認爲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有十三億人認爲不是,剩下的五十多億人沒意見或者根本不知道問題是什麽。現實情况就是這樣,如果大陸人不知道,情有可原,因爲資訊不開放。但在資訊泛濫的臺灣,仍然沒有人願意把事情說清楚。這情形有點像幾隻老鼠共同决定在猫的脖子上套個鈴鐺,却沒有人敢去套。碰到事情,與其自討沒趣跟老百姓(選民)解釋,更好的辦法是擺出受害者的姿態,在五十步和百步之間和另一隻老鼠斤斤計較。老百姓反正對八卦以外的國際事務徹底冷感,看看熱鬧,駡駡對手,明天太陽照常升起。

假設今天有另一個好事者對世界各國人民愛國的程度做一個全球性的意見調查,結果也不難猜想:兩岸的華人必定名列前茅。在外商公司工作二十多年,有幸和來自全世界的人們共事,公餘大夥喜歡閑聊各民族特色,政治也是一個很受歡迎的話題。我發現越是開放多元的國家,人民就越不把是否愛國當回事。拿我比較熟悉的澳洲和美國爲例,社會上有許多和政治相關的話題,有些很尖銳,但很少有關愛不愛國的討論。人們可以指責政府官員工作不力,私生活不檢點,甚至貪污腐敗,但說別人不愛國是對自己很危險的指控,因爲很容易被認定是在搞族群對立而反被唾弃。

華人世界大不同,不管內心真實想法如何,嘴巴上一定要愛國,最好還能愛的死去活來,才能成爲衆人稱贊的對象。這事顯然跟言論自由關係不大,臺灣言論够自由了吧,可成天還是有人質疑別人國家認同的立場,或是隨時準備和對方就愛國的程度拼個你死我活。社會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集體思想”(Group Think),說的是個人在團體壓力下做出缺乏理性或道德的行爲,以求得認同。華人世界中的愛國就是個標準的例子。不是說愛國不理性或不道德,而是說人應該有權利誠實表達內心想法而不受到懲罰。希望自己所屬的群體好是人之常情,可憑什麽人們就該對一個虛無飄渺的國家隨時隨地付出毫無條件的愛?

專家說團體組成分子的背景越接近,集體思想發生的可能性就越高,這是海峽兩岸在國際愛國比賽中能獲得好成績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恐怕還得說到教育,長久以來無論是家庭或學校都只教導人們如何尋找標準答案,而不鼓勵獨立思考,久而久之就養成忽視內心感受,依賴別人爲自己思考的習慣。談到政治,海峽兩岸有一個共同現象,少數人激進活躍,多數人冷漠排斥。不奇怪,本來就不被鼓勵思考這方面的問題,有點想法又不能暢所欲言,乾脆躲遠點算了。

兩岸的政治問題是個難解的結,臺灣的藍綠對峙也是個難解的結,難解的根本原因早在一百年前就被一個叫史密斯的傳教士寫在“中國人的性格”這本書中:保全面子,相互猜疑,輕視外族,缺乏公德,缺乏誠信。吊詭的是,要解决國家認同的問題說難很難,說容易也很容易,只要有一天當人們不再把愛不愛國當成一回事的時候,國家認同的問題反倒能够自然迎刃而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