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4日 星期日

學生社會

回臺已一個多月,漸漸調整回一個本地人的心態,除了觀察吸收各種熟悉和新鮮的事物之外,更多了一份歸屬感。

和十幾年前初次離臺時相比,臺灣的硬體建設改變不能算大,但是交通擁擠的狀況明顯好了很多,相信這是以捷運為主的公共交通越來越發達的結果。印象中都市除了有光鮮亮麗的一面也有髒亂落後的死角,但這次騎單車穿梭於大街小巷,基本都算得上整齊清潔。空氣品質也比以前有大幅改善,在北京居住十年之後,經常能見到藍天白雲標識生活質量的一大提升。

另外一個福利是公共空間。臺灣地小人稠,居住空間相對狹小,但到處是公園,學校,廟宇,圖書館,表演館等公共空間,這些或由政府或由私人經營的場所提供一般民眾便宜便捷的休閑去處。我到高雄才幾周已經參加過一場音樂會兩場戲劇表演和一場政黨活動,完全沒花錢。成人教育也很發達,只要付不高的學費就可以參加包括我即將報名的非洲鼓在內的接近百種不同課程。這點居住在臺灣的人或許早已習以為常,但在大陸,非官方組織的集會結社是很敏感的活動。,

隨處可見的還有咖啡店,平價的冷熱飲料和簡餐提供人們另一個消磨時光的好去處,在這里可以聊天上網看書聽音樂,人們大都輕聲細語,環境很舒適。臺灣的物價比大陸貴,平均收入也高不到哪去,但是只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一個足以棲身的小窩,日常生活就可以過得有滋有味。在大陸可不行,好的生活品質必須靠錢堆積出來,富人通常只能活在自家城堡當中。

臺灣社會最突出的不足之處就在以電視為首的媒體,原因不在量而在質,不親身生活在此很難想象數量如此之多的各式媒體內容居然是如此之貧乏膚淺。新聞頻道寧可反覆報導名人軼事,道聽途說乃至怪力亂神,也不愿意稍加關注影響全世界的國際大事,看多了令人窒息。不像大陸,臺灣對新聞管制很少,如此的封閉內視完全是反映大部分新聞消費者的興趣取向。呼吁改革的聲音雖然一直存在,但狀況不見改善。

政黨對立是另一個影響生活品質的因素,與其說對立的是不同的政治理念,還不如說是族群之間意識形態的衝突。經常開始時是對某件公共政策的理性辯論,很快就演變成不需要任何邏輯支持的諷刺謾罵。民主社會關心政治當然無可厚非,但是或許是在大陸待久了,每當聽到周圍人們,不分藍綠,在攻訐敵方陣營時,我的心中總會生起一種想法: 一個擁有反對黨的社會是多麼幸福啊!如此這般不計後果,只圖致對方於死地的言論和行為,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臺灣社會是個多元性很低的社會,流行文化當道,美女必須這樣裝扮,帥哥必須那樣說話。狀似壁壘分明的不同群體,其實言行舉止同質性高得出奇。某種事物流行,不問是否合適自己,一窩蜂追求跟風,面對不熟悉事物,既做不到包容欣賞,更多的卻是麻木排斥。臺灣是個海島;海,可以是聯系外界的最佳通路,也可以是自閉於外的天然屏障。生活在完全民主化的社會,擁有各種選擇自由卻形同主動放棄權力,可惜!

年輕時家中吃飯總是由老媽主廚,某次她不在家,還在念中學的妹自愿表現兩手,因為平時缺乏練習,菜的味道離老媽有段明顯差距,當時我們取笑她煮的是“學生菜”,意思是雖然立意良善,但是技能不足。從此我們經常使用這個名詞來形容不夠成熟的人事物。

臺灣社會正是這樣一個“學生社會”,歡樂有序但缺少深沉扎實的基本功。除了政治上非爭個你死我活外,好像沒有任何其他事物值得嚴肅對待。好在這里依然擁有自由開放的環境和許多立意良善又愛學習的人們。“學生”不是大問題,除了一份青澀之外,更有許多活力和潛力,透過不斷的學習,我相信這個社會正一步步走向成熟多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