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要是明天離職了,我將處於什麽狀態?退休?待業?創業?充電?休養?。。。。
借由別人的經歷,我似乎越發看清楚自己的處境,過去工作遇到不順時換個職務就解決問題的時代已經過了,我越發堅定認為必須做出釜底抽薪的改變。錢還是最大的變數,另外還期待得到最重要的利害相關者:老婆,的支持。這方面的努力從還在台北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原本只是開開玩笑,重回北京後漸漸認真起來,她的態度倒是一路走來都很積極正面,最常說的話是:“沒問題,大不了我上班養你!”,無論是否必要,這話給了我莫大的心理支持。
但還是不敢就此縱身一跳,再度外派北京我給自己設了幾個“里程碑“:只待一年算賠錢,兩年保本,再長就是賺了。眼看兩年到了,每再多過一個月,我就告訴自己又多賺一個月。有錢搶哪有不搶的道理?雖然對工作已經失去熱情,支撐我每天準時爬起床的,除了多年養成的慣性之外,大概就是這種做一天賺一天的心態。
我試著從書籍中尋求幫助,但看了很多相關的書,還是無法找到清楚答案,試想:要是明天離職了,我將處於什麽狀態?退休?待業?創業?充電?休養?。。。。我期望的是徹底退休,但凡是書名中有退休兩字的書籍和我關聯性都不大,一般人心目中的退休都是起碼六十歲以上銀髮族的事,我還早得嘞!談論中年轉換職業跑道的書籍多少有點幫助,但也不完全符合現實狀態。
那時住北京,能接觸到的外國翻譯書種類有限,後來從亞馬遜直接買原文書或趁回台時尋寶,果然找到多本幫助很大,其中包括有些之前提到過的如:”富足人生:要錢還是要命?”,“流行性物慾症”,“樂在不工作”,“大象與跳蚤”,“身份的焦慮”,“C型人生”,“湖濱散記”,“莫泊桑短篇小說”,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推理小說,甚至比爾布萊森的旅行遊記等等等等,和之前一樣,這些書也並沒有直接告訴我確切的答案,但因此交織形成的精神世界,似乎冥冥中指引了一條道路讓我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
說白了,我是在等人推我一把,自己只想消極配合,但同時間,我也試著從其他所有可能的地方做準備。既然錢是最主要考量,我又開始了新一波的理財嘗試。。。。這次我又買了一套房子,是預售屋,在北京,繳頭期款時地上是一堆爛泥巴。那時外派人員都是住在由公司付租金的房子,租金高,住的人也不見得滿意,有些外商就開始付固定住房津貼,讓員工自己張羅住房的事,包含自己買房的可能,聽說我的公司也在考慮跟進。
大陸的商品房買賣市場開始的很晚,即使最進步的北京,21世紀初也不過剛開始活絡。我買的公寓在辦公室附近,那塊地區剛被取了個挺時髦的洋名:CBD。很多當地人,尤其做房產生意的,一口一個CBD,但很少有人知道是啥意思。我因為在澳洲待過,墨爾本的市中心區就叫CBD,所以知道全稱是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我打的如意算盤一個是做自己的房東,向公司收租金,而即使過往種種慘痛的投資經驗讓我不敢心存幻想,另一個不可否認的是看好北京房產升值潛力。那時我已在北京前後待了六七年,眼見經濟發展兇猛的勢頭才只在開端,而北京的房價平均只有台北的三分之一,香港的五分之一,好像有點說不過去,手上那點錢反正在台北買不到像樣房子,乾脆投北京。許多人不敢買市場還不成熟的預售屋,我在那一帶混的夠久,有一定信心。
事後證明我又賭錯了一件事,那就是公司始終沒有准許員工買房自住收租金,但事隔三年當房子蓋好後,我出租給其他外商公司外派人員,租金水準高於台北,買賣澳洲房產後,又一次無心插柳的理財經歷。
2011年11月7日 星期一
放下工作 樂在生活(17):開卷有益
前人經歷過的經驗智慧,犯過的錯誤,學到的教訓,結晶在一頁頁的文字當中,讓我們隨意挑選檢視,天下哪有那麼好的事情?不讀是大傻瓜!
按照法律,退休要年滿60歲,或年滿50加上服務滿25年。我的公司有一項附加人事規定:不管幾歲,只要服務滿十五年就可以主動申請離職,領一筆依據正常退休金折算出來的“長期服務金“,這也可以算是一種變相提早退休的做法。我那時已在公司十八九年,隨時可以舉手喊卡,沒那麼做的原因很簡單:錢!
有三重枷鎖把我的手牢牢摁住,第一,事業巔峰,雖然前途不明,但薪水不低,第二,離職金計算是漸進式的,每多一年,離職金就增加不少,第三,外派人員有各種津貼加給。換句話說,那是個手帶金手銬,一心搶錢的歲月。那時最常做的“消遣“活動就是計算離職金,有一次開會無聊就在電腦上算了起來,算得太專心沒留意後面有個人,後來那人在我耳邊說了一句:”在算離職金吧?“把我嚇了一跳,回頭一看,是我老闆,我倆相對一笑,心領神會。
不可諱言,我的身心都準備好要離開這個環境,但最大的憂慮就是錢,一個領了二十年死薪水的人攢不了太多錢,而且,就算能做到眼前衣食無缺,年紀輕輕,誰知道往後的道路上或碰到什麽毒蛇猛獸。這個問題恐怕也是無數人碰到的問題,即使年輕經常跳槽換工作的人,到了一定年歲也開始瞻前顧后,不敢輕舉妄動。沒條件的人固然受到限制,累積一定經濟基礎的人,又被金手銬銬住,動彈不得。
覺得不爽時就往四周看看,發現相同年齡的人似乎狀態全都大同小異,於是,舒口氣,慶幸自己不過是個“正常”人,既然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那就安份接受大環境吧!。。。。這正是大多數中年男人的現實狀況:高不成,低不就,拿不起,放不下,在早已熟悉不過的小生活圈中,抱團取暖,錯把漸漸失去好奇心這件事當成成熟穩健的表象。
這是一個很嚴重的指控,每個人所處狀況不同,有人事業不順,有人家庭負擔重,有人熱愛他的工作。。。。怎麼能一桿子打翻一船人呢?何況我自己事業順遂,又沒有子女,擁有這樣那樣的條件,碰上瓶頸似乎選擇比別人多一些,做這樣的指控是否有站著說話不嫌腰疼的嫌疑?後來遇過多次類似的質疑,一開始還為自己辯護,後來就放棄了,不是想法有改變,我發現這些都是五十步和百步之間的無謂爭論,關鍵是心態,沒錯,人各有志,但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不爽的時候,除了看看四周的人之外,我還多做了一件事:看書!嚴格說起來,從學校畢業以後看和工作不相干的文字不多,平時看些報章雜志,網路文章,但,書,一整本書,一整本閒書,記憶所及,少得可憐。
工作雖然忙,但有一個時間是剩餘的,那就是坐飛機的時間,因為不能打電話也不能上網,電腦電池能維持的時間也有限(聽說現在這些問題都解決了,很慶幸那個年代科技比較老舊),於是我重拾起久違了的書本,出差越頻繁,看的書越多,從剛開始的商業書籍看到年輕時最愛的偵探小說。原本只是想從書本中得到些特定問題的答案,說來奇怪,卻在腦海中形成了一個海闊天空的全新世界。
閱讀這個習慣我一直保持至今,越讀就越發現自己知道的太少,閱讀是最廉價又最有效的娛樂方式,以前不看書的藉口是可以從電視電影中獲得類似的資訊娛樂,錯了,經由閱讀形成在腦海中的活動無法被其他影音方式取代。前人經歷過的經驗智慧,犯過的錯誤,學到的教訓,結晶在一頁頁的文字當中,讓我們隨意挑選檢視,天下哪有那麼好的事情?不讀是大傻瓜!
按照法律,退休要年滿60歲,或年滿50加上服務滿25年。我的公司有一項附加人事規定:不管幾歲,只要服務滿十五年就可以主動申請離職,領一筆依據正常退休金折算出來的“長期服務金“,這也可以算是一種變相提早退休的做法。我那時已在公司十八九年,隨時可以舉手喊卡,沒那麼做的原因很簡單:錢!
有三重枷鎖把我的手牢牢摁住,第一,事業巔峰,雖然前途不明,但薪水不低,第二,離職金計算是漸進式的,每多一年,離職金就增加不少,第三,外派人員有各種津貼加給。換句話說,那是個手帶金手銬,一心搶錢的歲月。那時最常做的“消遣“活動就是計算離職金,有一次開會無聊就在電腦上算了起來,算得太專心沒留意後面有個人,後來那人在我耳邊說了一句:”在算離職金吧?“把我嚇了一跳,回頭一看,是我老闆,我倆相對一笑,心領神會。
不可諱言,我的身心都準備好要離開這個環境,但最大的憂慮就是錢,一個領了二十年死薪水的人攢不了太多錢,而且,就算能做到眼前衣食無缺,年紀輕輕,誰知道往後的道路上或碰到什麽毒蛇猛獸。這個問題恐怕也是無數人碰到的問題,即使年輕經常跳槽換工作的人,到了一定年歲也開始瞻前顧后,不敢輕舉妄動。沒條件的人固然受到限制,累積一定經濟基礎的人,又被金手銬銬住,動彈不得。
覺得不爽時就往四周看看,發現相同年齡的人似乎狀態全都大同小異,於是,舒口氣,慶幸自己不過是個“正常”人,既然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那就安份接受大環境吧!。。。。這正是大多數中年男人的現實狀況:高不成,低不就,拿不起,放不下,在早已熟悉不過的小生活圈中,抱團取暖,錯把漸漸失去好奇心這件事當成成熟穩健的表象。
這是一個很嚴重的指控,每個人所處狀況不同,有人事業不順,有人家庭負擔重,有人熱愛他的工作。。。。怎麼能一桿子打翻一船人呢?何況我自己事業順遂,又沒有子女,擁有這樣那樣的條件,碰上瓶頸似乎選擇比別人多一些,做這樣的指控是否有站著說話不嫌腰疼的嫌疑?後來遇過多次類似的質疑,一開始還為自己辯護,後來就放棄了,不是想法有改變,我發現這些都是五十步和百步之間的無謂爭論,關鍵是心態,沒錯,人各有志,但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不爽的時候,除了看看四周的人之外,我還多做了一件事:看書!嚴格說起來,從學校畢業以後看和工作不相干的文字不多,平時看些報章雜志,網路文章,但,書,一整本書,一整本閒書,記憶所及,少得可憐。
工作雖然忙,但有一個時間是剩餘的,那就是坐飛機的時間,因為不能打電話也不能上網,電腦電池能維持的時間也有限(聽說現在這些問題都解決了,很慶幸那個年代科技比較老舊),於是我重拾起久違了的書本,出差越頻繁,看的書越多,從剛開始的商業書籍看到年輕時最愛的偵探小說。原本只是想從書本中得到些特定問題的答案,說來奇怪,卻在腦海中形成了一個海闊天空的全新世界。
閱讀這個習慣我一直保持至今,越讀就越發現自己知道的太少,閱讀是最廉價又最有效的娛樂方式,以前不看書的藉口是可以從電視電影中獲得類似的資訊娛樂,錯了,經由閱讀形成在腦海中的活動無法被其他影音方式取代。前人經歷過的經驗智慧,犯過的錯誤,學到的教訓,結晶在一頁頁的文字當中,讓我們隨意挑選檢視,天下哪有那麼好的事情?不讀是大傻瓜!
放下工作 開始生活(16):惱人的伊媚兒
既然一周七天,一天24小時都可能在工作,何不一周七天,一天24小時休假?
這次的外派帶有點風蕭蕭兮易水寒的味道,因為業務規模和職位限制,我知道任期結束後是回不了台灣母公司了,我也明白不可能在大陸長長久久,因為對公司來說成本太高,又需要把職位盡量保留給本地員工。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已經開始嚮往重新開機了!
那三年半的工作依舊忙碌,但心態上和以前大不相同,我把工作當成“工作“來做,盡量不讓它影響生活中其他事務。以運動為例,我的行李箱中永遠有一雙運動鞋,辦公室也有一雙,逮到空檔,拎起包就到附近健身房,一個多鐘頭後回辦公室繼續上班。
受到全球化的影響,我負責的雖然是本地市場,但經常需要和其他國家地區負責支援監督的人員一起合作,電話會議是最普遍的溝通工具,工作時空界限因此被很大程度打破,為了照顧所有與會者的時區差異,經常晚上還要開會,而且不管身在何處都要開會,更不用提Email早已經是7/11的運作方式。我那時發明了一套理論,既然一周七天,一天24小時都可能在工作,何不一周七天,一天24小時休假?
現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三五年前還被認定是足以改變行業規則的新發明,三五年後很可能已經成了老古董。我一直認為八零九零年代經歷了科技帶給人類整體生活跨時代的大躍進,在我之前的商業人士,無論做多大的官,可能連電腦開機都不會,在我之後不久進入社會的上班族,不懂網路大概跟文盲意思差不多。身處承先啟後的世代,眼見如此戲劇化的演進,感覺奇妙又有趣。
無論科技花樣翻新到什麽地步,我始終認為Email的普遍使用是真正劃時代的變革,現在電子溝通工具再多,再快,再花哨,總跳脫不出Email所設定的大環境。早已習慣在網上聊天的人,很難想像當年我們在又厚又重的電腦屏幕前初次收發電子郵件時的驚奇。在那之前,國際間通訊大多靠操作繁瑣又昂貴的電報,有了Email後原本忙碌的工作突然變得清閒,於是大夥又紛紛想些新花樣,讓自己起碼不致看起來無事可幹。
Email這玩意兒後來從工作上的救世主慢慢擴展成生活中的好幫手,和親戚朋友,尤其是遠方親戚朋友間的聯繫變得簡單即時,各種複雜資料的傳輸也變得輕鬆如意,再後來,經過系統更新速度變得更快,再後來,容量更大鏈接更多,再後來。。。。啊,竟然成了一場噩夢!怎麼會這樣?生活中,和朋友聯繫速度快了,但心理距離並沒有真的縮短,有人坐在隔壁卻用Email溝通,有人成天傳送小笑話卻難得說上一句真心話。這些都還是小事,稱它為噩夢還是因為工作。
隨著操作技巧的熟悉和,更重要的,發現Email在辦公室政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大夥每天收發Email的數量快速增加。這其中自己編寫的信件又遠比不上轉發他人的數量多,一件簡單的事,經過眾人加上點可有可無,不知所云的意見後多次轉發就成了件大事(或別人的事,或另外一件事)。我原以為隨著責任加重,收到的Email增加很正常,後來發覺其實不是那麼回事。
許多人對認為不重要的Email置之不理,或許個性使然,我覺得那是不尊重人的行為,所以有信必回。那可不得了,平均一天收幾十通Email,單只是讀一遍就得花不少時間,一一處理回覆,就沒什麽時間做其他事。那幾年工作基本追著Email跑,電腦不離身,出差進到旅館房間就急著找上網設備,逮任何開會空檔就處理Email。有時休假強迫自己不開機,但心理壓力還是很重,假期結束前要犧牲至少一整天趕進度,否則只是更痛苦。
組織規模大就容易產生這個問題,我覺得很沒意思,但又莫可奈何。對那種長篇大論式或夾帶一堆附件的信件尤其反感,大概出於這種心理,能只寫一句話回覆,我絕不寫第二句,能用一個字解決,我絕不用兩個字。當時完全想像不到的事情是,有一天我居然會以寫文章為樂。
這次的外派帶有點風蕭蕭兮易水寒的味道,因為業務規模和職位限制,我知道任期結束後是回不了台灣母公司了,我也明白不可能在大陸長長久久,因為對公司來說成本太高,又需要把職位盡量保留給本地員工。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已經開始嚮往重新開機了!
那三年半的工作依舊忙碌,但心態上和以前大不相同,我把工作當成“工作“來做,盡量不讓它影響生活中其他事務。以運動為例,我的行李箱中永遠有一雙運動鞋,辦公室也有一雙,逮到空檔,拎起包就到附近健身房,一個多鐘頭後回辦公室繼續上班。
受到全球化的影響,我負責的雖然是本地市場,但經常需要和其他國家地區負責支援監督的人員一起合作,電話會議是最普遍的溝通工具,工作時空界限因此被很大程度打破,為了照顧所有與會者的時區差異,經常晚上還要開會,而且不管身在何處都要開會,更不用提Email早已經是7/11的運作方式。我那時發明了一套理論,既然一周七天,一天24小時都可能在工作,何不一周七天,一天24小時休假?
現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三五年前還被認定是足以改變行業規則的新發明,三五年後很可能已經成了老古董。我一直認為八零九零年代經歷了科技帶給人類整體生活跨時代的大躍進,在我之前的商業人士,無論做多大的官,可能連電腦開機都不會,在我之後不久進入社會的上班族,不懂網路大概跟文盲意思差不多。身處承先啟後的世代,眼見如此戲劇化的演進,感覺奇妙又有趣。
無論科技花樣翻新到什麽地步,我始終認為Email的普遍使用是真正劃時代的變革,現在電子溝通工具再多,再快,再花哨,總跳脫不出Email所設定的大環境。早已習慣在網上聊天的人,很難想像當年我們在又厚又重的電腦屏幕前初次收發電子郵件時的驚奇。在那之前,國際間通訊大多靠操作繁瑣又昂貴的電報,有了Email後原本忙碌的工作突然變得清閒,於是大夥又紛紛想些新花樣,讓自己起碼不致看起來無事可幹。
Email這玩意兒後來從工作上的救世主慢慢擴展成生活中的好幫手,和親戚朋友,尤其是遠方親戚朋友間的聯繫變得簡單即時,各種複雜資料的傳輸也變得輕鬆如意,再後來,經過系統更新速度變得更快,再後來,容量更大鏈接更多,再後來。。。。啊,竟然成了一場噩夢!怎麼會這樣?生活中,和朋友聯繫速度快了,但心理距離並沒有真的縮短,有人坐在隔壁卻用Email溝通,有人成天傳送小笑話卻難得說上一句真心話。這些都還是小事,稱它為噩夢還是因為工作。
隨著操作技巧的熟悉和,更重要的,發現Email在辦公室政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大夥每天收發Email的數量快速增加。這其中自己編寫的信件又遠比不上轉發他人的數量多,一件簡單的事,經過眾人加上點可有可無,不知所云的意見後多次轉發就成了件大事(或別人的事,或另外一件事)。我原以為隨著責任加重,收到的Email增加很正常,後來發覺其實不是那麼回事。
許多人對認為不重要的Email置之不理,或許個性使然,我覺得那是不尊重人的行為,所以有信必回。那可不得了,平均一天收幾十通Email,單只是讀一遍就得花不少時間,一一處理回覆,就沒什麽時間做其他事。那幾年工作基本追著Email跑,電腦不離身,出差進到旅館房間就急著找上網設備,逮任何開會空檔就處理Email。有時休假強迫自己不開機,但心理壓力還是很重,假期結束前要犧牲至少一整天趕進度,否則只是更痛苦。
組織規模大就容易產生這個問題,我覺得很沒意思,但又莫可奈何。對那種長篇大論式或夾帶一堆附件的信件尤其反感,大概出於這種心理,能只寫一句話回覆,我絕不寫第二句,能用一個字解決,我絕不用兩個字。當時完全想像不到的事情是,有一天我居然會以寫文章為樂。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15):重新開機
遇到瓶頸,一般人的做法是調整自己,降低傷害,期望原來擁有的東西能盡量保留;大前研一則是建議徹底跟過去說拜拜,重新來過。
另外一個主動出擊的改變是我終於開始規律運動了。買了跑步機後,做過兩三次嘗試,每次都虎頭蛇尾,那個又貴又佔空間的傢伙大部分時間只是個家中的擺設,每次路過見到它都好像在嘲笑我的懦弱無能。
這一次,我從心理而不是體力的層面戰勝了它。怎麼說?工作的沮喪失望讓我多年來第一次感受不知為何而戰,既然不敢拂袖而去,那就賴著。很奇妙,一旦空出心思,時間也跟著空了出來,以前老說沒時間運動,這下管它去的,先動再說!後來我才發現,其實不管多忙,總可以找出時間運動,說沒時間只代表一件事,那就是沒把運動的重要性看的夠高,就這麼簡單。
還有另一個讓我痛下決心的原因,我一直喜歡Party,而且一直自豪自己無論怎麼玩,絕不誤事,那陣子有一次連續出差好幾個地方,有一天一覺醒來身體虛弱的死活爬不起床,頭痛欲裂,不知身在何處,過一會清醒才想起來預定好前往下一站的班機早己經飛走。
有鑒於過去的失敗,這次我沒給自己太大壓力,緩緩啟動,漸漸加碼,目標一周三次。說也奇怪,身體越不動越不想動,勉強克服了最初撞墻期,越動就越愛動,不動反而覺得怪怪的。對於長久缺乏運動的人,效果幾乎立竿見影,不出兩三個月我就瘦了一圈,褲子全鬆了,心情也跟著鬆了,全身充滿迎接挑戰的力量感。
因為這樣那樣的因素,我並沒有完全做到一周三次,但大致能夠維持。說起來這已經是九年前的事了,那麼後來這個習慣維持了多久?不知道,因為還在持續當中,我現在一周運動五到六次,一次約一個鐘頭,雷打不動。
買房和規律運動這兩件事讓我嚐到嘗試和堅持的甜頭,我終於對工作也展開主動出擊,從暗示到對老板明白表示希望換職務的意愿,甚至還主動申請過一次調動到印尼分公司,但不成功。這樣的嘗試有一定風險,因為制度是雙向的,組織也可以因此放人離去。最後,黃天不負苦心人,改變終於來了!他們大概覺得我還有些剩餘價值,決定再度把我派回正發展的如火如荼的中國大陸。我在第一時間跟老婆報告,她興奮的當場開始寫辭職信,準備再次炒掉她的老板。
之前我提到過大前研一把35歲以後還在大公司混日子稱作“魔之十五年”,遇到瓶頸,一般人的做法是調整自己,降低傷害,期望原來擁有的東西能盡量保留。大前研一建議的解決之道是按下“重新開機“(Reset)鍵,徹底跟過去說拜拜,也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意思。他自己的職業生涯就曾經歷過不止一次的重新開機,有成有敗,功過相抵之後,賺到的是精彩人生。我雖然不見得喜歡他的文章,但對這種勇氣由衷佩服。
我是普通人,所以選擇盡量降低傷害的妥協方法,而且運氣不錯,雖然蹉跎了點時間,但終歸被我賭到了。那時的中國大陸和幾年前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跨國公司在市場積累了相當經驗,培育本地人才的努力也漸漸進入開花結果的階段,所以從臺灣調派來的企業經理人人數大幅縮減,我差不多是搭上了最後幾班的列車。
那時我不懂重新開機的道理,懂也不敢做,只是偶爾會幻想一下如果真到印尼工作或被公司”釋放“,人生旅程不知會轉向哪條岔路?有這樣的幻想似乎代表心中原本某扇緊閉的大門出現了鬆動的跡象。
我開始更加留意別人的生活方式,從高官貴賈到三教九流都不放過,我第一次發現到人人都有各自的生活哲學,有些是我過去連想都沒有想過的東西。比方說,我從在大陸的司機身上就學到不少東西,他跟我同年,是個典型的北京爺們,他說要不是我的話,他早不幹司機這工作了,原因是我根本不把他當司機。
其實用司機是公司規定,我寧願自己開車,我們更像朋友,都愛喝酒(還當司機嘞!),他精通傳統中國節氣風水,飲食調理,還會打氣功,頂個老北京常見的小平頭,如果不熟識,就像個愛惹是生非的街頭混混,深入了解,他渾身充滿生猛實用的生活智慧,或許不登大雅,但絕對能讓生活有滋有味。後來公司不再硬性規定用司機,我把他炒了,他也不再當司機,我倆繼續吃涮羊肉喝二鍋頭,他因為我開始學英文,我因為他開始認識以前視而不見的老北京點點滴滴,並且樂在其中。
誰說人只能有一種生活方式?人生只能有一條道路,?
另外一個主動出擊的改變是我終於開始規律運動了。買了跑步機後,做過兩三次嘗試,每次都虎頭蛇尾,那個又貴又佔空間的傢伙大部分時間只是個家中的擺設,每次路過見到它都好像在嘲笑我的懦弱無能。
這一次,我從心理而不是體力的層面戰勝了它。怎麼說?工作的沮喪失望讓我多年來第一次感受不知為何而戰,既然不敢拂袖而去,那就賴著。很奇妙,一旦空出心思,時間也跟著空了出來,以前老說沒時間運動,這下管它去的,先動再說!後來我才發現,其實不管多忙,總可以找出時間運動,說沒時間只代表一件事,那就是沒把運動的重要性看的夠高,就這麼簡單。
還有另一個讓我痛下決心的原因,我一直喜歡Party,而且一直自豪自己無論怎麼玩,絕不誤事,那陣子有一次連續出差好幾個地方,有一天一覺醒來身體虛弱的死活爬不起床,頭痛欲裂,不知身在何處,過一會清醒才想起來預定好前往下一站的班機早己經飛走。
有鑒於過去的失敗,這次我沒給自己太大壓力,緩緩啟動,漸漸加碼,目標一周三次。說也奇怪,身體越不動越不想動,勉強克服了最初撞墻期,越動就越愛動,不動反而覺得怪怪的。對於長久缺乏運動的人,效果幾乎立竿見影,不出兩三個月我就瘦了一圈,褲子全鬆了,心情也跟著鬆了,全身充滿迎接挑戰的力量感。
因為這樣那樣的因素,我並沒有完全做到一周三次,但大致能夠維持。說起來這已經是九年前的事了,那麼後來這個習慣維持了多久?不知道,因為還在持續當中,我現在一周運動五到六次,一次約一個鐘頭,雷打不動。
買房和規律運動這兩件事讓我嚐到嘗試和堅持的甜頭,我終於對工作也展開主動出擊,從暗示到對老板明白表示希望換職務的意愿,甚至還主動申請過一次調動到印尼分公司,但不成功。這樣的嘗試有一定風險,因為制度是雙向的,組織也可以因此放人離去。最後,黃天不負苦心人,改變終於來了!他們大概覺得我還有些剩餘價值,決定再度把我派回正發展的如火如荼的中國大陸。我在第一時間跟老婆報告,她興奮的當場開始寫辭職信,準備再次炒掉她的老板。
之前我提到過大前研一把35歲以後還在大公司混日子稱作“魔之十五年”,遇到瓶頸,一般人的做法是調整自己,降低傷害,期望原來擁有的東西能盡量保留。大前研一建議的解決之道是按下“重新開機“(Reset)鍵,徹底跟過去說拜拜,也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意思。他自己的職業生涯就曾經歷過不止一次的重新開機,有成有敗,功過相抵之後,賺到的是精彩人生。我雖然不見得喜歡他的文章,但對這種勇氣由衷佩服。
我是普通人,所以選擇盡量降低傷害的妥協方法,而且運氣不錯,雖然蹉跎了點時間,但終歸被我賭到了。那時的中國大陸和幾年前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跨國公司在市場積累了相當經驗,培育本地人才的努力也漸漸進入開花結果的階段,所以從臺灣調派來的企業經理人人數大幅縮減,我差不多是搭上了最後幾班的列車。
那時我不懂重新開機的道理,懂也不敢做,只是偶爾會幻想一下如果真到印尼工作或被公司”釋放“,人生旅程不知會轉向哪條岔路?有這樣的幻想似乎代表心中原本某扇緊閉的大門出現了鬆動的跡象。
我開始更加留意別人的生活方式,從高官貴賈到三教九流都不放過,我第一次發現到人人都有各自的生活哲學,有些是我過去連想都沒有想過的東西。比方說,我從在大陸的司機身上就學到不少東西,他跟我同年,是個典型的北京爺們,他說要不是我的話,他早不幹司機這工作了,原因是我根本不把他當司機。
其實用司機是公司規定,我寧願自己開車,我們更像朋友,都愛喝酒(還當司機嘞!),他精通傳統中國節氣風水,飲食調理,還會打氣功,頂個老北京常見的小平頭,如果不熟識,就像個愛惹是生非的街頭混混,深入了解,他渾身充滿生猛實用的生活智慧,或許不登大雅,但絕對能讓生活有滋有味。後來公司不再硬性規定用司機,我把他炒了,他也不再當司機,我倆繼續吃涮羊肉喝二鍋頭,他因為我開始學英文,我因為他開始認識以前視而不見的老北京點點滴滴,並且樂在其中。
誰說人只能有一種生活方式?人生只能有一條道路,?
2011年10月11日 星期二
戀戀巴里島 – 庫塔海灘
巴里島火熱的觀光業全肇始於庫塔,這裡原來只是個小漁村,超長的海灘,優質的白沙,尤其是合適的浪濤吸引衝浪愛好者到來,一傳十,十傳百,再加上其他內陸自然景觀和傳統文化藝術形成今天全球觀光客趨之若鶩,即使過去幾年經歷兩次恐怖襲擊也擋不住人潮。庫塔既是最早開發區,城市佈局,街道設施都比較老舊,但卻生機勃勃熱鬧非凡,Diana說的沒錯,這裡和烏布大不相同。
烏布乾淨清爽,庫塔髒亂脫序,烏布熱情友善路不拾遺,庫塔扒手騙子橫行市集,烏布街頭清香裊裊,宗教音樂緩慢沉靜,庫塔街道煙塵滾滾,酒吧音樂震天嘎響,烏布農民淡泊名利,不善經營,庫塔商家眼睛冒火,恨不得一口把你吃掉,在烏布適合優雅的喝杯玫瑰花茶,在庫塔給我啤酒,其他免談。。。。天啊,我愛死庫塔了!
庫塔海灘除了衝浪外,還有一個特色:面朝正西。每天下午四點過後,人們就像約好似的從四面八方湧向海灘,一開始大夥還會四處走動或下海玩水,過一會太陽移動到離海平面不遠的上方,大夥又不約而同的停下眼前活動,靜止站立在沙灘上,所有眼光望向同一方向。沒一會霞光出現,幾乎所有人又排排坐在沙上,除了偶爾舉起手中相機外,似乎連話都忘了說,直到黑暗完全降臨,許多人依然流連忘返。我喜歡夕陽,在過去經驗裡,有幾個地方的夕陽美景讓我留下深刻印象,但如果非要分個高低上下的話,庫塔夕照絕對名列前茅,即使連看數日,美麗感受只增不減。
剛到庫塔時我看到滿街都是換外幣的小店,各家標示的匯率卻上下差別很大。我正需要換錢,自然挑選一家匯率最好的店。問清楚要換的幣別和金額後,店家先在計算器上打出標示牌上的單價給我看,接著邊敲打鍵盤邊口中念念有詞的乘上要換的金額,然後再次將計算器交給我看,最後按照顯示的數字點錢給我。銀貨兩訖,我拿錢離開後向前大約走了一百公尺,正和老婆商量是否該回頭多換點時,猛然想起數字不對,足足少了一成多,趕緊回頭理論,店家解釋那是“稅金”,但不知是自知理虧還是看我長相粗黑兇惡,同意退錢了事。雖然算是化險為夷,但我心中還是覺得有點嘔。
經歷“計算器魚目混珠法”的考驗後,接著又找了一家高匯率的小店,這次對方表示只提供較低面額的鈔票,按整數一落一落的攤在桌上讓我數,我數好他再一落落的疊起好方便交給我,就在這過程中我看到他將其中一落鈔票往他下方打開的抽屜一掃,同時若無其事的繼續原來的動作,我著實愣了好一會,因為他的動作雖快,但基本是在我的眼皮底下發生,那感覺就像看一場故意露出馬腳好博君一笑的的鬧劇,等會過意來時,他正煞有介事的問我有沒有小鈔找零,我收起要換的錢,舉起食指對他搖了兩下說:no, no, you cheat,然後,這回,我帶著勝利微笑轉頭離開。
經過這兩次教訓,我乖乖的到匯率較差但有品牌保證的地方去換錢,但每次路過匯率高的店家都有一股衝動想進去“博一把”,看看還有哪些坑人的花招。
和在烏布一樣,有一天租了輛摩托車造訪庫塔附近幾個同樣是觀光客常到的地方,這些地方比庫塔晚開發,較有規劃。在Nusa Dua我見識到寬闊的街道,高級購物商城,精心整理的花園和連續七八家擁有自家沙灘的大型五星酒店。我倆停好車,沿著沙灘拜訪了其中兩家,果然精雕細鑿,氣勢非凡,服務人員衣著舉止一絲不苟,豪華游泳池邊陽傘下的人們個個看來細皮嫩肉,舉止斯文,和庫塔街頭過量荷爾蒙和更過量酒精混合形成的狂野奔放形成強烈對比。
自從離開企業我就沒有住過五星酒店,每次旅行都向背包客盡量靠攏,看到眼前這幅人間仙境的景象,突然升起一陣“有為者亦若是”的念頭,老婆跟我解釋這不難,只要和大部分人一樣參加旅行團就可以,因為價格稍高的X天Y夜旅遊團就是到這種地方,住好吃好買好按摩好後,再集體搭遊覽車到烏布和庫塔街上逛一圈,走馬看花,算是到此一遊。
在“富人區”清靜的海灘上睡了個午覺後,我們騎車踏上歸途,車行在漂亮卻人煙稀少的寬大馬路上,我突然明白這不是我要的旅行,或許享受個半天不賴,但因此犧牲烏布庫塔實實在在的生活體驗,花多少錢我都不要。我急切地把這個重大發現告訴老婆,換來冷冷一句:你到現在才想通啊!
在巴里島前後待了兩個禮拜,還是對吸引台灣遊客的東西搞不太明白,原因是很少見到他們,烏布街頭有一些狀似朱莉婭羅伯茲的文藝女青年們,猜想其中有些是台灣人,但為數不多。庫塔沙灘上各型各色的人都有,基本分兩種:衝浪玩水曬太陽的和到此一遊拍照留念的,大部分後者是亞洲面孔,估計有些來自台灣。見到最多的是在購物商場,但因為我待的時間不長,不敢妄下斷語。總之,很高興以後再有人談起巴里島時,我將不再是遭受歧視的少數民族。
智者說:“旅行的目的不只是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度,而是最終帶著拜訪陌生國度的心態回到自己家鄉”。才回來幾天我已經感覺到“文化衝擊”,下飛機搭巴士進入台北,捷運站人潮洶湧,搭車的人眼神呆滯面無表情,走路的人面帶不耐奮力向前,天氣潮濕悶熱,空氣似乎停止流動。。。。當然你可以說巴里是渡假,台北是現實生活,沒辦法!但請再用力想想,真的是這樣嗎?巴里的農夫,學生,藝術工作者或家庭主婦們可不是在渡假,他們工作時專注投入的神情令人動容,與人接觸時自然誠摯的態度令人如沐春風,最重要的是臉上經常掛著的笑容說明他們享受活在當下。
台灣人真的該多出去走走了!不止是走出去,還要真正張開眼睛看這個世界,真正張開雙臂接觸這個世界。這意思不是說台灣不好,過去兩年行走於多個東南亞國家,我對於台灣的富裕,秩序和尤其民主程度深感驕傲,但台灣實在太封閉內視,從行為舉止到審美標準到整體價值體系太同心同德,同質性高到對和自己不一樣的人事物自然產生抗拒排斥而不自知。任何事物少了差異就少了碰撞,少了碰撞就少了樂趣,少了進步,這事關係到社會國家的發展興衰還在其次,更重要的是關係個人生活品質。當然我們還可以再找更多理由抱怨指責外在環境,但到頭來,生活是自己的,外界種種可以影響品質好壞,但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難道不就只是我們的一念之間嗎?
烏布乾淨清爽,庫塔髒亂脫序,烏布熱情友善路不拾遺,庫塔扒手騙子橫行市集,烏布街頭清香裊裊,宗教音樂緩慢沉靜,庫塔街道煙塵滾滾,酒吧音樂震天嘎響,烏布農民淡泊名利,不善經營,庫塔商家眼睛冒火,恨不得一口把你吃掉,在烏布適合優雅的喝杯玫瑰花茶,在庫塔給我啤酒,其他免談。。。。天啊,我愛死庫塔了!
庫塔海灘除了衝浪外,還有一個特色:面朝正西。每天下午四點過後,人們就像約好似的從四面八方湧向海灘,一開始大夥還會四處走動或下海玩水,過一會太陽移動到離海平面不遠的上方,大夥又不約而同的停下眼前活動,靜止站立在沙灘上,所有眼光望向同一方向。沒一會霞光出現,幾乎所有人又排排坐在沙上,除了偶爾舉起手中相機外,似乎連話都忘了說,直到黑暗完全降臨,許多人依然流連忘返。我喜歡夕陽,在過去經驗裡,有幾個地方的夕陽美景讓我留下深刻印象,但如果非要分個高低上下的話,庫塔夕照絕對名列前茅,即使連看數日,美麗感受只增不減。
剛到庫塔時我看到滿街都是換外幣的小店,各家標示的匯率卻上下差別很大。我正需要換錢,自然挑選一家匯率最好的店。問清楚要換的幣別和金額後,店家先在計算器上打出標示牌上的單價給我看,接著邊敲打鍵盤邊口中念念有詞的乘上要換的金額,然後再次將計算器交給我看,最後按照顯示的數字點錢給我。銀貨兩訖,我拿錢離開後向前大約走了一百公尺,正和老婆商量是否該回頭多換點時,猛然想起數字不對,足足少了一成多,趕緊回頭理論,店家解釋那是“稅金”,但不知是自知理虧還是看我長相粗黑兇惡,同意退錢了事。雖然算是化險為夷,但我心中還是覺得有點嘔。
經歷“計算器魚目混珠法”的考驗後,接著又找了一家高匯率的小店,這次對方表示只提供較低面額的鈔票,按整數一落一落的攤在桌上讓我數,我數好他再一落落的疊起好方便交給我,就在這過程中我看到他將其中一落鈔票往他下方打開的抽屜一掃,同時若無其事的繼續原來的動作,我著實愣了好一會,因為他的動作雖快,但基本是在我的眼皮底下發生,那感覺就像看一場故意露出馬腳好博君一笑的的鬧劇,等會過意來時,他正煞有介事的問我有沒有小鈔找零,我收起要換的錢,舉起食指對他搖了兩下說:no, no, you cheat,然後,這回,我帶著勝利微笑轉頭離開。
經過這兩次教訓,我乖乖的到匯率較差但有品牌保證的地方去換錢,但每次路過匯率高的店家都有一股衝動想進去“博一把”,看看還有哪些坑人的花招。
和在烏布一樣,有一天租了輛摩托車造訪庫塔附近幾個同樣是觀光客常到的地方,這些地方比庫塔晚開發,較有規劃。在Nusa Dua我見識到寬闊的街道,高級購物商城,精心整理的花園和連續七八家擁有自家沙灘的大型五星酒店。我倆停好車,沿著沙灘拜訪了其中兩家,果然精雕細鑿,氣勢非凡,服務人員衣著舉止一絲不苟,豪華游泳池邊陽傘下的人們個個看來細皮嫩肉,舉止斯文,和庫塔街頭過量荷爾蒙和更過量酒精混合形成的狂野奔放形成強烈對比。
自從離開企業我就沒有住過五星酒店,每次旅行都向背包客盡量靠攏,看到眼前這幅人間仙境的景象,突然升起一陣“有為者亦若是”的念頭,老婆跟我解釋這不難,只要和大部分人一樣參加旅行團就可以,因為價格稍高的X天Y夜旅遊團就是到這種地方,住好吃好買好按摩好後,再集體搭遊覽車到烏布和庫塔街上逛一圈,走馬看花,算是到此一遊。
在“富人區”清靜的海灘上睡了個午覺後,我們騎車踏上歸途,車行在漂亮卻人煙稀少的寬大馬路上,我突然明白這不是我要的旅行,或許享受個半天不賴,但因此犧牲烏布庫塔實實在在的生活體驗,花多少錢我都不要。我急切地把這個重大發現告訴老婆,換來冷冷一句:你到現在才想通啊!
在巴里島前後待了兩個禮拜,還是對吸引台灣遊客的東西搞不太明白,原因是很少見到他們,烏布街頭有一些狀似朱莉婭羅伯茲的文藝女青年們,猜想其中有些是台灣人,但為數不多。庫塔沙灘上各型各色的人都有,基本分兩種:衝浪玩水曬太陽的和到此一遊拍照留念的,大部分後者是亞洲面孔,估計有些來自台灣。見到最多的是在購物商場,但因為我待的時間不長,不敢妄下斷語。總之,很高興以後再有人談起巴里島時,我將不再是遭受歧視的少數民族。
智者說:“旅行的目的不只是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度,而是最終帶著拜訪陌生國度的心態回到自己家鄉”。才回來幾天我已經感覺到“文化衝擊”,下飛機搭巴士進入台北,捷運站人潮洶湧,搭車的人眼神呆滯面無表情,走路的人面帶不耐奮力向前,天氣潮濕悶熱,空氣似乎停止流動。。。。當然你可以說巴里是渡假,台北是現實生活,沒辦法!但請再用力想想,真的是這樣嗎?巴里的農夫,學生,藝術工作者或家庭主婦們可不是在渡假,他們工作時專注投入的神情令人動容,與人接觸時自然誠摯的態度令人如沐春風,最重要的是臉上經常掛著的笑容說明他們享受活在當下。
台灣人真的該多出去走走了!不止是走出去,還要真正張開眼睛看這個世界,真正張開雙臂接觸這個世界。這意思不是說台灣不好,過去兩年行走於多個東南亞國家,我對於台灣的富裕,秩序和尤其民主程度深感驕傲,但台灣實在太封閉內視,從行為舉止到審美標準到整體價值體系太同心同德,同質性高到對和自己不一樣的人事物自然產生抗拒排斥而不自知。任何事物少了差異就少了碰撞,少了碰撞就少了樂趣,少了進步,這事關係到社會國家的發展興衰還在其次,更重要的是關係個人生活品質。當然我們還可以再找更多理由抱怨指責外在環境,但到頭來,生活是自己的,外界種種可以影響品質好壞,但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難道不就只是我們的一念之間嗎?
戀戀巴里島 – 烏布風情
印尼巴里島是國際級的旅游勝地,對酷愛大海陽光和沙灘的人來說,吸引力不在話下,但這不是我對這趟旅行期待已久的唯一原因。從在網上訂購廉價航空(Air Asia)機票以來,足足等了十個多月才盼到生效,望穿秋水之情不難想象。
還有一點,不知何故,臺灣到巴里旅遊團特別發達,認識的人中大都去過,有些人還好幾回,說從未到過巴里每每引來一陣讓我感覺罪大惡極的反應。因此,既是好奇究竟什麼魔力吸引超怕曬太陽的臺灣遊客不絕於途,也是為自己的無知怠惰解套,我急切盼望成行。
出發日期終於到來,一如既往,本旅行團導遊(老婆)搜集了許多資料,在和唯一團員(本人)諮商之後,決定兩周行程停留兩個不同城鎮,先到內陸的烏布(Ubud),再到靠海的庫塔(Kuta),一鎮一周,以示公平。
剛到時烏布看來就像是個普通農村,有幾條專為觀光客開發的街道,其間有旅館,餐廳和商店。除此之外,離開城中心稍微遠些就是一片片的稻田和果園,當地農民的生活起居基本和觀光客交織互動在一起,倒也井水不犯河水,融洽和諧。
一兩天後,開始漸漸注意到一些較特別的現象。巴里位處赤道以南不遠,全年高溫,但卻不感覺特別炎熱,烏布幾乎沒有高於兩層樓的建筑,家家戶戶寬敞通風,少蚊蟲也看不到鐵窗門,待在室內清爽宜人,基本不用冷氣。我住的木屋前後都被農田包圍,日常起居雞犬相聞,卻沒有別地農村經常聞得到的肥料或家畜味道。而且不但沒有臭味,整個小鎮所到之處空氣中總是漂浮著各種花草或食物香料的氣味,有時還混雜在一起,行走其間心曠神怡。
我原以為街上為數眾多的商店,就和其他觀光景點一樣,賣的是千篇一律的紀念品,一逛之下,眼界大開。便宜劣質的大宗貨的確存在,但更多的是充滿個性特色的各式手工藝品。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各家商品種類幾乎完全不重復,街頭走到街尾,即使只是window shopping也趣味盎然,連我這種對逛街購物興趣缺缺的人,都買了好幾件。
在觀光景點買東西當然要討價還價,但在這裏必須適可而止,否則被嚇跑的可能不是消費者而是商家。到的第二天我到街上打聽腳踏車出租價錢,問了幾家都是兩萬五印尼盾一天,進一步追問租兩輛要多少錢,心想總該有點折扣吧,結果依然鐵板一塊。最後問到的那個商家聽我煞有介事加重語氣地說:一次兩輛多少錢?先是愣了一下,接著慢慢抬起頭來直直看著我說:五萬啊!臉上表情清清楚楚寫著:這麼簡單的算術都不會呀!。。。。我死心了!
取了車,他不但沒要押金,連租金也是事後才收。還車時,他收了錢就忙著逗弄孫子,連出來看一眼車都省了。原以為碰上個怪老板,後來包括摩托車在內又租了幾次車,基本上都是同一個德行。
荷蘭殖民給巴里帶來西方文明,和當地普遍信奉的印度教碰撞融合的結果藝術創作大放光彩,烏布是巴里文化的中心城鎮,農田之外到處還可以見到繪畫雕刻的作坊和大小藝廊博物館,這點賦予巴里有別於其他海濱度假地的一大特色。其中一個名為尼卡(Neka)的博物館從建筑到收藏都極為精妙,徜徉其間,讓人很難想象身處在一個海島上的小農村中。
在此停留期間有一天包了輛車拜訪島上幾個主要景點,因此從司機Diana(是位男生,有照片為證)口中了解到許多有關巴里社會的特色。印尼全國信奉回教,巴里是唯一例外。我雖然無法完全明白Diana試圖解釋的各種印度教祭拜儀式,卻可以明顯感受到宗教在巴里人日常生活中扮演的極重要角色。
了解這點就順理成章的解釋了幾件在此前無法完全理解的現象,其一是當地居民總是笑口常開,即使隨處可見各種奇形怪狀(甚至惡行惡狀)的觀光客來到自己家鄉“搗亂”,烏布人依舊不改他們悠哉游哉的生活姿態。由於許多人家平時就不關大門,有一天我在路上閑逛誤闖入一戶剛辦完婚禮的民宅,主人不但沒把我倆趕出去,還熱情向我們介紹家裏狀況和當地傳統種種細節,渾然天成的賓至如歸感可以讓號稱服務最好的的五星級酒店慚愧汗顏。
二是當地人淡薄金錢的態度,巴里人是好農夫和好藝術工作者,但顯然不是好商人,出租車輛就是個典型的例子。他們身處在因為觀光發達帶來的五光十色商業環境中依舊安貧樂道,不為所動,讓人不得不贊嘆宗教之於安定人心的強大力量。
Diana聽說我們第二天要搬到海邊的庫塔,臉上露出一抹怪怪的笑容,我追問什麼意思,他語帶保留地說烏布是農村,簡單淳樸,不像庫塔那麼“呼啦呼啦”,住在烏布平日活動和宗教藝術息息相關,較偏靜態,和庫塔偏動態的“呼啦呼啦”差別很大。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但不知為何感覺特別傳神,不需附加注解,就完全能明白它的含義。
茱莉亞羅伯茲(Julia Roberts)在她的近作電影“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Eat, pray, love)中飾演一位失婚婦女,為了克服心情低潮花了一年時間獨自旅行,其中有三個多月就是住在烏布。本旅行團的導遊小姐似乎和羅伯茲小姐心有戚戚,在此停留一周後,明顯意猶未盡,離情依依。至於我嘛,雖然也覺得烏布不錯,超出原先預期,但身處海島至今尚未見到海浪,吹到海風,心中早已有千萬隻螞蟻爬來爬去,身體更是蠢蠢欲動,早已準備好“呼啦呼啦”一把啦!
還有一點,不知何故,臺灣到巴里旅遊團特別發達,認識的人中大都去過,有些人還好幾回,說從未到過巴里每每引來一陣讓我感覺罪大惡極的反應。因此,既是好奇究竟什麼魔力吸引超怕曬太陽的臺灣遊客不絕於途,也是為自己的無知怠惰解套,我急切盼望成行。
出發日期終於到來,一如既往,本旅行團導遊(老婆)搜集了許多資料,在和唯一團員(本人)諮商之後,決定兩周行程停留兩個不同城鎮,先到內陸的烏布(Ubud),再到靠海的庫塔(Kuta),一鎮一周,以示公平。
剛到時烏布看來就像是個普通農村,有幾條專為觀光客開發的街道,其間有旅館,餐廳和商店。除此之外,離開城中心稍微遠些就是一片片的稻田和果園,當地農民的生活起居基本和觀光客交織互動在一起,倒也井水不犯河水,融洽和諧。
一兩天後,開始漸漸注意到一些較特別的現象。巴里位處赤道以南不遠,全年高溫,但卻不感覺特別炎熱,烏布幾乎沒有高於兩層樓的建筑,家家戶戶寬敞通風,少蚊蟲也看不到鐵窗門,待在室內清爽宜人,基本不用冷氣。我住的木屋前後都被農田包圍,日常起居雞犬相聞,卻沒有別地農村經常聞得到的肥料或家畜味道。而且不但沒有臭味,整個小鎮所到之處空氣中總是漂浮著各種花草或食物香料的氣味,有時還混雜在一起,行走其間心曠神怡。
我原以為街上為數眾多的商店,就和其他觀光景點一樣,賣的是千篇一律的紀念品,一逛之下,眼界大開。便宜劣質的大宗貨的確存在,但更多的是充滿個性特色的各式手工藝品。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各家商品種類幾乎完全不重復,街頭走到街尾,即使只是window shopping也趣味盎然,連我這種對逛街購物興趣缺缺的人,都買了好幾件。
在觀光景點買東西當然要討價還價,但在這裏必須適可而止,否則被嚇跑的可能不是消費者而是商家。到的第二天我到街上打聽腳踏車出租價錢,問了幾家都是兩萬五印尼盾一天,進一步追問租兩輛要多少錢,心想總該有點折扣吧,結果依然鐵板一塊。最後問到的那個商家聽我煞有介事加重語氣地說:一次兩輛多少錢?先是愣了一下,接著慢慢抬起頭來直直看著我說:五萬啊!臉上表情清清楚楚寫著:這麼簡單的算術都不會呀!。。。。我死心了!
取了車,他不但沒要押金,連租金也是事後才收。還車時,他收了錢就忙著逗弄孫子,連出來看一眼車都省了。原以為碰上個怪老板,後來包括摩托車在內又租了幾次車,基本上都是同一個德行。
荷蘭殖民給巴里帶來西方文明,和當地普遍信奉的印度教碰撞融合的結果藝術創作大放光彩,烏布是巴里文化的中心城鎮,農田之外到處還可以見到繪畫雕刻的作坊和大小藝廊博物館,這點賦予巴里有別於其他海濱度假地的一大特色。其中一個名為尼卡(Neka)的博物館從建筑到收藏都極為精妙,徜徉其間,讓人很難想象身處在一個海島上的小農村中。
在此停留期間有一天包了輛車拜訪島上幾個主要景點,因此從司機Diana(是位男生,有照片為證)口中了解到許多有關巴里社會的特色。印尼全國信奉回教,巴里是唯一例外。我雖然無法完全明白Diana試圖解釋的各種印度教祭拜儀式,卻可以明顯感受到宗教在巴里人日常生活中扮演的極重要角色。
了解這點就順理成章的解釋了幾件在此前無法完全理解的現象,其一是當地居民總是笑口常開,即使隨處可見各種奇形怪狀(甚至惡行惡狀)的觀光客來到自己家鄉“搗亂”,烏布人依舊不改他們悠哉游哉的生活姿態。由於許多人家平時就不關大門,有一天我在路上閑逛誤闖入一戶剛辦完婚禮的民宅,主人不但沒把我倆趕出去,還熱情向我們介紹家裏狀況和當地傳統種種細節,渾然天成的賓至如歸感可以讓號稱服務最好的的五星級酒店慚愧汗顏。
二是當地人淡薄金錢的態度,巴里人是好農夫和好藝術工作者,但顯然不是好商人,出租車輛就是個典型的例子。他們身處在因為觀光發達帶來的五光十色商業環境中依舊安貧樂道,不為所動,讓人不得不贊嘆宗教之於安定人心的強大力量。
Diana聽說我們第二天要搬到海邊的庫塔,臉上露出一抹怪怪的笑容,我追問什麼意思,他語帶保留地說烏布是農村,簡單淳樸,不像庫塔那麼“呼啦呼啦”,住在烏布平日活動和宗教藝術息息相關,較偏靜態,和庫塔偏動態的“呼啦呼啦”差別很大。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但不知為何感覺特別傳神,不需附加注解,就完全能明白它的含義。
茱莉亞羅伯茲(Julia Roberts)在她的近作電影“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Eat, pray, love)中飾演一位失婚婦女,為了克服心情低潮花了一年時間獨自旅行,其中有三個多月就是住在烏布。本旅行團的導遊小姐似乎和羅伯茲小姐心有戚戚,在此停留一周後,明顯意猶未盡,離情依依。至於我嘛,雖然也覺得烏布不錯,超出原先預期,但身處海島至今尚未見到海浪,吹到海風,心中早已有千萬隻螞蟻爬來爬去,身體更是蠢蠢欲動,早已準備好“呼啦呼啦”一把啦!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15):重新開機
遇到瓶頸,一般人的做法是調整自己,降低傷害,期望原來擁有的東西能盡量保留;大前研一則是建議徹底跟過去說拜拜,重新來過。
另外一個主動出擊的改變是我終於開始規律運動了。買了跑步機後,做過兩三次嘗試,每次都虎頭蛇尾,那個又貴又佔空間的傢伙大部分時間只是個家中的擺設,每次路過見到它都好像在嘲笑我的懦弱無能。
這一次,我從心理而不是體力的層面戰勝了它。怎麼說?工作的沮喪失望讓我多年來第一次感受不知為何而戰,既然不敢拂袖而去,那就賴著。很奇妙,一旦空出心思,時間也跟著空了出來,以前老說沒時間運動,這下管它去的,先動再說!後來我才發現,其實不管多忙,總可以找出時間運動,說沒時間只代表一件事,那就是沒把運動的重要性看的夠高,就這麼簡單。
還有另一個讓我痛下決心的原因,我一直喜歡Party,而且一直自豪自己無論怎麼玩,絕不誤事,那陣子有一次連續出差好幾個地方,有一天一覺醒來身體虛弱的死活爬不起床,頭痛欲裂,不知身在何處,過一會清醒才想起來預定好前往下一站的班機早己經飛走。
有鑒於過去的失敗,這次我沒給自己太大壓力,緩緩啟動,漸漸加碼,目標一周三次。說也奇怪,身體越不動越不想動,勉強克服了最初撞墻期,越動就越愛動,不動反而覺得怪怪的。對於長久缺乏運動的人,效果幾乎立竿見影,不出兩三個月我就瘦了一圈,褲子全鬆了,心情也跟著鬆了,全身充滿迎接挑戰的力量感。
因為這樣那樣的因素,我並沒有完全做到一周三次,但大致能夠維持。說起來這已經是九年前的事了,那麼後來這個習慣維持了多久?不知道,因為還在持續當中,我現在一周運動五到六次,一次約一個鐘頭,雷打不動。
買房和規律運動這兩件事讓我嚐到嘗試和堅持的甜頭,我終於對工作也展開主動出擊,從暗示到對老板明白表示希望換職務的意愿,甚至還主動申請過一次調動到印尼分公司,但不成功。這樣的嘗試有一定風險,因為制度是雙向的,組織也可以因此放人離去。最後,黃天不負苦心人,改變終於來了!他們大概覺得我還有些剩餘價值,決定再度把我派回正發展的如火如荼的中國大陸。我在第一時間跟老婆報告,她興奮的當場開始寫辭職信,準備再次炒掉她的老板。
之前我提到過大前研一把35歲以後還在大公司混日子稱作“魔之十五年”,遇到瓶頸,一般人的做法是調整自己,降低傷害,期望原來擁有的東西能盡量保留。大前研一建議的解決之道是按下“重新開機“(Reset)鍵,徹底跟過去說拜拜,也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意思。他自己的職業生涯就曾經歷過不止一次的重新開機,有成有敗,功過相抵之後,賺到的是精彩人生。我雖然不見得喜歡他的文章,但對這種勇氣由衷佩服。
我是普通人,所以選擇盡量降低傷害的妥協方法,而且運氣不錯,雖然蹉跎了點時間,但終歸被我賭到了。那時的中國大陸和幾年前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跨國公司在市場積累了相當經驗,培育本地人才的努力也漸漸進入開花結果的階段,所以從臺灣調派來的企業經理人人數大幅縮減,我差不多是搭上了最後幾班的列車。
那時我不懂重新開機的道理,懂也不敢做,只是偶爾會幻想一下如果真到印尼工作或被公司”釋放“,人生旅程不知會轉向哪條岔路?有這樣的幻想似乎代表心中原本某扇緊閉的大門出現了鬆動的跡象。
我開始更加留意別人的生活方式,從高官貴賈到三教九流都不放過,我第一次發現到人人都有各自的生活哲學,有些是我過去連想都沒有想過的東西。比方說,我從在大陸的司機身上就學到不少東西,他跟我同年,是個典型的北京爺們,他說要不是我的話,他早不幹司機這工作了,原因是我根本不把他當司機。
其實用司機是公司規定,我寧願自己開車,我們更像朋友,都愛喝酒(還當司機嘞!),他精通傳統中國節氣風水,飲食調理,還會打氣功,頂個老北京常見的小平頭,如果不熟識,就像個愛惹是生非的街頭混混,深入了解,他渾身充滿生猛實用的生活智慧,或許不登大雅,但絕對能讓生活有滋有味。後來公司不再硬性規定用司機,我把他炒了,他也不再當司機,我倆繼續吃涮羊肉喝二鍋頭,他因為我開始學英文,我因為他開始認識以前視而不見的老北京點點滴滴,並且樂在其中。
誰說人只能有一種生活方式?人生只能有一條道路,?
另外一個主動出擊的改變是我終於開始規律運動了。買了跑步機後,做過兩三次嘗試,每次都虎頭蛇尾,那個又貴又佔空間的傢伙大部分時間只是個家中的擺設,每次路過見到它都好像在嘲笑我的懦弱無能。
這一次,我從心理而不是體力的層面戰勝了它。怎麼說?工作的沮喪失望讓我多年來第一次感受不知為何而戰,既然不敢拂袖而去,那就賴著。很奇妙,一旦空出心思,時間也跟著空了出來,以前老說沒時間運動,這下管它去的,先動再說!後來我才發現,其實不管多忙,總可以找出時間運動,說沒時間只代表一件事,那就是沒把運動的重要性看的夠高,就這麼簡單。
還有另一個讓我痛下決心的原因,我一直喜歡Party,而且一直自豪自己無論怎麼玩,絕不誤事,那陣子有一次連續出差好幾個地方,有一天一覺醒來身體虛弱的死活爬不起床,頭痛欲裂,不知身在何處,過一會清醒才想起來預定好前往下一站的班機早己經飛走。
有鑒於過去的失敗,這次我沒給自己太大壓力,緩緩啟動,漸漸加碼,目標一周三次。說也奇怪,身體越不動越不想動,勉強克服了最初撞墻期,越動就越愛動,不動反而覺得怪怪的。對於長久缺乏運動的人,效果幾乎立竿見影,不出兩三個月我就瘦了一圈,褲子全鬆了,心情也跟著鬆了,全身充滿迎接挑戰的力量感。
因為這樣那樣的因素,我並沒有完全做到一周三次,但大致能夠維持。說起來這已經是九年前的事了,那麼後來這個習慣維持了多久?不知道,因為還在持續當中,我現在一周運動五到六次,一次約一個鐘頭,雷打不動。
買房和規律運動這兩件事讓我嚐到嘗試和堅持的甜頭,我終於對工作也展開主動出擊,從暗示到對老板明白表示希望換職務的意愿,甚至還主動申請過一次調動到印尼分公司,但不成功。這樣的嘗試有一定風險,因為制度是雙向的,組織也可以因此放人離去。最後,黃天不負苦心人,改變終於來了!他們大概覺得我還有些剩餘價值,決定再度把我派回正發展的如火如荼的中國大陸。我在第一時間跟老婆報告,她興奮的當場開始寫辭職信,準備再次炒掉她的老板。
之前我提到過大前研一把35歲以後還在大公司混日子稱作“魔之十五年”,遇到瓶頸,一般人的做法是調整自己,降低傷害,期望原來擁有的東西能盡量保留。大前研一建議的解決之道是按下“重新開機“(Reset)鍵,徹底跟過去說拜拜,也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意思。他自己的職業生涯就曾經歷過不止一次的重新開機,有成有敗,功過相抵之後,賺到的是精彩人生。我雖然不見得喜歡他的文章,但對這種勇氣由衷佩服。
我是普通人,所以選擇盡量降低傷害的妥協方法,而且運氣不錯,雖然蹉跎了點時間,但終歸被我賭到了。那時的中國大陸和幾年前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跨國公司在市場積累了相當經驗,培育本地人才的努力也漸漸進入開花結果的階段,所以從臺灣調派來的企業經理人人數大幅縮減,我差不多是搭上了最後幾班的列車。
那時我不懂重新開機的道理,懂也不敢做,只是偶爾會幻想一下如果真到印尼工作或被公司”釋放“,人生旅程不知會轉向哪條岔路?有這樣的幻想似乎代表心中原本某扇緊閉的大門出現了鬆動的跡象。
我開始更加留意別人的生活方式,從高官貴賈到三教九流都不放過,我第一次發現到人人都有各自的生活哲學,有些是我過去連想都沒有想過的東西。比方說,我從在大陸的司機身上就學到不少東西,他跟我同年,是個典型的北京爺們,他說要不是我的話,他早不幹司機這工作了,原因是我根本不把他當司機。
其實用司機是公司規定,我寧願自己開車,我們更像朋友,都愛喝酒(還當司機嘞!),他精通傳統中國節氣風水,飲食調理,還會打氣功,頂個老北京常見的小平頭,如果不熟識,就像個愛惹是生非的街頭混混,深入了解,他渾身充滿生猛實用的生活智慧,或許不登大雅,但絕對能讓生活有滋有味。後來公司不再硬性規定用司機,我把他炒了,他也不再當司機,我倆繼續吃涮羊肉喝二鍋頭,他因為我開始學英文,我因為他開始認識以前視而不見的老北京點點滴滴,並且樂在其中。
誰說人只能有一種生活方式?人生只能有一條道路,?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14):Just Do It!
安全穩當很重要,但沒有風險的人生也不值一過。。。。
必須承認讓我坐立難安的還有一個原因是台灣的生活環境。剛回來時很興奮,有種衣錦還鄉的自豪感,回到熟悉地方,吃到思念已久的小吃感覺很棒,和久違的親戚朋友相聚很親切,再度和老同事們一起衝鋒陷陣更是駕輕就熟。但同樣的,新鮮期一過,熟悉的東西怎麼就成了。。。。一成不變!
回來那年恰是臺灣第一次政黨輪替那年,選舉前後熱烈的氣氛讓我興奮莫名,每天抱著電視看政論節目,半年以後,卻對這一切感到厭煩。
那三年時間,除了出差外,我的生活很“台灣”,工作上班當然是最主要活動,平常下班如果沒有聚餐唱歌,大都窩在家裏看電視,週末假期最常做的事是到處尋找美食,偶爾開車到郊區泡個溫泉什麽的,每年出國度假一次。
平時接觸到的人物,資訊,乃至各種吃喝拉撒的內容同質性高得出奇。一開始只有一種悶悶的感覺,後來開始常跑海外才恍然大悟,台灣不是不好,是太封閉內視,就像吃很甜的水果一樣,好吃,但容易膩。
到大陸出差成了我的“出逃”,在那裏本來就有許多同事朋友,雖然言論行為上有些限制禁忌,但總歸地方夠大,加上百廢待舉,新舊交雜,世界聚焦,人文薈萃,多元性很高。有多元就有碰撞,有碰撞就有學習,有學習就有進步,有進步就有樂趣。
同期的台灣言論自由,市場開放,世界通行無阻,卻呈現出一片單調封閉的景象,讓人有點啼笑皆非。就拿同一家企業在兩岸分公司的員工為例,大陸積極進取,經常流於投機取巧或盲目躁進,台灣以不變應萬變,抱缺守殘,暮氣沉沉。
回台第三年,我感覺耐心已經快被磨光,而且也了解到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只是坐等改變的到來,必须靠自己主動出擊。
顯而易見,我最想改的是工作,因為佔了生活的絕大比重,但我最不敢改的也是工作。坦白說,我這個董事長跟個溫室裏的小花差不多,這麼多年來,吃組織,喝組織,拿組織,一旦少了組織的依靠,該何去何從?越是明白自己的處境,越是讓我意志消沉。
不敢炒老板,只好從其他地方尋求改變,於是。。。。我買了一間房子!不在家鄉台北,也不在熟悉的大陸,而是在我曾經待過的澳洲。
幾年前離開後從沒有忘情過澳洲種種,濱海的黃金海岸成了我度假的首選,每隔一兩年總要去一次。那次再去住在海邊度假公寓,突發奇想,既然那麼喜歡這裏,房屋價格又不高,何不買下來呢?於是,假期最後一天,中午約了中介看房,下午五點簽下買房契約。就這樣,四十歲人生第一次晉升為有產階級!
回來後這事並沒有得到家人朋友的贊同,共同的看法是連個在自家自住的窩都沒有,趕什麼時髦去買位於千萬里外的濱海度假小屋?我當然據理力爭,搬出中介的說法,小屋不只可以度假,平時還有人打理按天出租,換句話說,享受假期之外,還能收租賺錢。家人顯然不太信服這套理論,事後證明,他們是對的。
我擁有那房子五年,一共去過三次,每年收的租金勉強夠支付管理費用,至於旅費花銷,貸款利息還是得自掏腰包。還好當我把它賣掉時,雖然房價沒漲,但因為澳幣升值,所以沒有賠錢。就這樣,在經歷過多次不同程度的挫敗之後,我人生第一次(定存以外)投資理財全身而退,該算是個不錯的兆頭吧!
除了理財,我從這次經驗中還學到一些管理出租度假屋的經驗,但似乎對往後沒什麽幫助,而既然只是短期度假,累積居住時間實在太少,也很難從中歸納出什麼像樣的生活智慧。
但也絕不是白走一遭,這次可以用頭殼壞去來形容的大膽嘗試,讓我感受到人生的無限可能,安全穩當很重要,但沒有風險的人生也不值一過,套句廣告詞,許多時候最好的策略就是。。。。Just Do It!
必須承認讓我坐立難安的還有一個原因是台灣的生活環境。剛回來時很興奮,有種衣錦還鄉的自豪感,回到熟悉地方,吃到思念已久的小吃感覺很棒,和久違的親戚朋友相聚很親切,再度和老同事們一起衝鋒陷陣更是駕輕就熟。但同樣的,新鮮期一過,熟悉的東西怎麼就成了。。。。一成不變!
回來那年恰是臺灣第一次政黨輪替那年,選舉前後熱烈的氣氛讓我興奮莫名,每天抱著電視看政論節目,半年以後,卻對這一切感到厭煩。
那三年時間,除了出差外,我的生活很“台灣”,工作上班當然是最主要活動,平常下班如果沒有聚餐唱歌,大都窩在家裏看電視,週末假期最常做的事是到處尋找美食,偶爾開車到郊區泡個溫泉什麽的,每年出國度假一次。
平時接觸到的人物,資訊,乃至各種吃喝拉撒的內容同質性高得出奇。一開始只有一種悶悶的感覺,後來開始常跑海外才恍然大悟,台灣不是不好,是太封閉內視,就像吃很甜的水果一樣,好吃,但容易膩。
到大陸出差成了我的“出逃”,在那裏本來就有許多同事朋友,雖然言論行為上有些限制禁忌,但總歸地方夠大,加上百廢待舉,新舊交雜,世界聚焦,人文薈萃,多元性很高。有多元就有碰撞,有碰撞就有學習,有學習就有進步,有進步就有樂趣。
同期的台灣言論自由,市場開放,世界通行無阻,卻呈現出一片單調封閉的景象,讓人有點啼笑皆非。就拿同一家企業在兩岸分公司的員工為例,大陸積極進取,經常流於投機取巧或盲目躁進,台灣以不變應萬變,抱缺守殘,暮氣沉沉。
回台第三年,我感覺耐心已經快被磨光,而且也了解到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只是坐等改變的到來,必须靠自己主動出擊。
顯而易見,我最想改的是工作,因為佔了生活的絕大比重,但我最不敢改的也是工作。坦白說,我這個董事長跟個溫室裏的小花差不多,這麼多年來,吃組織,喝組織,拿組織,一旦少了組織的依靠,該何去何從?越是明白自己的處境,越是讓我意志消沉。
不敢炒老板,只好從其他地方尋求改變,於是。。。。我買了一間房子!不在家鄉台北,也不在熟悉的大陸,而是在我曾經待過的澳洲。
幾年前離開後從沒有忘情過澳洲種種,濱海的黃金海岸成了我度假的首選,每隔一兩年總要去一次。那次再去住在海邊度假公寓,突發奇想,既然那麼喜歡這裏,房屋價格又不高,何不買下來呢?於是,假期最後一天,中午約了中介看房,下午五點簽下買房契約。就這樣,四十歲人生第一次晉升為有產階級!
回來後這事並沒有得到家人朋友的贊同,共同的看法是連個在自家自住的窩都沒有,趕什麼時髦去買位於千萬里外的濱海度假小屋?我當然據理力爭,搬出中介的說法,小屋不只可以度假,平時還有人打理按天出租,換句話說,享受假期之外,還能收租賺錢。家人顯然不太信服這套理論,事後證明,他們是對的。
我擁有那房子五年,一共去過三次,每年收的租金勉強夠支付管理費用,至於旅費花銷,貸款利息還是得自掏腰包。還好當我把它賣掉時,雖然房價沒漲,但因為澳幣升值,所以沒有賠錢。就這樣,在經歷過多次不同程度的挫敗之後,我人生第一次(定存以外)投資理財全身而退,該算是個不錯的兆頭吧!
除了理財,我從這次經驗中還學到一些管理出租度假屋的經驗,但似乎對往後沒什麽幫助,而既然只是短期度假,累積居住時間實在太少,也很難從中歸納出什麼像樣的生活智慧。
但也絕不是白走一遭,這次可以用頭殼壞去來形容的大膽嘗試,讓我感受到人生的無限可能,安全穩當很重要,但沒有風險的人生也不值一過,套句廣告詞,許多時候最好的策略就是。。。。Just Do It!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13):魔之十五年
現代人工作大都早已超越只是求得溫飽,卻經常沒有剩餘的時間精力去發展工作需求以外的天賦長才。
新職務新鮮期一過,我漸漸開始對日復一日的工作感到倦怠,有時早上被鬧鐘叫醒,賴在床上一心只想找藉口不去上班。而且不止眼前職務,我甚至對過去十幾年來的整體職業生涯都產生困惑懷疑。
仔細想想,支撐我無怨無悔一路走來的都是些什麽東西?薪水?當然,但顯然不是全部,升職?加薪?成就感?這些都不錯;克服挑戰?團隊合作?這些也都很好;還有呢?。。。。啊,對了,學習!成長!這才是工作可長可久生命力的泉源,少了學習成長讓即使最風光的職務做起來如同嚼蠟。
有意思的是,在我22年職場生涯中經歷過兩次危機,兩次都差點辭職,一次是外派澳洲,一次是回臺當董事長,兩次做的都是多數人眼光中風光的工作,兩次也都是碰上學習瓶頸的時候。
再過幾年當真的離職以後,我才認知到其實大多數狀似精明的企業經理人頂多只能算是半吊子的商人,真的有企業家精神的人很少長期為人作嫁。像我這種大企業的中高階主管,說白了,就是聽命辦事辦的還不賴而已,商業知識技能是有一些,但要我們這種人自負盈虧經營自己的企業,恐怕跑得(或倒得)比誰都快。
憑良心說大部分工作時間還是挺有學習的,我說過公司待我不薄,每當一個職務做久,開始感到無聊的時候,組織總會適時做出調整,要不換職務,要不換地點,要不乾脆就地升遷。即使一直在同一家公司幹活,接觸不同事物的機會可能比經常跳槽的人還多,這是樂趣和活力的來源,也是一待那麼長時間的主要原因。
正因為如此,當又一次開始對工作產生倦怠感時,我告訴自己忍耐點,不久後換個位子,一切就會好轉。。。。但不知為何,這次冥冥中似乎另有個聲音告訴我:不,情況和以前不同,只是換個職務已經沒法解決問題了!
同樣是在好幾年後藉由閱讀,我才理解到那個冥冥中聲音的來源。。。。沒錯,學習成長很重要,但另外一個問題是學什麽?長什麽?人年輕的時候,求知若渴,吸收能力也強,像塊海綿一樣什麼都學。過了35歲,學習能力依然很好,但對學習的東西開始有所選擇,漸漸朝和自身特有的興趣和才能方向靠攏。
組織有組織的想法,好的組織會盡量讓員工適才適用,但總歸有很大的局限性。打個比方,我從小對電影相關訊息過目不忘,這個天賦恐怕再有心的石油公司都派不上用場,再試想要是莫扎特或莫內因為貪圖高薪幹起電腦工程師的的工作,恐怕高科技界因此多了兩個庸才,而世界卻少了兩個天才。
我不是任何一方面的天才,但和所有人一樣,有屬於自己的特點。職場的前十年就像打基礎,是通才教育,之後長期被埋沒的興趣天賦就以“冥冥中的聲音”方式表達它們的不滿。組織可管不了那麼多,不管是20歲還是60歲的員工,組織可以給他升官加薪調職務,卻無法改變對才能需求的局限。
古人靠狩獵耕種為生,不表示他們全都喜歡狩獵耕種,求得溫飽後,他們把剩餘時間拿來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生活因此得以充滿樂趣和意義。現代人工作大都早已超越只是求得溫飽,卻經常沒有剩餘的時間精力去發展工作需求以外的天賦長才。
有人做了這樣一個比喻:企業組織安排員工職務分工,就像在一個黑暗的房間裡玩拼圖遊戲,一陣忙活,大功告成,打開燈光,才發現大部分圖塊都被擺錯了位置。每個圖塊代表一個人,除了極少數,大部分的人都是被硬塞進圖中,趕鴨子上架似的幹起眼前的職務。
而為了把人塞進計劃好的位子,除了發展長才外更重要的是要補足缺失,問題是成年人的人之常情是,發揮長才沒問題,做自己不愛或不擅做的事卻是既辛苦無趣,又事倍功半。
這就是大前研一把35到50歲之間在大企業工作稱作“魔之十五年”的原因,除了極少數能攀爬到金字塔頂端的人之外,絕大多數這個年齡段的上班族都只是努力維持現狀,消磨志氣。這說法雖然殘酷,但的確一定程度說明
新職務新鮮期一過,我漸漸開始對日復一日的工作感到倦怠,有時早上被鬧鐘叫醒,賴在床上一心只想找藉口不去上班。而且不止眼前職務,我甚至對過去十幾年來的整體職業生涯都產生困惑懷疑。
仔細想想,支撐我無怨無悔一路走來的都是些什麽東西?薪水?當然,但顯然不是全部,升職?加薪?成就感?這些都不錯;克服挑戰?團隊合作?這些也都很好;還有呢?。。。。啊,對了,學習!成長!這才是工作可長可久生命力的泉源,少了學習成長讓即使最風光的職務做起來如同嚼蠟。
有意思的是,在我22年職場生涯中經歷過兩次危機,兩次都差點辭職,一次是外派澳洲,一次是回臺當董事長,兩次做的都是多數人眼光中風光的工作,兩次也都是碰上學習瓶頸的時候。
再過幾年當真的離職以後,我才認知到其實大多數狀似精明的企業經理人頂多只能算是半吊子的商人,真的有企業家精神的人很少長期為人作嫁。像我這種大企業的中高階主管,說白了,就是聽命辦事辦的還不賴而已,商業知識技能是有一些,但要我們這種人自負盈虧經營自己的企業,恐怕跑得(或倒得)比誰都快。
憑良心說大部分工作時間還是挺有學習的,我說過公司待我不薄,每當一個職務做久,開始感到無聊的時候,組織總會適時做出調整,要不換職務,要不換地點,要不乾脆就地升遷。即使一直在同一家公司幹活,接觸不同事物的機會可能比經常跳槽的人還多,這是樂趣和活力的來源,也是一待那麼長時間的主要原因。
正因為如此,當又一次開始對工作產生倦怠感時,我告訴自己忍耐點,不久後換個位子,一切就會好轉。。。。但不知為何,這次冥冥中似乎另有個聲音告訴我:不,情況和以前不同,只是換個職務已經沒法解決問題了!
同樣是在好幾年後藉由閱讀,我才理解到那個冥冥中聲音的來源。。。。沒錯,學習成長很重要,但另外一個問題是學什麽?長什麽?人年輕的時候,求知若渴,吸收能力也強,像塊海綿一樣什麼都學。過了35歲,學習能力依然很好,但對學習的東西開始有所選擇,漸漸朝和自身特有的興趣和才能方向靠攏。
組織有組織的想法,好的組織會盡量讓員工適才適用,但總歸有很大的局限性。打個比方,我從小對電影相關訊息過目不忘,這個天賦恐怕再有心的石油公司都派不上用場,再試想要是莫扎特或莫內因為貪圖高薪幹起電腦工程師的的工作,恐怕高科技界因此多了兩個庸才,而世界卻少了兩個天才。
我不是任何一方面的天才,但和所有人一樣,有屬於自己的特點。職場的前十年就像打基礎,是通才教育,之後長期被埋沒的興趣天賦就以“冥冥中的聲音”方式表達它們的不滿。組織可管不了那麼多,不管是20歲還是60歲的員工,組織可以給他升官加薪調職務,卻無法改變對才能需求的局限。
古人靠狩獵耕種為生,不表示他們全都喜歡狩獵耕種,求得溫飽後,他們把剩餘時間拿來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生活因此得以充滿樂趣和意義。現代人工作大都早已超越只是求得溫飽,卻經常沒有剩餘的時間精力去發展工作需求以外的天賦長才。
有人做了這樣一個比喻:企業組織安排員工職務分工,就像在一個黑暗的房間裡玩拼圖遊戲,一陣忙活,大功告成,打開燈光,才發現大部分圖塊都被擺錯了位置。每個圖塊代表一個人,除了極少數,大部分的人都是被硬塞進圖中,趕鴨子上架似的幹起眼前的職務。
而為了把人塞進計劃好的位子,除了發展長才外更重要的是要補足缺失,問題是成年人的人之常情是,發揮長才沒問題,做自己不愛或不擅做的事卻是既辛苦無趣,又事倍功半。
這就是大前研一把35到50歲之間在大企業工作稱作“魔之十五年”的原因,除了極少數能攀爬到金字塔頂端的人之外,絕大多數這個年齡段的上班族都只是努力維持現狀,消磨志氣。這說法雖然殘酷,但的確一定程度說明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12):中年危機
年屆四十,理財投資屢戰屢敗,身體出現老化信號,年輕美眉用看怪叔叔的眼神看自己,這大概就是所謂的中年危機吧!
憑良心說,公司待我不薄,我既沒有很高的學歷,也絕不是什麼商業天才,頂多就是努力工作,對公司沒有二心而已。這樣的人多了,或許我的運氣比人好一些,但是為什麼內心莫名其妙的生起一種對生活不滿的情緒?更年期還沒到啊!
董事長職務的第一年,我沒有太在意這個情緒,忙著讓自己進入台灣商業界的高層社交圈,甚至和政治界也有一定程度的接觸。工作性質從過去論斤論兩的銷售產品轉變成高來高去的公關管理。
隨著公司在臺灣一項主要投資案的失敗,這個職務變得越來越虛,於是從第二年起,雖然仍駐在臺北,我又重新兼顧起大陸市場的生意,做法是每個月至少跑一趟,有時兩趟,加上偶爾還得去別的地方開會,出差在外的時間,就像以前一樣,超過一半。
那時飛大陸大都經過香港,來去次數多了以後,跑香港機場的候機室就像跑自家廚房一樣,平時在別的地方碰不到的人,在這都可以碰到,開個玩笑,候機室裡每一棵樹的成長情形我都了若指掌。公司規定飛行時間超過四個鐘頭可升等,從台北飛趟北京,連上轉機時間,跟直飛到美國西岸差不多,雖然浪費青春,但看在商務艙的份上,我也沒啥好抱怨。
工作忙碌依舊,但內心呼喚改變的聲音越發響亮。改什麽?怎麼改?不確定!只知道如果不做些改變的話,人的體型越來越碩大,精神卻越來越枯萎。好吧,先從看似比較簡單的體型下手。
那時老婆也重新開始上班,我出差時當然吃外面,即使在家我倆也大多外食。既然改變飲食不容易,那就增加運動。清出家中一個房間,斥資買了台跑步機放在其間,找來一本相關書籍,給自己訂了個健身計劃,順便再訂個配套的減煙計劃。。。。一切就緒,人生充滿光明希望!
人是一種習慣的動物,把各種習慣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一個人;換句話說,把一種習慣去掉或培養一種新習慣,人就變成一個不一樣的人。
讓晚上沒有刷牙習慣的人刷完牙再睡覺,剛開始覺得很麻煩,經常忘掉,而本來就有這習慣的人,要他不刷牙就上床感覺很奇怪,翻來覆去猛舔牙齒睡不著。二十年後,不刷牙的牙齒壞了,痛不欲生,需要花很多錢整治,刷牙的牙齒好好的。差別在哪?很簡單:刷7000次牙!而且一定要分成每天刷,不能速成。
人的習慣有些是從小養成的,我們可能根本沒有思考過它們的合理性,別人怎麼做就跟著做。也有一些是後來培養的,跟我們根深蒂固的價值觀有關係。如果對生活不滿意,與其改變外界,不如改變自己,最有效的做法就是丟掉某些舊習慣,建立某些新習慣,於是就牽扯到價值觀的改變。
經常我們明知道什麽事情對我們有壞處(或好處),但是總沒有辦法徹底改變,說穿了,只是因為沒有打自內心信服一個新的價值觀,真心想要成為一個不一樣的人。
這就是那時的我,好像才沒多久前還在籃球場上追趕跑跳碰,這下上了跑步機慢跑,只差沒因為喘不過氣當場昏倒。勉強克服最初的撞牆期,接著工作忙碌停止練習一次,睡眠不足停止一次,肌肉酸痛停止一次。。。。,“嚴格”執行運動計劃前後不到一個月,我說服自己,現在不是最好的時機,等到身心都更有準備時,再重新來過。
培養運動習慣的努力起碼還維持了將近一個月,減煙(不敢說戒煙,怕給自己太大壓力)的努力維持不到三天。按照計劃,我每個鐘頭只准抽一根煙,每個星期再把間隔時間拉大。
那三天簡直可以用魂不守舍來形容,吸每一口煙都當成天下美味,就怕再過一會沒的吸。抽完一根,依依不捨按熄那短的不能再短的煙屁股,立馬一陣慌亂襲上心頭,不停把玩手中打火機的同時,眼睛動不動就瞟向牆上時鐘,下一根時間到前約十分鐘,看鐘的頻率越來越高,時間一到,故作鎮靜點燃早準備好的香煙,深吸一口。。。。下一個痛苦等待的周期就此開始!
憑良心說,公司待我不薄,我既沒有很高的學歷,也絕不是什麼商業天才,頂多就是努力工作,對公司沒有二心而已。這樣的人多了,或許我的運氣比人好一些,但是為什麼內心莫名其妙的生起一種對生活不滿的情緒?更年期還沒到啊!
董事長職務的第一年,我沒有太在意這個情緒,忙著讓自己進入台灣商業界的高層社交圈,甚至和政治界也有一定程度的接觸。工作性質從過去論斤論兩的銷售產品轉變成高來高去的公關管理。
隨著公司在臺灣一項主要投資案的失敗,這個職務變得越來越虛,於是從第二年起,雖然仍駐在臺北,我又重新兼顧起大陸市場的生意,做法是每個月至少跑一趟,有時兩趟,加上偶爾還得去別的地方開會,出差在外的時間,就像以前一樣,超過一半。
那時飛大陸大都經過香港,來去次數多了以後,跑香港機場的候機室就像跑自家廚房一樣,平時在別的地方碰不到的人,在這都可以碰到,開個玩笑,候機室裡每一棵樹的成長情形我都了若指掌。公司規定飛行時間超過四個鐘頭可升等,從台北飛趟北京,連上轉機時間,跟直飛到美國西岸差不多,雖然浪費青春,但看在商務艙的份上,我也沒啥好抱怨。
工作忙碌依舊,但內心呼喚改變的聲音越發響亮。改什麽?怎麼改?不確定!只知道如果不做些改變的話,人的體型越來越碩大,精神卻越來越枯萎。好吧,先從看似比較簡單的體型下手。
那時老婆也重新開始上班,我出差時當然吃外面,即使在家我倆也大多外食。既然改變飲食不容易,那就增加運動。清出家中一個房間,斥資買了台跑步機放在其間,找來一本相關書籍,給自己訂了個健身計劃,順便再訂個配套的減煙計劃。。。。一切就緒,人生充滿光明希望!
人是一種習慣的動物,把各種習慣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一個人;換句話說,把一種習慣去掉或培養一種新習慣,人就變成一個不一樣的人。
讓晚上沒有刷牙習慣的人刷完牙再睡覺,剛開始覺得很麻煩,經常忘掉,而本來就有這習慣的人,要他不刷牙就上床感覺很奇怪,翻來覆去猛舔牙齒睡不著。二十年後,不刷牙的牙齒壞了,痛不欲生,需要花很多錢整治,刷牙的牙齒好好的。差別在哪?很簡單:刷7000次牙!而且一定要分成每天刷,不能速成。
人的習慣有些是從小養成的,我們可能根本沒有思考過它們的合理性,別人怎麼做就跟著做。也有一些是後來培養的,跟我們根深蒂固的價值觀有關係。如果對生活不滿意,與其改變外界,不如改變自己,最有效的做法就是丟掉某些舊習慣,建立某些新習慣,於是就牽扯到價值觀的改變。
經常我們明知道什麽事情對我們有壞處(或好處),但是總沒有辦法徹底改變,說穿了,只是因為沒有打自內心信服一個新的價值觀,真心想要成為一個不一樣的人。
這就是那時的我,好像才沒多久前還在籃球場上追趕跑跳碰,這下上了跑步機慢跑,只差沒因為喘不過氣當場昏倒。勉強克服最初的撞牆期,接著工作忙碌停止練習一次,睡眠不足停止一次,肌肉酸痛停止一次。。。。,“嚴格”執行運動計劃前後不到一個月,我說服自己,現在不是最好的時機,等到身心都更有準備時,再重新來過。
培養運動習慣的努力起碼還維持了將近一個月,減煙(不敢說戒煙,怕給自己太大壓力)的努力維持不到三天。按照計劃,我每個鐘頭只准抽一根煙,每個星期再把間隔時間拉大。
那三天簡直可以用魂不守舍來形容,吸每一口煙都當成天下美味,就怕再過一會沒的吸。抽完一根,依依不捨按熄那短的不能再短的煙屁股,立馬一陣慌亂襲上心頭,不停把玩手中打火機的同時,眼睛動不動就瞟向牆上時鐘,下一根時間到前約十分鐘,看鐘的頻率越來越高,時間一到,故作鎮靜點燃早準備好的香煙,深吸一口。。。。下一個痛苦等待的周期就此開始!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11):健康為一切之本
照顧好健康不是為長命百歲,而是把在世的每一天活得盡興,盡了人事後,老天要如何安排,安心接受便是,無需強求。
伴隨40歲而來的還有健康上的變化,以前亂墾濫伐自己身體,似乎也沒遭受過嚴厲的懲罰。我從高中畢業開始抽煙,一天一包多,連生病住院都要偷溜出來抽。還是個標準的Party Animal,每次朋友聚會不戰到最後一兵一卒,難以善罷甘休,因此經常熬夜,又不懂得節制飲食。
唸書時愛運動打球,入社會幾年後運動時間大幅降低,三十出頭開始打高爾夫就把其他運動全丟了,後來才知道其實高爾夫的運動量對年輕人來說遠遠不足。
在去大陸前按公司規定作了一次體檢,有些指數(譬如脂肪肝)稍超標準,想起以前常聽人說“做業務的如果腸胃沒有毛病,肯定不是個好業務”,以此類推,既然是正常職業毛病,對那些指數也就不以為意。
在大陸期間我盡量避開醫療場所,直到回台灣前按規定才又做了一次體檢。不得了,原來稍微超標的這下是像樣的超,原來不超的,這下也超了。其實,那段時間我的腰圍增長很快,原來褲子都不能穿了,看到體檢報告大驚小怪,很有自欺欺人的嫌疑。
健康就是這樣,擁有它時認為理所當然,受到威脅才想到付出努力維持。當然晚付出努力總比不付出努力強,可是人為什麽總是如此短視近利呢?靠醫療藥物維持健康和吃香喝辣活蹦亂跳,在生活品質上可是有很大的差距啊!年輕時如果不把飲食運動的重要性擺得起碼和工作玩樂一樣高,很快就會被病痛追著跑。
除了上了年紀的,我生活四周很少有每週起碼運動三次以上的人,但有兩種人對我特別有啟發,一種是在國外出差時,常碰到某些同事(大多是西方人)每天固定運動,有時經過前晚加班工作後,許多人一早精神明顯不好,運動的那幾位卻是容光煥發,身上還冒著剛運動沐浴完的氣息。
如果會議超時,運動的人就會立刻要求彈性安排,以免影響運動。原來我只把這幫人定位為非我族類,碰多了開始對他們雷打不動的執著產生好奇,而在和他們的接觸中,似乎能感受到言談舉止間自然散發出的一種力量和輕鬆感,讓人覺得舒服而心生效法。
另一種人年齡稍長一些,和一般人一樣,愛吃愛喝愛玩,但藥罐子不離身。他們常談到自己分不清是賣命工作還是花天酒地的日子,然後語重心長的提醒後進們健康的重要性。看著他們讓我一方面心生警惕,不希望步上後塵,二方面也領悟到生老病死人生必經,遲早而已,照顧好健康不是為長命百歲,而是把在世的每一天活得盡興,盡了人事後,老天要如何安排,安心接受便是,無需強求。
其實健康重要性人人皆知,年輕力壯的時候特別重視它,看似多餘,等病了老了才開始照顧身體,得花全副精力和它作戰,即使贏了,也輸了生活品質。
好吧,年屆四十,理財投資屢戰屢敗,身體出現老化信號,年輕美眉用看怪叔叔的眼神看自己,這大概就是所謂的中年危機吧!還有一個重要指標就是沒來由的開始思考起未來,可能是因為過去追求顏如玉,黃金屋的神話如今一一被現實給取代以後,赫然發現人生道路不能永遠只靠追尋前人腳步。雖然直到今天事業發展還算順遂,做的又是人人稱羨的董事長職務,我第一次開始認真反省起自己的職業生涯。。。。
伴隨40歲而來的還有健康上的變化,以前亂墾濫伐自己身體,似乎也沒遭受過嚴厲的懲罰。我從高中畢業開始抽煙,一天一包多,連生病住院都要偷溜出來抽。還是個標準的Party Animal,每次朋友聚會不戰到最後一兵一卒,難以善罷甘休,因此經常熬夜,又不懂得節制飲食。
唸書時愛運動打球,入社會幾年後運動時間大幅降低,三十出頭開始打高爾夫就把其他運動全丟了,後來才知道其實高爾夫的運動量對年輕人來說遠遠不足。
在去大陸前按公司規定作了一次體檢,有些指數(譬如脂肪肝)稍超標準,想起以前常聽人說“做業務的如果腸胃沒有毛病,肯定不是個好業務”,以此類推,既然是正常職業毛病,對那些指數也就不以為意。
在大陸期間我盡量避開醫療場所,直到回台灣前按規定才又做了一次體檢。不得了,原來稍微超標的這下是像樣的超,原來不超的,這下也超了。其實,那段時間我的腰圍增長很快,原來褲子都不能穿了,看到體檢報告大驚小怪,很有自欺欺人的嫌疑。
健康就是這樣,擁有它時認為理所當然,受到威脅才想到付出努力維持。當然晚付出努力總比不付出努力強,可是人為什麽總是如此短視近利呢?靠醫療藥物維持健康和吃香喝辣活蹦亂跳,在生活品質上可是有很大的差距啊!年輕時如果不把飲食運動的重要性擺得起碼和工作玩樂一樣高,很快就會被病痛追著跑。
除了上了年紀的,我生活四周很少有每週起碼運動三次以上的人,但有兩種人對我特別有啟發,一種是在國外出差時,常碰到某些同事(大多是西方人)每天固定運動,有時經過前晚加班工作後,許多人一早精神明顯不好,運動的那幾位卻是容光煥發,身上還冒著剛運動沐浴完的氣息。
如果會議超時,運動的人就會立刻要求彈性安排,以免影響運動。原來我只把這幫人定位為非我族類,碰多了開始對他們雷打不動的執著產生好奇,而在和他們的接觸中,似乎能感受到言談舉止間自然散發出的一種力量和輕鬆感,讓人覺得舒服而心生效法。
另一種人年齡稍長一些,和一般人一樣,愛吃愛喝愛玩,但藥罐子不離身。他們常談到自己分不清是賣命工作還是花天酒地的日子,然後語重心長的提醒後進們健康的重要性。看著他們讓我一方面心生警惕,不希望步上後塵,二方面也領悟到生老病死人生必經,遲早而已,照顧好健康不是為長命百歲,而是把在世的每一天活得盡興,盡了人事後,老天要如何安排,安心接受便是,無需強求。
其實健康重要性人人皆知,年輕力壯的時候特別重視它,看似多餘,等病了老了才開始照顧身體,得花全副精力和它作戰,即使贏了,也輸了生活品質。
好吧,年屆四十,理財投資屢戰屢敗,身體出現老化信號,年輕美眉用看怪叔叔的眼神看自己,這大概就是所謂的中年危機吧!還有一個重要指標就是沒來由的開始思考起未來,可能是因為過去追求顏如玉,黃金屋的神話如今一一被現實給取代以後,赫然發現人生道路不能永遠只靠追尋前人腳步。雖然直到今天事業發展還算順遂,做的又是人人稱羨的董事長職務,我第一次開始認真反省起自己的職業生涯。。。。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十):沒錢萬萬不能
錢財是個很有意思的東西,你越是追它,它就越跑給你追,你要是停下腳步,故作矜持,它也不會主動靠過來,這就是所謂的“人不理財,財不理我”。
離開前後四年多,我回臺灣了。這次的調動來得有點突然,公司在台灣的業務擴張不如預期,準備讓一些資深外派人員離開,要我回去頂替空缺。我雖然知道回去是遲早的事,但沒想到是接公司負責人的職務。於是,當年最幼齒的新進員工,15年後成了公司的董事長。
這個頭銜挺唬人,其實不過就是公司的法人代表。有些外商公司把它稱作首席代表,聽起來有點不知所云,叫總經理也不對,因為並不直接負責全部在台業務,折衷之下,就叫董事長好了。那年我剛滿40歲,被人稱呼田董,田董的,感覺有點怪。
還有一個小問題,回台灣住哪?董事長伉儷總不好意思再跟父母擠在一個小公寓吧!其實婚前我在台北郊區曾買過一個預售屋,繳完頭期款就心安理得結婚繼續住在父母家中,算是給了丈母娘一個心理上的交代。房子還沒完工,汐止房價大跌,又碰上外派澳洲,乾脆把那沒緣分的房子賠錢斷尾,心想先多存點錢再另做打算。
事隔五年,錢是存了點,台北房價上漲得更快,於是決定租房子住。其實還有另一個原因,經歷兩次外調,累積了些見識,有種世界之大,何處不能為家的氣魄。打個比喻,如果一戶台北公寓的價格能買半個雪梨歌劇院的話,我可不認為非在台北置產不可。
我比較像樣的理財投資也是從那時才開始的,在此之前,台股大漲期間儲蓄太少,基本缺席,後來受人慫恿參加過股友社(股票老師代操盤),投資過所謂的金融集團(鴻源),結果老師跑了,集團倒了,兩次都落個血本無歸,買房也以大敗收場,在同事朋友間成了投資逆向風向標。
既然決定不買房子,就找了一家銀行開戶,把現金全投入當時最紅火的高科技基金,風風光光成了銀行的VIP客戶,有專員提供理財服務,還有免費咖啡可喝。
假設每次投資賺錢和賠錢的機率各是一半,這下總該輪到我賺錢了吧?。。。。錯!這問題就像丟銅板連出五次反面以後,下次繼續出反面的機會多大?是的,還是一半!我是學統計的,應該清楚這個道理。
一股腦投資納斯達克以後不到半年,網絡泡沫一夜之間破滅,我的基金不止被套牢,是被套得很牢。怎麼辦?經過這些種種,我已經對測試銅板再次出現反面的機率失去興趣,摸摸鼻子,埋頭工作。
錢財是個很有意思的東西,你越是追它,它就越跑給你追,你要是停下腳步,故作矜持,它也絕不會主動靠過來,這就是所謂的“人不理財,財不理我”。
從小家境只能算是小康,父母養育我們四個極為辛苦,但是人生至此,從沒有為金錢真正煩惱過。工作十幾年,只知道努力攢錢,有一天必有善用,既然投資失敗威脅不到眼前生活,雖然心痛但不致心寒。
一旦年過四十,情況急轉直下,就像爬山一路向上,到了頂峰才突然發現從此只能面對下坡,一股莫名的失落感不請自來,突然間完全體會錢財或許不是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的道理。
我猜許多人跟我一樣,想要多存點錢,又不懂得管理風險,談到理財,平常膽小如鼠,自認逮到好機會又膽大妄為。多年後我才明白一些道理:首先,理財不是個可有可無的選項,靠拿死薪水過日子的人,無論薪水高低,如果不理財,幾乎注定緊巴巴一輩子。
其次,理財不是賭博,人的天性輸不起,短線炒作,越怕輸越輸,即使偶爾贏,還得輸回去。最可靠又充分的投資回報就是複利效果,這不只是放定存而已,包括股票,基金,房地產在內所有的理財工具都能產生複利效果。理財有技巧,但遠比技巧更重要的是耐心,複利效果就在那,不拿是傻瓜,要拿就得有耐心。
離開前後四年多,我回臺灣了。這次的調動來得有點突然,公司在台灣的業務擴張不如預期,準備讓一些資深外派人員離開,要我回去頂替空缺。我雖然知道回去是遲早的事,但沒想到是接公司負責人的職務。於是,當年最幼齒的新進員工,15年後成了公司的董事長。
這個頭銜挺唬人,其實不過就是公司的法人代表。有些外商公司把它稱作首席代表,聽起來有點不知所云,叫總經理也不對,因為並不直接負責全部在台業務,折衷之下,就叫董事長好了。那年我剛滿40歲,被人稱呼田董,田董的,感覺有點怪。
還有一個小問題,回台灣住哪?董事長伉儷總不好意思再跟父母擠在一個小公寓吧!其實婚前我在台北郊區曾買過一個預售屋,繳完頭期款就心安理得結婚繼續住在父母家中,算是給了丈母娘一個心理上的交代。房子還沒完工,汐止房價大跌,又碰上外派澳洲,乾脆把那沒緣分的房子賠錢斷尾,心想先多存點錢再另做打算。
事隔五年,錢是存了點,台北房價上漲得更快,於是決定租房子住。其實還有另一個原因,經歷兩次外調,累積了些見識,有種世界之大,何處不能為家的氣魄。打個比喻,如果一戶台北公寓的價格能買半個雪梨歌劇院的話,我可不認為非在台北置產不可。
我比較像樣的理財投資也是從那時才開始的,在此之前,台股大漲期間儲蓄太少,基本缺席,後來受人慫恿參加過股友社(股票老師代操盤),投資過所謂的金融集團(鴻源),結果老師跑了,集團倒了,兩次都落個血本無歸,買房也以大敗收場,在同事朋友間成了投資逆向風向標。
既然決定不買房子,就找了一家銀行開戶,把現金全投入當時最紅火的高科技基金,風風光光成了銀行的VIP客戶,有專員提供理財服務,還有免費咖啡可喝。
假設每次投資賺錢和賠錢的機率各是一半,這下總該輪到我賺錢了吧?。。。。錯!這問題就像丟銅板連出五次反面以後,下次繼續出反面的機會多大?是的,還是一半!我是學統計的,應該清楚這個道理。
一股腦投資納斯達克以後不到半年,網絡泡沫一夜之間破滅,我的基金不止被套牢,是被套得很牢。怎麼辦?經過這些種種,我已經對測試銅板再次出現反面的機率失去興趣,摸摸鼻子,埋頭工作。
錢財是個很有意思的東西,你越是追它,它就越跑給你追,你要是停下腳步,故作矜持,它也絕不會主動靠過來,這就是所謂的“人不理財,財不理我”。
從小家境只能算是小康,父母養育我們四個極為辛苦,但是人生至此,從沒有為金錢真正煩惱過。工作十幾年,只知道努力攢錢,有一天必有善用,既然投資失敗威脅不到眼前生活,雖然心痛但不致心寒。
一旦年過四十,情況急轉直下,就像爬山一路向上,到了頂峰才突然發現從此只能面對下坡,一股莫名的失落感不請自來,突然間完全體會錢財或許不是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的道理。
我猜許多人跟我一樣,想要多存點錢,又不懂得管理風險,談到理財,平常膽小如鼠,自認逮到好機會又膽大妄為。多年後我才明白一些道理:首先,理財不是個可有可無的選項,靠拿死薪水過日子的人,無論薪水高低,如果不理財,幾乎注定緊巴巴一輩子。
其次,理財不是賭博,人的天性輸不起,短線炒作,越怕輸越輸,即使偶爾贏,還得輸回去。最可靠又充分的投資回報就是複利效果,這不只是放定存而已,包括股票,基金,房地產在內所有的理財工具都能產生複利效果。理財有技巧,但遠比技巧更重要的是耐心,複利效果就在那,不拿是傻瓜,要拿就得有耐心。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九):大陸生活面面觀
如果抱著開放探索的態度來到這個古老的國度,這裏就是天堂,如果抱著保守挑剔的心理,這裏就是煉獄。
那兩年多,跑遍大陸大江南北,卻沒有見識到許多名勝古蹟,一來出差時間有限,大多行程僅限於機場,酒店兩頭跑,更重要的恐怕還是心態,滿腦袋想的都是工作,即使面對美景,也只是到此一遊,拍照存證了事。
不是不想好好玩玩,但在到處喊打喊殺的商業環境,又是事業高速上升期,把時間用在工作以外的其他地方,心中多少有些罪惡感,反之,每天拖著工作後疲累的身軀,倒在床上,心中滿是充實。
其實外派人員的假期很多,每次都是被逼到最後一刻才草草休假,而且幾乎每年都自動放棄部分休不完的天數。這樣沒有規劃的休假,意味著沒有折扣的機票,旺季的酒店價格和各種額外花銷。
事實如此,外派津貼雖然多,但每年花在假期上的費用也很高,所以存下的錢有限。現在回想,我不後悔花了那些錢,相反地,倒希望能更善加利用外調時所處的地理優勢和其他各種資源,更多的跑跑看看,而不是像那時,跑是跑了,花是花了,卻沒有真的“看”到這個世界。
後來在書中讀到:“從來沒有人臨終時抱怨這一生花在工作時間太少”,真TMD的有道理。但人似乎都是這樣,如果從小沒有養成自主判斷事理的習慣,就很容易被四周環境拖著跑而不自知,在澳洲時還會時不時想些風花雪月,到了中國大陸這個高唱社會主義好的地方,人們,包括我在內,眼中看到的卻只有“成功”主義。
但難道不是努力工作帶來的種種才給了我抱怨生活品質的條件嗎?對事業發展不是很順利的人來說,我的抱怨或許聽來有點像是“何不食肉糜?”。
關於這點,我無法爭辯,但也相信一件事:人不管在任何處境,都能透過反省自身來改進生活,有些處在類似忙碌狀態中的同事就很懂得享受假期。雖然在溫飽線上掙扎的人很難有閒情逸致思考如何看世界,但絕對有資格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平衡一些。有一點是確定的,無論怎麼做,都比自怨自憐憤世嫉俗要來得強得多。
最可怕的是完全失去自省能力,就像電影刺激1995(Shawshank Redemption)裏的情節一樣,犯人被關久了形成“體制化”(institutionalized),無法面對自由生活,不想離開監獄。諷刺的是,期望獲得假釋的犯人,唯有在被認定已經體制化後,才能獲得出獄的機會。
這意思不是說工作像坐牢,而是說必須要打自內心相信工作是為了更精彩的生活,而不是活著為了做更多的工作。無論身處任何環境,重點是保持一個自由自主的心態。職場中,有許多自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人其實是已經被功利社會體制化的人,我很清楚,因為曾經是其中一員。。。。
在大陸結交了許多朋友。身為一個臺灣人,有人警告我不要和當地人談論政治話題,我卻完全沒把這善意的警告放在心上,只要對方不避諱,都樂得提槍上陣,面對眾人大辯一場,碰到難講理的人,頂多鳴金收兵,但更多時候,大夥是在笑聲中相互同意立場不同,不傷感情。而且說到不講道理,嘿嘿,海峽的哪一岸更厲害一點還真不好說嘞!
那時我發明了一個游戲,就是海峽兩岸愛國歌曲大車拼,你唱一個“祖國頌”,我就還你一個“臺灣好”,你唱一個“大海航行靠舵手”,我就還你一個“九條好漢在一班”。。。。狂嘶亂吼,其樂也融融。
和在澳洲一樣,大陸的生活讓我增長了許多見識,東西南北間差異極大的行為和思維方式既有趣又發人深思,就像累積幾千年的中國文化一樣,是非對錯是一回事,大自然和人類智慧的結合令人著迷。。。。有沒有不好的地方?當然有,多的是!交通,空氣,秩序,衛生,服務意識等等,比較起政府行為的瞞頇無理,有時老百姓的逆來順受更讓人難以接受。
許多臺灣游客對大陸有刻板印象,大多是瞎子摸象,因為大陸太大太多元,如果抱著開放探索的態度來到這個古老的國度,這裏就是天堂,如果抱著保守挑剔的心理,這裏就是地獄。
那兩年多,跑遍大陸大江南北,卻沒有見識到許多名勝古蹟,一來出差時間有限,大多行程僅限於機場,酒店兩頭跑,更重要的恐怕還是心態,滿腦袋想的都是工作,即使面對美景,也只是到此一遊,拍照存證了事。
不是不想好好玩玩,但在到處喊打喊殺的商業環境,又是事業高速上升期,把時間用在工作以外的其他地方,心中多少有些罪惡感,反之,每天拖著工作後疲累的身軀,倒在床上,心中滿是充實。
其實外派人員的假期很多,每次都是被逼到最後一刻才草草休假,而且幾乎每年都自動放棄部分休不完的天數。這樣沒有規劃的休假,意味著沒有折扣的機票,旺季的酒店價格和各種額外花銷。
事實如此,外派津貼雖然多,但每年花在假期上的費用也很高,所以存下的錢有限。現在回想,我不後悔花了那些錢,相反地,倒希望能更善加利用外調時所處的地理優勢和其他各種資源,更多的跑跑看看,而不是像那時,跑是跑了,花是花了,卻沒有真的“看”到這個世界。
後來在書中讀到:“從來沒有人臨終時抱怨這一生花在工作時間太少”,真TMD的有道理。但人似乎都是這樣,如果從小沒有養成自主判斷事理的習慣,就很容易被四周環境拖著跑而不自知,在澳洲時還會時不時想些風花雪月,到了中國大陸這個高唱社會主義好的地方,人們,包括我在內,眼中看到的卻只有“成功”主義。
但難道不是努力工作帶來的種種才給了我抱怨生活品質的條件嗎?對事業發展不是很順利的人來說,我的抱怨或許聽來有點像是“何不食肉糜?”。
關於這點,我無法爭辯,但也相信一件事:人不管在任何處境,都能透過反省自身來改進生活,有些處在類似忙碌狀態中的同事就很懂得享受假期。雖然在溫飽線上掙扎的人很難有閒情逸致思考如何看世界,但絕對有資格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平衡一些。有一點是確定的,無論怎麼做,都比自怨自憐憤世嫉俗要來得強得多。
最可怕的是完全失去自省能力,就像電影刺激1995(Shawshank Redemption)裏的情節一樣,犯人被關久了形成“體制化”(institutionalized),無法面對自由生活,不想離開監獄。諷刺的是,期望獲得假釋的犯人,唯有在被認定已經體制化後,才能獲得出獄的機會。
這意思不是說工作像坐牢,而是說必須要打自內心相信工作是為了更精彩的生活,而不是活著為了做更多的工作。無論身處任何環境,重點是保持一個自由自主的心態。職場中,有許多自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人其實是已經被功利社會體制化的人,我很清楚,因為曾經是其中一員。。。。
在大陸結交了許多朋友。身為一個臺灣人,有人警告我不要和當地人談論政治話題,我卻完全沒把這善意的警告放在心上,只要對方不避諱,都樂得提槍上陣,面對眾人大辯一場,碰到難講理的人,頂多鳴金收兵,但更多時候,大夥是在笑聲中相互同意立場不同,不傷感情。而且說到不講道理,嘿嘿,海峽的哪一岸更厲害一點還真不好說嘞!
那時我發明了一個游戲,就是海峽兩岸愛國歌曲大車拼,你唱一個“祖國頌”,我就還你一個“臺灣好”,你唱一個“大海航行靠舵手”,我就還你一個“九條好漢在一班”。。。。狂嘶亂吼,其樂也融融。
和在澳洲一樣,大陸的生活讓我增長了許多見識,東西南北間差異極大的行為和思維方式既有趣又發人深思,就像累積幾千年的中國文化一樣,是非對錯是一回事,大自然和人類智慧的結合令人著迷。。。。有沒有不好的地方?當然有,多的是!交通,空氣,秩序,衛生,服務意識等等,比較起政府行為的瞞頇無理,有時老百姓的逆來順受更讓人難以接受。
許多臺灣游客對大陸有刻板印象,大多是瞎子摸象,因為大陸太大太多元,如果抱著開放探索的態度來到這個古老的國度,這裏就是天堂,如果抱著保守挑剔的心理,這裏就是地獄。
2011年8月24日 星期三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八):登陸北京
結束澳洲任期,我沒有按照正常論調機制回台灣母公司,而是直接展開第二任的外派職務。回台短暫休假後,緊接著趕往新職務地點 – 北京,報到,心情有點像剛探完老母的楊四郎。這不是我第一次踏上大陸土地,以前出差到過一次東莞,但心情當然完全不同,和過去兩年的澳洲相比也很不一樣,別的不說,起碼這裏的地名以前在地理課本裏都曾經見過。
公司外派津貼中有一項考量指標是當地生活的難易程度,通常越不發達的地方津貼就越高。我私下給這筆錢取了個名字叫“遮羞費”,另外還有付給隨行家人的津貼叫“贍養費”,如果被派到有安全顧慮的國家,可以再領一筆“保護費”。而所謂的生活難易程度是從西方人的角度判斷,打個比方,評比標準中有一項是:買奶酪是否方便又價格合理?那時北京連超市都很少,上哪買本地人聽都沒聽過的奶酪?。。。。不難猜想,北京的遮羞費很高。
這意思也就是說,我來到一個同文同種的地方,食衣住行都不成問題,居住和出入的都是本地人難以接觸到的高檔場所,有傭人,司機,每年有三十天附機票花銷的帶薪休假,所有這些之外,還可以再加領一筆不小的“生活艱困津貼”,聽起來好像有點怪怪的,但是怪雖怪,請再相信我一次,絕對沒有抱怨!
九零年代後期的中國經濟算不上世界焦點,但已然是新興經濟體的代表,許多財富五百大公司前幾年還在內部強烈辯論是否該去投資,現在的共同結論是想不去都不行了。那時台商大都聚集在珠三角和長三角,北京的台灣人不多,也沒聽說過後來才出現的“台幹”這個名詞。
如果只用一個字形容中國大陸,那就是“大”,什麼都大,地大,人口大,需求大,經濟發展潛力大,處在這樣環境,讓人想不挽起袖子,大幹一場也難。別說大小企業個個雄心壯志,一般販夫走卒也是人人摩拳擦掌,伸長脖子想從大潮流中分些好處。這是另一個文化衝擊,在澳洲人人談假期,嗜好,這裡人人生財有道,嘴上掛著的全是成本,價格,機會,管道這些東西。如果把它稱為一個物慾橫流的貪婪叢林,一點不為過,但從另一角度看,這裡絕對是地球上改變範圍最廣,速度最快的地方,親身見證這樣的變遷是個超級引人入勝的經歷。
以北京為例,十幾年來的變化,別的地方可能一個世紀也看不到。當年街上汽車少,自行車滿街跑,有些順向,有些逆向,有些不順不逆斜著走(後來我也成了其中一員)。一般人穿著打扮很樸素,冬天滿大街穿灰藍棉襖的人群,從高處看像螞蟻搬家。菜市場買菜是幾毛幾分的買,付十塊錢已經不方便,要是膽敢掏出百元大鈔,肯定遭白眼。
生活中的確有些不方便的地方,尤其出差,沒有信用卡,身上得踹一大疊鈔票,搭乘車船不排隊,鄉下地方衛生條件差等等。偶爾跟台灣同鄉聚會,常有人抱怨取笑這些種種,我倒不以為意,那時也算積累了些閱歷,理解如果總是用自身熟悉程度來判斷事物好壞,就永遠只能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裏。
當年台灣人外派大陸需要用很高的待遇當誘餌,短短十幾年,兩岸經濟消長造成現在用同樣條件就可以吸引大把台灣人到大陸發展,眼見這個漸進而快速的變化,各種酸甜苦辣感受都有。有句話說“商場上唯一不變的事情就是永遠在變”,生活難道不也一樣嗎?我算是幸運的,多年後有一位大陸客戶一語道破我的境遇,她說:你不賴嘛,台灣和大陸的發展黃金期全給你趕上了!說得好,但人不能只靠運氣而活,培養進可攻,退可守的韌性才是王道。
和澳洲相比,在大陸工作有如天壤之別。以前空有一身力氣使不出來,到大陸的第三天就開始出差,第一個月就把整個華北地區,西到烏魯木齊,東到哈爾濱都跑了一遍,而且馬上就發現許多能夠發揮經驗改進的地方。睽違兩年,一天工作十幾個鐘頭的日子又回來了,而且變本加厲,大部分時間工作和休閑根本區隔不開。那兩年在北京只熟悉兩個地方:首都機場和三里屯酒吧街,一半以上時間在出差,有時碰到不熟的同事問我工作駐地(base)在哪?我就回答:機場!
公司外派津貼中有一項考量指標是當地生活的難易程度,通常越不發達的地方津貼就越高。我私下給這筆錢取了個名字叫“遮羞費”,另外還有付給隨行家人的津貼叫“贍養費”,如果被派到有安全顧慮的國家,可以再領一筆“保護費”。而所謂的生活難易程度是從西方人的角度判斷,打個比方,評比標準中有一項是:買奶酪是否方便又價格合理?那時北京連超市都很少,上哪買本地人聽都沒聽過的奶酪?。。。。不難猜想,北京的遮羞費很高。
這意思也就是說,我來到一個同文同種的地方,食衣住行都不成問題,居住和出入的都是本地人難以接觸到的高檔場所,有傭人,司機,每年有三十天附機票花銷的帶薪休假,所有這些之外,還可以再加領一筆不小的“生活艱困津貼”,聽起來好像有點怪怪的,但是怪雖怪,請再相信我一次,絕對沒有抱怨!
九零年代後期的中國經濟算不上世界焦點,但已然是新興經濟體的代表,許多財富五百大公司前幾年還在內部強烈辯論是否該去投資,現在的共同結論是想不去都不行了。那時台商大都聚集在珠三角和長三角,北京的台灣人不多,也沒聽說過後來才出現的“台幹”這個名詞。
如果只用一個字形容中國大陸,那就是“大”,什麼都大,地大,人口大,需求大,經濟發展潛力大,處在這樣環境,讓人想不挽起袖子,大幹一場也難。別說大小企業個個雄心壯志,一般販夫走卒也是人人摩拳擦掌,伸長脖子想從大潮流中分些好處。這是另一個文化衝擊,在澳洲人人談假期,嗜好,這裡人人生財有道,嘴上掛著的全是成本,價格,機會,管道這些東西。如果把它稱為一個物慾橫流的貪婪叢林,一點不為過,但從另一角度看,這裡絕對是地球上改變範圍最廣,速度最快的地方,親身見證這樣的變遷是個超級引人入勝的經歷。
以北京為例,十幾年來的變化,別的地方可能一個世紀也看不到。當年街上汽車少,自行車滿街跑,有些順向,有些逆向,有些不順不逆斜著走(後來我也成了其中一員)。一般人穿著打扮很樸素,冬天滿大街穿灰藍棉襖的人群,從高處看像螞蟻搬家。菜市場買菜是幾毛幾分的買,付十塊錢已經不方便,要是膽敢掏出百元大鈔,肯定遭白眼。
生活中的確有些不方便的地方,尤其出差,沒有信用卡,身上得踹一大疊鈔票,搭乘車船不排隊,鄉下地方衛生條件差等等。偶爾跟台灣同鄉聚會,常有人抱怨取笑這些種種,我倒不以為意,那時也算積累了些閱歷,理解如果總是用自身熟悉程度來判斷事物好壞,就永遠只能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裏。
當年台灣人外派大陸需要用很高的待遇當誘餌,短短十幾年,兩岸經濟消長造成現在用同樣條件就可以吸引大把台灣人到大陸發展,眼見這個漸進而快速的變化,各種酸甜苦辣感受都有。有句話說“商場上唯一不變的事情就是永遠在變”,生活難道不也一樣嗎?我算是幸運的,多年後有一位大陸客戶一語道破我的境遇,她說:你不賴嘛,台灣和大陸的發展黃金期全給你趕上了!說得好,但人不能只靠運氣而活,培養進可攻,退可守的韌性才是王道。
和澳洲相比,在大陸工作有如天壤之別。以前空有一身力氣使不出來,到大陸的第三天就開始出差,第一個月就把整個華北地區,西到烏魯木齊,東到哈爾濱都跑了一遍,而且馬上就發現許多能夠發揮經驗改進的地方。睽違兩年,一天工作十幾個鐘頭的日子又回來了,而且變本加厲,大部分時間工作和休閑根本區隔不開。那兩年在北京只熟悉兩個地方:首都機場和三里屯酒吧街,一半以上時間在出差,有時碰到不熟的同事問我工作駐地(base)在哪?我就回答:機場!
2011年8月17日 星期三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七):前進澳洲
36歲那年,公司決定把我外派到澳洲,學點洋功夫,為以後工作發展做準備。那是個夢寐以求的機會,外調代表的含義既是肯定過去工作成績,也是可預見未來前途的保證;既是職等升級,也是增加薪水。那時已婚,外派機制對家人也很照顧,機票房補學補樣樣不少,老婆那時在工作,早想離職,我的外調給了她一個炒掉老闆的絕佳理由。
我爭取這個機會已有一段時間,接到通知,開始只是興奮 後來參雜一些惶恐,因為以前雖然常出差外國,但從不曾常住,不知道生活是否能適應,幸好老婆有在美國居住經驗,和她一起打點,很快解決問題。還有一點,從退伍到婚後我一直和父母一起住在臺北的普通公寓,到了墨爾本兩人住在一個有前後花園的雙層別墅,有點不習慣,可是,不習慣歸不習慣,相信我,絕對沒有抱怨!
生活OK,工作卻碰上大問題。我的職級不低 薪水不需繳稅(公司代繳), 還有外派津貼,拿得比一般本地員工高不少,再加上想要為國爭光的一點小心眼,心理壓力自然比較重。人家可不當我是客人,經常開會討論業務熱火朝天,我連地名都沒聽過,加上組織龐大複雜,很難摸著頭緒。等我搞清楚東南西北的時候,已經過了半年,能夠提出些建議的時候,已經一年,能做出點像樣貢獻的時候,離兩年任期結束也不遠了。這話說來輕鬆,其間的挫折沮喪讓我好幾次想捲鋪蓋走人,要不是老板攔阻,恐怕就創下外派期間離職的新紀錄。
那兩年工作成績零分,生活閱歷倒是吃了一記大補帖,澳洲人思維和行為方式讓我大開眼界。碰上困難不順的事情,一般人生氣抱怨,澳洲人輕輕一句 NO WORRY!別的地方同事一起加班,加完唱歌聚餐,澳洲人家庭至上,每天準時下班陪伴家人,偶爾假期邀請朋友到庭院烤肉,和家人同樂。別的地方同事愛聊辦公室八卦,澳洲同事最愛談上哪休假,他們似乎如果不是正在休假,就是正在計劃休假。工作一段時間後離職,花一年攀爬喜馬拉雅山,或騎重型摩托車環澳一周,結束後再重回上班族行列的事情時有所聞。
澳洲電視頻道少,休閒時大夥喜歡待在戶外,郊遊野餐,遛狗除草,幹什麽都好。運動風氣更是盛行,我那時瘋打高爾夫,在台灣是專屬某階層中年男人的活動,在這裏是男女老少,販夫走卒的全民運動。碰到重要運動比賽例如板球,橄欖球等,萬人空巷,甚至有一個重要的賽馬日,乾脆就被定為國定假日。說到板球(Cricket),我到現在對規則還是一知半解,但在球場邊喝啤酒邊曬太陽,度過半天悠閒時光,依然讓我回味無窮。
剛到澳洲的時候中介帶我看房,路過一個看似高級公寓社區,我問中介我的預算能租這嗎?他奇怪的看著我說:你想住政府補助的低收入房嗎?澳洲是高福利國家,稅很重,好處是只要有工作,貧富差距不大,人與人相處不像華人社會帶有明顯的階級意識。總而言之,澳洲當然也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之處,但它對我原來認為理所當然的價值體系產生很大衝擊,也因此對未來生活形態的可能性有了全新的看法。
後來有人問我有關職涯規劃的事,我都說如果有機會外調,千萬不要錯過,不能調外國,就調其他城市,沒有機會就想辦法創造機會。常住一地和到此一遊是兩碼事,常住才有機會融入,融入才能理解,理解才有包容和學習。不是只有先進國家才能學到東西,任何國家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跨出舒適區(Comfort Zone)的第一步或許艱難,一旦克服就會發現樂趣無窮,養成探索習慣以後,無論碰上多少問題,多大難關,都。。。。NO WORRY!
我還對學生說念大學除了專業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學習“失敗”,因為那是成長最有效的方法。課業,戀愛,交友,打工,不管哪方面的失敗都好,次數越多越好,越早失敗越容易反彈,但永遠不嫌太晚。失敗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的的前提是嘗試,不嘗試才是永遠無法彌補的失敗。很多人以為工作面試要盡量說自己的成就,其實有經驗的主考官要聽的是從失敗中學到的教訓。澳洲那兩年工作上徹底的失敗成了我人生的重要轉捩點。
我爭取這個機會已有一段時間,接到通知,開始只是興奮 後來參雜一些惶恐,因為以前雖然常出差外國,但從不曾常住,不知道生活是否能適應,幸好老婆有在美國居住經驗,和她一起打點,很快解決問題。還有一點,從退伍到婚後我一直和父母一起住在臺北的普通公寓,到了墨爾本兩人住在一個有前後花園的雙層別墅,有點不習慣,可是,不習慣歸不習慣,相信我,絕對沒有抱怨!
生活OK,工作卻碰上大問題。我的職級不低 薪水不需繳稅(公司代繳), 還有外派津貼,拿得比一般本地員工高不少,再加上想要為國爭光的一點小心眼,心理壓力自然比較重。人家可不當我是客人,經常開會討論業務熱火朝天,我連地名都沒聽過,加上組織龐大複雜,很難摸著頭緒。等我搞清楚東南西北的時候,已經過了半年,能夠提出些建議的時候,已經一年,能做出點像樣貢獻的時候,離兩年任期結束也不遠了。這話說來輕鬆,其間的挫折沮喪讓我好幾次想捲鋪蓋走人,要不是老板攔阻,恐怕就創下外派期間離職的新紀錄。
那兩年工作成績零分,生活閱歷倒是吃了一記大補帖,澳洲人思維和行為方式讓我大開眼界。碰上困難不順的事情,一般人生氣抱怨,澳洲人輕輕一句 NO WORRY!別的地方同事一起加班,加完唱歌聚餐,澳洲人家庭至上,每天準時下班陪伴家人,偶爾假期邀請朋友到庭院烤肉,和家人同樂。別的地方同事愛聊辦公室八卦,澳洲同事最愛談上哪休假,他們似乎如果不是正在休假,就是正在計劃休假。工作一段時間後離職,花一年攀爬喜馬拉雅山,或騎重型摩托車環澳一周,結束後再重回上班族行列的事情時有所聞。
澳洲電視頻道少,休閒時大夥喜歡待在戶外,郊遊野餐,遛狗除草,幹什麽都好。運動風氣更是盛行,我那時瘋打高爾夫,在台灣是專屬某階層中年男人的活動,在這裏是男女老少,販夫走卒的全民運動。碰到重要運動比賽例如板球,橄欖球等,萬人空巷,甚至有一個重要的賽馬日,乾脆就被定為國定假日。說到板球(Cricket),我到現在對規則還是一知半解,但在球場邊喝啤酒邊曬太陽,度過半天悠閒時光,依然讓我回味無窮。
剛到澳洲的時候中介帶我看房,路過一個看似高級公寓社區,我問中介我的預算能租這嗎?他奇怪的看著我說:你想住政府補助的低收入房嗎?澳洲是高福利國家,稅很重,好處是只要有工作,貧富差距不大,人與人相處不像華人社會帶有明顯的階級意識。總而言之,澳洲當然也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之處,但它對我原來認為理所當然的價值體系產生很大衝擊,也因此對未來生活形態的可能性有了全新的看法。
後來有人問我有關職涯規劃的事,我都說如果有機會外調,千萬不要錯過,不能調外國,就調其他城市,沒有機會就想辦法創造機會。常住一地和到此一遊是兩碼事,常住才有機會融入,融入才能理解,理解才有包容和學習。不是只有先進國家才能學到東西,任何國家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跨出舒適區(Comfort Zone)的第一步或許艱難,一旦克服就會發現樂趣無窮,養成探索習慣以後,無論碰上多少問題,多大難關,都。。。。NO WORRY!
我還對學生說念大學除了專業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學習“失敗”,因為那是成長最有效的方法。課業,戀愛,交友,打工,不管哪方面的失敗都好,次數越多越好,越早失敗越容易反彈,但永遠不嫌太晚。失敗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的的前提是嘗試,不嘗試才是永遠無法彌補的失敗。很多人以為工作面試要盡量說自己的成就,其實有經驗的主考官要聽的是從失敗中學到的教訓。澳洲那兩年工作上徹底的失敗成了我人生的重要轉捩點。
2011年8月11日 星期四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六):三十而立
照我觀察,在大公司上班會碰上幾道門檻,第一道是進公司前兩年,其實這段時間更像延長的試用期,可能公司發現員工不適用,用各種冷落施壓的方法把他逼退,也可能是員工感覺志不在此,早早做個了斷。更重要的第二道門檻發生在30到35歲之間,這時人在公司已有一段時間,過了“小番薯”(Small Patato)的階段,進入需要真刀真槍證明自己能力的時候,對公司成文不成文規矩有一定了解,對自己在組織定位,以及起碼三五年內的前景看得比較清楚。
這時的體力,經驗,工作熱情等處在均衡高點,是事業快速發展期,也是奠立下一個30年工作和生活基調的關鍵時刻。通常這時剛成家不久或正努力建立家庭,不像以前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看待事物有了新的考量標準。三十出頭還經常是職業生涯的撞牆期,雖然健康狀況還好,心理卻出現前所未有的倦怠感,就像是一個一路埋頭奔跑的馬拉松選手,突然抬起頭來檢驗是否跑錯方向,這樣的檢驗恐怕也是最後一次挑戰現況的機會,因為年過35就很難再改了。
如果眼前工作無法提供足夠成就和滿足感,三十多歲人的耐心比二十多或四十多歲都要小的多。獵頭公司最喜歡找三十出頭的人,因為好用耐用,價格不高,又有顆驛動的心。我曾經見過在這個階段轉換工作跑道的人有幾種可能:一是跳槽換公司,但仍留在類似行業或職能,通常升個職位,加點薪。二是自行創業或參與別人創業行動,行業別和職能職位可能和原工作相關,也可能毫無關係。三是進修充電,準備重新來過。
長遠來看,跳槽和繼續留在原公司差別不大,是金子就會發光,不是就不會。常聽人說十個創業者中九個失敗,我看到的十個都維持不久,幾乎全都又回到上班族行列,繼續原來類似的跑道。進修充電後的境遇差別很大,有些的確能上到過去難以企及的台階,有些只是浪費本來可以用來累積實力的大好時光。還有一種混得不錯的是繞了一圈又回到原公司的人,歷經外界風霜,體會老東家的溫暖,而公司也樂得迎回帶槍投靠又熟悉公司文化的人。
三十出頭是個前不巴村後不著店的尷尬年齡,工作經歷說多不多,說少不少,食之或許無味,棄之必定可惜,但如果一開始方向就有偏差,繼續往前只會越跑越偏。從傳統判斷成功的標準來看,我對在這個年齡做重大職涯改變抱悲觀態度,但打自心底佩服有這樣勇氣的人,尤其對自行創業者更是如此。從表面看,他們大多表現一般,最終又回到朝九晚五的行列,但走過這麼一遭,眼界歷練其實和一直待在同一個窩已是大不相同,這也是為什麽原公司歡迎鳳還巢的原因。
我唯一不建議的是在對原公司抱有怨憤的狀況下離職跳槽,不切實際的期望新環境對自己賞識有加。通常碰到問題,如果不能直接面對解決,類似問題遲早還會再發生,於是只能不斷逃避,蹉跎歲月。孔老夫子說:三十而立,人到這時該學會了解和接受自身能力確有某些限制,同時對所長之處充滿自信。正因為相信自己的前途只有自己能掌握和改變,所以無論外在環境如何變化,或(自認)老闆如何愚昧無知,都不致於過度影響心情。
我在那個年齡也曾徬徨過,但每當覺得快失去耐性,總會碰上職務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改變,一兩次後突然發覺想動也動不了了,因為改變的成本越來越高,誘因也因此越來越小。一旦(錯)過了這道門檻,基本就成了過河卒子,既然不能後退或橫移,只好寄情於努力向前衝,直到下個關卡在四十多歲時的出現。
這時的體力,經驗,工作熱情等處在均衡高點,是事業快速發展期,也是奠立下一個30年工作和生活基調的關鍵時刻。通常這時剛成家不久或正努力建立家庭,不像以前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看待事物有了新的考量標準。三十出頭還經常是職業生涯的撞牆期,雖然健康狀況還好,心理卻出現前所未有的倦怠感,就像是一個一路埋頭奔跑的馬拉松選手,突然抬起頭來檢驗是否跑錯方向,這樣的檢驗恐怕也是最後一次挑戰現況的機會,因為年過35就很難再改了。
如果眼前工作無法提供足夠成就和滿足感,三十多歲人的耐心比二十多或四十多歲都要小的多。獵頭公司最喜歡找三十出頭的人,因為好用耐用,價格不高,又有顆驛動的心。我曾經見過在這個階段轉換工作跑道的人有幾種可能:一是跳槽換公司,但仍留在類似行業或職能,通常升個職位,加點薪。二是自行創業或參與別人創業行動,行業別和職能職位可能和原工作相關,也可能毫無關係。三是進修充電,準備重新來過。
長遠來看,跳槽和繼續留在原公司差別不大,是金子就會發光,不是就不會。常聽人說十個創業者中九個失敗,我看到的十個都維持不久,幾乎全都又回到上班族行列,繼續原來類似的跑道。進修充電後的境遇差別很大,有些的確能上到過去難以企及的台階,有些只是浪費本來可以用來累積實力的大好時光。還有一種混得不錯的是繞了一圈又回到原公司的人,歷經外界風霜,體會老東家的溫暖,而公司也樂得迎回帶槍投靠又熟悉公司文化的人。
三十出頭是個前不巴村後不著店的尷尬年齡,工作經歷說多不多,說少不少,食之或許無味,棄之必定可惜,但如果一開始方向就有偏差,繼續往前只會越跑越偏。從傳統判斷成功的標準來看,我對在這個年齡做重大職涯改變抱悲觀態度,但打自心底佩服有這樣勇氣的人,尤其對自行創業者更是如此。從表面看,他們大多表現一般,最終又回到朝九晚五的行列,但走過這麼一遭,眼界歷練其實和一直待在同一個窩已是大不相同,這也是為什麽原公司歡迎鳳還巢的原因。
我唯一不建議的是在對原公司抱有怨憤的狀況下離職跳槽,不切實際的期望新環境對自己賞識有加。通常碰到問題,如果不能直接面對解決,類似問題遲早還會再發生,於是只能不斷逃避,蹉跎歲月。孔老夫子說:三十而立,人到這時該學會了解和接受自身能力確有某些限制,同時對所長之處充滿自信。正因為相信自己的前途只有自己能掌握和改變,所以無論外在環境如何變化,或(自認)老闆如何愚昧無知,都不致於過度影響心情。
我在那個年齡也曾徬徨過,但每當覺得快失去耐性,總會碰上職務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改變,一兩次後突然發覺想動也動不了了,因為改變的成本越來越高,誘因也因此越來越小。一旦(錯)過了這道門檻,基本就成了過河卒子,既然不能後退或橫移,只好寄情於努力向前衝,直到下個關卡在四十多歲時的出現。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五):快車道上的生活
30歲那年,公司年度旅游發生意外事故,多位同事和家屬就此離我們而去。直到現在,我還是無法確定,除了好長一段時間不敢接近水面外,那個事件對我究竟產生哪些影響。事情發生後業務營運短占放緩,但畢竟是大公司,很快做出因應,不到一年全員補齊,另外還增加不少人手。有些親友說這事在我的潛意識中種下世事無常,凡事不過於計較的種子,因此才有後來早早退休的舉動。或許吧!可起碼當時完全看不出這樣的化學反應,因為我的表現和期望中的淡泊名利,基本背道而馳。
人的價值觀是個很奇妙的東西,它的形成當然跟成長環境和所受教育有密切關係,但顯然也不是一旦形成就不能改變。什麼樣的經驗會造成我們對人事物看法改觀,以致影響行為甚至整體人生走向,因素似乎很多,沒有定論。可以歸納出一點規則的是越有好奇心,越愿意嘗試新鮮事物的人,就越能夠包容差異,接受多元,久了就成一種習慣,而另一種人則是剛好相反。隨著年齡增長,這兩種人都會變得越來越斤斤計較,前者是對是非善惡大原則的斤斤計較,後者是對排斥陌生和爭取眼前得失的斤斤計較。
工作六年後,名片上首次有了經理的頭銜,卻是一個不帶人的光桿經理。再過兩年,才第一次有了部屬,做的卻是一個過去完全沒做過的人事工作。那個經歷告訴我人的潛力無窮,沒有經過嘗試,就說這不能做,那不會做,是標準自我設限。認識自己有什麼長處短板,最笨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動手做,小孩從不怕動手,成年人卻多所顧忌。許多人自認了解自己,其實只是借用外界眼光評斷自己,是缺乏自信和偷懶的行為。發明需求層次理論的馬斯洛說過:認識自己不容易,是稀有而困難的心理成就!
學習人事工作的種種理論技巧讓我很得意,那是一種高度發揮心理和行為科學的職務,運用這種科學判定一個員工的工作表現和潛能,有一種替天行道的優越感。被評定能力較差的員工常有許多抱怨,還記得有一個人對我說:難道公司說我是豬,我就是豬嗎?當時我嗤之以鼻,多年後才發現他說的是句大實話。職場需要的才能只是我們擁有才能的一部分,一個完整的人有多元面向,通常某方面強,另一方面就弱,反之亦然。人的確有智愚賢不肖的區別,但天生我才必有用,怎能因為某些事做不好,就妄自菲薄?
在此之前的職務雖然有些和銷售關係密切,但從沒有真正做過全職銷售人員,一直有個印象銷售就是拉關係,還要看人臉色。三年人事工作結束,心不甘情不愿接了銷售經理職位,帶兵打仗,才發現銷售不但是項科學,還是門藝術,只要賣的不是害人的東西,年輕人做銷售工作就像吃大補丸,性格快速成熟,生活能力大幅精進。許多較有規模的公司業務部門分成市場(Marketing)和銷售(Sales),通常市場部光鮮亮麗,高高在上,常看不起銷售,我後來做市場部主管,沒有銷售經驗的人,一概不用。
公司業務擴展很快,十年內從十幾個人的小公司成長為將近百人的中型企業,辦公室也換到基隆路上全新的世貿大樓。那時臺灣處在市場自由化,公營事業民營化的階段,雖然事後證明雷聲大雨點小,但當時外商石化業個個摩拳擦掌,招兵買馬。那段期間,偶爾有獵頭公司上門,每次我都恨不得全天下人知道那個神秘電話是誰打來的。出於好奇,參加過幾次面談,但在當時幾乎以公司為家的我從沒把它們當回事。四周有人在那個年齡早已換過好幾個工作,我窩在熟悉舒適的環境中樂不思蜀。
嚴格說,我并不覺得在一家公司一待22年太長(或太短!),只是挺遺憾沒有偶爾反省一下,思考階段人生目標,并且按照目標決定是否該作出改變。職業生涯早期出於對公司效忠,很少考慮換工作,後期又被年資代表的金錢福利牢牢綁住,但時間不會因為人的無知怠惰而有所停留。我覺得每一個上班族,不管處在職業生涯哪個階段,都應該經常伸頭往外看看,不是鼓勵騎馬找馬,如果只為了更高一點的薪水,或一時工作不順就經常跳槽是愚蠢的行為,往外看是為了認識大環境和自己所處的位置,以及不同人的不同生活方式。做不到這點,就可能和我一樣,成為一個井底之蛙。。。。
人的價值觀是個很奇妙的東西,它的形成當然跟成長環境和所受教育有密切關係,但顯然也不是一旦形成就不能改變。什麼樣的經驗會造成我們對人事物看法改觀,以致影響行為甚至整體人生走向,因素似乎很多,沒有定論。可以歸納出一點規則的是越有好奇心,越愿意嘗試新鮮事物的人,就越能夠包容差異,接受多元,久了就成一種習慣,而另一種人則是剛好相反。隨著年齡增長,這兩種人都會變得越來越斤斤計較,前者是對是非善惡大原則的斤斤計較,後者是對排斥陌生和爭取眼前得失的斤斤計較。
工作六年後,名片上首次有了經理的頭銜,卻是一個不帶人的光桿經理。再過兩年,才第一次有了部屬,做的卻是一個過去完全沒做過的人事工作。那個經歷告訴我人的潛力無窮,沒有經過嘗試,就說這不能做,那不會做,是標準自我設限。認識自己有什麼長處短板,最笨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動手做,小孩從不怕動手,成年人卻多所顧忌。許多人自認了解自己,其實只是借用外界眼光評斷自己,是缺乏自信和偷懶的行為。發明需求層次理論的馬斯洛說過:認識自己不容易,是稀有而困難的心理成就!
學習人事工作的種種理論技巧讓我很得意,那是一種高度發揮心理和行為科學的職務,運用這種科學判定一個員工的工作表現和潛能,有一種替天行道的優越感。被評定能力較差的員工常有許多抱怨,還記得有一個人對我說:難道公司說我是豬,我就是豬嗎?當時我嗤之以鼻,多年後才發現他說的是句大實話。職場需要的才能只是我們擁有才能的一部分,一個完整的人有多元面向,通常某方面強,另一方面就弱,反之亦然。人的確有智愚賢不肖的區別,但天生我才必有用,怎能因為某些事做不好,就妄自菲薄?
在此之前的職務雖然有些和銷售關係密切,但從沒有真正做過全職銷售人員,一直有個印象銷售就是拉關係,還要看人臉色。三年人事工作結束,心不甘情不愿接了銷售經理職位,帶兵打仗,才發現銷售不但是項科學,還是門藝術,只要賣的不是害人的東西,年輕人做銷售工作就像吃大補丸,性格快速成熟,生活能力大幅精進。許多較有規模的公司業務部門分成市場(Marketing)和銷售(Sales),通常市場部光鮮亮麗,高高在上,常看不起銷售,我後來做市場部主管,沒有銷售經驗的人,一概不用。
公司業務擴展很快,十年內從十幾個人的小公司成長為將近百人的中型企業,辦公室也換到基隆路上全新的世貿大樓。那時臺灣處在市場自由化,公營事業民營化的階段,雖然事後證明雷聲大雨點小,但當時外商石化業個個摩拳擦掌,招兵買馬。那段期間,偶爾有獵頭公司上門,每次我都恨不得全天下人知道那個神秘電話是誰打來的。出於好奇,參加過幾次面談,但在當時幾乎以公司為家的我從沒把它們當回事。四周有人在那個年齡早已換過好幾個工作,我窩在熟悉舒適的環境中樂不思蜀。
嚴格說,我并不覺得在一家公司一待22年太長(或太短!),只是挺遺憾沒有偶爾反省一下,思考階段人生目標,并且按照目標決定是否該作出改變。職業生涯早期出於對公司效忠,很少考慮換工作,後期又被年資代表的金錢福利牢牢綁住,但時間不會因為人的無知怠惰而有所停留。我覺得每一個上班族,不管處在職業生涯哪個階段,都應該經常伸頭往外看看,不是鼓勵騎馬找馬,如果只為了更高一點的薪水,或一時工作不順就經常跳槽是愚蠢的行為,往外看是為了認識大環境和自己所處的位置,以及不同人的不同生活方式。做不到這點,就可能和我一樣,成為一個井底之蛙。。。。
2011年7月27日 星期三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四):Work Hard, Play Hard
開始工作的前幾年和以前同學來往還很密切,同學再介紹朋友,一幫年齡相仿的年輕人每到周末湊在一起打球,打牌或吃飯。其中有公務員,上班族,在自家企業幫忙的,小本經營自行創業的,專心準備出國留學的。大家進入社會後各自際遇不同,共同點是每個人都戴著鋼盔向前衝,有些順利,有些還在摸索前進,以前在學校最愛談論的風花雪月全被成家立業所取代。再過一段時間,老同學們勞燕分飛,社交圈又全被同事所取代。
進入社會認識的人很多,以前流行用名片整理盒,我大概每隔一段時間就得買個新的,但後來經驗告訴我,學生時代的友誼才最真實,工作中經常和某些人在某個階段相處時間比家人還長,但到了下個段落,各自作鳥獸散,老死不相往來,很難能夠結交成為較長遠的朋友。這不是人的問題,而是職場的特性,利益糾葛錯綜複雜,尤其是權勢這個春藥能夠改變一個原本老實樸素的人。同學不一樣,學校環境單純,老同學重逢,大夥只長年歲,不長心智,原來什麼德行,還是什麼德行,可喜可賀!
進入社會前幾年,我顯然是屬於比較順利的,雖然只是個小職員,但從學習新鮮事物中得到許多樂趣和成就感。我每天工作時間越來越長,有時周末假期還會主動加班。公司有年度帶薪休假制度,總是用不完而自愿放棄。我開始常在加完班後跟同事們玩在一起;唱歌,聚餐喝酒,談辦公室八卦是最常做的活動。用公司貸款買了車後更是隨時在車廂準備一套乾凈衣物,好幾次徹夜狂歡結束,直接回辦公室,簡單梳洗,繼續上班。
我不是唯一這麼做的人,隨著公司業務擴大,又招進不少新人。我不再是公司的“金童”,大家的工作態度都很積極,頗有暗中較勁的味道。準時下班不但招人側目,還成了飯桌上大家揶揄取笑的對象。做業務的如果不會抽煙喝酒虧女生,就顯得和其他人格格不入,就這樣,大夥白天工作在一起,晚上經常一起出差或玩樂,革命情感濃得化不開。隸屬於一個團隊的歸屬感雖然不賴,但所謂的生活,至此跟工作幾乎畫上等號。
這也不是我們公司特有的現象,準確的說,是一種普遍的上班族生活形態,更準確的說,是一種全世界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的新興工作道德標準。這個可以簡單名為Work Hard, Play Hard的行為模式被千千萬萬年輕人奉為時尚。直到今天,許多像是啤酒,汽車,服裝,手機,化妝品,甚至教育機構,企業招聘等等的廣告中都可以看到帶著萬人迷微笑的青年才俊,馳騁穿梭在商場,球場,舞場,情場之間,兩袖善舞,無往不利,一再向我們保證這股風潮只是方興而未艾。
現代的人,不管自己是否這麼做,大都認同Work Hard, Play Hard的正當性和合理性。我是在許多年後從大量閱讀和工作相關書籍中才理解到,存活了千千萬萬年的人類祖先們可不認識這個被我們視作理所當然的道德觀。這股風潮是工業革命以後才漸漸形成的,美國人是始作俑者,再透過強勢文化影響全世界。記得電影“華爾街“中的年輕交易員嗎?五光十色的生活讓包括我在內的不知多少上班族心生嚮往。
人類不斷進化,新觀念不斷產生,這會不會是文明進步的最新產物?我不這麼認為,事實上,越來越多人不這麼認為。講穿了,這個行為模式的核心正是資本主義最強調的生產和消費,只是加上各種美化包裝以後讓人一時認不出來而已。一股反撲的力量從部分歐洲國家生起,甚至連掀起風潮的美國社會如今都在深自反省透過生產和消費循環造成對更大,更多,更快,更好的追求,究竟要把人的生活帶到哪里去?。。。。
進入社會認識的人很多,以前流行用名片整理盒,我大概每隔一段時間就得買個新的,但後來經驗告訴我,學生時代的友誼才最真實,工作中經常和某些人在某個階段相處時間比家人還長,但到了下個段落,各自作鳥獸散,老死不相往來,很難能夠結交成為較長遠的朋友。這不是人的問題,而是職場的特性,利益糾葛錯綜複雜,尤其是權勢這個春藥能夠改變一個原本老實樸素的人。同學不一樣,學校環境單純,老同學重逢,大夥只長年歲,不長心智,原來什麼德行,還是什麼德行,可喜可賀!
進入社會前幾年,我顯然是屬於比較順利的,雖然只是個小職員,但從學習新鮮事物中得到許多樂趣和成就感。我每天工作時間越來越長,有時周末假期還會主動加班。公司有年度帶薪休假制度,總是用不完而自愿放棄。我開始常在加完班後跟同事們玩在一起;唱歌,聚餐喝酒,談辦公室八卦是最常做的活動。用公司貸款買了車後更是隨時在車廂準備一套乾凈衣物,好幾次徹夜狂歡結束,直接回辦公室,簡單梳洗,繼續上班。
我不是唯一這麼做的人,隨著公司業務擴大,又招進不少新人。我不再是公司的“金童”,大家的工作態度都很積極,頗有暗中較勁的味道。準時下班不但招人側目,還成了飯桌上大家揶揄取笑的對象。做業務的如果不會抽煙喝酒虧女生,就顯得和其他人格格不入,就這樣,大夥白天工作在一起,晚上經常一起出差或玩樂,革命情感濃得化不開。隸屬於一個團隊的歸屬感雖然不賴,但所謂的生活,至此跟工作幾乎畫上等號。
這也不是我們公司特有的現象,準確的說,是一種普遍的上班族生活形態,更準確的說,是一種全世界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的新興工作道德標準。這個可以簡單名為Work Hard, Play Hard的行為模式被千千萬萬年輕人奉為時尚。直到今天,許多像是啤酒,汽車,服裝,手機,化妝品,甚至教育機構,企業招聘等等的廣告中都可以看到帶著萬人迷微笑的青年才俊,馳騁穿梭在商場,球場,舞場,情場之間,兩袖善舞,無往不利,一再向我們保證這股風潮只是方興而未艾。
現代的人,不管自己是否這麼做,大都認同Work Hard, Play Hard的正當性和合理性。我是在許多年後從大量閱讀和工作相關書籍中才理解到,存活了千千萬萬年的人類祖先們可不認識這個被我們視作理所當然的道德觀。這股風潮是工業革命以後才漸漸形成的,美國人是始作俑者,再透過強勢文化影響全世界。記得電影“華爾街“中的年輕交易員嗎?五光十色的生活讓包括我在內的不知多少上班族心生嚮往。
人類不斷進化,新觀念不斷產生,這會不會是文明進步的最新產物?我不這麼認為,事實上,越來越多人不這麼認為。講穿了,這個行為模式的核心正是資本主義最強調的生產和消費,只是加上各種美化包裝以後讓人一時認不出來而已。一股反撲的力量從部分歐洲國家生起,甚至連掀起風潮的美國社會如今都在深自反省透過生產和消費循環造成對更大,更多,更快,更好的追求,究竟要把人的生活帶到哪里去?。。。。
2011年7月19日 星期二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三):社會新鮮人
公司小也有小的好處,大小事物都能碰到一些。我的第一個工作職稱叫“業務助理”,什麼意思?就是打雜的,除了直接跟客戶談價格簽合約外,幾乎什麼都做。加上是公司最年輕的員工,許多不知道該找誰處理的事,譬如像使用電腦(那時還沒有Email),接待訪客,甚至換蒸餾水瓶等任務就都輪到我的頭上。我覺得很有意思,學新事物讓我重新拾回自信,同事們似乎也都對我和顏悅色。
聽說現在年輕人找工作很看重各種證照和英文能力。從我包括三年人力資源在內的工作經驗來看,一張合格的畢業證書是最關鍵的入門檻。除非特定像法律,會計相關的職務,否則一般不要求另外證照。英文是要的,但畢業證書已經證明了一大部分能力。只要面試時表現不太離譜就行,重點是要展現出敢開口的勇氣,說的不通暢標準沒關係,進來後有的是機會讓你練習。換句話說,英文也只能算是另一個入門檻。
學歷和英文都是入門檻,那分高下的東西是什麼?簡單的說是工作態度,以我曾服務的公司來說,它把態度這個東西用很科學的方法抽絲剝繭,條列成十幾項能被量化的行為,再用很科學的方法設計出量化這些行為的評測機制,包括筆試,結構性面試,角色扮演,開會,執行專案等等,目的就是要把人大卸八塊,盡可能明瞭他在處理事情時的動機和手段。據我所知,大多數較具規模的企業,包括政府機關都有類似的人事任用和晉升標準,只是在執行力度上差別很大。
每年到畢業季節,總有不少專家學者呼籲畢業生找工作不要好高騖遠,但是用人單位抱怨年輕人眼高手低的情況卻越來越嚴重。畢業生好像永遠搞不明白,就算你是天縱英明,少了良好的工作態度也只有死路一條。今年臺大校長的畢業贈言中期望畢業生剛入社會要努力工作,別太計較薪水高低,結果被批評不食人間煙火,幫資方說話。天地良心,他說的哪句是錯的?當然,人家是校長,我只是個大學差點畢不了業的怪叔叔,別把我也歸類成走資派。
我的辦公室最早在中山北路嘉新大樓,是個當時頗氣派的辦公大樓。每天上班手拎公事包,身穿正式襯衫領帶,冷天加件西裝外套,走在路上虎虎生風。就這麼渡過兩年自我感覺良好的日子,老板們大概看這年輕人工作態度不錯,給了我第一次海外出差的機會。第一次離開臺灣也是第一次坐飛機,那次到香港三天基本只是做同事的跟班,但算得上眼界大開。除了五光十色的街道海景外,香港分公司規模龐大,在鬧區擁有自己的辦公大樓,郊區有大片自家工廠倉庫,對公司的歸屬感油然而生。
其實不止出差,那段時間發生的“第一次”多了,第一次擁有銀行賬戶,第一次掏腰包請父母吃飯,第一次補貼家用,第一次住五星級酒店,第一次穿成套西裝,第一次參加同學婚禮,第一次被人稱呼先生來,先生去的。。。。那是個轉大人的過程,雖然還是和父母同住,但是初嘗獨立自主的感覺讓人興奮莫名。
香港之行後,出國成了家常便飯,每年至少兩次。那個年代,對像我這樣年輕人來說這並不常見。一來公司業務擴展很快,二來外商公司大都有人才培育制度,所以經常轉戰東南亞不同國家參加訓練課程。其實大學畢業後心中一直有留學的想法,受限於成績和經濟條件,心想工作一段時間再說,公司訓練課程讓我打消出國念書的念頭。想想世界著名商學院還需要到我們公司來取經,我在這裏學東西還有錢領,離開是傻瓜。唯一差別是拿不到學位,但是拿到學位不也就是期望找個好工作嗎?。。。。
聽說現在年輕人找工作很看重各種證照和英文能力。從我包括三年人力資源在內的工作經驗來看,一張合格的畢業證書是最關鍵的入門檻。除非特定像法律,會計相關的職務,否則一般不要求另外證照。英文是要的,但畢業證書已經證明了一大部分能力。只要面試時表現不太離譜就行,重點是要展現出敢開口的勇氣,說的不通暢標準沒關係,進來後有的是機會讓你練習。換句話說,英文也只能算是另一個入門檻。
學歷和英文都是入門檻,那分高下的東西是什麼?簡單的說是工作態度,以我曾服務的公司來說,它把態度這個東西用很科學的方法抽絲剝繭,條列成十幾項能被量化的行為,再用很科學的方法設計出量化這些行為的評測機制,包括筆試,結構性面試,角色扮演,開會,執行專案等等,目的就是要把人大卸八塊,盡可能明瞭他在處理事情時的動機和手段。據我所知,大多數較具規模的企業,包括政府機關都有類似的人事任用和晉升標準,只是在執行力度上差別很大。
每年到畢業季節,總有不少專家學者呼籲畢業生找工作不要好高騖遠,但是用人單位抱怨年輕人眼高手低的情況卻越來越嚴重。畢業生好像永遠搞不明白,就算你是天縱英明,少了良好的工作態度也只有死路一條。今年臺大校長的畢業贈言中期望畢業生剛入社會要努力工作,別太計較薪水高低,結果被批評不食人間煙火,幫資方說話。天地良心,他說的哪句是錯的?當然,人家是校長,我只是個大學差點畢不了業的怪叔叔,別把我也歸類成走資派。
我的辦公室最早在中山北路嘉新大樓,是個當時頗氣派的辦公大樓。每天上班手拎公事包,身穿正式襯衫領帶,冷天加件西裝外套,走在路上虎虎生風。就這麼渡過兩年自我感覺良好的日子,老板們大概看這年輕人工作態度不錯,給了我第一次海外出差的機會。第一次離開臺灣也是第一次坐飛機,那次到香港三天基本只是做同事的跟班,但算得上眼界大開。除了五光十色的街道海景外,香港分公司規模龐大,在鬧區擁有自己的辦公大樓,郊區有大片自家工廠倉庫,對公司的歸屬感油然而生。
其實不止出差,那段時間發生的“第一次”多了,第一次擁有銀行賬戶,第一次掏腰包請父母吃飯,第一次補貼家用,第一次住五星級酒店,第一次穿成套西裝,第一次參加同學婚禮,第一次被人稱呼先生來,先生去的。。。。那是個轉大人的過程,雖然還是和父母同住,但是初嘗獨立自主的感覺讓人興奮莫名。
香港之行後,出國成了家常便飯,每年至少兩次。那個年代,對像我這樣年輕人來說這並不常見。一來公司業務擴展很快,二來外商公司大都有人才培育制度,所以經常轉戰東南亞不同國家參加訓練課程。其實大學畢業後心中一直有留學的想法,受限於成績和經濟條件,心想工作一段時間再說,公司訓練課程讓我打消出國念書的念頭。想想世界著名商學院還需要到我們公司來取經,我在這裏學東西還有錢領,離開是傻瓜。唯一差別是拿不到學位,但是拿到學位不也就是期望找個好工作嗎?。。。。
2011年7月13日 星期三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二):找工作
學好英文這事後來讓我嘗到許多預期之外的甜頭,工作是一個,另一個是旅行。具備基本英文會話能力,就像另一種免簽證待遇,世界趴趴走,通行無阻。讀寫英文更可以為閱讀和學新事物提供一個通往知識海洋的橋梁,一生受用。英文實在學不好,也不用勉強,可以試試日文或其它語言,總之,每種語言都能為你打開一扇全新文化之門,擴大視野,豐富生活。
但我對現在許多家長給小孩取個洋名,花大把銀子上美語補習班,聽小孩嘴中吐出幾個單字就樂得花枝招展不敢茍同。語言是工具,不是什麼高深學問,學語言需要的是環境,這就是學母語輕而易舉的原因。補習班在我看來大不了能提供些短時間的感覺,長期環境還得靠自己創造。四周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多當然最好,如果沒有,透過它接觸自己喜愛的事物,像電影,雜志,音樂,游戲等,比什麼都管用。
服完兩年兵役,我在24歲那年進入社會。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正是臺灣經濟起飛的時候,年輕人找工作不算難。首先我試著避開需要繳交大學成績單的應徵機會,我也從不認為自己是幹公務員的那塊料,既然唯一強項是英文,那就試試外商公司吧。第一次面試是一家很有名的美國日用品公司在台分公司,我覺得自己表現得還不錯,結束時主考官對我說:給你個建議,下次面試時穿正式點!當時我穿的是件紅色的休閑格子襯衫,一周後接到書面通知:謝謝您的參加!
接著我硬著頭皮交了成績單,參加另一家大型美商電腦公司的筆試,結果:謝謝您的參加!哪個環節出問題,不得而知。當介紹所再給我打電話時,心中抱得期望已經不高。那是家我以前從未聽過的外商石油公司。在紙上寫下面試時間地點,和錯誤的公司英文拼音,時間一到,我打上唯一的一條領帶前往,談了兩輪,不用成績單也沒有筆試,兩個鐘頭後他們問我下禮拜可不可以來上班,沒什麼心理準備下我點了點頭,哪想得到這就是在同一家公司連續上班22年的開端。。。。天哪,人生能有幾個22年?
我不確定其他人是否和我一樣,走一步算一步。時間到了,該上學上學,該工作工作,該幹嘛幹嘛。不是說這樣就一定誤入歧途,而是大部分時間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二十好幾毫無人生規劃可言,非要問有什麼追求?榮華富貴,子孝孫賢囖!如何達成?其他人怎麼做就跟著做囖!年近中年才漸漸生起我是誰,人生為何而戰的困惑。即使如此,還懷疑自己是否只是處在一種飽暖思淫欲的不良狀態。直到再後來,才理解其實老天賦予每個人的特點長才都不一樣,可是為什麼我們非要付出那麼多時間精力,只為了和別人一樣呢?
關於這點,我覺得年輕時如果搞不明白,問題不算大,因為處在打人生基礎階段,選擇本來就不太多。但如果到了35歲以後還沒有一些感悟的話,是件挺令人遺憾的事情。有人說:人生上半場要成功,下半場要意義。但不見得非得要上半場功成名就,才有下半場追求意義的條件,更不是說年輕時就該把意義丟在一邊。事實上,越早認清自己是什麽貨色,并且努力把它發揚光大的人,越是有可能獲得成功和意義的雙重報償。
開始上班後才知道這家名不見經傳的公司是當時財富五百強世界排名第一的公司。是的,不是前一百,也不是前十大,是第一大!可我怎麼會知道,不是學工的,又從來沒出過國,石油公司不就是中油嗎?還有一個原因是台灣分公司規模小,在台知名度不高,一共十幾號人,一半是老外,我的首任老板就是個英國人。起薪一萬五,年終固定加發兩個月,住在父母家中,平日花銷措措有餘。想想時隔將近三十年,現在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不過兩萬多,我算是挺幸福的。
但我對現在許多家長給小孩取個洋名,花大把銀子上美語補習班,聽小孩嘴中吐出幾個單字就樂得花枝招展不敢茍同。語言是工具,不是什麼高深學問,學語言需要的是環境,這就是學母語輕而易舉的原因。補習班在我看來大不了能提供些短時間的感覺,長期環境還得靠自己創造。四周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多當然最好,如果沒有,透過它接觸自己喜愛的事物,像電影,雜志,音樂,游戲等,比什麼都管用。
服完兩年兵役,我在24歲那年進入社會。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正是臺灣經濟起飛的時候,年輕人找工作不算難。首先我試著避開需要繳交大學成績單的應徵機會,我也從不認為自己是幹公務員的那塊料,既然唯一強項是英文,那就試試外商公司吧。第一次面試是一家很有名的美國日用品公司在台分公司,我覺得自己表現得還不錯,結束時主考官對我說:給你個建議,下次面試時穿正式點!當時我穿的是件紅色的休閑格子襯衫,一周後接到書面通知:謝謝您的參加!
接著我硬著頭皮交了成績單,參加另一家大型美商電腦公司的筆試,結果:謝謝您的參加!哪個環節出問題,不得而知。當介紹所再給我打電話時,心中抱得期望已經不高。那是家我以前從未聽過的外商石油公司。在紙上寫下面試時間地點,和錯誤的公司英文拼音,時間一到,我打上唯一的一條領帶前往,談了兩輪,不用成績單也沒有筆試,兩個鐘頭後他們問我下禮拜可不可以來上班,沒什麼心理準備下我點了點頭,哪想得到這就是在同一家公司連續上班22年的開端。。。。天哪,人生能有幾個22年?
我不確定其他人是否和我一樣,走一步算一步。時間到了,該上學上學,該工作工作,該幹嘛幹嘛。不是說這樣就一定誤入歧途,而是大部分時間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二十好幾毫無人生規劃可言,非要問有什麼追求?榮華富貴,子孝孫賢囖!如何達成?其他人怎麼做就跟著做囖!年近中年才漸漸生起我是誰,人生為何而戰的困惑。即使如此,還懷疑自己是否只是處在一種飽暖思淫欲的不良狀態。直到再後來,才理解其實老天賦予每個人的特點長才都不一樣,可是為什麼我們非要付出那麼多時間精力,只為了和別人一樣呢?
關於這點,我覺得年輕時如果搞不明白,問題不算大,因為處在打人生基礎階段,選擇本來就不太多。但如果到了35歲以後還沒有一些感悟的話,是件挺令人遺憾的事情。有人說:人生上半場要成功,下半場要意義。但不見得非得要上半場功成名就,才有下半場追求意義的條件,更不是說年輕時就該把意義丟在一邊。事實上,越早認清自己是什麽貨色,并且努力把它發揚光大的人,越是有可能獲得成功和意義的雙重報償。
開始上班後才知道這家名不見經傳的公司是當時財富五百強世界排名第一的公司。是的,不是前一百,也不是前十大,是第一大!可我怎麼會知道,不是學工的,又從來沒出過國,石油公司不就是中油嗎?還有一個原因是台灣分公司規模小,在台知名度不高,一共十幾號人,一半是老外,我的首任老板就是個英國人。起薪一萬五,年終固定加發兩個月,住在父母家中,平日花銷措措有餘。想想時隔將近三十年,現在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不過兩萬多,我算是挺幸福的。
2011年7月7日 星期四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一):從學生時代說起。。。。
寫多了短文雜文,想嘗試點不一樣的東西。姑且以個人從踏入社會至今經歷為軸;一路走來,對工作和生活種種感悟為體,名為:放下工作,開始樂活。占定一周一篇,期待批評指教。
從小到大只知道把書念好就能進好學校,進了好學校就能找到好工作,至於性向志趣這些東西,似乎偶有所聞,但沒什麼人真的把它當回事,一路走來,誤打誤撞,自求多福的成分遠大於其他。就在這基礎上我念高中時挑選了男生較少挑選的文(乙丁)組,考大學時卻考上了興趣不高的統計系。
讀了一年,暑假期間又報名重考了一次大學,這次只填了當時僅有的三個和戲劇相關的科系,原因是從小喜歡電影,凡是和電影相關的訊息,過目不忘。雖然考前沒做準備,如果考上也不知是否真的會去念,可還是嘗試了一把,結果只差一點就能上文化。我不確定因此影壇少了一位李安還是一隻誤闖森林的小白兔,但可以確定沒考上的感覺輕鬆大於失望,也算人生至此給了自己一個“跟著心走”的機會。
現在大學生和那時相比,有一些例如競爭更激烈的不利條件,但也有一些較有利的地方,其中之一就是選擇更多。教育改革十幾年來雖然人人喊打,但必須承認現在離“行行出狀元”比以前更接近了一些。至於教改的問題出在哪?有人說是教育官員,有人說是老師校長,我倒覺得不是誰的問題,而是深植人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價值觀,而且更多表現在家長身上。因為無論官員和老師心中想什麼,身為改革執行者總是有所顧忌。而面對自家子弟眼前利益和社會長遠福祉間的衝突,家長做抉擇眼睛絕不會多眨一下。
如果大學念的科系和本身志趣不合,雖然可惜,但還有修正的機會。怕的是依賴成性,遇到重大抉擇,永遠只會挑選最安穩舒適的道路。前陣子有位應屆畢業生跟我說他原計劃申請大陸一所大學研究所,後來親自跑了一趟發現宿舍冬天洗澡熱水要自己挑,於是在老爸勸說下打消念頭。我不確定他是特別聽他老爸的話,還是特別厭惡挑水,但一個成年人如此看待自己的理想抱負,著實聽的我目瞪口呆。有意思的是,當我跟別人轉述這事時,許多人都覺得沒什麼好奇怪的。。。。是啊,有這樣的家長和價值觀,又有什麼好奇怪的呢?
這或許是個極端的例子,因為一般印象中的年輕人還是比較有衝勁的.通常是隨著年齡增長,人越來越沉穩,到了老年時,更期望能修煉到無為而為,不踰矩的境界.可真是這樣嗎?年過三十,人的身體越來越衰弱是事實,但不該是阻止我們嘗試新鮮事物的理由.永遠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不但樂趣無窮,更是對自己負責任的表現.不管在人生哪個階段哪個舞台,自認見多識廣,不需改變的人,才是真的垂垂老去,而這事還真的和年齡沒什麽關係.
現在大學另外一個福利是通識教育。在社會打混幾年後,我常想,為什麼生活中重要的幾項技能從來沒人教,不得不靠自己碰得頭破血流才能學會,對有些人來說,甚至可能已是時不我予。這其中一是健康管理,具體說就是飲食和運動科學;二是財務管理,除了認識各種理財工具外,更是理解金錢之於生活的作用和意義。去年回臺灣發現有些大學開設相關課程,心中暗自較好。年輕時學這些東西或許對提高成績沒什麽幫助,但對成年後的生活品質大大有益。
我的大學四年,成績最好的兩個科目一是體育,二是英文,其他學科被當的比率很高,英文成績好,跟從小愛聽愛唱英文歌有關,大一英文必修,我罩了多位同學順利過關,後三年就靠同學們發揮有借有還的情誼,低空掠過,畢業時總平均分數66.6。挺吉利的數字,但多少在潛意識中形成了些自卑感,當許多同學們在準備考研究所,高普考和申請留學的時候,我全都置身事外。事實上當大夥穿上學士服參加畢業典禮時,我還在準備和學弟妹們參加期末考,不確定是否畢得了業.
從小到大只知道把書念好就能進好學校,進了好學校就能找到好工作,至於性向志趣這些東西,似乎偶有所聞,但沒什麼人真的把它當回事,一路走來,誤打誤撞,自求多福的成分遠大於其他。就在這基礎上我念高中時挑選了男生較少挑選的文(乙丁)組,考大學時卻考上了興趣不高的統計系。
讀了一年,暑假期間又報名重考了一次大學,這次只填了當時僅有的三個和戲劇相關的科系,原因是從小喜歡電影,凡是和電影相關的訊息,過目不忘。雖然考前沒做準備,如果考上也不知是否真的會去念,可還是嘗試了一把,結果只差一點就能上文化。我不確定因此影壇少了一位李安還是一隻誤闖森林的小白兔,但可以確定沒考上的感覺輕鬆大於失望,也算人生至此給了自己一個“跟著心走”的機會。
現在大學生和那時相比,有一些例如競爭更激烈的不利條件,但也有一些較有利的地方,其中之一就是選擇更多。教育改革十幾年來雖然人人喊打,但必須承認現在離“行行出狀元”比以前更接近了一些。至於教改的問題出在哪?有人說是教育官員,有人說是老師校長,我倒覺得不是誰的問題,而是深植人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價值觀,而且更多表現在家長身上。因為無論官員和老師心中想什麼,身為改革執行者總是有所顧忌。而面對自家子弟眼前利益和社會長遠福祉間的衝突,家長做抉擇眼睛絕不會多眨一下。
如果大學念的科系和本身志趣不合,雖然可惜,但還有修正的機會。怕的是依賴成性,遇到重大抉擇,永遠只會挑選最安穩舒適的道路。前陣子有位應屆畢業生跟我說他原計劃申請大陸一所大學研究所,後來親自跑了一趟發現宿舍冬天洗澡熱水要自己挑,於是在老爸勸說下打消念頭。我不確定他是特別聽他老爸的話,還是特別厭惡挑水,但一個成年人如此看待自己的理想抱負,著實聽的我目瞪口呆。有意思的是,當我跟別人轉述這事時,許多人都覺得沒什麼好奇怪的。。。。是啊,有這樣的家長和價值觀,又有什麼好奇怪的呢?
這或許是個極端的例子,因為一般印象中的年輕人還是比較有衝勁的.通常是隨著年齡增長,人越來越沉穩,到了老年時,更期望能修煉到無為而為,不踰矩的境界.可真是這樣嗎?年過三十,人的身體越來越衰弱是事實,但不該是阻止我們嘗試新鮮事物的理由.永遠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不但樂趣無窮,更是對自己負責任的表現.不管在人生哪個階段哪個舞台,自認見多識廣,不需改變的人,才是真的垂垂老去,而這事還真的和年齡沒什麽關係.
現在大學另外一個福利是通識教育。在社會打混幾年後,我常想,為什麼生活中重要的幾項技能從來沒人教,不得不靠自己碰得頭破血流才能學會,對有些人來說,甚至可能已是時不我予。這其中一是健康管理,具體說就是飲食和運動科學;二是財務管理,除了認識各種理財工具外,更是理解金錢之於生活的作用和意義。去年回臺灣發現有些大學開設相關課程,心中暗自較好。年輕時學這些東西或許對提高成績沒什麽幫助,但對成年後的生活品質大大有益。
我的大學四年,成績最好的兩個科目一是體育,二是英文,其他學科被當的比率很高,英文成績好,跟從小愛聽愛唱英文歌有關,大一英文必修,我罩了多位同學順利過關,後三年就靠同學們發揮有借有還的情誼,低空掠過,畢業時總平均分數66.6。挺吉利的數字,但多少在潛意識中形成了些自卑感,當許多同學們在準備考研究所,高普考和申請留學的時候,我全都置身事外。事實上當大夥穿上學士服參加畢業典禮時,我還在準備和學弟妹們參加期末考,不確定是否畢得了業.
2011年6月23日 星期四
男人,你的名字是弱者!
前幾天到扶輪社演講,參加的會員們全是四五十歲以上的的中年人,男女都有,從事的行業也很多元,雖然是個大熱天周末,但仍然個個西裝(套裝)筆挺,顯然每位都是事業有成的社會中堅。會議在臺北的一家五星級酒店貴賓廳舉行,我從五年前離開職場就很少參加這麼正式的會議,從踏入會場那刻起,一股似曾相識的熟悉感油然而生。
演講的主題是退休,在介紹主講人時,會長提到這是許多人有興趣的話題。果然,開始後,聽眾的表情和肢體語言顯示了大家的專注。有趣的事情在演講大約進行到一半的時候發生了,有幾位男士原本高高昂起的頭漸漸下垂,輕鬆的坐姿變得僵硬,另外幾位原本帶著微笑的臉慢慢轉為嚴肅,還有一位突然站起身來往外走,直到演講結束都沒有再回來。。。。但同時間,女士們似乎顯得越來越投入,點頭點的更加頻繁,臉上笑容更加燦爛。
不敢說這全在預期之中,但我一點都不驚訝,因為不是第一次碰上類似狀況。記得第一次時著實讓我困惑了好一陣,後來經過和許多人交談才理解釋懷。說穿了,造成這麼大性別差異的原因其實很簡單 – 壓力!
男士們是從我開始談到快樂生活除了穩定經濟基礎外,還需要好的生活習慣以保持身體健康,和家人朋友相處以得到感情慰藉,以及從事興趣愛好以實現自我的時候開始變臉的。其實這道理人人都懂,但對於上有老下有小,還要背負社會期待的中年男人來說,要面面俱到實在很難。這就是壓力的來源,明知該做的卻因為外界限制而做不到,自然沮喪焦躁。。。。但我還有另外一個理論:如果限制不是來自外界,而是自己時,冥冥中內心深處的沮喪焦躁才是更大的壓力來源。
什麼意思?看看眼前事業有成的男士們,穿著風光體面,但很少臉上是充滿血色,容光煥發的。我不知道他們生活內容細節,但想必平時工作繁忙,到了周末還來開會,坐在冷氣間中大嚼兩頓精美自助餐,合理推斷大部分人都沒什麼時間運動。看著它們之間的互動方式,完全符合高階人士禮儀規范,雖然也有輕鬆玩笑的時候,但休想從中得到些什麼真實的情感交流。從他們談論自己的休閑活動中,大致可以推斷老天賦予他們各自不同的興趣愛好,恐怕在很久以前就已經不約而同的被卡拉OK和高爾夫所取代了!
難道這些全都無法改變嗎?未必,但要付出代價!每個人擁有的時間精力固定,這邊用的多,那邊就得少用。中年男人要加強健康,情感,精神,自我實現等方面的追求,就需要犧牲部分其他包括對錢財,地位和面子的追求。的確有些人擁有的太少所以犧牲不起,但對許多事業已有一定基礎的中年人士來說,需要做的就是放下一些,妥協一點,嘗試往平衡生活的方向努力。改變的確令人害怕,但回報絕對物超所值。
憑良心說,和男性相比,中年婦女面對的生活壓力或許不同,但一點不小。她們明顯比較會應付,女性平均壽命較長(7年!)就是證明,另一個證明是中年男性的自殺率是所有人群中最高的。從我開始寫文章就發現女性讀者比較多,雖然明明寫得是從男性角度講述男性經驗。問老婆,她倒認為理所當然,原因是女性同理心強,抒發情感管道較通暢,清了心頭垃圾,就比較能接受新的事物。如果再追問為什麼,得到的就是:你不懂啦!。。。。我還真是不懂。
前陣子到大學演講,男女學生的反應沒什麼差異。我原以為他們和中年人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族群,可再仔細一想,其實只是社會歷練不同的同一群人。也就是說,現在口袋空空,但充滿夢想抱負的男同學們,恐怕不需要多久,就會真的窮的只剩下錢了。我不知道莎士比亞為什麼說女人是弱者,但我知道在面臨生活需要改變時,如果不能用更勇敢的心和更柔軟的身迎接挑戰,那麼,男人,你的名字才是弱者!
演講的主題是退休,在介紹主講人時,會長提到這是許多人有興趣的話題。果然,開始後,聽眾的表情和肢體語言顯示了大家的專注。有趣的事情在演講大約進行到一半的時候發生了,有幾位男士原本高高昂起的頭漸漸下垂,輕鬆的坐姿變得僵硬,另外幾位原本帶著微笑的臉慢慢轉為嚴肅,還有一位突然站起身來往外走,直到演講結束都沒有再回來。。。。但同時間,女士們似乎顯得越來越投入,點頭點的更加頻繁,臉上笑容更加燦爛。
不敢說這全在預期之中,但我一點都不驚訝,因為不是第一次碰上類似狀況。記得第一次時著實讓我困惑了好一陣,後來經過和許多人交談才理解釋懷。說穿了,造成這麼大性別差異的原因其實很簡單 – 壓力!
男士們是從我開始談到快樂生活除了穩定經濟基礎外,還需要好的生活習慣以保持身體健康,和家人朋友相處以得到感情慰藉,以及從事興趣愛好以實現自我的時候開始變臉的。其實這道理人人都懂,但對於上有老下有小,還要背負社會期待的中年男人來說,要面面俱到實在很難。這就是壓力的來源,明知該做的卻因為外界限制而做不到,自然沮喪焦躁。。。。但我還有另外一個理論:如果限制不是來自外界,而是自己時,冥冥中內心深處的沮喪焦躁才是更大的壓力來源。
什麼意思?看看眼前事業有成的男士們,穿著風光體面,但很少臉上是充滿血色,容光煥發的。我不知道他們生活內容細節,但想必平時工作繁忙,到了周末還來開會,坐在冷氣間中大嚼兩頓精美自助餐,合理推斷大部分人都沒什麼時間運動。看著它們之間的互動方式,完全符合高階人士禮儀規范,雖然也有輕鬆玩笑的時候,但休想從中得到些什麼真實的情感交流。從他們談論自己的休閑活動中,大致可以推斷老天賦予他們各自不同的興趣愛好,恐怕在很久以前就已經不約而同的被卡拉OK和高爾夫所取代了!
難道這些全都無法改變嗎?未必,但要付出代價!每個人擁有的時間精力固定,這邊用的多,那邊就得少用。中年男人要加強健康,情感,精神,自我實現等方面的追求,就需要犧牲部分其他包括對錢財,地位和面子的追求。的確有些人擁有的太少所以犧牲不起,但對許多事業已有一定基礎的中年人士來說,需要做的就是放下一些,妥協一點,嘗試往平衡生活的方向努力。改變的確令人害怕,但回報絕對物超所值。
憑良心說,和男性相比,中年婦女面對的生活壓力或許不同,但一點不小。她們明顯比較會應付,女性平均壽命較長(7年!)就是證明,另一個證明是中年男性的自殺率是所有人群中最高的。從我開始寫文章就發現女性讀者比較多,雖然明明寫得是從男性角度講述男性經驗。問老婆,她倒認為理所當然,原因是女性同理心強,抒發情感管道較通暢,清了心頭垃圾,就比較能接受新的事物。如果再追問為什麼,得到的就是:你不懂啦!。。。。我還真是不懂。
前陣子到大學演講,男女學生的反應沒什麼差異。我原以為他們和中年人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族群,可再仔細一想,其實只是社會歷練不同的同一群人。也就是說,現在口袋空空,但充滿夢想抱負的男同學們,恐怕不需要多久,就會真的窮的只剩下錢了。我不知道莎士比亞為什麼說女人是弱者,但我知道在面臨生活需要改變時,如果不能用更勇敢的心和更柔軟的身迎接挑戰,那麼,男人,你的名字才是弱者!
2011年6月13日 星期一
吉他與我
剛退休時心中有一個念頭,希望能重拾起學校畢業後就不曾再摸過的吉他。老婆知道我的心願,送我一把新吉它做退休禮物。那是個塗著漂亮藍漆討人喜歡的傢伙,接下來一段時間我試著把以前熟悉的音符和弦重新彈出來,結果搞得手指痛個半死還是不得要領。其實我本來就是個半吊子,從沒像樣學過,加上太久沒彈,如此結局純屬正常。
終於有一天下定決心去外面找個老師。那時住北京,家附近找到的家教老師很年輕,他看到我時似乎有點驚訝,當時我沒多在意,可接下來一共只去了兩次就停了,原因是我嫌那老師講話老是吞吞吐吐說不清楚。後來經常路過才注意到哪兒進出學琴的全是小孩或青少年,猜想八成是見到我這個模樣兇惡的大叔讓他不知該如何應付。
那個漂亮的藍傢伙從此被晾在一旁,久久才拿出來撥弄兩下。但那次失敗的嘗試並沒有讓我就此打退堂鼓,平時聽音樂不管是搖滾,爵士,藍調,還是古典,只要其中有錚錚琮琮的吉他聲出現,總能特別吸引我的注意。偶爾逛書店時會刻意找些相關書籍樂譜來看,雖然大部分內容對我來說太艱澀難懂,可心想先放著,說不定哪天一覺醒來就能大徹大悟。
去年搬到高雄,住家附近有好幾家專門教吉他的場所。鑑於上次經驗,我特別跑了一圈“面試”老師。這次課程維持了兩個月,學到一些新東西包括簡單的樂理。但我終究還是投降了,原因是刻板的教學方式讓我沒法產生足夠興趣繼續往前,老師的態度更讓我覺得我問的每一個問題都只有白痴才可能提出來。
接著又嘗試了網站教學,付了不少學費可仍沒有明顯突破。就在準備死心接受自己不是那塊料的時候,偶然透過鏈接上到一個名為JamPlay的外國網站,本沒抱什麽期望,稍加探索,不得了,是個寶庫來著!十多位各有專精的老師,由淺入深提供適合各種程度學員的課程。趕緊註冊繳費成為會員,兩三個月來,一頭栽進六弦世界,有時還必須強迫自己才不致花太多時間練琴而忽略其他事物。。。。嘿嘿!我漂亮的藍色朋友,看來咱倆的緣分現在才剛開始喲!
這整件事讓我學到一些東西。首先,開發個人志趣一定要堅持內心感受,通常喜愛的事物和天賦才能有很大重疊,因為外人看法或其它外在因素而輕言放棄,就像硬把自身一部分埋沒掉,害了自己也不會有人為你掉眼淚。
其次,把英文學好真的挺管用,以前只當英文是工作和旅行的工具,可JamPlay讓我體會到,熟練英文能帶領我們進入一個更遼闊的文化知識海洋,不只是吉他,相信幾乎所有的藝術科學各個領域,都是如此。土洋的教學態度差異也讓我有所感觸,JamPlay的老師們有的談笑風生,有的嚴謹少言,共同特點是完全從學生角度出發,活學活用。雖然上課看的是電腦屏幕,也能有如沐春風的感覺。
從在海峽兩岸上課的經驗中,我感覺華人世界的成人教育遠遠不足,似乎學習這事只專屬孩童和青少年。有時在公園見到小孩學滑輪,學游泳,或學各種不同才藝,家長們在旁呵護備至,我心中就在想,為什麽不一起學一起玩呢?成人世界消費主義盛行,許多人明知道簡樸過活有許多好處,可面對鋪天蓋地的廣告,親朋好友的攀比,就忍不住買了另一個名牌包或其他奢侈品。克服物慾症(或無聊症)單靠自我節制功用不大,最有效的解決方法是從學習和創造中獲得可長可久的充實感,以取代需要被別人尊敬認可的空虛感。
不斷學彈吉他要做什麽?我打算過幾個月參加高雄市街頭藝人的甄選考試,如果順利通過拿到證照的話,就可以在幾個指定地點“賣藝”,和別人分享音樂或結識同好,到時愛河邊上可能就會偶爾見到一個模樣兇惡的怪叔叔自彈自唱。如果甄試沒過也沒關係,下次再來咯。我心知肚明憑我的天賦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彈得多好,但重點是,學習帶給我筆墨難以形容的喜悅誰也拿不走,我和我的藍色好友必將長相左右。
終於有一天下定決心去外面找個老師。那時住北京,家附近找到的家教老師很年輕,他看到我時似乎有點驚訝,當時我沒多在意,可接下來一共只去了兩次就停了,原因是我嫌那老師講話老是吞吞吐吐說不清楚。後來經常路過才注意到哪兒進出學琴的全是小孩或青少年,猜想八成是見到我這個模樣兇惡的大叔讓他不知該如何應付。
那個漂亮的藍傢伙從此被晾在一旁,久久才拿出來撥弄兩下。但那次失敗的嘗試並沒有讓我就此打退堂鼓,平時聽音樂不管是搖滾,爵士,藍調,還是古典,只要其中有錚錚琮琮的吉他聲出現,總能特別吸引我的注意。偶爾逛書店時會刻意找些相關書籍樂譜來看,雖然大部分內容對我來說太艱澀難懂,可心想先放著,說不定哪天一覺醒來就能大徹大悟。
去年搬到高雄,住家附近有好幾家專門教吉他的場所。鑑於上次經驗,我特別跑了一圈“面試”老師。這次課程維持了兩個月,學到一些新東西包括簡單的樂理。但我終究還是投降了,原因是刻板的教學方式讓我沒法產生足夠興趣繼續往前,老師的態度更讓我覺得我問的每一個問題都只有白痴才可能提出來。
接著又嘗試了網站教學,付了不少學費可仍沒有明顯突破。就在準備死心接受自己不是那塊料的時候,偶然透過鏈接上到一個名為JamPlay的外國網站,本沒抱什麽期望,稍加探索,不得了,是個寶庫來著!十多位各有專精的老師,由淺入深提供適合各種程度學員的課程。趕緊註冊繳費成為會員,兩三個月來,一頭栽進六弦世界,有時還必須強迫自己才不致花太多時間練琴而忽略其他事物。。。。嘿嘿!我漂亮的藍色朋友,看來咱倆的緣分現在才剛開始喲!
這整件事讓我學到一些東西。首先,開發個人志趣一定要堅持內心感受,通常喜愛的事物和天賦才能有很大重疊,因為外人看法或其它外在因素而輕言放棄,就像硬把自身一部分埋沒掉,害了自己也不會有人為你掉眼淚。
其次,把英文學好真的挺管用,以前只當英文是工作和旅行的工具,可JamPlay讓我體會到,熟練英文能帶領我們進入一個更遼闊的文化知識海洋,不只是吉他,相信幾乎所有的藝術科學各個領域,都是如此。土洋的教學態度差異也讓我有所感觸,JamPlay的老師們有的談笑風生,有的嚴謹少言,共同特點是完全從學生角度出發,活學活用。雖然上課看的是電腦屏幕,也能有如沐春風的感覺。
從在海峽兩岸上課的經驗中,我感覺華人世界的成人教育遠遠不足,似乎學習這事只專屬孩童和青少年。有時在公園見到小孩學滑輪,學游泳,或學各種不同才藝,家長們在旁呵護備至,我心中就在想,為什麽不一起學一起玩呢?成人世界消費主義盛行,許多人明知道簡樸過活有許多好處,可面對鋪天蓋地的廣告,親朋好友的攀比,就忍不住買了另一個名牌包或其他奢侈品。克服物慾症(或無聊症)單靠自我節制功用不大,最有效的解決方法是從學習和創造中獲得可長可久的充實感,以取代需要被別人尊敬認可的空虛感。
不斷學彈吉他要做什麽?我打算過幾個月參加高雄市街頭藝人的甄選考試,如果順利通過拿到證照的話,就可以在幾個指定地點“賣藝”,和別人分享音樂或結識同好,到時愛河邊上可能就會偶爾見到一個模樣兇惡的怪叔叔自彈自唱。如果甄試沒過也沒關係,下次再來咯。我心知肚明憑我的天賦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彈得多好,但重點是,學習帶給我筆墨難以形容的喜悅誰也拿不走,我和我的藍色好友必將長相左右。
2011年5月29日 星期日
職場甘苦談
到中山大學對即將畢業的學生們演講,內容涵蓋企業用人標準,甄選方法和大陸工作環境等。同學們聽的專心,發言也踴躍,提問討論欲罷不能。這有點超出我的預期,原以為臺灣學生雖有想法,但通常不愿意在公開場合與人分享,但當天學生們言論的廣度和深度讓我印象深刻。看著一張張年輕投入的臉龐,有那麼一瞬間,思緒飄回到剛踏入社會時的自己,如此近似。。。。只是很難想象那已是將近三十年前的事情了!
時代究竟不同,和眼前學生相比,當年我對找工作這事沒有投入太多心力。這有可能是因為現在職場競爭更加激烈,但我更樂意相信是因為現在年輕人較懂得規劃自己的人生道路。無論如何,我誤打誤撞的結果,是做了22年的白領上班族,當然也累積了好幾卡車的職場酸甜苦辣。雖然只是個人經驗,難免流於片面,而且有些東西學生們恐怕還無法真切感受,但換個角度看:現在的我或許算不上是老大徒傷悲,但要是當年有人在關鍵時刻提點幾句,情況或許大不同。於是決定還是把感受濃縮成兩張幻燈片和同學分享,誰知道,說不定某個年輕的靈魂因此而被拯救。。。。或被陷害?
首先,我認為工作有它的必要性,原因是有薪水可領,用來養家活口和提供安全庇蔭。這話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是句廢話,但對於含著銀湯匙出生,中樂透或已工作一段時間,累積一定財富的人來說,除非工作能夠提供其他某些有價值的東西,否則何必浪費寶貴生命?但現實情況是:在社會混久了,很容易身不由己的把追求功利最大化視作理所當然。即使年輕時曾有過某些理想抱負,至此也因為長期忽視而漸漸成為不切實際的夢想。對眾多正在攀爬職場階梯的兄弟姐妹們來說,什麼是金錢地位以外有價值的東西?很簡單,就是更多的金錢地位!這或許是工作的最大陷阱,錢是個好東西,但隨波逐流的價值觀很快就能腐蝕掉一個原本能夠真正發光發熱的生命。
工作的第二個利多是提供和他人合作的機會。人是群體動物,職場帶給我們歸屬感。和團隊中擁有各種特色才華的同事們同甘共苦,碰撞學習,克服挑戰過程中所產生的滿足感,多少金錢都買不來。帶領一個團隊更是能夠磨練一個人的責任心和領導能力。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職場也是一個人際關係極其複雜的地方,各種利益沖突糾葛,同事之間產生一時的革命情感不難,建立質樸長久的友誼不容易。職場更是一個容易發生冷暴力的場所,幾乎所有人都難以倖免,一旦發生,受暴者或施暴者的心理健康都會受到損害。總之,上班久了,認識的人必定越來越多,但不表示內心就會因此越來越充實滿足。
為了克服工作挑戰,必須學習新的知識技能,學習帶來成長,成長令我們自我感覺良好。隨著技能和經驗累積,工作成效必定提高,為此帶來的不管是升遷加薪,或只是來自長官同儕的一個嘉許眼光,都能讓我們飄飄然享受成就感的喜悅。但如果負責的任務不能發揮所長,甚至需要自曝其短,或是經常處在失敗沮喪之中,那工作也可以成為一場超級大噩夢。關鍵是,無論職場管理如何人性化,終究得靠固定的制度運轉,但人不是同一個模子下的產品,各有各的特長短板,如果工作恰好完全符合自身志趣能力,又有利於他人,那每天必能早早從床上跳起迫不及待投入工作。可現實世界有多少人有這個福氣?更普遍的現象是:工作中無趣艱澀的部分造成生活不同程度的折磨。
工作帶來的成長學習讓我們有機會更清楚認識自己的潛能,或是把屬於自身的特點長才發揮到極致。因此而帶來的名譽獎賞和成就感還在其次,實現自我的過程中所產生精神上的陶冶陶醉遠比物質享受更加可長可久。但生活中除了工作外還有對家庭,健康,藝術,宗教,政治等等的需求,現今社會賦予工作的正當性高過一切:一個人因為超時工作無法陪伴家人,被認為是責任心和愛家顧家的表現;另一個人因為工作過度造成身體衰弱傷害被推舉為勞動楷模。。。。這種扭曲的工作價值觀能讓工作狂們獲得一時的掌聲,可是對能產生內心平靜喜悅的自我實現並沒有任何幫助。
小結一下,工作可以讓人們滿足全部的馬斯洛需求層次要求:溫飽,安全,歸屬感,友誼,自尊,尊敬,以至最終的自我實現,絕對是個好東西。可它也處處充滿著陷阱,稍不留意,很容易成為生活中煩惱悲傷的主要來源。重點是要清楚認知自身的特點,需要和非必需,以及所處的時空環境。這話說來容易,做起來其實也不難,難就難在一片吵雜聲中,如何保持一顆清明的腦袋和自我反省的習慣。提到工作,太多人說自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可真的是這樣嗎?再更用力想想,有沒有可能有些限制是自己加給自己的,而事實上選擇的空間比想像的要大得多?
講堂上一位同學問我在他這個年齡時如何規劃職業生涯?我帶著些許慚愧回答他:沒有規劃!回頭想想那段職場歲月,必須說我的運氣真的很好,順利遠多於挫折,也造就現在無拘無束的生活。但是,雖然不後悔,卻多少有點遺憾,因為如果能夠重來一次,我會挑選一條很不相同的道路。。。。那你呢?不管即將進入或正在職場打拼,人一天只能吃三頓飯,一生只能活幾十寒暑,別讓本該由你創造的精彩被沒有必要的平淡和庸俗所取代了!
時代究竟不同,和眼前學生相比,當年我對找工作這事沒有投入太多心力。這有可能是因為現在職場競爭更加激烈,但我更樂意相信是因為現在年輕人較懂得規劃自己的人生道路。無論如何,我誤打誤撞的結果,是做了22年的白領上班族,當然也累積了好幾卡車的職場酸甜苦辣。雖然只是個人經驗,難免流於片面,而且有些東西學生們恐怕還無法真切感受,但換個角度看:現在的我或許算不上是老大徒傷悲,但要是當年有人在關鍵時刻提點幾句,情況或許大不同。於是決定還是把感受濃縮成兩張幻燈片和同學分享,誰知道,說不定某個年輕的靈魂因此而被拯救。。。。或被陷害?
首先,我認為工作有它的必要性,原因是有薪水可領,用來養家活口和提供安全庇蔭。這話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是句廢話,但對於含著銀湯匙出生,中樂透或已工作一段時間,累積一定財富的人來說,除非工作能夠提供其他某些有價值的東西,否則何必浪費寶貴生命?但現實情況是:在社會混久了,很容易身不由己的把追求功利最大化視作理所當然。即使年輕時曾有過某些理想抱負,至此也因為長期忽視而漸漸成為不切實際的夢想。對眾多正在攀爬職場階梯的兄弟姐妹們來說,什麼是金錢地位以外有價值的東西?很簡單,就是更多的金錢地位!這或許是工作的最大陷阱,錢是個好東西,但隨波逐流的價值觀很快就能腐蝕掉一個原本能夠真正發光發熱的生命。
工作的第二個利多是提供和他人合作的機會。人是群體動物,職場帶給我們歸屬感。和團隊中擁有各種特色才華的同事們同甘共苦,碰撞學習,克服挑戰過程中所產生的滿足感,多少金錢都買不來。帶領一個團隊更是能夠磨練一個人的責任心和領導能力。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職場也是一個人際關係極其複雜的地方,各種利益沖突糾葛,同事之間產生一時的革命情感不難,建立質樸長久的友誼不容易。職場更是一個容易發生冷暴力的場所,幾乎所有人都難以倖免,一旦發生,受暴者或施暴者的心理健康都會受到損害。總之,上班久了,認識的人必定越來越多,但不表示內心就會因此越來越充實滿足。
為了克服工作挑戰,必須學習新的知識技能,學習帶來成長,成長令我們自我感覺良好。隨著技能和經驗累積,工作成效必定提高,為此帶來的不管是升遷加薪,或只是來自長官同儕的一個嘉許眼光,都能讓我們飄飄然享受成就感的喜悅。但如果負責的任務不能發揮所長,甚至需要自曝其短,或是經常處在失敗沮喪之中,那工作也可以成為一場超級大噩夢。關鍵是,無論職場管理如何人性化,終究得靠固定的制度運轉,但人不是同一個模子下的產品,各有各的特長短板,如果工作恰好完全符合自身志趣能力,又有利於他人,那每天必能早早從床上跳起迫不及待投入工作。可現實世界有多少人有這個福氣?更普遍的現象是:工作中無趣艱澀的部分造成生活不同程度的折磨。
工作帶來的成長學習讓我們有機會更清楚認識自己的潛能,或是把屬於自身的特點長才發揮到極致。因此而帶來的名譽獎賞和成就感還在其次,實現自我的過程中所產生精神上的陶冶陶醉遠比物質享受更加可長可久。但生活中除了工作外還有對家庭,健康,藝術,宗教,政治等等的需求,現今社會賦予工作的正當性高過一切:一個人因為超時工作無法陪伴家人,被認為是責任心和愛家顧家的表現;另一個人因為工作過度造成身體衰弱傷害被推舉為勞動楷模。。。。這種扭曲的工作價值觀能讓工作狂們獲得一時的掌聲,可是對能產生內心平靜喜悅的自我實現並沒有任何幫助。
小結一下,工作可以讓人們滿足全部的馬斯洛需求層次要求:溫飽,安全,歸屬感,友誼,自尊,尊敬,以至最終的自我實現,絕對是個好東西。可它也處處充滿著陷阱,稍不留意,很容易成為生活中煩惱悲傷的主要來源。重點是要清楚認知自身的特點,需要和非必需,以及所處的時空環境。這話說來容易,做起來其實也不難,難就難在一片吵雜聲中,如何保持一顆清明的腦袋和自我反省的習慣。提到工作,太多人說自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可真的是這樣嗎?再更用力想想,有沒有可能有些限制是自己加給自己的,而事實上選擇的空間比想像的要大得多?
講堂上一位同學問我在他這個年齡時如何規劃職業生涯?我帶著些許慚愧回答他:沒有規劃!回頭想想那段職場歲月,必須說我的運氣真的很好,順利遠多於挫折,也造就現在無拘無束的生活。但是,雖然不後悔,卻多少有點遺憾,因為如果能夠重來一次,我會挑選一條很不相同的道路。。。。那你呢?不管即將進入或正在職場打拼,人一天只能吃三頓飯,一生只能活幾十寒暑,別讓本該由你創造的精彩被沒有必要的平淡和庸俗所取代了!
2011年5月21日 星期六
海峽兩岸觀察比較 – 國家認同篇
衛生署長代表臺灣參加國際衛生會議,臺灣內部爲了使用的國家名稱吵成一鍋粥。在野的綠方指責執政的藍方喪權辱國,藍方反嗆綠方以前自我矮化的更厲害。有關會議的新聞連續幾天是媒體報道焦點,但却沒有任何一則報道和會議內容有關。就和以前一樣,焦點全在像是座位安排,跟外國大人物寒暄合照,以及誰比誰更丟臺灣的臉這些事情上。說媒體不專業也沒用,它們只是反映民衆(消費者)想聽想看的東西而已。
兩岸之間最敏感的話題就是政治,尤其是國家體制(誰該歸誰管)。以前住北京的時候,喜歡和當地人就這話題抬杠,幾乎所有我認識的大陸人,無論對臺灣看法如何,都認爲兩岸統一是唯一選項,理由很多,有些理由也很好,可似乎都算不上“充分而必然”,如果再深究下去,搞不好就得傷感情。臺灣內部對這問題看法分歧較大,但其實也大不到哪去,除了少數急獨和更少的急統外,大部分人都偏向保持獨立自主的現狀走著瞧。可反正藍綠間永遠對立,尤其像這種牽扯到複雜的歷史情仇,國際現狀和族群矛盾的事,當然得要好好大吵一架。
假設今天有某位好事者對臺灣的國際定位做一個全球性的意見調查,結果不難猜想:有兩千三百萬人認爲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有十三億人認爲不是,剩下的五十多億人沒意見或者根本不知道問題是什麽。現實情况就是這樣,如果大陸人不知道,情有可原,因爲資訊不開放。但在資訊泛濫的臺灣,仍然沒有人願意把事情說清楚。這情形有點像幾隻老鼠共同决定在猫的脖子上套個鈴鐺,却沒有人敢去套。碰到事情,與其自討沒趣跟老百姓(選民)解釋,更好的辦法是擺出受害者的姿態,在五十步和百步之間和另一隻老鼠斤斤計較。老百姓反正對八卦以外的國際事務徹底冷感,看看熱鬧,駡駡對手,明天太陽照常升起。
假設今天有另一個好事者對世界各國人民愛國的程度做一個全球性的意見調查,結果也不難猜想:兩岸的華人必定名列前茅。在外商公司工作二十多年,有幸和來自全世界的人們共事,公餘大夥喜歡閑聊各民族特色,政治也是一個很受歡迎的話題。我發現越是開放多元的國家,人民就越不把是否愛國當回事。拿我比較熟悉的澳洲和美國爲例,社會上有許多和政治相關的話題,有些很尖銳,但很少有關愛不愛國的討論。人們可以指責政府官員工作不力,私生活不檢點,甚至貪污腐敗,但說別人不愛國是對自己很危險的指控,因爲很容易被認定是在搞族群對立而反被唾弃。
華人世界大不同,不管內心真實想法如何,嘴巴上一定要愛國,最好還能愛的死去活來,才能成爲衆人稱贊的對象。這事顯然跟言論自由關係不大,臺灣言論够自由了吧,可成天還是有人質疑別人國家認同的立場,或是隨時準備和對方就愛國的程度拼個你死我活。社會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集體思想”(Group Think),說的是個人在團體壓力下做出缺乏理性或道德的行爲,以求得認同。華人世界中的愛國就是個標準的例子。不是說愛國不理性或不道德,而是說人應該有權利誠實表達內心想法而不受到懲罰。希望自己所屬的群體好是人之常情,可憑什麽人們就該對一個虛無飄渺的國家隨時隨地付出毫無條件的愛?
專家說團體組成分子的背景越接近,集體思想發生的可能性就越高,這是海峽兩岸在國際愛國比賽中能獲得好成績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恐怕還得說到教育,長久以來無論是家庭或學校都只教導人們如何尋找標準答案,而不鼓勵獨立思考,久而久之就養成忽視內心感受,依賴別人爲自己思考的習慣。談到政治,海峽兩岸有一個共同現象,少數人激進活躍,多數人冷漠排斥。不奇怪,本來就不被鼓勵思考這方面的問題,有點想法又不能暢所欲言,乾脆躲遠點算了。
兩岸的政治問題是個難解的結,臺灣的藍綠對峙也是個難解的結,難解的根本原因早在一百年前就被一個叫史密斯的傳教士寫在“中國人的性格”這本書中:保全面子,相互猜疑,輕視外族,缺乏公德,缺乏誠信。吊詭的是,要解决國家認同的問題說難很難,說容易也很容易,只要有一天當人們不再把愛不愛國當成一回事的時候,國家認同的問題反倒能够自然迎刃而解。
兩岸之間最敏感的話題就是政治,尤其是國家體制(誰該歸誰管)。以前住北京的時候,喜歡和當地人就這話題抬杠,幾乎所有我認識的大陸人,無論對臺灣看法如何,都認爲兩岸統一是唯一選項,理由很多,有些理由也很好,可似乎都算不上“充分而必然”,如果再深究下去,搞不好就得傷感情。臺灣內部對這問題看法分歧較大,但其實也大不到哪去,除了少數急獨和更少的急統外,大部分人都偏向保持獨立自主的現狀走著瞧。可反正藍綠間永遠對立,尤其像這種牽扯到複雜的歷史情仇,國際現狀和族群矛盾的事,當然得要好好大吵一架。
假設今天有某位好事者對臺灣的國際定位做一個全球性的意見調查,結果不難猜想:有兩千三百萬人認爲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有十三億人認爲不是,剩下的五十多億人沒意見或者根本不知道問題是什麽。現實情况就是這樣,如果大陸人不知道,情有可原,因爲資訊不開放。但在資訊泛濫的臺灣,仍然沒有人願意把事情說清楚。這情形有點像幾隻老鼠共同决定在猫的脖子上套個鈴鐺,却沒有人敢去套。碰到事情,與其自討沒趣跟老百姓(選民)解釋,更好的辦法是擺出受害者的姿態,在五十步和百步之間和另一隻老鼠斤斤計較。老百姓反正對八卦以外的國際事務徹底冷感,看看熱鬧,駡駡對手,明天太陽照常升起。
假設今天有另一個好事者對世界各國人民愛國的程度做一個全球性的意見調查,結果也不難猜想:兩岸的華人必定名列前茅。在外商公司工作二十多年,有幸和來自全世界的人們共事,公餘大夥喜歡閑聊各民族特色,政治也是一個很受歡迎的話題。我發現越是開放多元的國家,人民就越不把是否愛國當回事。拿我比較熟悉的澳洲和美國爲例,社會上有許多和政治相關的話題,有些很尖銳,但很少有關愛不愛國的討論。人們可以指責政府官員工作不力,私生活不檢點,甚至貪污腐敗,但說別人不愛國是對自己很危險的指控,因爲很容易被認定是在搞族群對立而反被唾弃。
華人世界大不同,不管內心真實想法如何,嘴巴上一定要愛國,最好還能愛的死去活來,才能成爲衆人稱贊的對象。這事顯然跟言論自由關係不大,臺灣言論够自由了吧,可成天還是有人質疑別人國家認同的立場,或是隨時準備和對方就愛國的程度拼個你死我活。社會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集體思想”(Group Think),說的是個人在團體壓力下做出缺乏理性或道德的行爲,以求得認同。華人世界中的愛國就是個標準的例子。不是說愛國不理性或不道德,而是說人應該有權利誠實表達內心想法而不受到懲罰。希望自己所屬的群體好是人之常情,可憑什麽人們就該對一個虛無飄渺的國家隨時隨地付出毫無條件的愛?
專家說團體組成分子的背景越接近,集體思想發生的可能性就越高,這是海峽兩岸在國際愛國比賽中能獲得好成績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恐怕還得說到教育,長久以來無論是家庭或學校都只教導人們如何尋找標準答案,而不鼓勵獨立思考,久而久之就養成忽視內心感受,依賴別人爲自己思考的習慣。談到政治,海峽兩岸有一個共同現象,少數人激進活躍,多數人冷漠排斥。不奇怪,本來就不被鼓勵思考這方面的問題,有點想法又不能暢所欲言,乾脆躲遠點算了。
兩岸的政治問題是個難解的結,臺灣的藍綠對峙也是個難解的結,難解的根本原因早在一百年前就被一個叫史密斯的傳教士寫在“中國人的性格”這本書中:保全面子,相互猜疑,輕視外族,缺乏公德,缺乏誠信。吊詭的是,要解决國家認同的問題說難很難,說容易也很容易,只要有一天當人們不再把愛不愛國當成一回事的時候,國家認同的問題反倒能够自然迎刃而解。
2011年5月5日 星期四
Make A Difference - 退休五年志
一轉眼,退休五年了!前幾天看電影有句臺詞:”賠掉金錢可以再賺,流逝的時間永遠回不來”。挺陳腔濫調的一句話,稍加思索只差沒被嚇出一身冷汗。五年前,跟著感覺走,選擇了一條和同齡人很不同的非典型人生道路,日子就這麼一天天過著,其間有興奮得意,也有猶豫彷徨,可隨著時光快速流逝,所謂的非典究竟也非不到哪去,新鮮感褪去,生活無論退休與否,終究還得回答最本質的問題 - 人活著到底圖些什麽?
五年來結識的人不少,但除了常相左右的老婆外,能夠分享類似經歷和心路歷程的人少之又少。古人說:海畔有逐臭之夫,現代社會多元多樣,卻難得碰上同好,如果不是交遊不夠廣闊,那就必定是個性古怪到了某種境界。也曾經有人說贊同我的想法,更多人說羡慕我的生活,但因為種種原因,自己無法做到。一開始還挺好奇,想瞭解困難在哪,後來發現大都不過客套之詞,或發發牢騷而已。畢竟,高喊幾聲“老子(娘)受夠了!”清爽有勁,可要想咬著子彈走自己的路,還是要承擔相當風險的。
改變當然有風險,可話說回來,現今社會,受過良好教育,有不差工作能力的人,要把自己搞到吃不飽,穿不暖的境界,還真不是件太容易的事。多數人跳不開的依然是主流的成功價值觀,也因此總是生活在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境地。往好處說,生活永遠都有值得奮鬥改善的餘地,換個角度看,生活品質在哪裡?即使看得夠開,不被名利牽著鼻子走,敢於與眾不同,以至忍受異樣眼光,是另一個挑戰。。。。當然,人各有志,價值觀這東西既沒有高低對錯,說這些和是否該早點退休也沒什麽關係,只是早退休讓我有閒工夫去瞎琢磨這些事情而已。
五年來過著遊手好閒的日子,也曾經有過某種程度的的負罪感,心想要是人人都選擇在四十好幾退休大吉,那麼這國家社會該成了什麽模樣?退幾步看,或許問題也沒那麼嚴重,試想像這五年我持續以前工作狀態,每天裝扮得人模人樣,貌似精明幹練,把大把時間花在辦公室和出差旅途上,收發永遠收發不完的email,參加永遠參加不完的會議,難道這就能對國家社會(甚至企業)貢獻更大一點嗎?別的不說,起碼現在生活方式簡單環保,帶給別人的困擾負擔相對較小,雖然少繳點稅金,但身強體健,佔用的公共資源也不多,短時間內,應該還不至於成為任何人的負擔。
往更積極正面的方向看,不管叫它知足灑脫還是好逸惡勞,這樣的選擇也該算是為功利當道的社會增加了那麼一點點的多元性,從而證明有些長久以來被人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不見得總是那麼符合人性。這事我曾受前人啟發,如今起而效法,把過程中所思所見老老實實記錄下來,既是跟自己對話,也透過文字和別人分享,私心妄想因此能夠造成一些影響。至於這些影響是拯救靈魂,還是陷人於水深火熱,我當然希望是前者,但重點,套句英文叫做Make A Difference。。。。這句常被企業拿來當口號的話,對我而言,似乎也挺適當總結了人活在世應該努力追求的目標。
活了半輩子,大部分時間都在擔憂缺金少銀,疾病纏身,天災人禍。五年來慢慢領悟到一件事,或許人真的該煩惱的是預言中的世界末日始終未能到來,而隨著安全醫藥和經濟發展日新月異,一不注意活到一百歲,這時才忽然發現,這一生除了不斷擔憂和解決日常生活瑣事之外,其他一事無成。五年前離開職場,重新學習如何過日子,未曾預期到的驚喜是得以脫下面具,重新學習認識久違了的自己,如今回看,既慶幸更是僥倖。往前看,時間何其珍貴,在終於成為別人的負擔之前,必須抓緊每一天儘量多看這個世界,儘量發展自身創造能力,儘量與人分享學習,儘量。。。。Make A Difference!
五年來結識的人不少,但除了常相左右的老婆外,能夠分享類似經歷和心路歷程的人少之又少。古人說:海畔有逐臭之夫,現代社會多元多樣,卻難得碰上同好,如果不是交遊不夠廣闊,那就必定是個性古怪到了某種境界。也曾經有人說贊同我的想法,更多人說羡慕我的生活,但因為種種原因,自己無法做到。一開始還挺好奇,想瞭解困難在哪,後來發現大都不過客套之詞,或發發牢騷而已。畢竟,高喊幾聲“老子(娘)受夠了!”清爽有勁,可要想咬著子彈走自己的路,還是要承擔相當風險的。
改變當然有風險,可話說回來,現今社會,受過良好教育,有不差工作能力的人,要把自己搞到吃不飽,穿不暖的境界,還真不是件太容易的事。多數人跳不開的依然是主流的成功價值觀,也因此總是生活在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境地。往好處說,生活永遠都有值得奮鬥改善的餘地,換個角度看,生活品質在哪裡?即使看得夠開,不被名利牽著鼻子走,敢於與眾不同,以至忍受異樣眼光,是另一個挑戰。。。。當然,人各有志,價值觀這東西既沒有高低對錯,說這些和是否該早點退休也沒什麽關係,只是早退休讓我有閒工夫去瞎琢磨這些事情而已。
五年來過著遊手好閒的日子,也曾經有過某種程度的的負罪感,心想要是人人都選擇在四十好幾退休大吉,那麼這國家社會該成了什麽模樣?退幾步看,或許問題也沒那麼嚴重,試想像這五年我持續以前工作狀態,每天裝扮得人模人樣,貌似精明幹練,把大把時間花在辦公室和出差旅途上,收發永遠收發不完的email,參加永遠參加不完的會議,難道這就能對國家社會(甚至企業)貢獻更大一點嗎?別的不說,起碼現在生活方式簡單環保,帶給別人的困擾負擔相對較小,雖然少繳點稅金,但身強體健,佔用的公共資源也不多,短時間內,應該還不至於成為任何人的負擔。
往更積極正面的方向看,不管叫它知足灑脫還是好逸惡勞,這樣的選擇也該算是為功利當道的社會增加了那麼一點點的多元性,從而證明有些長久以來被人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不見得總是那麼符合人性。這事我曾受前人啟發,如今起而效法,把過程中所思所見老老實實記錄下來,既是跟自己對話,也透過文字和別人分享,私心妄想因此能夠造成一些影響。至於這些影響是拯救靈魂,還是陷人於水深火熱,我當然希望是前者,但重點,套句英文叫做Make A Difference。。。。這句常被企業拿來當口號的話,對我而言,似乎也挺適當總結了人活在世應該努力追求的目標。
活了半輩子,大部分時間都在擔憂缺金少銀,疾病纏身,天災人禍。五年來慢慢領悟到一件事,或許人真的該煩惱的是預言中的世界末日始終未能到來,而隨著安全醫藥和經濟發展日新月異,一不注意活到一百歲,這時才忽然發現,這一生除了不斷擔憂和解決日常生活瑣事之外,其他一事無成。五年前離開職場,重新學習如何過日子,未曾預期到的驚喜是得以脫下面具,重新學習認識久違了的自己,如今回看,既慶幸更是僥倖。往前看,時間何其珍貴,在終於成為別人的負擔之前,必須抓緊每一天儘量多看這個世界,儘量發展自身創造能力,儘量與人分享學習,儘量。。。。Make A Difference!
2011年4月21日 星期四
詞不達意
回臺大半年,對有臺灣特色的電視新聞漸漸見怪不怪。要是偶爾見到一位裝扮得比較像是良家婦女的女主播(或是比較不像良家婦女的男主播),聽到幾則無關吃喝玩樂,又不特偏藍綠的新聞報導,心中往往充滿感恩,如果一不小心又聽到一兩則非關奇人奇事的國際新聞,頓時感覺生活幸福充實。
新聞內容是一回事,唸新聞稿是另一回。我原來認為把話說清楚是新聞主播的基本條件,後來發現那只是一種過時的落伍思想。現在早已不流行字正腔圓,更重要的是甜美的鼻音(大舌頭更好),再加上點像是“夸張”,“傻眼”類的流行用語才顯得親切有力。老祖宗早說過:詞,達而已矣,話講那麼清楚幹嘛?如果你看著或聽著不順眼,被說食古不化事小,被說不愛本土可就嚴重了。
即使抱持這樣的心態,前陣子不經意聽到一主播說:“精彩的表演,甚至連觀眾都叫好!“時,還是讓我腦中不由自主的產生一種怪怪的感受。當時沒想太多,碰巧晚上又聽到一次重復報導,再次生起的怪感覺讓我認真思考起原因。。。。什麼叫”甚至“連觀眾都叫好?如果不是觀眾叫好,那是誰叫好?這下子,甚至連我都明白那怪怪的感覺是從哪來的了!
從那次起,我開始較用心注意電視新聞的一些習慣用語。我發現,尤其是在報導社會新聞的時候,最常聽到的一個詞是:“沒有想到“。。。。沒有想到,歹徒居然搶劫銀行。。。。沒有想到,竟然發生車禍。。。。沒有想到,一不小心引起火災。。。。我一直以為像搶劫車禍火災這些事情,都是意外突發事件,而”意外“的意思就是”沒有想到“,聽到有人說沒有想到發生意外,讓我那跟不上時代的小腦袋再怎麼用力,還是轉不過來。
另外一個詞是“部分“:這個部分,如何如何,那個部分,如何如何。。。。把一件複雜的事情拆解成較容易理解的部分,是個好習慣,但是明明沒得拆卻硬拆的部分,和講多了變成一個口頭禪的部分,聽起來除了讓人哭笑不得的那個部分以外,沒什麼其他有道理的部分。還有一個“做了一個。。。動作”,譬如:選舉者做了一個投票的動作,謀殺犯做了一個殺人的動作。。。。我實在搞不清楚究竟做這麼一個動作,說這麼一句話,主播大人你到底想要表達些什麼呢?
類似這些詞不達意的習慣用語還有不少,一一舉出,恐怕有咬文嚼字之嫌。我只是在想,通常新聞主播的說話方式反映一個社會的語言標準,臺灣多年來國語文教育一向扎實,即使生活在大陸,說起中文和中國文化,比本地人毫不遜色。如果社會有共識要把原來標準改掉,雖然可惜,但不是不行,定一個新標準就好。怕的就是像現在,原來的語言因為種種原因不招人待見,又沒有新標準,結果就是國語不國語,方言不方言的一鍋粥。前兩天看報說打算讓小學提前到從一年級就開始學英文,這樣錯亂的語言邏輯,就算從三歲開始學英文,能學得好嗎?
所以,關于電視新聞這個部分,甚至一般大眾都習慣了現在的播報方式。沒有想到,因此也造成一些意想不到的誤會,為此,電視臺做了一個出面澄清的動作。。。。如果上面這段話你聽來通順自然,而且清楚理解它的信息的話,恭喜您,成功通過了這個社會主流溝通方式的聽力測驗。但也要提醒您,這個社會整體邏輯混亂,詞不達意的問題可能正在迅速惡化當中!
新聞內容是一回事,唸新聞稿是另一回。我原來認為把話說清楚是新聞主播的基本條件,後來發現那只是一種過時的落伍思想。現在早已不流行字正腔圓,更重要的是甜美的鼻音(大舌頭更好),再加上點像是“夸張”,“傻眼”類的流行用語才顯得親切有力。老祖宗早說過:詞,達而已矣,話講那麼清楚幹嘛?如果你看著或聽著不順眼,被說食古不化事小,被說不愛本土可就嚴重了。
即使抱持這樣的心態,前陣子不經意聽到一主播說:“精彩的表演,甚至連觀眾都叫好!“時,還是讓我腦中不由自主的產生一種怪怪的感受。當時沒想太多,碰巧晚上又聽到一次重復報導,再次生起的怪感覺讓我認真思考起原因。。。。什麼叫”甚至“連觀眾都叫好?如果不是觀眾叫好,那是誰叫好?這下子,甚至連我都明白那怪怪的感覺是從哪來的了!
從那次起,我開始較用心注意電視新聞的一些習慣用語。我發現,尤其是在報導社會新聞的時候,最常聽到的一個詞是:“沒有想到“。。。。沒有想到,歹徒居然搶劫銀行。。。。沒有想到,竟然發生車禍。。。。沒有想到,一不小心引起火災。。。。我一直以為像搶劫車禍火災這些事情,都是意外突發事件,而”意外“的意思就是”沒有想到“,聽到有人說沒有想到發生意外,讓我那跟不上時代的小腦袋再怎麼用力,還是轉不過來。
另外一個詞是“部分“:這個部分,如何如何,那個部分,如何如何。。。。把一件複雜的事情拆解成較容易理解的部分,是個好習慣,但是明明沒得拆卻硬拆的部分,和講多了變成一個口頭禪的部分,聽起來除了讓人哭笑不得的那個部分以外,沒什麼其他有道理的部分。還有一個“做了一個。。。動作”,譬如:選舉者做了一個投票的動作,謀殺犯做了一個殺人的動作。。。。我實在搞不清楚究竟做這麼一個動作,說這麼一句話,主播大人你到底想要表達些什麼呢?
類似這些詞不達意的習慣用語還有不少,一一舉出,恐怕有咬文嚼字之嫌。我只是在想,通常新聞主播的說話方式反映一個社會的語言標準,臺灣多年來國語文教育一向扎實,即使生活在大陸,說起中文和中國文化,比本地人毫不遜色。如果社會有共識要把原來標準改掉,雖然可惜,但不是不行,定一個新標準就好。怕的就是像現在,原來的語言因為種種原因不招人待見,又沒有新標準,結果就是國語不國語,方言不方言的一鍋粥。前兩天看報說打算讓小學提前到從一年級就開始學英文,這樣錯亂的語言邏輯,就算從三歲開始學英文,能學得好嗎?
所以,關于電視新聞這個部分,甚至一般大眾都習慣了現在的播報方式。沒有想到,因此也造成一些意想不到的誤會,為此,電視臺做了一個出面澄清的動作。。。。如果上面這段話你聽來通順自然,而且清楚理解它的信息的話,恭喜您,成功通過了這個社會主流溝通方式的聽力測驗。但也要提醒您,這個社會整體邏輯混亂,詞不達意的問題可能正在迅速惡化當中!
2011年4月10日 星期日
海灘的一天
住在南台灣的好處之一是天氣暖得早,北半球大多數人還穿厚外套的時候,這裡早早已經有人換上一身短打,加上距離台灣最棒的墾丁海灘不超過兩個鐘頭車程,不好好利用,辜負老天更對不起自己。本來打算上禮拜就去的,發現剛好撞上“春天吶喊”活動,雖然我對搖滾演唱會,尤其是比基尼辣妹很有興趣,可一想到萬頭鑽動的人群和車陣,決定還是不湊那個熱鬧,也免掉被懷疑是個毒蟲的可能性。前兩天看報知道春吶結束,留下的垃圾也終於清理完畢,趕緊打點行囊(一條毛巾加一本書,泳褲直接穿身上),趕在四月初墾丁還沒被盛夏人潮佔領前,出發大吉。
台灣是個海島,四周環海(surprise!),小時候住台北也曾到過幾個沙灘玩耍,但不知道為什麽,讓我喜歡上大海的似乎都是外國的景點。最開始是泰國的普吉,後來延伸到其他國家的海灘。回想起來,工作上班二十幾年,大概有將近一半的假期是在不同的海邊度過。甚至有一次在假期最後一天,衝動的買下澳洲的一戶觀海公寓,當時自己還住在租來的房子。幾年後為了買自住房才把海濱小屋賣了,到現在還懷念不已。
我一早出發,不出所料,到的時候整個墾丁南灣只有小貓兩三隻,正和我意。可即使如此,要在諾大片沙灘上找塊清靜的地方還是很不容易,原因之一是沙灘和海面基本被各種標示物分成兩半,一邊可以泡水曬太陽,另一邊是玩快艇沙灘車的游樂區。我對那種花鈔票請人把自己嚇個半死的活動興趣不高,於是當場被限制一半的行動自由。原因之二是泡水這邊有一個商店,賣的飲料比外面貴三四倍,附加服務是播放音量可以把鯊魚嚇退三公里的音樂,其實以那種音量來說,稱它是音樂實在有點誤導。我看沙灘人不多,問他們可不可以關小聲點,換來店員一個奇怪的表情,大致意思是:“有沒搞錯,這裡是海灘耶”!
尋尋覓覓一大圈,勉強在空蕩的沙灘上找到一個噪音較小的角落,脫掉上衣,抹上防曬,拿出書本,翹起二郎腿,心想待會太陽熱烈點時再去泡水。徐徐吹來的海風輕拂在身上,舒服透頂,我很快就進入到書本的世界。可還看不到幾頁,一陣突如其來的廣播聲響把我嚇了一跳,明明商店的音樂沒停啊,再仔細一聽,原來是後方馬路上宣傳車正在不斷重複廣播:“蘇xx將親自來到xx發表政見”。我的天啊!不是剛選舉完嗎?這簡直比“1984”裏的老大哥還厲害,即使在最偏遠的地方,最料想不到的時間,總有一個冷不防冒出來的聲音提醒著我們:小心,選舉就在你身邊!
宣傳車鬧了一陣後走了,不一會,沙灘上陸續來到幾撥年輕人。其中有幾個女生特別吸引我的注意,不是因為身材火辣或穿著清涼,剛好相反,她們有些戴著完全不能遮陽的小禮帽,有些穿著黑色的長褲襪,身上裹著一層層我叫不出名字的衣物和裝飾品。。。。這是去海灘玩水還是參加宴會呢?嗨,不關我的事,我也管不了,再看下去被人當成變態怪叔叔那才冤枉。重新把注意力拉回,又過一會,一陣高亢的尖叫聲讓我立馬丟掉手中書本,正準備衝向大海,幫忙搭救那位即將溺斃的姑娘,再定睛一看,沒人溺水,只是幾個人鬧著玩而已。接下來一段時間,此起彼落的尖叫聲成了另一種背景音樂,聽習慣也就不以為意,我只是在想:如果真有人溺水或被鯊魚咬了,他該發出什麽聲音才能吸引別人的注意?
畢竟是初春,氣候不很穩定。有時陽光熾烈,一陣烏雲飄過,又下起小雨,整個早上就在晴時多雲偶陣雨中度過。我無所謂,陽光好,小雨清涼也不賴,看著天空一陣黑一陣藍的變化很好玩,呼吸帶有大海味道的空氣更讓人陶醉。那些年輕人似乎不這麼覺得,待的時間都不長,其中有幾個跑去玩被遊艇拖著跑的遊戲,帶來一陣陣震耳欲聾引擎聲,事到如今,我反正早已對寧靜不抱任何期望,再吵也就那樣了。另外一撥人玩了一陣沙灘排球,把自己喉嚨喊啞後也走了。這些年輕人到海灘來做了許多事,唯一沒做的就是脫掉上衣,躺在沙灘上曬太陽。
突然間我知道為什麽我是在國外喜歡上大海了。台灣的海灘文化很獨特,很多人怕曬黑,加上以前交通不便,更衣淋浴設施髒亂,海灘並不特別吸引人,即使偶爾來到也只當是個狂歡的地方。習慣使然,海灘上就一定要有熱鬧的音響和遊樂設施,而且所謂的海景酒店大都根本不靠海,到那裡度假的人花在酒店裏的時間比在海灘上還多。外國海灘景像大不同,天氣好時人也很多,男女老少都有,一條條躺在沙灘上,除了偶爾傳出的嬉笑聲外,大部分時間聽到的只是海浪起伏和海鳥的叫聲。有人玩水,更多的人在沙灘上曬太陽,休息,散步,慢跑,看書,思考,發呆,或只是盡情接受大自然的洗禮。結束時用旁邊露天沖水蓮蓬頭沖掉身上沙子,套上件T恤,拍拍屁股走人。
我趕在交通繁忙前回到家裏,海灘的一天雖然經歷了各種噪音的攻擊,海水溫度也不夠暖到讓人盡情玩水,可還是挺令人回味。海就是海,不會因為人的行為而有所改變,它動起來驚濤駭浪,靜下來寧靜沉穩。生活在海島上的人如果不願意親近大海,或不懂得如何與海相處,挖掘它的無限魅力,是件很可惜的事情。為此,只要一逮到機會我還是會回去的。
台灣是個海島,四周環海(surprise!),小時候住台北也曾到過幾個沙灘玩耍,但不知道為什麽,讓我喜歡上大海的似乎都是外國的景點。最開始是泰國的普吉,後來延伸到其他國家的海灘。回想起來,工作上班二十幾年,大概有將近一半的假期是在不同的海邊度過。甚至有一次在假期最後一天,衝動的買下澳洲的一戶觀海公寓,當時自己還住在租來的房子。幾年後為了買自住房才把海濱小屋賣了,到現在還懷念不已。
我一早出發,不出所料,到的時候整個墾丁南灣只有小貓兩三隻,正和我意。可即使如此,要在諾大片沙灘上找塊清靜的地方還是很不容易,原因之一是沙灘和海面基本被各種標示物分成兩半,一邊可以泡水曬太陽,另一邊是玩快艇沙灘車的游樂區。我對那種花鈔票請人把自己嚇個半死的活動興趣不高,於是當場被限制一半的行動自由。原因之二是泡水這邊有一個商店,賣的飲料比外面貴三四倍,附加服務是播放音量可以把鯊魚嚇退三公里的音樂,其實以那種音量來說,稱它是音樂實在有點誤導。我看沙灘人不多,問他們可不可以關小聲點,換來店員一個奇怪的表情,大致意思是:“有沒搞錯,這裡是海灘耶”!
尋尋覓覓一大圈,勉強在空蕩的沙灘上找到一個噪音較小的角落,脫掉上衣,抹上防曬,拿出書本,翹起二郎腿,心想待會太陽熱烈點時再去泡水。徐徐吹來的海風輕拂在身上,舒服透頂,我很快就進入到書本的世界。可還看不到幾頁,一陣突如其來的廣播聲響把我嚇了一跳,明明商店的音樂沒停啊,再仔細一聽,原來是後方馬路上宣傳車正在不斷重複廣播:“蘇xx將親自來到xx發表政見”。我的天啊!不是剛選舉完嗎?這簡直比“1984”裏的老大哥還厲害,即使在最偏遠的地方,最料想不到的時間,總有一個冷不防冒出來的聲音提醒著我們:小心,選舉就在你身邊!
宣傳車鬧了一陣後走了,不一會,沙灘上陸續來到幾撥年輕人。其中有幾個女生特別吸引我的注意,不是因為身材火辣或穿著清涼,剛好相反,她們有些戴著完全不能遮陽的小禮帽,有些穿著黑色的長褲襪,身上裹著一層層我叫不出名字的衣物和裝飾品。。。。這是去海灘玩水還是參加宴會呢?嗨,不關我的事,我也管不了,再看下去被人當成變態怪叔叔那才冤枉。重新把注意力拉回,又過一會,一陣高亢的尖叫聲讓我立馬丟掉手中書本,正準備衝向大海,幫忙搭救那位即將溺斃的姑娘,再定睛一看,沒人溺水,只是幾個人鬧著玩而已。接下來一段時間,此起彼落的尖叫聲成了另一種背景音樂,聽習慣也就不以為意,我只是在想:如果真有人溺水或被鯊魚咬了,他該發出什麽聲音才能吸引別人的注意?
畢竟是初春,氣候不很穩定。有時陽光熾烈,一陣烏雲飄過,又下起小雨,整個早上就在晴時多雲偶陣雨中度過。我無所謂,陽光好,小雨清涼也不賴,看著天空一陣黑一陣藍的變化很好玩,呼吸帶有大海味道的空氣更讓人陶醉。那些年輕人似乎不這麼覺得,待的時間都不長,其中有幾個跑去玩被遊艇拖著跑的遊戲,帶來一陣陣震耳欲聾引擎聲,事到如今,我反正早已對寧靜不抱任何期望,再吵也就那樣了。另外一撥人玩了一陣沙灘排球,把自己喉嚨喊啞後也走了。這些年輕人到海灘來做了許多事,唯一沒做的就是脫掉上衣,躺在沙灘上曬太陽。
突然間我知道為什麽我是在國外喜歡上大海了。台灣的海灘文化很獨特,很多人怕曬黑,加上以前交通不便,更衣淋浴設施髒亂,海灘並不特別吸引人,即使偶爾來到也只當是個狂歡的地方。習慣使然,海灘上就一定要有熱鬧的音響和遊樂設施,而且所謂的海景酒店大都根本不靠海,到那裡度假的人花在酒店裏的時間比在海灘上還多。外國海灘景像大不同,天氣好時人也很多,男女老少都有,一條條躺在沙灘上,除了偶爾傳出的嬉笑聲外,大部分時間聽到的只是海浪起伏和海鳥的叫聲。有人玩水,更多的人在沙灘上曬太陽,休息,散步,慢跑,看書,思考,發呆,或只是盡情接受大自然的洗禮。結束時用旁邊露天沖水蓮蓬頭沖掉身上沙子,套上件T恤,拍拍屁股走人。
我趕在交通繁忙前回到家裏,海灘的一天雖然經歷了各種噪音的攻擊,海水溫度也不夠暖到讓人盡情玩水,可還是挺令人回味。海就是海,不會因為人的行為而有所改變,它動起來驚濤駭浪,靜下來寧靜沉穩。生活在海島上的人如果不願意親近大海,或不懂得如何與海相處,挖掘它的無限魅力,是件很可惜的事情。為此,只要一逮到機會我還是會回去的。
2011年3月28日 星期一
教改改了什麼?
又快到畢業季節,在Facebook上看到多位大四生忙著研究所的選擇和甄試,壓力很重。回想自己念大學那個年代,大部分女生畢業找工作,只要要求不是太高,問題不大,而男生反正逃不過即將到來的兩年兵役,心裡上更是落個輕鬆。雖然時代不同,社會需求不同,競爭環境不同,個人期待不同等等等等,但還是想問一句:經歷過教改洗禮的現代年輕人,和過去相比,除了需要多念個研究所才能找到好工作外,到底還發生了哪些實質改變?
臺灣的教育改革至今十多年,改得不能說不多。以前大家抱怨小學生課業太重,不夠快樂,於是教改一下。可小學生書包變輕以後也沒快樂起來,因為節省的時間大都在各類補習班度過。以前中學教材死板,升學率掛帥,扼殺天才,於是教改一下。多少天才因此被拯救不可考,但考試的花樣翻新和次數變多是個事實,學生之間的攀比也沒因此而減少,明星的繼續明星,放牛的接著放牛。以前進大學要過聯考獨木橋,大學生少,社會整體競爭力不足,於是教改一下。現在錄取率將近百分百,可要說能力跟著學歷相對明顯提升,還真拿不出有力證據。
怎麼會這樣?是教改規劃有問題?老師不盡力?還是學生們不配合政策執行?。。。。都不是,我覺得要怪只能怪這社會,教改期望小孩有個快樂童年,可家長希望小孩贏(起碼別輸)在起跑線,於是補習班就永遠不缺生意可做。教改期望改變過度重視分數的觀念,可家長永遠希望小孩名列前茅,既然第一名只有一個,大部分的學生只好在挫折中成長,羨慕好學生的同時也看不起成績差的“壞學生”。教改期望人盡其才,行行出狀元,可用人單位校園征才對象經常不出那幾個明星大學,總不能讓其他所有人都成為麵包大王或職業球星吧,只好再度回歸分數第一,升學第一!
回臺這段時間見到聽到身邊許多和教養子女相關的事情,社會少子化的結果是每個小孩都背負著家長很高的期望。我所住大樓的小孩,從幼稚園到高中生,幾乎全都是家長專車接送上下學(包括補習班)。一家人為了小孩教育移民,搬家,換工作早就司空見慣。還有一個朋友小孩考上明星高中,壓力太大,經常逃學,在媽媽辭去工作緊迫盯人下勉強畢業。上了大學,故態復萌,被學校退學,年近三十,現正準備重考大學。從一般“正常”成人眼光來看,這是個標準問題學生,但問題真的出在學生身上嗎?
麥克阿瑟的【為子祈禱文】是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文中闡述他對即將出世小孩的期望。他提到勇敢,堅毅,謙遜,憐憫,幽默等等道德和人格特質。而起碼在我所觀察到的絕大部分臺灣父母當中,關心小孩的事情跟以往沒什麼兩樣,依舊是分數,名次,甄試,才藝。。。。每次我看到小孩口中吐出幾個英文單字,大人就笑得合不攏嘴的時候,我心裏就在想:多可憐的小孩!不是會說英文單字可憐,而是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和冒險犯難精神的人生是不可能幸福的。我相信麥帥不是完全不在意小孩的考試分數,臺灣父母也不是刻意教導小孩依賴攀比,但我也相信不同的教養重點能造成完全不同的結果,以致完全不同的人生。
最近一位朋友念國中的小孩得到全臺作文比賽首獎,他在Facebook上告知親友這個好消息,大夥紛紛發文祝賀家長,更有人提出改進小孩較弱的數理科成績的秘方,可當我問起得獎作文內容的時候,卻發覺沒人讀過!身為成人的我們是如此理所當然的用我們的眼光來看待和評斷小孩世界,就像我們生活在物資匱乏環境中的上一代用他們的人生經驗影響我們一樣。可當我們有更多能力呵護教養小孩的時候,卻沒有作出調整,依舊用傳統功利導向的價值體系影響著我們的下一代,等到他們為人父母的時候,自然也就如此影響他們的下一代。。。。
如此循環的結果是,不管外在環境如何變遷,不變的是世世代代的人生就在追求功利的老鼠賽跑中度過,差別只是以前追求溫飽,現在追求豪宅而已。事實上,社會越富足,精神匱乏的問題就越突出,要求改革的呼聲就越響亮,教改於是就只能換湯不換藥的重覆它的失敗。要立即改善現狀似乎很難,原因是雖然許多人不滿意,卻也被包括自己在內的群體鎖在一種相互制約的游戲之中,這個游戲規定首先做出改變的人必須接受被社會邊緣化的懲罰。許多人即使感受到日後需要付出的代價可能更大,卻在無可奈何下既成了制度的受害者也成了幫兇。
我沒有小孩,沒有辦法完全體會身為父母的艱辛和對小孩期望的殷切,是個最沒有資格對學生家長說三道四的人,可或許這也讓我更能從一個旁觀者清的角度看待種種現象。我不知道再過二十年教改會是個什麼局面,但有一件事似乎可以預見,那就是除非有敢於與眾不同的人出現現身說法,而且人數多到足以形成一種新的社會文化,否則二十年後學生除了需要再多念個博士班才能找到工作外,教改依然不會為我們帶來什麼實質改變!
臺灣的教育改革至今十多年,改得不能說不多。以前大家抱怨小學生課業太重,不夠快樂,於是教改一下。可小學生書包變輕以後也沒快樂起來,因為節省的時間大都在各類補習班度過。以前中學教材死板,升學率掛帥,扼殺天才,於是教改一下。多少天才因此被拯救不可考,但考試的花樣翻新和次數變多是個事實,學生之間的攀比也沒因此而減少,明星的繼續明星,放牛的接著放牛。以前進大學要過聯考獨木橋,大學生少,社會整體競爭力不足,於是教改一下。現在錄取率將近百分百,可要說能力跟著學歷相對明顯提升,還真拿不出有力證據。
怎麼會這樣?是教改規劃有問題?老師不盡力?還是學生們不配合政策執行?。。。。都不是,我覺得要怪只能怪這社會,教改期望小孩有個快樂童年,可家長希望小孩贏(起碼別輸)在起跑線,於是補習班就永遠不缺生意可做。教改期望改變過度重視分數的觀念,可家長永遠希望小孩名列前茅,既然第一名只有一個,大部分的學生只好在挫折中成長,羨慕好學生的同時也看不起成績差的“壞學生”。教改期望人盡其才,行行出狀元,可用人單位校園征才對象經常不出那幾個明星大學,總不能讓其他所有人都成為麵包大王或職業球星吧,只好再度回歸分數第一,升學第一!
回臺這段時間見到聽到身邊許多和教養子女相關的事情,社會少子化的結果是每個小孩都背負著家長很高的期望。我所住大樓的小孩,從幼稚園到高中生,幾乎全都是家長專車接送上下學(包括補習班)。一家人為了小孩教育移民,搬家,換工作早就司空見慣。還有一個朋友小孩考上明星高中,壓力太大,經常逃學,在媽媽辭去工作緊迫盯人下勉強畢業。上了大學,故態復萌,被學校退學,年近三十,現正準備重考大學。從一般“正常”成人眼光來看,這是個標準問題學生,但問題真的出在學生身上嗎?
麥克阿瑟的【為子祈禱文】是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文中闡述他對即將出世小孩的期望。他提到勇敢,堅毅,謙遜,憐憫,幽默等等道德和人格特質。而起碼在我所觀察到的絕大部分臺灣父母當中,關心小孩的事情跟以往沒什麼兩樣,依舊是分數,名次,甄試,才藝。。。。每次我看到小孩口中吐出幾個英文單字,大人就笑得合不攏嘴的時候,我心裏就在想:多可憐的小孩!不是會說英文單字可憐,而是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和冒險犯難精神的人生是不可能幸福的。我相信麥帥不是完全不在意小孩的考試分數,臺灣父母也不是刻意教導小孩依賴攀比,但我也相信不同的教養重點能造成完全不同的結果,以致完全不同的人生。
最近一位朋友念國中的小孩得到全臺作文比賽首獎,他在Facebook上告知親友這個好消息,大夥紛紛發文祝賀家長,更有人提出改進小孩較弱的數理科成績的秘方,可當我問起得獎作文內容的時候,卻發覺沒人讀過!身為成人的我們是如此理所當然的用我們的眼光來看待和評斷小孩世界,就像我們生活在物資匱乏環境中的上一代用他們的人生經驗影響我們一樣。可當我們有更多能力呵護教養小孩的時候,卻沒有作出調整,依舊用傳統功利導向的價值體系影響著我們的下一代,等到他們為人父母的時候,自然也就如此影響他們的下一代。。。。
如此循環的結果是,不管外在環境如何變遷,不變的是世世代代的人生就在追求功利的老鼠賽跑中度過,差別只是以前追求溫飽,現在追求豪宅而已。事實上,社會越富足,精神匱乏的問題就越突出,要求改革的呼聲就越響亮,教改於是就只能換湯不換藥的重覆它的失敗。要立即改善現狀似乎很難,原因是雖然許多人不滿意,卻也被包括自己在內的群體鎖在一種相互制約的游戲之中,這個游戲規定首先做出改變的人必須接受被社會邊緣化的懲罰。許多人即使感受到日後需要付出的代價可能更大,卻在無可奈何下既成了制度的受害者也成了幫兇。
我沒有小孩,沒有辦法完全體會身為父母的艱辛和對小孩期望的殷切,是個最沒有資格對學生家長說三道四的人,可或許這也讓我更能從一個旁觀者清的角度看待種種現象。我不知道再過二十年教改會是個什麼局面,但有一件事似乎可以預見,那就是除非有敢於與眾不同的人出現現身說法,而且人數多到足以形成一種新的社會文化,否則二十年後學生除了需要再多念個博士班才能找到工作外,教改依然不會為我們帶來什麼實質改變!
2011年3月17日 星期四
藝術人生
老婆喜歡畫畫,親戚朋友到家裡來看到她的作品,表示讚賞外,經常有人問她:準備何時開畫展?剛開始她還有點錯愕尷尬,不知如何回答,次數多了,理解這不過是種恭維之詞,哈拉兩句就算了。有趣的是,當反問對方喜歡什麽形式的藝術時,也會發生類似的錯愕尷尬,通常的回答是:哦,我沒什麽特別興趣!
我喜歡音樂,年輕時聽搖滾,後來範圍擴大到爵士和古典。雖然音樂細胞不算特發達,但除了愛聽之外,沒事也會抱把吉他,在有限技巧範圍內,彈唱一些自己喜歡的歌曲。認識一些發燒友型的人,聽必聽專業音響,看必看知名樂團,沒有一定水準的設備和表演,通常進不了他們的法眼。
藝術是個挺有意思的東西,除非是幹這行的,否則沒法單靠它過日子。可溫飽之餘,生活中能圖的,基本上跟藝術都脫不了關係。通常不需要為生活打拼的有錢人愛收藏各種藝術品,或從事某種形式創造活動,不只是為附庸風雅,更是為滿足精神上的追求。即使是暴發戶型的人,也不得不承認他們對豪宅跑車二奶名包的嚮往,仍然是出自於一種對“美”的渴望。
藝術的作用正是呈現美,但美不只是漂亮,可常可久的美還必須含有“真”和“善”的成分,否則就容易流為膚淺的感官刺激。舉例:買名牌包不是不好,要看動機。如果只是喜歡它的外觀美感,那過不了多久就會喜新厭舊。但如果深入了解它的歷史沿革,設計理念,甚至製作過程等等,這個包代表的意義就超過只是一個漂亮的物品而已。英文字Appreciation既是“欣賞”,又是“理解”,大概就是這個道理。當然,如果擁有包包純粹是為攀比炫耀身份地位的話,那跟藝術就扯不上邊了。
要理解藝術的真跟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己動手,哪怕最簡單的嘗試都比只是用感官欣賞更能夠直接體會藝術之美。原因很簡單,一旦從一個旁觀者轉變為用一個創造者的眼光看待一件作品,突然間就像是跟作者建立起某種聯繫,對創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挑戰有所感受,對最終完成的作品也更增添許多appreciation。從這個角度看,作品距離我們並不遙遠,因為它是一個“真實”創作過程的結果,而我們對作者的“良善”創作理念也較能心領神會。
以前看書上說藝術能降低對追求身份地位的焦慮,剛開始時不理解,藝術作品不是有品質好壞,而藝術家也有名氣大小的區別嗎?這些都應該是最容易產生攀比的東西才對啊!可一旦動手嘗試,道理昭然若揭。創造讓我們更有能力判斷作品的質量高低,可同時也讓我們更懂得尊重所有的作品和作者,因為藝海無涯,重點是過程。梵谷一輩子都沒畫出一幅自己滿意的畫,我們又憑什麽對還在學習進步中的作品嗤之以鼻?看熱鬧的人忙著追隨各種“名牌”,而沉浸在藝術海洋中的人截長補短,相互學習,為即使最微不足道的成長而熱情洋溢。
對藝術的喜好和才能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基因裡,雖然各有所偏,有人愛文學戲劇,有人擅長建築園藝,不一而足。發掘並且發揮自身所長是生活中最主要的樂趣來源。梵谷一身窮困潦倒,短短三十多年的生命,卻因為對藝術的追求而發光發熱。或許我們沒有他那麼高的天分,但卻自有本身的獨特和獨立性。可惜有人習慣性地把對美的追求和財富名聲聯繫在一起,有人因為缺乏自信而不願嘗試,本末倒置,莫此為甚。活在他人眼光當中,漠視自己內心精神需求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行為,即使求得榮華富貴,說難聽點,跟行屍走肉有什麽不一樣?
藝術陶冶人生,少了它,渾噩度日,卻又成天擔憂天有不測長日將盡。有它相伴,每天生活豐富喜悅,即使人生隨時必須終止也不感遺憾。還記得我們小時候接觸藝術時的簡單喜悅和下意識的模仿學習嗎?別再說自己沒有藝術細胞,也別再計算是否能出書開畫展。。。。坦誠面對自己,聆聽內心呼喚,立刻開始鑽研和動手嘗試,一個快樂充實的“藝術人生”其實就在我們眼前。
我喜歡音樂,年輕時聽搖滾,後來範圍擴大到爵士和古典。雖然音樂細胞不算特發達,但除了愛聽之外,沒事也會抱把吉他,在有限技巧範圍內,彈唱一些自己喜歡的歌曲。認識一些發燒友型的人,聽必聽專業音響,看必看知名樂團,沒有一定水準的設備和表演,通常進不了他們的法眼。
藝術是個挺有意思的東西,除非是幹這行的,否則沒法單靠它過日子。可溫飽之餘,生活中能圖的,基本上跟藝術都脫不了關係。通常不需要為生活打拼的有錢人愛收藏各種藝術品,或從事某種形式創造活動,不只是為附庸風雅,更是為滿足精神上的追求。即使是暴發戶型的人,也不得不承認他們對豪宅跑車二奶名包的嚮往,仍然是出自於一種對“美”的渴望。
藝術的作用正是呈現美,但美不只是漂亮,可常可久的美還必須含有“真”和“善”的成分,否則就容易流為膚淺的感官刺激。舉例:買名牌包不是不好,要看動機。如果只是喜歡它的外觀美感,那過不了多久就會喜新厭舊。但如果深入了解它的歷史沿革,設計理念,甚至製作過程等等,這個包代表的意義就超過只是一個漂亮的物品而已。英文字Appreciation既是“欣賞”,又是“理解”,大概就是這個道理。當然,如果擁有包包純粹是為攀比炫耀身份地位的話,那跟藝術就扯不上邊了。
要理解藝術的真跟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己動手,哪怕最簡單的嘗試都比只是用感官欣賞更能夠直接體會藝術之美。原因很簡單,一旦從一個旁觀者轉變為用一個創造者的眼光看待一件作品,突然間就像是跟作者建立起某種聯繫,對創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挑戰有所感受,對最終完成的作品也更增添許多appreciation。從這個角度看,作品距離我們並不遙遠,因為它是一個“真實”創作過程的結果,而我們對作者的“良善”創作理念也較能心領神會。
以前看書上說藝術能降低對追求身份地位的焦慮,剛開始時不理解,藝術作品不是有品質好壞,而藝術家也有名氣大小的區別嗎?這些都應該是最容易產生攀比的東西才對啊!可一旦動手嘗試,道理昭然若揭。創造讓我們更有能力判斷作品的質量高低,可同時也讓我們更懂得尊重所有的作品和作者,因為藝海無涯,重點是過程。梵谷一輩子都沒畫出一幅自己滿意的畫,我們又憑什麽對還在學習進步中的作品嗤之以鼻?看熱鬧的人忙著追隨各種“名牌”,而沉浸在藝術海洋中的人截長補短,相互學習,為即使最微不足道的成長而熱情洋溢。
對藝術的喜好和才能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基因裡,雖然各有所偏,有人愛文學戲劇,有人擅長建築園藝,不一而足。發掘並且發揮自身所長是生活中最主要的樂趣來源。梵谷一身窮困潦倒,短短三十多年的生命,卻因為對藝術的追求而發光發熱。或許我們沒有他那麼高的天分,但卻自有本身的獨特和獨立性。可惜有人習慣性地把對美的追求和財富名聲聯繫在一起,有人因為缺乏自信而不願嘗試,本末倒置,莫此為甚。活在他人眼光當中,漠視自己內心精神需求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行為,即使求得榮華富貴,說難聽點,跟行屍走肉有什麽不一樣?
藝術陶冶人生,少了它,渾噩度日,卻又成天擔憂天有不測長日將盡。有它相伴,每天生活豐富喜悅,即使人生隨時必須終止也不感遺憾。還記得我們小時候接觸藝術時的簡單喜悅和下意識的模仿學習嗎?別再說自己沒有藝術細胞,也別再計算是否能出書開畫展。。。。坦誠面對自己,聆聽內心呼喚,立刻開始鑽研和動手嘗試,一個快樂充實的“藝術人生”其實就在我們眼前。
2011年3月3日 星期四
菲律賓風情畫(下)
離開喧囂擁擠的馬尼拉,經過一個小時飛行,來到以旅遊著稱的宿霧(Cebu),沒想到迎接我的是更多的喧囂擁擠。宿霧是西班牙人建立的第一個城市,也是菲律賓第二大城,但是開發程度遠不及馬尼拉。在這只待到第二天就理解主要旅游資源並不在市區,而是周圍的島嶼。
接下來一周一共拜訪了四個小島,這裡除了沙灘外,另一大特色是潛水,有潛水者天堂的稱號。由於深海潛水需要一定培訓資格,所以我只嘗試了浮潛(Snorkeling)。即使如此,已經可以暢遊在各種五顏六色的魚群和奇形怪狀的珊瑚當中,一時之間,感覺自己像是也變成了一條魚,和它們和諧共生在絢麗奇幻的水底世界。來之前和旅館住客聊天,其中一人用“上癮”形容潛水的樂趣,當時無法體會,現在知道他所言不虛。
在島上那幾天一半以上時間下雨,如果是以前工作休假來此,恐怕早已抱怨連天。但當嘗試用本地人的心態看待,管它晴時多雲偶陣雨,都有相對應的生活方式。有一天和船家約好隔日一早出海潛水,沒想到一覺醒來大雨滂沱,跑去問船家是否會放晴,他說:也許會,也許不會!問他目的地天氣如何,他指指遠方天空說:也許好,也許不好!問他是否該按時出發,他說:可以走,也可以不走。。。。要是用城市生活心態生活在小島上,一定會急出病來。
不知是否心理作用,在島上待上幾天,五官知覺都變得比平常靈敏許多。旅館房間沒有電視電話,第一天還覺得有點不太習慣,但很快就轉換成一種擺脫束縛的輕鬆感。來到一個只有八百居民的小島,和當地年輕人聊天,他說他們三餐都吃魚,偶爾才吃點從外地運進來的肉類和其他食物,問他最喜歡吃什麽,他說:魚!問他是否想去馬尼拉或其它大城市生活,他堅定地搖搖頭說:這裡什麽都有。我當時第一個念頭是一個人的出生能極大程度限制他的生活。下一秒。另一個想法冒了出來:如果能夠餐餐吃魚,又何必硬要費力追求肉的鮮美?
在另一個島上遇見一位意大利籍的潛水教練,她因為對潛水的熱愛,和厭倦老家朝九晚五的日子,四年前來到這裡,潛水之外,還成立了一家水底攝影工作室。外表還挺年輕的她看不出哪來那麼大勇氣離開熟悉環境,為夢想投身未知世界。她說工作室生意不好,正考慮收起來,或許改作旅館管理工作。她的笑容燦爛,語氣堅定,絲毫感受不出事業不順的憂慮。生活難道不正是這樣嗎?敢於堅持理想並不表示就此一帆風順,但堅持的過程就是源源不斷樂趣的來源,何必在乎功成名就?畏縮猶豫,不敢承擔風險,即使達到世人認定的成功,又有何滿足可言?
我一向喜歡大海,菲律賓海灘的自然純樸讓人放鬆,有一種靜如處子的和諧,而熱鬧非凡的水底世界又給人一種動如脫兔的力量感。相較之下,曾到過海峽兩岸的海灘,譬如三亞,大連,或墾丁,金山就顯得過於人工,人們享用海灘的方式也更偏向喧鬧刺激。另一個不同點是菲律賓人,無論居住在城市或小島,臉上經常掛著笑容,幾乎從不拒絕陌生人拍照的邀請,而且講話總是直視對方,態度坦蕩從容。但在華人世界,對待陌生人普遍較嚴肅,經常眼神飄忽,態度保守。
旅行真是個好東西,透過接觸和觀察,增加對陌生人事物的了解,擴大視野的結果就是自然展現出的包容和友好。最近發生菲律賓和台灣之間的外交事件,如果雙方都能更理解對方立場,想必能夠更心平氣和解決分歧。旅行讓人見識到世界的浩瀚多元,凸顯自身的渺小,因而不再事事計較。旅行同時又令人感受到個人存在的獨特神聖,因而更加珍惜生活,勇於做出改變。總之,現正在回程飛機上的我,已經在為下個旅程做規劃啦!
接下來一周一共拜訪了四個小島,這裡除了沙灘外,另一大特色是潛水,有潛水者天堂的稱號。由於深海潛水需要一定培訓資格,所以我只嘗試了浮潛(Snorkeling)。即使如此,已經可以暢遊在各種五顏六色的魚群和奇形怪狀的珊瑚當中,一時之間,感覺自己像是也變成了一條魚,和它們和諧共生在絢麗奇幻的水底世界。來之前和旅館住客聊天,其中一人用“上癮”形容潛水的樂趣,當時無法體會,現在知道他所言不虛。
在島上那幾天一半以上時間下雨,如果是以前工作休假來此,恐怕早已抱怨連天。但當嘗試用本地人的心態看待,管它晴時多雲偶陣雨,都有相對應的生活方式。有一天和船家約好隔日一早出海潛水,沒想到一覺醒來大雨滂沱,跑去問船家是否會放晴,他說:也許會,也許不會!問他目的地天氣如何,他指指遠方天空說:也許好,也許不好!問他是否該按時出發,他說:可以走,也可以不走。。。。要是用城市生活心態生活在小島上,一定會急出病來。
不知是否心理作用,在島上待上幾天,五官知覺都變得比平常靈敏許多。旅館房間沒有電視電話,第一天還覺得有點不太習慣,但很快就轉換成一種擺脫束縛的輕鬆感。來到一個只有八百居民的小島,和當地年輕人聊天,他說他們三餐都吃魚,偶爾才吃點從外地運進來的肉類和其他食物,問他最喜歡吃什麽,他說:魚!問他是否想去馬尼拉或其它大城市生活,他堅定地搖搖頭說:這裡什麽都有。我當時第一個念頭是一個人的出生能極大程度限制他的生活。下一秒。另一個想法冒了出來:如果能夠餐餐吃魚,又何必硬要費力追求肉的鮮美?
在另一個島上遇見一位意大利籍的潛水教練,她因為對潛水的熱愛,和厭倦老家朝九晚五的日子,四年前來到這裡,潛水之外,還成立了一家水底攝影工作室。外表還挺年輕的她看不出哪來那麼大勇氣離開熟悉環境,為夢想投身未知世界。她說工作室生意不好,正考慮收起來,或許改作旅館管理工作。她的笑容燦爛,語氣堅定,絲毫感受不出事業不順的憂慮。生活難道不正是這樣嗎?敢於堅持理想並不表示就此一帆風順,但堅持的過程就是源源不斷樂趣的來源,何必在乎功成名就?畏縮猶豫,不敢承擔風險,即使達到世人認定的成功,又有何滿足可言?
我一向喜歡大海,菲律賓海灘的自然純樸讓人放鬆,有一種靜如處子的和諧,而熱鬧非凡的水底世界又給人一種動如脫兔的力量感。相較之下,曾到過海峽兩岸的海灘,譬如三亞,大連,或墾丁,金山就顯得過於人工,人們享用海灘的方式也更偏向喧鬧刺激。另一個不同點是菲律賓人,無論居住在城市或小島,臉上經常掛著笑容,幾乎從不拒絕陌生人拍照的邀請,而且講話總是直視對方,態度坦蕩從容。但在華人世界,對待陌生人普遍較嚴肅,經常眼神飄忽,態度保守。
旅行真是個好東西,透過接觸和觀察,增加對陌生人事物的了解,擴大視野的結果就是自然展現出的包容和友好。最近發生菲律賓和台灣之間的外交事件,如果雙方都能更理解對方立場,想必能夠更心平氣和解決分歧。旅行讓人見識到世界的浩瀚多元,凸顯自身的渺小,因而不再事事計較。旅行同時又令人感受到個人存在的獨特神聖,因而更加珍惜生活,勇於做出改變。總之,現正在回程飛機上的我,已經在為下個旅程做規劃啦!
2011年2月25日 星期五
菲律賓風情畫(上)
說到菲律賓,我們的腦海里會冒出什麼東西?總是吃個沒完,說個不停的“瑪麗亞”們?皮膚黝黑,體格健壯,但似乎不太友善的建筑工人?能歌善舞的西洋音樂樂團?動蕩不安的政治局勢?。。。。如果問包括我在內大部分臺灣人對這個近鄰國家的了解程度,答案是:太少了,少到令人慚愧!
拋開刻板印象,一周前我再次來到菲律賓。雖然以前工作關系曾數度造訪馬尼拉,但過去幾天行走於此,才讓我首次真正對這個國家的歷史地理,人文風情有了較為深入的認識。
從地圖上看,七千多個島嶼組成的國家就像是片摔碎在海面的玻璃,面積加總有差不多八個臺灣這么大。全國資源集中在人口一千萬的首都馬尼拉。馬尼拉市區新舊交雜,存在不少貧窮臟亂的角落。最普遍的大眾交通工具是一種叫做吉普尼(Jeepney),大約可乘二十人的車輛。這些車輛是過去駐菲美軍離開後留下的吉普車改裝,本地人把它們裝扮得花枝招展,形成市區里一道很搶眼的風景線。吉普尼在路上隨叫隨停,旅游書上建議觀光客不熟最好別坐,我心想大不了迷路,坐了好幾回,倒每次都對了,省錢之外,對本地生活更多了許多體驗。
菲律賓的人民以馬來族為主,夾雜原住民,中國,西班牙和美國等血統,混得很厲害,所以從面相看,不容易歸納出一個特定典型。一般來說,菲律賓人個性隨和,喜好玩樂,愛說愛笑,音樂和運動天賦很高。大街小巷到處可以見到人哼哼唱唱,而且唱的都很好聽,大街小巷也都可以見到人們玩籃球,而且玩的技巧都很高,可惜一般菲律賓人個頭不夠高大,否則國家籃球隊一定可以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或許這種fun-loving個性的另外一面就是對工作的懶散態度。在馬尼拉,除了中國城一片欣欣向榮之外,其他地方的經濟活動顯得有氣無力,中小型商店很不發達,服務人員的工作效率相對緩慢低效。在這里想要找個中檔餐廳吃地道本地食物不容易,多的是極低檔的街邊小販,衛生條件差得連我這個一向為美食甘冒風險的人都得倒退三步。還有就是滿街毫無特色的速食連鎖店。不過,在我費了不少力氣總算吃到所謂的本地美味後,發覺其實餐廳難找也不算太大損失,因為滋味實在沒有太多令人驚艷之處。
中國城的華人后裔大都經營生意,到處是銀行,銀樓和餐廳。他們住在鄰近華人投資興建的高級公寓,穿戴著華人銀樓打造的金銀戒指項鏈,日夜不停的精打細算,為賺取利潤犧牲其他在所不惜。再回頭看看中國城外一般食衣住行都很簡陋,卻唱歌打球,樂天知命,神經大條到讓人發急的一般人民時,一時之間,很難做出孰是孰非的判斷。
菲律賓的近代史和亞洲其他國家截然不同,也因此造成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和其他亞洲國家大異其趣。它從16世紀起被西班牙殖民330年,接著又被美國直接間接管理了50年,是亞洲第一個實行西方政治制度的國家。表面上看西化程度很高,但再仔細一瞧,骨子里重家庭,講關系的典型亞洲價值觀依然根深蒂固。西班牙人留下最明顯的東西是宗教,全國九成以上信奉天主或基督教,平時呱噪過動的人們進得教堂,就像是變了個人似的,嚴肅虔誠。
美國人則是試圖把菲律賓全面“美國化“,產生的結果是在60/70年代經濟發展在亞洲僅次于日本,領先日後才出現的四小龍。基礎教育發達,人民普遍講美式英語,聽美國音樂,看美國電影。可再接下來的幾十年,外來和尚再會念經,依舊碰上嚴重水土不服。馬可仕二十年強人政治雖然最終被被人民推翻,可已經造成經濟發展不進反退,家族當權,貪污腐敗,外債高筑,貧困滋生,各種問題不一而足,直到今天,當年挖下的大洞都還沒被完全填平。
這期間順帶有被西方控制四個世紀以後,期待復興傳統文化的”尋根“情緒。一個有趣的現象,在這里遇見稍有年紀的人,說英語都很自然流利,反倒是年輕人,就像許多其他亞洲國家一樣,一開口搔頭摸耳,結結巴巴,明顯不是經常使用。現今世界,西方文化強勢,英語程度往往代表個人以至整個國家的競爭力,非英語國家大都致力學習英語。但傳統語言文化更是國家民族安身立命的依托,當兩者產生沖突的時候,需要很高的智慧解決問題。
來之前就有人警告我菲律賓治安不好,小則偷竊,嚴重的是頻繁發生的綁架,再加上原來就不是很正面的刻板印象,在和當地人接觸時帶有不小戒心。問過幾次路後,才發覺一般人非但不可怕,簡直就是熱情奔放。可同時也經歷過被街頭小乞丐追跑叫囂的事件,讓人不敢全然放鬆,而街頭超市銀行門口必定駐有荷槍實彈的保安,更增添不安氣氛。體會之後這些現象不難理解,菲律賓人天性淳樸樂觀,愛幫助他人,可是嚴重的社會不公,貧富對立造就了一批無所顧忌的社會邊緣人,甚至還有和政府對立的恐怖組織。
是的,我對菲律賓這個鄰居的了解太少,誤解太多了!接下來還有一周行走於這個奇妙的千島之國,期待更多的奇妙發現。
拋開刻板印象,一周前我再次來到菲律賓。雖然以前工作關系曾數度造訪馬尼拉,但過去幾天行走於此,才讓我首次真正對這個國家的歷史地理,人文風情有了較為深入的認識。
從地圖上看,七千多個島嶼組成的國家就像是片摔碎在海面的玻璃,面積加總有差不多八個臺灣這么大。全國資源集中在人口一千萬的首都馬尼拉。馬尼拉市區新舊交雜,存在不少貧窮臟亂的角落。最普遍的大眾交通工具是一種叫做吉普尼(Jeepney),大約可乘二十人的車輛。這些車輛是過去駐菲美軍離開後留下的吉普車改裝,本地人把它們裝扮得花枝招展,形成市區里一道很搶眼的風景線。吉普尼在路上隨叫隨停,旅游書上建議觀光客不熟最好別坐,我心想大不了迷路,坐了好幾回,倒每次都對了,省錢之外,對本地生活更多了許多體驗。
菲律賓的人民以馬來族為主,夾雜原住民,中國,西班牙和美國等血統,混得很厲害,所以從面相看,不容易歸納出一個特定典型。一般來說,菲律賓人個性隨和,喜好玩樂,愛說愛笑,音樂和運動天賦很高。大街小巷到處可以見到人哼哼唱唱,而且唱的都很好聽,大街小巷也都可以見到人們玩籃球,而且玩的技巧都很高,可惜一般菲律賓人個頭不夠高大,否則國家籃球隊一定可以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或許這種fun-loving個性的另外一面就是對工作的懶散態度。在馬尼拉,除了中國城一片欣欣向榮之外,其他地方的經濟活動顯得有氣無力,中小型商店很不發達,服務人員的工作效率相對緩慢低效。在這里想要找個中檔餐廳吃地道本地食物不容易,多的是極低檔的街邊小販,衛生條件差得連我這個一向為美食甘冒風險的人都得倒退三步。還有就是滿街毫無特色的速食連鎖店。不過,在我費了不少力氣總算吃到所謂的本地美味後,發覺其實餐廳難找也不算太大損失,因為滋味實在沒有太多令人驚艷之處。
中國城的華人后裔大都經營生意,到處是銀行,銀樓和餐廳。他們住在鄰近華人投資興建的高級公寓,穿戴著華人銀樓打造的金銀戒指項鏈,日夜不停的精打細算,為賺取利潤犧牲其他在所不惜。再回頭看看中國城外一般食衣住行都很簡陋,卻唱歌打球,樂天知命,神經大條到讓人發急的一般人民時,一時之間,很難做出孰是孰非的判斷。
菲律賓的近代史和亞洲其他國家截然不同,也因此造成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和其他亞洲國家大異其趣。它從16世紀起被西班牙殖民330年,接著又被美國直接間接管理了50年,是亞洲第一個實行西方政治制度的國家。表面上看西化程度很高,但再仔細一瞧,骨子里重家庭,講關系的典型亞洲價值觀依然根深蒂固。西班牙人留下最明顯的東西是宗教,全國九成以上信奉天主或基督教,平時呱噪過動的人們進得教堂,就像是變了個人似的,嚴肅虔誠。
美國人則是試圖把菲律賓全面“美國化“,產生的結果是在60/70年代經濟發展在亞洲僅次于日本,領先日後才出現的四小龍。基礎教育發達,人民普遍講美式英語,聽美國音樂,看美國電影。可再接下來的幾十年,外來和尚再會念經,依舊碰上嚴重水土不服。馬可仕二十年強人政治雖然最終被被人民推翻,可已經造成經濟發展不進反退,家族當權,貪污腐敗,外債高筑,貧困滋生,各種問題不一而足,直到今天,當年挖下的大洞都還沒被完全填平。
這期間順帶有被西方控制四個世紀以後,期待復興傳統文化的”尋根“情緒。一個有趣的現象,在這里遇見稍有年紀的人,說英語都很自然流利,反倒是年輕人,就像許多其他亞洲國家一樣,一開口搔頭摸耳,結結巴巴,明顯不是經常使用。現今世界,西方文化強勢,英語程度往往代表個人以至整個國家的競爭力,非英語國家大都致力學習英語。但傳統語言文化更是國家民族安身立命的依托,當兩者產生沖突的時候,需要很高的智慧解決問題。
來之前就有人警告我菲律賓治安不好,小則偷竊,嚴重的是頻繁發生的綁架,再加上原來就不是很正面的刻板印象,在和當地人接觸時帶有不小戒心。問過幾次路後,才發覺一般人非但不可怕,簡直就是熱情奔放。可同時也經歷過被街頭小乞丐追跑叫囂的事件,讓人不敢全然放鬆,而街頭超市銀行門口必定駐有荷槍實彈的保安,更增添不安氣氛。體會之後這些現象不難理解,菲律賓人天性淳樸樂觀,愛幫助他人,可是嚴重的社會不公,貧富對立造就了一批無所顧忌的社會邊緣人,甚至還有和政府對立的恐怖組織。
是的,我對菲律賓這個鄰居的了解太少,誤解太多了!接下來還有一周行走於這個奇妙的千島之國,期待更多的奇妙發現。
2011年2月16日 星期三
過年
除夕當天搭乘火車上台北過回台後的第一個,也是人生的第五十個春節。
小時候特別期待過年的新衣新帽,紅包玩具。年歲漸長,過年更重要的功用是放長假,可以出外渡假散心,疏解工作辛勞。步入中年,雙親老邁,全家團聚成為過年的焦點。年還是那個年,代表的意涵不停在變。
不變的是吃吃喝喝。剛到當晚年夜飯就喝多了,吐的稀里嘩啦。初一初二接著喝。無論怎麼勸老媽別準備那麼多年菜,她總聽不進去。為省事特意從餐廳叫來的現成年菜也被她冷落在一旁。當連續幾天,看著那些似曾相識,且已回鍋好幾次的大魚大肉一再出現在餐桌上時,不需要喝酒就能達到接近喝多了的效果。
現代人工作忙碌,和親戚朋友平時難得見上回面,過年相聚令人期盼。可碰面時歡笑不斷,過後卻經常越感失落。原因似乎是大夥交流的話題總是些和切身不怎麼相關的事情。外表光鮮亮麗的人們,生活中最自然的喜怒哀樂,曾幾何時,成了社交場合引發尷尬的禁忌。平時戴著面具過日子久了,別人不記得,甚至連自己都忘了自己的真實模樣。
不談喜怒哀樂談什麽?談吃喝玩樂唄!哪家餐廳永遠排隊,哪個產地紅酒高貴不貴,哪個新開發景點不為人知,哪個品牌服飾電器物超所值。。。。相同話題在不同人群間不斷重複,似乎這些就是現代生活中需要被關心的所有事情一樣,又或許人們只是用它們來掩飾因為缺乏精神追求造成的內心空洞焦躁?
大年初一,來到龍山寺附近湊熱鬧“走春”。一年之初,人們祈求神明保佑平安,帶來好運,認真投入的程度從廟中鼎盛的香火,香客們虔誠的面容,可見一般。有個笑話是這麼說的,“一個人幾十年來不停祈求中彩券大獎不成,開始向老天抱怨。老天被怨急了,回他:不是我不幫你,但你得先去買張彩券啊!”無論人們追求的是人世間的功名利祿,或是形而上的平安喜樂,如果不付出該付的努力,又憑什麽只因為跑得快搶得頭香或恪遵宗教儀式禁忌就要求老天賜福?
研究幸福學的專家說:快樂人生是由許多有節制的享樂(pleasure)和充分豐富的喜悅(joy)組合而成。其中享樂指的是吃喝玩樂和精神上的短暫陶醉,譬如看本書或聽場音樂會。而喜悅則是全身心投入一項發揮所長以克服挑戰的活動過程,譬如演奏樂器或種植園藝。現代人生活中充滿各式各樣的享樂,但每每說到能夠產生喜悅的活動時,太多的人要不視而不見,要不努力說服自己不具備任何過人的才能天賦。怪哉!悲哉!
時代變了,環境變了,人心變了,可老天沒變,始終公平無私的賦予全天下每個人獨一無二的人格和特性。剩下的,就交給人們決定是否要去買屬於自己的“彩券“。沒有變的還有流逝的時間,隨著年歲增長,越來越清楚人生方向,或是越來越偏離真實自我,經常也只是存乎人們的一念之間!
小時候特別期待過年的新衣新帽,紅包玩具。年歲漸長,過年更重要的功用是放長假,可以出外渡假散心,疏解工作辛勞。步入中年,雙親老邁,全家團聚成為過年的焦點。年還是那個年,代表的意涵不停在變。
不變的是吃吃喝喝。剛到當晚年夜飯就喝多了,吐的稀里嘩啦。初一初二接著喝。無論怎麼勸老媽別準備那麼多年菜,她總聽不進去。為省事特意從餐廳叫來的現成年菜也被她冷落在一旁。當連續幾天,看著那些似曾相識,且已回鍋好幾次的大魚大肉一再出現在餐桌上時,不需要喝酒就能達到接近喝多了的效果。
現代人工作忙碌,和親戚朋友平時難得見上回面,過年相聚令人期盼。可碰面時歡笑不斷,過後卻經常越感失落。原因似乎是大夥交流的話題總是些和切身不怎麼相關的事情。外表光鮮亮麗的人們,生活中最自然的喜怒哀樂,曾幾何時,成了社交場合引發尷尬的禁忌。平時戴著面具過日子久了,別人不記得,甚至連自己都忘了自己的真實模樣。
不談喜怒哀樂談什麽?談吃喝玩樂唄!哪家餐廳永遠排隊,哪個產地紅酒高貴不貴,哪個新開發景點不為人知,哪個品牌服飾電器物超所值。。。。相同話題在不同人群間不斷重複,似乎這些就是現代生活中需要被關心的所有事情一樣,又或許人們只是用它們來掩飾因為缺乏精神追求造成的內心空洞焦躁?
大年初一,來到龍山寺附近湊熱鬧“走春”。一年之初,人們祈求神明保佑平安,帶來好運,認真投入的程度從廟中鼎盛的香火,香客們虔誠的面容,可見一般。有個笑話是這麼說的,“一個人幾十年來不停祈求中彩券大獎不成,開始向老天抱怨。老天被怨急了,回他:不是我不幫你,但你得先去買張彩券啊!”無論人們追求的是人世間的功名利祿,或是形而上的平安喜樂,如果不付出該付的努力,又憑什麽只因為跑得快搶得頭香或恪遵宗教儀式禁忌就要求老天賜福?
研究幸福學的專家說:快樂人生是由許多有節制的享樂(pleasure)和充分豐富的喜悅(joy)組合而成。其中享樂指的是吃喝玩樂和精神上的短暫陶醉,譬如看本書或聽場音樂會。而喜悅則是全身心投入一項發揮所長以克服挑戰的活動過程,譬如演奏樂器或種植園藝。現代人生活中充滿各式各樣的享樂,但每每說到能夠產生喜悅的活動時,太多的人要不視而不見,要不努力說服自己不具備任何過人的才能天賦。怪哉!悲哉!
時代變了,環境變了,人心變了,可老天沒變,始終公平無私的賦予全天下每個人獨一無二的人格和特性。剩下的,就交給人們決定是否要去買屬於自己的“彩券“。沒有變的還有流逝的時間,隨著年歲增長,越來越清楚人生方向,或是越來越偏離真實自我,經常也只是存乎人們的一念之間!
2011年2月6日 星期日
熊表叔
我的表叔熊志良,祖籍江蘇,比父親小兩歲。和父親一樣,1949年隨行伍來到無親無故的臺灣。不出幾年,父親在台另組家庭,生養我們四個。老實的表叔大概為配合反攻大陸指日可待的號召,遲遲沒有娶妻生子。
父親愛聚餐喝酒,小時家中經常高朋滿座,叔叔伯伯們喝到面紅耳赤是常有的事。有時我們幾個小蘿蔔頭還會點評一番某伯伯酒品好,喝多了就掩面休息,某叔叔就不行了,哭鬧叫罵,一樣不少,大有憑一己之力完成反攻復國大業的氣勢。表叔總是置身事外,大部分時間面帶微笑,安靜坐在一旁。等到情勢混亂到不可收拾的時候,他就會離開餐桌,跟在一旁看熱鬧的我們講話。
其他叔伯們會用長輩慣用的態度和我們打招呼,頂多漫不經心閒扯兩句。表叔不一樣,他講話慢條斯理,很有耐性,雖然嚴肅但不令人害怕。即使年幼,也可以感受到他對小孩們的真心關切。他最在意我們的課業,考試成績好,他比我們自己還高興,不好,比我們還憂心。有時父母親脾氣來了會罵人打人,表叔從來沒有一句重話。
表叔寫得一手好字。他教我們認字寫字,引導我們看課外書籍。逢年過節過生日,其他長輩發紅包給我們,或送些刀槍洋娃娃類的玩具,表叔必定送文具或書籍。小時候我們用過質量較好的鋼筆,紙鎮等文具用品都是他送的。我百讀不厭,像是“中國成語故事”類的好幾套兒童叢書也都是他給的獎品。他還給我們寫信,看著他一絲不茍的筆跡呈現在印刷精美的稿紙上,我的回信自然也不敢馬虎。
對表叔的記憶雖然深刻,但卻短暂。我小學還沒畢業表叔被調到臺灣最南端的屏東。後來聽說他終於結婚了,還領養一個女孩,又過一段時間,聽說他老來得子。接下來的日子我忙著長大,升學,成家,工作。。。。表叔仍偶爾給家裏寫信,字跡依舊剛勁整齊,只是信封上陌生的寄件地址:“屏東縣牡丹鄉石門村”,和我的心理距離大概就跟到月球差不多。
前年父親過世,表叔身體不好沒來台北參加葬禮,打電話對母親表達哀悼。我接過電話跟將近四十年未曾謀面的表叔致意。說來奇怪,電話中表叔的聲音竟是如此熟悉,就像前幾天才談過話一樣。唯一不同的是,我第一次聽見說話沉穩的他在電話中泣不成聲。
半年前我從旅居多年的北京搬到高雄,打算好好體驗南台灣的熱帶風情,其中墾丁是必到景點。就在自駕車快到目的地前,路標上出現 “牡丹”的標示。。。。原來在這裡!對表叔的回憶忽然湧現,但沒帶電話地址,心想下次一定要再回來。一晃幾個月,前陣子媽和哥到高雄看我,說起這事,哥說:要去快去,否則可能來不及了!經此提醒,雖然仍然沒有聯絡資料,我決定碰碰運氣。
幾天前直接來到牡丹鄉公所打聽,出乎意料,幾乎所有人都認識表叔。更意外的是:表叔去年七月過世了!順著指引,我來到他的住所,見到從未謀面的表嬸。語言關係,我們溝通並不順暢。幸好鄰居太太帶著三個小孩來串門子,當上了翻譯。說起她口中的熊伯伯,鄰居太太用帶著濃濃原住民口音的國語重複了好幾次:“他的愛不自私”。我問為什麽大家都認識表叔,她說,不止本村,連村外的人都知道這個老芋頭特別喜歡小孩。我跟她說表叔小時候對我們很好,說著說著,卻沒能控制住自己的鼻涕和眼淚。
離開他家,我特意在村子四周繞了一圈,停留了一會。漸漸的,我似乎能“看”到表叔過去四十年的生活。。。。公路開通前,這個位於山腳下的村落必定相當偏僻。當地居民,包括表嬸在內,清一色全是原住民。表叔來到這裡,語言文化差異大,但樂於助人的他依然能夠贏得族人尊重,融入當地生活。這裡山清水秀,雞犬相聞,典型的世外桃源。以前我還納悶為何他不偶爾來台北走走,見這景象,豁然明了,有什麽生活中需要的東西是這裡沒有的?
不知為何,回來這幾天心中一直惦念著表叔,直到開始動筆寫這篇文章,才突然領悟到一件事:經過一番摸索,現在的我把寫作當成職志,啟蒙導師正是表叔。我最早的閱讀是他指引,最早的寫作是寫信給他。即使經過長時間荒廢,種下的因子從未消失,到今天才有繼續茁壯的機會。在教育資源缺乏的原住民村落,又有多少小孩因為表叔的幫助鼓勵得以識字閱讀,走向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汲汲營營這些年,沉澱下來,我想跟表叔敘敘舊,向他報告成績;我想親口告訴他對我人生的影響,表達心中的感念,但這一切都因為我的怠慢而不可得。等了四十年,晚了幾個月,這是老天的諷刺還是懲罰?一時之間,我愧疚的不能自已。沉靜以後,我告訴自己,表叔不會怪我,他從不怪罪人。認識他是我這輩子的福氣,但表叔比我更有福,因為。。。。他的愛不自私!
父親愛聚餐喝酒,小時家中經常高朋滿座,叔叔伯伯們喝到面紅耳赤是常有的事。有時我們幾個小蘿蔔頭還會點評一番某伯伯酒品好,喝多了就掩面休息,某叔叔就不行了,哭鬧叫罵,一樣不少,大有憑一己之力完成反攻復國大業的氣勢。表叔總是置身事外,大部分時間面帶微笑,安靜坐在一旁。等到情勢混亂到不可收拾的時候,他就會離開餐桌,跟在一旁看熱鬧的我們講話。
其他叔伯們會用長輩慣用的態度和我們打招呼,頂多漫不經心閒扯兩句。表叔不一樣,他講話慢條斯理,很有耐性,雖然嚴肅但不令人害怕。即使年幼,也可以感受到他對小孩們的真心關切。他最在意我們的課業,考試成績好,他比我們自己還高興,不好,比我們還憂心。有時父母親脾氣來了會罵人打人,表叔從來沒有一句重話。
表叔寫得一手好字。他教我們認字寫字,引導我們看課外書籍。逢年過節過生日,其他長輩發紅包給我們,或送些刀槍洋娃娃類的玩具,表叔必定送文具或書籍。小時候我們用過質量較好的鋼筆,紙鎮等文具用品都是他送的。我百讀不厭,像是“中國成語故事”類的好幾套兒童叢書也都是他給的獎品。他還給我們寫信,看著他一絲不茍的筆跡呈現在印刷精美的稿紙上,我的回信自然也不敢馬虎。
對表叔的記憶雖然深刻,但卻短暂。我小學還沒畢業表叔被調到臺灣最南端的屏東。後來聽說他終於結婚了,還領養一個女孩,又過一段時間,聽說他老來得子。接下來的日子我忙著長大,升學,成家,工作。。。。表叔仍偶爾給家裏寫信,字跡依舊剛勁整齊,只是信封上陌生的寄件地址:“屏東縣牡丹鄉石門村”,和我的心理距離大概就跟到月球差不多。
前年父親過世,表叔身體不好沒來台北參加葬禮,打電話對母親表達哀悼。我接過電話跟將近四十年未曾謀面的表叔致意。說來奇怪,電話中表叔的聲音竟是如此熟悉,就像前幾天才談過話一樣。唯一不同的是,我第一次聽見說話沉穩的他在電話中泣不成聲。
半年前我從旅居多年的北京搬到高雄,打算好好體驗南台灣的熱帶風情,其中墾丁是必到景點。就在自駕車快到目的地前,路標上出現 “牡丹”的標示。。。。原來在這裡!對表叔的回憶忽然湧現,但沒帶電話地址,心想下次一定要再回來。一晃幾個月,前陣子媽和哥到高雄看我,說起這事,哥說:要去快去,否則可能來不及了!經此提醒,雖然仍然沒有聯絡資料,我決定碰碰運氣。
幾天前直接來到牡丹鄉公所打聽,出乎意料,幾乎所有人都認識表叔。更意外的是:表叔去年七月過世了!順著指引,我來到他的住所,見到從未謀面的表嬸。語言關係,我們溝通並不順暢。幸好鄰居太太帶著三個小孩來串門子,當上了翻譯。說起她口中的熊伯伯,鄰居太太用帶著濃濃原住民口音的國語重複了好幾次:“他的愛不自私”。我問為什麽大家都認識表叔,她說,不止本村,連村外的人都知道這個老芋頭特別喜歡小孩。我跟她說表叔小時候對我們很好,說著說著,卻沒能控制住自己的鼻涕和眼淚。
離開他家,我特意在村子四周繞了一圈,停留了一會。漸漸的,我似乎能“看”到表叔過去四十年的生活。。。。公路開通前,這個位於山腳下的村落必定相當偏僻。當地居民,包括表嬸在內,清一色全是原住民。表叔來到這裡,語言文化差異大,但樂於助人的他依然能夠贏得族人尊重,融入當地生活。這裡山清水秀,雞犬相聞,典型的世外桃源。以前我還納悶為何他不偶爾來台北走走,見這景象,豁然明了,有什麽生活中需要的東西是這裡沒有的?
不知為何,回來這幾天心中一直惦念著表叔,直到開始動筆寫這篇文章,才突然領悟到一件事:經過一番摸索,現在的我把寫作當成職志,啟蒙導師正是表叔。我最早的閱讀是他指引,最早的寫作是寫信給他。即使經過長時間荒廢,種下的因子從未消失,到今天才有繼續茁壯的機會。在教育資源缺乏的原住民村落,又有多少小孩因為表叔的幫助鼓勵得以識字閱讀,走向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汲汲營營這些年,沉澱下來,我想跟表叔敘敘舊,向他報告成績;我想親口告訴他對我人生的影響,表達心中的感念,但這一切都因為我的怠慢而不可得。等了四十年,晚了幾個月,這是老天的諷刺還是懲罰?一時之間,我愧疚的不能自已。沉靜以後,我告訴自己,表叔不會怪我,他從不怪罪人。認識他是我這輩子的福氣,但表叔比我更有福,因為。。。。他的愛不自私!
2011年1月24日 星期一
錢!錢!錢!
應邀到大學母校校友會演講,聯絡人說許多校友對能在45歲退休很好奇,希望分享經驗。一口答應的同時心中卻有些沒底,校友們年齡層分佈廣,從事的行業,家庭背景,價值觀等等差異也可能很大,要顧及全面不容易。。。。為此,特地上網小做了一番調查。
不出所料,大部分跟退休相關的書籍和報導講的都是理財。一般人說到退休規劃,就跟其他人生大事一樣,考量最多的往往是錢。可越是這樣,我越是希望能夠傳達出一個訊息,那就是有兩件起碼同樣重要的東西常被忽視:健康和快樂。連同金錢,這三件看似獨立的事情,實際相互作用。在日常生活中,金錢表現在理財和居住地點的選擇,健康在運動和醫療,快樂則包括家庭和朋友,以及對個人“職志”的追求。
我花較多篇幅在闡述快樂這個元素上,因為從過去經驗中,我知道這是大部分人最容易疏忽誤解的地方。講到金錢時,我首先要求大家接受一個前提:“錢是工具,不是目標,它的功用是幫助我們完成人生目標”。在這前提下,認識並且發揮自身特長,培養鍛煉健康身心,於是就跟金錢管理產生因果關係。同樣在這前提下,心甘情願過上較簡單樸素生活,不對物質做過多追求攀比,也就成為自然發生的結果,而不是費力的節制回避。
演講結束,提問頗為熱烈,但有趣的是,最多的問題依然是繞著理財這個環節打轉,看來我本想刻意淡化的努力是失敗了。既然如此,繞不開就正面迎戰,再怎麼說,金錢本來就是退休三大考量之一,當然值得討論。
問:你現在的收入來源是什麽?如何投資理財?建議你別買股票型基金,風險太大,但債券型回報太差,而且也不是全沒風險。。。。
答:我的收入來源是房租和相對穩定的投資收入。該買什麽股票基金我不是專家,以前信專家也賠得血本無歸。現在投資只守兩個原則:長期複利,分散風險。起碼退休至今五年,即使經歷金融風暴,都沒有特別煩惱過錢財的事。但人算不如天算,如果哪天真碰上問題,我的身體健康,工作技能還在,對物質期望比過去低,對生活適應能力比過去高,所以也沒什麽好擔憂。
問:你說住到高雄是因為房價物價低,但你住的那個區域我很熟,是高雄的中心區,房價不便宜,所以別說的那麼客氣,看來你也是個有錢人啊!?
答:沒客氣。我比窮人有錢,比有錢人窮(廢話),我不知道這樣算不算有錢人。我知道的是,在高雄的生活方式符合我現階段對健康和快樂(家人/朋友/興趣/職志)的需求,既然買得起這房子,就買了。以後房價漲跌我不在意,漲當然好,但我更在意的是過什麽樣的生活。錢很重要,但它是用來幫助,而不是阻撓或延後我完成生活目標。是不是有錢人是攀比的結果,人的一生不長,享受生活的時間都不夠,為什麽要在他人眼光中浪費生命?
問:你說許多人退休後從事對職志的追求,經常因此賺到錢,所以不妨冒點風險,轉換人生跑道。。。。這麼說來,一切還是為了錢啊!?
答:職志符合三個條件,1.會做的事,2.喜歡做的事,3.有意義的事。換句話說,對職志的追求就是自我實現的過程。即使不求名利,只為樂趣而全身心投入在自身所長,經常能夠創造卓越,卓越的創造常能得到金錢的回報。拿我老婆對繪畫的投入當例子,她努力的的回報是創造和分享的樂趣,如果一直畫下去,有一天真的開畫展成名賺錢,那當然很棒,不行也無所謂,因為那本來就不是目的。不是我不愛名和利,我愛死了,但也愛其他的東西。如果追求名利代表無法兼顧像休閒,家庭,健康,興趣這些同樣重要的事物,那也只好割愛。
問:你的生活哲學,似乎有些和宗教教義相類似之處,你對宗教看法如何?
答:我不信教,但對各個宗教都保持尊敬和好奇,或許哪天想通了(或想不開),就會去信。我既沒有看破紅塵也不懂修行,我只是不願意為了一個好東西犧牲另一個好東西而已。真要說跟別人有什麽不同,可能是我對好東西的認知範圍比較寬廣,碰巧這點跟宗教規勸人們淡泊名利有些許類似之處。我不理解為什麽有那麼多人在用金錢判斷所有事物價值高低的同時,還能成為一個虔誠的教徒,除了嚴格奉行各種儀式禁忌之外,他對教義是否真誠認同?
或許那天的演講對部分校友和我自己來說都是一場culture shock。他們參加講座期待聽到能提早退休的理財撇步,結果大失所望。我犯的錯誤是把“金錢是工具,不是目標”這個前提想像的太理所當然。人們長久以來堅信不疑的事物又憑什麽該在兩三個鐘頭內被一個素昧生平,自稱校友的懶漢所改變?雖然如此,會後有超過半數校友買了我的書。私心妄想:或許我的演講在某些人原本堅固的價值體系上敲開了一條裂痕,後續的閱讀能讓他對事物產生些許不同看法。。。。我不想也沒資格傳教,只想用親身經歷演示:人生大事真的不止是錢!錢!錢!
不出所料,大部分跟退休相關的書籍和報導講的都是理財。一般人說到退休規劃,就跟其他人生大事一樣,考量最多的往往是錢。可越是這樣,我越是希望能夠傳達出一個訊息,那就是有兩件起碼同樣重要的東西常被忽視:健康和快樂。連同金錢,這三件看似獨立的事情,實際相互作用。在日常生活中,金錢表現在理財和居住地點的選擇,健康在運動和醫療,快樂則包括家庭和朋友,以及對個人“職志”的追求。
我花較多篇幅在闡述快樂這個元素上,因為從過去經驗中,我知道這是大部分人最容易疏忽誤解的地方。講到金錢時,我首先要求大家接受一個前提:“錢是工具,不是目標,它的功用是幫助我們完成人生目標”。在這前提下,認識並且發揮自身特長,培養鍛煉健康身心,於是就跟金錢管理產生因果關係。同樣在這前提下,心甘情願過上較簡單樸素生活,不對物質做過多追求攀比,也就成為自然發生的結果,而不是費力的節制回避。
演講結束,提問頗為熱烈,但有趣的是,最多的問題依然是繞著理財這個環節打轉,看來我本想刻意淡化的努力是失敗了。既然如此,繞不開就正面迎戰,再怎麼說,金錢本來就是退休三大考量之一,當然值得討論。
問:你現在的收入來源是什麽?如何投資理財?建議你別買股票型基金,風險太大,但債券型回報太差,而且也不是全沒風險。。。。
答:我的收入來源是房租和相對穩定的投資收入。該買什麽股票基金我不是專家,以前信專家也賠得血本無歸。現在投資只守兩個原則:長期複利,分散風險。起碼退休至今五年,即使經歷金融風暴,都沒有特別煩惱過錢財的事。但人算不如天算,如果哪天真碰上問題,我的身體健康,工作技能還在,對物質期望比過去低,對生活適應能力比過去高,所以也沒什麽好擔憂。
問:你說住到高雄是因為房價物價低,但你住的那個區域我很熟,是高雄的中心區,房價不便宜,所以別說的那麼客氣,看來你也是個有錢人啊!?
答:沒客氣。我比窮人有錢,比有錢人窮(廢話),我不知道這樣算不算有錢人。我知道的是,在高雄的生活方式符合我現階段對健康和快樂(家人/朋友/興趣/職志)的需求,既然買得起這房子,就買了。以後房價漲跌我不在意,漲當然好,但我更在意的是過什麽樣的生活。錢很重要,但它是用來幫助,而不是阻撓或延後我完成生活目標。是不是有錢人是攀比的結果,人的一生不長,享受生活的時間都不夠,為什麽要在他人眼光中浪費生命?
問:你說許多人退休後從事對職志的追求,經常因此賺到錢,所以不妨冒點風險,轉換人生跑道。。。。這麼說來,一切還是為了錢啊!?
答:職志符合三個條件,1.會做的事,2.喜歡做的事,3.有意義的事。換句話說,對職志的追求就是自我實現的過程。即使不求名利,只為樂趣而全身心投入在自身所長,經常能夠創造卓越,卓越的創造常能得到金錢的回報。拿我老婆對繪畫的投入當例子,她努力的的回報是創造和分享的樂趣,如果一直畫下去,有一天真的開畫展成名賺錢,那當然很棒,不行也無所謂,因為那本來就不是目的。不是我不愛名和利,我愛死了,但也愛其他的東西。如果追求名利代表無法兼顧像休閒,家庭,健康,興趣這些同樣重要的事物,那也只好割愛。
問:你的生活哲學,似乎有些和宗教教義相類似之處,你對宗教看法如何?
答:我不信教,但對各個宗教都保持尊敬和好奇,或許哪天想通了(或想不開),就會去信。我既沒有看破紅塵也不懂修行,我只是不願意為了一個好東西犧牲另一個好東西而已。真要說跟別人有什麽不同,可能是我對好東西的認知範圍比較寬廣,碰巧這點跟宗教規勸人們淡泊名利有些許類似之處。我不理解為什麽有那麼多人在用金錢判斷所有事物價值高低的同時,還能成為一個虔誠的教徒,除了嚴格奉行各種儀式禁忌之外,他對教義是否真誠認同?
或許那天的演講對部分校友和我自己來說都是一場culture shock。他們參加講座期待聽到能提早退休的理財撇步,結果大失所望。我犯的錯誤是把“金錢是工具,不是目標”這個前提想像的太理所當然。人們長久以來堅信不疑的事物又憑什麽該在兩三個鐘頭內被一個素昧生平,自稱校友的懶漢所改變?雖然如此,會後有超過半數校友買了我的書。私心妄想:或許我的演講在某些人原本堅固的價值體系上敲開了一條裂痕,後續的閱讀能讓他對事物產生些許不同看法。。。。我不想也沒資格傳教,只想用親身經歷演示:人生大事真的不止是錢!錢!錢!
2011年1月12日 星期三
臺灣美眉
在家附近的高雄文化中心廣場跑步,旁邊停放幾輛大巴,窗前標識“臺南xx大學”,應該是學校組織的參觀活動。大巴前站立四五位年輕人,稀疏圍成一個圈,當我從遠方跑近時,背對我的一個男生恰好拉響握在手中那種常在婚禮上使用的拉炮,突來的響聲把戴著耳機專心跑步的我嚇了一跳,腳步稍有踉蹌。另一個面對我,看著整個“事件”發生過程的女生,先是看著我愣了一下,接著轉頭對著同伴們笑得連腰都直不起來。。。。
騎腳踏車到一轉角處,兩個年輕女生騎摩托車逆向而來,眼看快要撞上一位行人,只聽見車上兩人同時發出一陣長長尖叫聲,車速卻沒有慢下來,顯然是在慌亂當中完全忘記拉剎車。行人及時閃過,女騎士們頭也不回,揚長而去。。。。
龍應臺1985年出版的野火集中有一篇文章叫“幼稚園大學”,內容敘述臺灣年輕女生大都很”乖巧“,但是碰上意外,只會哭哭啼啼,心智年齡大約是五歲。以前我對這篇文章內容不置可否,心想龍女士大概跟我一樣,在外生活久了,對臺灣社會了解不夠,而且,二三十年前生活在威權時代的年輕人,怎麼能和經過X,Y,Z等等不同世代文化洗禮,以及無數次資訊革命淬煉過後的現代尖端無敵無畏青年小將們相提并論?。。。。回臺至今半年,現在倒覺得龍的文章“歷久彌新”。
以前在大陸認識來自大江南北的同事朋友,幾個臭男人湊在一塊,常為哪個地方來的姑娘人氣更高抬杠 – 四川女生五官細致,但脾氣火爆;北方女生熱情大方,但不拘小節,上海女生小資新潮,但不易親近。。。。說起臺灣女孩,一般反應兩極,有人特別喜歡她們的溫柔乖巧,有人則是一聽到那些習慣性的尾音(哦,吶,啊。。)就起雞皮疙瘩。無論喜歡與否,共同印象是嬌媚時髦,共同的印象來源是臺灣電視劇或電影。每到這種時候,我都會以專家的態度告訴他們,別被那些不食人間煙火的連續劇給騙了,真實生活中的臺灣女生是很不一樣的。。。。現在我倒是有一種生活在一場超級大型連續劇的感覺。
臺灣的美眉們是怎麼了?全世界的政壇和跨國企業越來越多女性接掌重要職務,我們的領導未來風潮人物遇到點狀況,大驚小怪,應對進退能力接近零分?臭男生們說林志玲漂亮,瑤瑤性感,於是不管智愚賢不肖,姐姐妹妹們爭相把自己打扮的嬌媚可愛,在三圍上大做文章,說起話來還得嗲聲嗲氣?
有一件我一直搞不懂的事是為什麼有那麼多臺灣美眉們,天氣稍微一涼,就必然得穿上一條緊身長褲/襪(有時外面還加一件短褲或短裙以示性感)和一雙或短或長的靴子?不可否認有些人這麼穿蠻好看的,但當有那麼多人,不管體型或場合是否合適,都做類似裝扮的時候,造成的整體效果可以用“倒胃口“來形容,連好看的都因此被拖下了水。。。。雖然一直不愿意承認跟不上時代,但如果這個疑惑證明我是個LKK的話,那也只好認了!
或許臺灣的男生們該為這種一成不變的審美觀負上一大責任。事實是,身為男人,我們內心多少都有些對胸大無腦型美女的獸性幻想,但同時我們也有對其他像是自信,溫柔,認真,纖細,知性等其他女性美德的人性響往。如果較偏人性的腦袋不夠發達以致任由偏獸性的下半身主宰我們的全部審美意志,由此只對某種表象美感有感應,而對其他的美無動于衷的時候,為贏得歡心的美眉們恐怕也因此失去許多其他裝扮自己的選擇。
前陣子吵得風風火火的校園美女事件,不管臺大x姬,政大x姬多麼振振有詞,人到頭來都還得為自己行為負責任。愛美是女人天性,長得漂亮更不是罪過,孤芳自賞之余,當然也可以自娛娛人。但別忘了女人還有另外一個天性,那就是幸福人生,快樂生活的必要條件永遠是贏得一個特定人全部而長久的愛,而不是許多人部分而短占的愛。聰明美眉善用天生條件工作賺錢無可厚非,過於留戀鎂光燈聚焦和憑借青春美貌討眾人歡心,就是自找罪受 -- 尤其討的是一幫獸性堅強,但不懂得欣賞的人的歡心,更是不值。
電視新聞女主播一向是臺灣美女的集散地,遙控器按一圈,可以見到多位精心打扮過的女主播們。美則美矣,但模樣出奇一致,不管是面部表情,聲音語調,甚至好幾位連髮型都一模一樣,一個個活像是參加模仿林志玲大賽的入圍者一樣,即使多看幾次也不容易記住誰是誰。但如果把頻道轉到并停留在CNN,一天下來也會看到幾位女記者,不同的是,這些女記者們有老有少,有黑有白,穿著打扮,口音聲調各異奇趣,不敢說個個是美女,但絕對環肥燕瘦,各有各的特色。
,
臺灣的姐姐妹妹們,奮起吧!這世上只有一個林志玲,妳永遠不會成為她(何況也有許多人不覺得她漂亮)。巧合的是,這世上也只有一個妳,妳所擁有的美獨一無二,可長可久。掩飾自己特色,東施效顰不止自討沒趣,根本是浪費生命。有句英文歌詞是“everybody is beautiful in their own way”, 美就在自己身上,為何捨近求遠?臺灣的哥哥弟弟們,長大吧!成天物化女性同胞,不充實自己,學習尊重,欣賞,乃至愛慕我們另一半全身心的美,到頭來吃虧倒霉的恐怕是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所有人。
那天在文化中心的女大學生美嗎?如果她在目睹一個慢跑者被她的同伴無心驚嚇後,能夠當場面帶微笑代表她的同伴說一句“不好意思”,這其中散發出的同理心,自信心,反應力,以至責任感和領導能力,都能讓她全身上下煥發出只屬於她自己的個性和知性美。如果我是她在場的同伴,必會因此對她心生欽佩和愛慕。那笑彎了腰又如何呢?。。。。就算這是一個自不量力的LKK對全體臺灣美眉們的公開嗆聲吧 -- 我認為她的行為只是讓那身毫無個性可言的緊身褲襪加靴子顯得更加庸俗幼稚而已!
騎腳踏車到一轉角處,兩個年輕女生騎摩托車逆向而來,眼看快要撞上一位行人,只聽見車上兩人同時發出一陣長長尖叫聲,車速卻沒有慢下來,顯然是在慌亂當中完全忘記拉剎車。行人及時閃過,女騎士們頭也不回,揚長而去。。。。
龍應臺1985年出版的野火集中有一篇文章叫“幼稚園大學”,內容敘述臺灣年輕女生大都很”乖巧“,但是碰上意外,只會哭哭啼啼,心智年齡大約是五歲。以前我對這篇文章內容不置可否,心想龍女士大概跟我一樣,在外生活久了,對臺灣社會了解不夠,而且,二三十年前生活在威權時代的年輕人,怎麼能和經過X,Y,Z等等不同世代文化洗禮,以及無數次資訊革命淬煉過後的現代尖端無敵無畏青年小將們相提并論?。。。。回臺至今半年,現在倒覺得龍的文章“歷久彌新”。
以前在大陸認識來自大江南北的同事朋友,幾個臭男人湊在一塊,常為哪個地方來的姑娘人氣更高抬杠 – 四川女生五官細致,但脾氣火爆;北方女生熱情大方,但不拘小節,上海女生小資新潮,但不易親近。。。。說起臺灣女孩,一般反應兩極,有人特別喜歡她們的溫柔乖巧,有人則是一聽到那些習慣性的尾音(哦,吶,啊。。)就起雞皮疙瘩。無論喜歡與否,共同印象是嬌媚時髦,共同的印象來源是臺灣電視劇或電影。每到這種時候,我都會以專家的態度告訴他們,別被那些不食人間煙火的連續劇給騙了,真實生活中的臺灣女生是很不一樣的。。。。現在我倒是有一種生活在一場超級大型連續劇的感覺。
臺灣的美眉們是怎麼了?全世界的政壇和跨國企業越來越多女性接掌重要職務,我們的領導未來風潮人物遇到點狀況,大驚小怪,應對進退能力接近零分?臭男生們說林志玲漂亮,瑤瑤性感,於是不管智愚賢不肖,姐姐妹妹們爭相把自己打扮的嬌媚可愛,在三圍上大做文章,說起話來還得嗲聲嗲氣?
有一件我一直搞不懂的事是為什麼有那麼多臺灣美眉們,天氣稍微一涼,就必然得穿上一條緊身長褲/襪(有時外面還加一件短褲或短裙以示性感)和一雙或短或長的靴子?不可否認有些人這麼穿蠻好看的,但當有那麼多人,不管體型或場合是否合適,都做類似裝扮的時候,造成的整體效果可以用“倒胃口“來形容,連好看的都因此被拖下了水。。。。雖然一直不愿意承認跟不上時代,但如果這個疑惑證明我是個LKK的話,那也只好認了!
或許臺灣的男生們該為這種一成不變的審美觀負上一大責任。事實是,身為男人,我們內心多少都有些對胸大無腦型美女的獸性幻想,但同時我們也有對其他像是自信,溫柔,認真,纖細,知性等其他女性美德的人性響往。如果較偏人性的腦袋不夠發達以致任由偏獸性的下半身主宰我們的全部審美意志,由此只對某種表象美感有感應,而對其他的美無動于衷的時候,為贏得歡心的美眉們恐怕也因此失去許多其他裝扮自己的選擇。
前陣子吵得風風火火的校園美女事件,不管臺大x姬,政大x姬多麼振振有詞,人到頭來都還得為自己行為負責任。愛美是女人天性,長得漂亮更不是罪過,孤芳自賞之余,當然也可以自娛娛人。但別忘了女人還有另外一個天性,那就是幸福人生,快樂生活的必要條件永遠是贏得一個特定人全部而長久的愛,而不是許多人部分而短占的愛。聰明美眉善用天生條件工作賺錢無可厚非,過於留戀鎂光燈聚焦和憑借青春美貌討眾人歡心,就是自找罪受 -- 尤其討的是一幫獸性堅強,但不懂得欣賞的人的歡心,更是不值。
電視新聞女主播一向是臺灣美女的集散地,遙控器按一圈,可以見到多位精心打扮過的女主播們。美則美矣,但模樣出奇一致,不管是面部表情,聲音語調,甚至好幾位連髮型都一模一樣,一個個活像是參加模仿林志玲大賽的入圍者一樣,即使多看幾次也不容易記住誰是誰。但如果把頻道轉到并停留在CNN,一天下來也會看到幾位女記者,不同的是,這些女記者們有老有少,有黑有白,穿著打扮,口音聲調各異奇趣,不敢說個個是美女,但絕對環肥燕瘦,各有各的特色。
,
臺灣的姐姐妹妹們,奮起吧!這世上只有一個林志玲,妳永遠不會成為她(何況也有許多人不覺得她漂亮)。巧合的是,這世上也只有一個妳,妳所擁有的美獨一無二,可長可久。掩飾自己特色,東施效顰不止自討沒趣,根本是浪費生命。有句英文歌詞是“everybody is beautiful in their own way”, 美就在自己身上,為何捨近求遠?臺灣的哥哥弟弟們,長大吧!成天物化女性同胞,不充實自己,學習尊重,欣賞,乃至愛慕我們另一半全身心的美,到頭來吃虧倒霉的恐怕是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所有人。
那天在文化中心的女大學生美嗎?如果她在目睹一個慢跑者被她的同伴無心驚嚇後,能夠當場面帶微笑代表她的同伴說一句“不好意思”,這其中散發出的同理心,自信心,反應力,以至責任感和領導能力,都能讓她全身上下煥發出只屬於她自己的個性和知性美。如果我是她在場的同伴,必會因此對她心生欽佩和愛慕。那笑彎了腰又如何呢?。。。。就算這是一個自不量力的LKK對全體臺灣美眉們的公開嗆聲吧 -- 我認為她的行為只是讓那身毫無個性可言的緊身褲襪加靴子顯得更加庸俗幼稚而已!
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
我的高爾夫記事
第一次接觸高爾夫是三十出頭歲的時候,那個年代臺灣經濟成長很快,隨著股票市場大漲,企業界掀起一陣高爾夫熱。我服務的公司裏幾位較資深同事也受到傳染,集體瘋愛此道,經常下班後不回家,直接往練習場跑。平常在辦公室偶爾湊在一塊,聊起打球,個個眉飛色舞,沒完沒了,而且聽眾越多,說話的聲調就越高。受此環境熏陶,我自然興起“有為者亦若是”的念頭,下了班後,跟著大伙,揭“桿”起義去。
別看這狀似簡單的“老人”游戲,上手還真需要花點功夫。剛開始上練習場,明明躺在腳前靜止不動的小白球,硬是能讓個全神貫注的七尺壯漢使出吃奶力氣揮桿擊打之後,依舊杵在原地,紋風不動,就像一切發生的事情都與它無關一樣,任你氣得牙癢,它卻依然故我。。。。可隨著練習次數多了,偶爾飛起在空中劃出美麗弧線的幾個球,就能讓一兩個鐘頭枯燥的站立和不斷重復的揮桿動作變得清涼有勁,回味無窮。更棒的是,當以後再有人在辦公室吹噓打球的種種時,我已不再只是鴨子聽雷。
醜媳婦總得見公婆,練習場站了一段時間,第一次上正式場地是大事一件。通常初學者能把球“趕”進洞中而不被後面人抱怨太慢已經很不容易,還要計算桿數就有點強人所難。我開始勉強數出18洞下來打了多少桿起碼是上了十次場以後的事。可也正因為如此,越發感受到克服挑戰的美好滋味,打球的次數也越發頻繁。隨著兩手膚色反差越來越大(只有一手帶手套),我自然而然也成了公司裏“Old Boy”俱樂部的一員,聊起打球口沫橫飛,意氣風發,而且在不知不覺間,就像我的前輩一樣,向年輕同事們傳遞出打球對提升社會地位的重要性。
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當中,周末假日時間安排都跟打球脫不了關系。高爾夫之所以被視為貴族運動,除了花費高以外,還有一個原因是花時間。為了早上打球,經常天還沒亮就得出門。早睡早起當然好,可事實常是晚睡早起(甚至不睡),打完球後再回去補覺。週休兩天,打一天球,恢復一天,別的事也都不用做了。自我安慰運動健身好處多,可後來讀了一些專業報導才知道,作為一個運動項目,高爾夫其實最有益健康的部分是走路,其次是背負球桿袋。這下好了,在亞洲大部分國家打球,球桿都有專人負責拉運,甚至有些球場是開車打球,連路都不用走。尤其打完球後大吃大喝一頓幾乎成了例行公事,所以美其名是運動聯誼,一段時間下來,許多愛打高爾夫的人倒常是往腦滿腸肥的方向發展。
在台灣打了幾年球,自認算是個老手,住到澳洲之後卻對這個活動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在這裡,打球所需的費用因場地而異,便宜點的連台灣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也就是說,高爾夫在澳洲,不過就是許許多多供大家選擇的運動項目之一,不屬於有錢人的專利。台灣球友以中年男人為主,這裡球場上男女老少都有,不管你是公司老總或修理玻璃工人,各拖各的球桿,一路說說笑笑,就像郊遊野餐。受那氣氛感染,揮桿之餘,我也開始漸漸培養出欣賞球場自然美景的閒情逸致,從日出的晨露到日落的夕陽,從樹木花草的芬芳鮮豔到各種野生動物的生動可愛。。。。不是台灣的自然景觀不美,實在是四周刻意被塑造出的那種階級氛圍,和一心只想把球打好的競爭心態,讓我每每忽略掉高爾夫球這項迷人的特點。
高爾夫在中國大陸更是距離一般人很遙遠的活動。住在北京時有一段時間因為自己不開車,常在假日抓上幾根球桿搭計程車上練習場,走在路上路人沿路行注目禮不說,甚至還有一次引來警察的盤問(何方好漢公然帶傢伙上街尋仇?)。北京冬天大部分球場因為氣候太冷關閉,但總還有那麼幾個場地不開白不開,反正地上也沒幾根草需要維護保養,剛好提供打死不退級的球友們一個解饞的去處。在冰點以下天氣中打球很辛苦,但也有不少特殊體驗。桿弟需要隨身帶根榔頭小撬,開球時在凍硬地面上鑿個小洞才能插球座。如果球掉上結冰的湖水面,不但不用罰桿,小白球還會向溜滑梯一樣骨碌碌滾得比飛得還遠。
和大多數打球的人一樣,我的成績一開始進步很快,後來變成起伏向上,到了近幾年,無論如何認真,桿數經常不進反退。在以前,一場球的成績好壞能夠相當程度影響心情,但後來慢慢發覺太在意成績只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高爾夫就是這麼回事,不努力當然打不好,太努力更糟糕;不使勁打球飛不遠,太用力球更不愛飛;平時慣用右手,打球就必須多用左手;越是怕進入困境,越容易進入;越心浮氣躁急於脫困,越是陷入更深困境。。。。這些種種,說的好聽點叫做“修身養性“,難聽點叫“違反人性”。無論怎麼叫,這就是高爾夫的另一個特點,跟它較真,自討沒趣;理解之後,妥協之後,反而自有它的另類迷人之處。
許多人退休後花很多時間打球。Why not? 總比無所事事成天窩在家裏看電視強得多。尤其以前工作時間總是不夠,現在剛好利用打球填滿大把空閒時光。我將近五年前剛退下來時就為打球做了不少規劃,可打著打著,過去打球像過年般的興奮情緒,反倒是隨著時空限制的解除有所下降。深究其原因,不全然只是因為現在可以天天過年所以不值錢;更根本的是,即使高爾夫有許多吸引人的地方,可似乎總缺少一種只有創造才能帶來的挑戰和樂趣。作為一種調劑身心活動很好,運動健身也說的過去,但成為生活的重心只怕有淪為玩物喪志之嫌。
打了將近二十年的球,現在打球動機跟開始時相比大不同,為了身份地位的心態沒了,為了突破成績的野心少了,追求更好裝備的熱情淡了。留下來的反倒是些過去較不懂得體會的東西,除了之前提到的欣賞自然之美,感受修身養性的氛圍之外,以前打球必定呼朋引伴,現在卻喜歡上一個人打球。獨自拖著球桿踽踽走在諾大原野之間,任由腦袋胡思亂想,或乾脆全部放空,有一種和天地融合的孤獨美。。。。當然,只要身體還打的動,只要經濟還負擔得起,促使我在有生之年不停揮桿的主要動力,和二十年前一樣,依然還將是那道天空中的美麗弧線!
別看這狀似簡單的“老人”游戲,上手還真需要花點功夫。剛開始上練習場,明明躺在腳前靜止不動的小白球,硬是能讓個全神貫注的七尺壯漢使出吃奶力氣揮桿擊打之後,依舊杵在原地,紋風不動,就像一切發生的事情都與它無關一樣,任你氣得牙癢,它卻依然故我。。。。可隨著練習次數多了,偶爾飛起在空中劃出美麗弧線的幾個球,就能讓一兩個鐘頭枯燥的站立和不斷重復的揮桿動作變得清涼有勁,回味無窮。更棒的是,當以後再有人在辦公室吹噓打球的種種時,我已不再只是鴨子聽雷。
醜媳婦總得見公婆,練習場站了一段時間,第一次上正式場地是大事一件。通常初學者能把球“趕”進洞中而不被後面人抱怨太慢已經很不容易,還要計算桿數就有點強人所難。我開始勉強數出18洞下來打了多少桿起碼是上了十次場以後的事。可也正因為如此,越發感受到克服挑戰的美好滋味,打球的次數也越發頻繁。隨著兩手膚色反差越來越大(只有一手帶手套),我自然而然也成了公司裏“Old Boy”俱樂部的一員,聊起打球口沫橫飛,意氣風發,而且在不知不覺間,就像我的前輩一樣,向年輕同事們傳遞出打球對提升社會地位的重要性。
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當中,周末假日時間安排都跟打球脫不了關系。高爾夫之所以被視為貴族運動,除了花費高以外,還有一個原因是花時間。為了早上打球,經常天還沒亮就得出門。早睡早起當然好,可事實常是晚睡早起(甚至不睡),打完球後再回去補覺。週休兩天,打一天球,恢復一天,別的事也都不用做了。自我安慰運動健身好處多,可後來讀了一些專業報導才知道,作為一個運動項目,高爾夫其實最有益健康的部分是走路,其次是背負球桿袋。這下好了,在亞洲大部分國家打球,球桿都有專人負責拉運,甚至有些球場是開車打球,連路都不用走。尤其打完球後大吃大喝一頓幾乎成了例行公事,所以美其名是運動聯誼,一段時間下來,許多愛打高爾夫的人倒常是往腦滿腸肥的方向發展。
在台灣打了幾年球,自認算是個老手,住到澳洲之後卻對這個活動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在這裡,打球所需的費用因場地而異,便宜點的連台灣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也就是說,高爾夫在澳洲,不過就是許許多多供大家選擇的運動項目之一,不屬於有錢人的專利。台灣球友以中年男人為主,這裡球場上男女老少都有,不管你是公司老總或修理玻璃工人,各拖各的球桿,一路說說笑笑,就像郊遊野餐。受那氣氛感染,揮桿之餘,我也開始漸漸培養出欣賞球場自然美景的閒情逸致,從日出的晨露到日落的夕陽,從樹木花草的芬芳鮮豔到各種野生動物的生動可愛。。。。不是台灣的自然景觀不美,實在是四周刻意被塑造出的那種階級氛圍,和一心只想把球打好的競爭心態,讓我每每忽略掉高爾夫球這項迷人的特點。
高爾夫在中國大陸更是距離一般人很遙遠的活動。住在北京時有一段時間因為自己不開車,常在假日抓上幾根球桿搭計程車上練習場,走在路上路人沿路行注目禮不說,甚至還有一次引來警察的盤問(何方好漢公然帶傢伙上街尋仇?)。北京冬天大部分球場因為氣候太冷關閉,但總還有那麼幾個場地不開白不開,反正地上也沒幾根草需要維護保養,剛好提供打死不退級的球友們一個解饞的去處。在冰點以下天氣中打球很辛苦,但也有不少特殊體驗。桿弟需要隨身帶根榔頭小撬,開球時在凍硬地面上鑿個小洞才能插球座。如果球掉上結冰的湖水面,不但不用罰桿,小白球還會向溜滑梯一樣骨碌碌滾得比飛得還遠。
和大多數打球的人一樣,我的成績一開始進步很快,後來變成起伏向上,到了近幾年,無論如何認真,桿數經常不進反退。在以前,一場球的成績好壞能夠相當程度影響心情,但後來慢慢發覺太在意成績只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高爾夫就是這麼回事,不努力當然打不好,太努力更糟糕;不使勁打球飛不遠,太用力球更不愛飛;平時慣用右手,打球就必須多用左手;越是怕進入困境,越容易進入;越心浮氣躁急於脫困,越是陷入更深困境。。。。這些種種,說的好聽點叫做“修身養性“,難聽點叫“違反人性”。無論怎麼叫,這就是高爾夫的另一個特點,跟它較真,自討沒趣;理解之後,妥協之後,反而自有它的另類迷人之處。
許多人退休後花很多時間打球。Why not? 總比無所事事成天窩在家裏看電視強得多。尤其以前工作時間總是不夠,現在剛好利用打球填滿大把空閒時光。我將近五年前剛退下來時就為打球做了不少規劃,可打著打著,過去打球像過年般的興奮情緒,反倒是隨著時空限制的解除有所下降。深究其原因,不全然只是因為現在可以天天過年所以不值錢;更根本的是,即使高爾夫有許多吸引人的地方,可似乎總缺少一種只有創造才能帶來的挑戰和樂趣。作為一種調劑身心活動很好,運動健身也說的過去,但成為生活的重心只怕有淪為玩物喪志之嫌。
打了將近二十年的球,現在打球動機跟開始時相比大不同,為了身份地位的心態沒了,為了突破成績的野心少了,追求更好裝備的熱情淡了。留下來的反倒是些過去較不懂得體會的東西,除了之前提到的欣賞自然之美,感受修身養性的氛圍之外,以前打球必定呼朋引伴,現在卻喜歡上一個人打球。獨自拖著球桿踽踽走在諾大原野之間,任由腦袋胡思亂想,或乾脆全部放空,有一種和天地融合的孤獨美。。。。當然,只要身體還打的動,只要經濟還負擔得起,促使我在有生之年不停揮桿的主要動力,和二十年前一樣,依然還將是那道天空中的美麗弧線!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