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海峽兩岸觀察比較 – 青年逐夢篇

最近看了一部在大陸沒有公開放映,但是在最大電影網站豆瓣網上得到很大迴響的影片叫“待業青年” 。三個多鐘頭半記錄式的影片其實拍的有點糙,但內容很吸引人,主要談論在現今功利當道的社會中,年輕人追逐夢想的心路歷程。這部影片勾起我對在大陸認識某些人物的回憶,再加上過去幾個月在臺灣中山大學做了幾場專題演講,接觸不少即將畢業的年輕人,而且和其中一些成了Facebook上的朋友。這兩件事引起的體會讓我想對兩岸的青年做個比較。

在大陸居住十年,遇見的年輕人大都很有想法。先不管他們追逐的夢想是什麼,起碼目標明確。明確的目標帶領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吃苦耐勞,無怨無悔。和臺灣比較,大陸的社經底子較薄,人口又多,要出頭就必須踩在別人的肩膀上,如此造就出一個個單打獨鬥能力高強,但是協調合作精神不咋地的青年小將們。以前在大陸工作碰到頭痛的問題之一就是這個,激勵單一員工完成任務不難,把一群人關係理順,發揮團結力量大的效果,很不容易。這個特色也反映在整體社會,不容易與人為善的個體湊在一起,形成的是一個人際關係疏離的群體,生活於此較缺少和諧和幸福感。

臺灣年輕人大部分是在衣食無缺的環境中長大。不需要背負家庭和生活的壓力本應讓他們有更寬廣的空間編織夢想,但實際的情形是許多年輕人根本沒有夢想。生活中雖然也有困難挑戰,高低起伏,但大都是按照早已寫好的人生腳本劇情發展。問題就出在這腳本,因為內容不是自己寫的。他們(或許該說我們)從小缺少嘗試新鮮事物的機會,原因是師長們擔心他會失敗受傷。他們也不被鼓勵獨立思考,表達意見,原因是他們被教導所有問題都只有一個標準答案,而答案是寫在紙上的,不是討論出來的。沒有嘗試新奇,體驗未知;沒有胡思亂想,意見碰撞,怎能認識自身特點?又怎能根據特點編織屬於自己的夢想?。。。。在演講的場合,偶有學生發問已屬少見,那種各抒己見,百家爭鳴式的討論絕無僅有,或是起碼沒在我的場子發生,遺憾!

現今的中國大陸是個價值觀極其一致的地方,萬般皆下品,唯有賺錢高。賺錢的手段也很有限,不是行行都出得了狀元。“待業青年”中描述了十幾個青年逐夢的個例,其中有畫動漫的,有組團唱搖滾的,有打職業籃球的等等。這些年輕人來自五湖四海,但有幾個共同點。首先,他們在學校成績都不好。其次,他們有勇氣走自己的路。第三,他們大都迫于現實,難以長久堅持理想。。。。該怎麼說?這樣的人被視為離經叛道,幾乎無一例外都成了社會邊緣人,這叫其他有理想抱負的年輕人拿什麼來跟師長據理力爭?十三億人口出不了一個周傑倫的原因不是沒那個苗子,是沒讓苗子長大的土壤。。。。待業青年的副標題是:謹以此片獻給我們逝去的青春,特別是那些不喜歡上學的孩子!令人感慨。

臺灣在社會價值多元化方面雖然也有待加強,但比大陸好得多。基本上只要有天分,夠努力,各行各業都能培養出成就傑出的人才。除了年輕人被過度呵護這個問題外,另一個潛在的憂慮是可能走上其他經濟更發達社會的路子。富裕的社會和空虛的精神世界相結合,容易產生類似日本越來越多所謂飛特族(Freeter),和尼特族(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的年輕群體,而這是否就是臺灣的明天?

接觸年輕人讓自己也感覺年輕。學校畢業,踏入社會以後所做的事都是想儘快脫離年輕的青澀,成為一個他人眼中成熟世故的成功人士。沒想到在社會大染缸中繞了一大圈後,年屆半百心中最嚮往的是能重回年輕時的懵懂和輕狂。大概是這個原因,雖然穿了二十多年的西裝領帶,雖然頭上白髮越來越多,現在的穿著打扮倒是越來越像老婆口中形容的“學生弟”。

那天在演講會上有一位同學提問:如果可以重來,我是否還會挑選從事二十多年的工作?想了幾秒後我回答:我不後悔走了這麼一遭,畢竟它提供了我“中年築夢”的條件。但要是真能重來,我會選擇“青年築夢”的道路。。。。我只是覺得不管外在環境多麼不利,也不管有沒有人提供幫助,每一個人都應該給自己所有可能的機會去築夢和逐夢。原因是每個人都該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任,沒有內心夢想的人生,無論有多少來自外界的回報,終究是空。對於“待業青年”中的主人翁們,我心中除了感慨外,其實更多的是羡慕欽佩。我猜想如果對他們提出同樣的問題,回答會是:當然會,有夢最美,我成功了。。。。因為我嘗試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