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邀到大學母校校友會演講,聯絡人說許多校友對能在45歲退休很好奇,希望分享經驗。一口答應的同時心中卻有些沒底,校友們年齡層分佈廣,從事的行業,家庭背景,價值觀等等差異也可能很大,要顧及全面不容易。。。。為此,特地上網小做了一番調查。
不出所料,大部分跟退休相關的書籍和報導講的都是理財。一般人說到退休規劃,就跟其他人生大事一樣,考量最多的往往是錢。可越是這樣,我越是希望能夠傳達出一個訊息,那就是有兩件起碼同樣重要的東西常被忽視:健康和快樂。連同金錢,這三件看似獨立的事情,實際相互作用。在日常生活中,金錢表現在理財和居住地點的選擇,健康在運動和醫療,快樂則包括家庭和朋友,以及對個人“職志”的追求。
我花較多篇幅在闡述快樂這個元素上,因為從過去經驗中,我知道這是大部分人最容易疏忽誤解的地方。講到金錢時,我首先要求大家接受一個前提:“錢是工具,不是目標,它的功用是幫助我們完成人生目標”。在這前提下,認識並且發揮自身特長,培養鍛煉健康身心,於是就跟金錢管理產生因果關係。同樣在這前提下,心甘情願過上較簡單樸素生活,不對物質做過多追求攀比,也就成為自然發生的結果,而不是費力的節制回避。
演講結束,提問頗為熱烈,但有趣的是,最多的問題依然是繞著理財這個環節打轉,看來我本想刻意淡化的努力是失敗了。既然如此,繞不開就正面迎戰,再怎麼說,金錢本來就是退休三大考量之一,當然值得討論。
問:你現在的收入來源是什麽?如何投資理財?建議你別買股票型基金,風險太大,但債券型回報太差,而且也不是全沒風險。。。。
答:我的收入來源是房租和相對穩定的投資收入。該買什麽股票基金我不是專家,以前信專家也賠得血本無歸。現在投資只守兩個原則:長期複利,分散風險。起碼退休至今五年,即使經歷金融風暴,都沒有特別煩惱過錢財的事。但人算不如天算,如果哪天真碰上問題,我的身體健康,工作技能還在,對物質期望比過去低,對生活適應能力比過去高,所以也沒什麽好擔憂。
問:你說住到高雄是因為房價物價低,但你住的那個區域我很熟,是高雄的中心區,房價不便宜,所以別說的那麼客氣,看來你也是個有錢人啊!?
答:沒客氣。我比窮人有錢,比有錢人窮(廢話),我不知道這樣算不算有錢人。我知道的是,在高雄的生活方式符合我現階段對健康和快樂(家人/朋友/興趣/職志)的需求,既然買得起這房子,就買了。以後房價漲跌我不在意,漲當然好,但我更在意的是過什麽樣的生活。錢很重要,但它是用來幫助,而不是阻撓或延後我完成生活目標。是不是有錢人是攀比的結果,人的一生不長,享受生活的時間都不夠,為什麽要在他人眼光中浪費生命?
問:你說許多人退休後從事對職志的追求,經常因此賺到錢,所以不妨冒點風險,轉換人生跑道。。。。這麼說來,一切還是為了錢啊!?
答:職志符合三個條件,1.會做的事,2.喜歡做的事,3.有意義的事。換句話說,對職志的追求就是自我實現的過程。即使不求名利,只為樂趣而全身心投入在自身所長,經常能夠創造卓越,卓越的創造常能得到金錢的回報。拿我老婆對繪畫的投入當例子,她努力的的回報是創造和分享的樂趣,如果一直畫下去,有一天真的開畫展成名賺錢,那當然很棒,不行也無所謂,因為那本來就不是目的。不是我不愛名和利,我愛死了,但也愛其他的東西。如果追求名利代表無法兼顧像休閒,家庭,健康,興趣這些同樣重要的事物,那也只好割愛。
問:你的生活哲學,似乎有些和宗教教義相類似之處,你對宗教看法如何?
答:我不信教,但對各個宗教都保持尊敬和好奇,或許哪天想通了(或想不開),就會去信。我既沒有看破紅塵也不懂修行,我只是不願意為了一個好東西犧牲另一個好東西而已。真要說跟別人有什麽不同,可能是我對好東西的認知範圍比較寬廣,碰巧這點跟宗教規勸人們淡泊名利有些許類似之處。我不理解為什麽有那麼多人在用金錢判斷所有事物價值高低的同時,還能成為一個虔誠的教徒,除了嚴格奉行各種儀式禁忌之外,他對教義是否真誠認同?
或許那天的演講對部分校友和我自己來說都是一場culture shock。他們參加講座期待聽到能提早退休的理財撇步,結果大失所望。我犯的錯誤是把“金錢是工具,不是目標”這個前提想像的太理所當然。人們長久以來堅信不疑的事物又憑什麽該在兩三個鐘頭內被一個素昧生平,自稱校友的懶漢所改變?雖然如此,會後有超過半數校友買了我的書。私心妄想:或許我的演講在某些人原本堅固的價值體系上敲開了一條裂痕,後續的閱讀能讓他對事物產生些許不同看法。。。。我不想也沒資格傳教,只想用親身經歷演示:人生大事真的不止是錢!錢!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