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0日 星期日

海灘的一天

住在南台灣的好處之一是天氣暖得早,北半球大多數人還穿厚外套的時候,這裡早早已經有人換上一身短打,加上距離台灣最棒的墾丁海灘不超過兩個鐘頭車程,不好好利用,辜負老天更對不起自己。本來打算上禮拜就去的,發現剛好撞上“春天吶喊”活動,雖然我對搖滾演唱會,尤其是比基尼辣妹很有興趣,可一想到萬頭鑽動的人群和車陣,決定還是不湊那個熱鬧,也免掉被懷疑是個毒蟲的可能性。前兩天看報知道春吶結束,留下的垃圾也終於清理完畢,趕緊打點行囊(一條毛巾加一本書,泳褲直接穿身上),趕在四月初墾丁還沒被盛夏人潮佔領前,出發大吉。

台灣是個海島,四周環海(surprise!),小時候住台北也曾到過幾個沙灘玩耍,但不知道為什麽,讓我喜歡上大海的似乎都是外國的景點。最開始是泰國的普吉,後來延伸到其他國家的海灘。回想起來,工作上班二十幾年,大概有將近一半的假期是在不同的海邊度過。甚至有一次在假期最後一天,衝動的買下澳洲的一戶觀海公寓,當時自己還住在租來的房子。幾年後為了買自住房才把海濱小屋賣了,到現在還懷念不已。

我一早出發,不出所料,到的時候整個墾丁南灣只有小貓兩三隻,正和我意。可即使如此,要在諾大片沙灘上找塊清靜的地方還是很不容易,原因之一是沙灘和海面基本被各種標示物分成兩半,一邊可以泡水曬太陽,另一邊是玩快艇沙灘車的游樂區。我對那種花鈔票請人把自己嚇個半死的活動興趣不高,於是當場被限制一半的行動自由。原因之二是泡水這邊有一個商店,賣的飲料比外面貴三四倍,附加服務是播放音量可以把鯊魚嚇退三公里的音樂,其實以那種音量來說,稱它是音樂實在有點誤導。我看沙灘人不多,問他們可不可以關小聲點,換來店員一個奇怪的表情,大致意思是:“有沒搞錯,這裡是海灘耶”!

尋尋覓覓一大圈,勉強在空蕩的沙灘上找到一個噪音較小的角落,脫掉上衣,抹上防曬,拿出書本,翹起二郎腿,心想待會太陽熱烈點時再去泡水。徐徐吹來的海風輕拂在身上,舒服透頂,我很快就進入到書本的世界。可還看不到幾頁,一陣突如其來的廣播聲響把我嚇了一跳,明明商店的音樂沒停啊,再仔細一聽,原來是後方馬路上宣傳車正在不斷重複廣播:“蘇xx將親自來到xx發表政見”。我的天啊!不是剛選舉完嗎?這簡直比“1984”裏的老大哥還厲害,即使在最偏遠的地方,最料想不到的時間,總有一個冷不防冒出來的聲音提醒著我們:小心,選舉就在你身邊!

宣傳車鬧了一陣後走了,不一會,沙灘上陸續來到幾撥年輕人。其中有幾個女生特別吸引我的注意,不是因為身材火辣或穿著清涼,剛好相反,她們有些戴著完全不能遮陽的小禮帽,有些穿著黑色的長褲襪,身上裹著一層層我叫不出名字的衣物和裝飾品。。。。這是去海灘玩水還是參加宴會呢?嗨,不關我的事,我也管不了,再看下去被人當成變態怪叔叔那才冤枉。重新把注意力拉回,又過一會,一陣高亢的尖叫聲讓我立馬丟掉手中書本,正準備衝向大海,幫忙搭救那位即將溺斃的姑娘,再定睛一看,沒人溺水,只是幾個人鬧著玩而已。接下來一段時間,此起彼落的尖叫聲成了另一種背景音樂,聽習慣也就不以為意,我只是在想:如果真有人溺水或被鯊魚咬了,他該發出什麽聲音才能吸引別人的注意?

畢竟是初春,氣候不很穩定。有時陽光熾烈,一陣烏雲飄過,又下起小雨,整個早上就在晴時多雲偶陣雨中度過。我無所謂,陽光好,小雨清涼也不賴,看著天空一陣黑一陣藍的變化很好玩,呼吸帶有大海味道的空氣更讓人陶醉。那些年輕人似乎不這麼覺得,待的時間都不長,其中有幾個跑去玩被遊艇拖著跑的遊戲,帶來一陣陣震耳欲聾引擎聲,事到如今,我反正早已對寧靜不抱任何期望,再吵也就那樣了。另外一撥人玩了一陣沙灘排球,把自己喉嚨喊啞後也走了。這些年輕人到海灘來做了許多事,唯一沒做的就是脫掉上衣,躺在沙灘上曬太陽。

突然間我知道為什麽我是在國外喜歡上大海了。台灣的海灘文化很獨特,很多人怕曬黑,加上以前交通不便,更衣淋浴設施髒亂,海灘並不特別吸引人,即使偶爾來到也只當是個狂歡的地方。習慣使然,海灘上就一定要有熱鬧的音響和遊樂設施,而且所謂的海景酒店大都根本不靠海,到那裡度假的人花在酒店裏的時間比在海灘上還多。外國海灘景像大不同,天氣好時人也很多,男女老少都有,一條條躺在沙灘上,除了偶爾傳出的嬉笑聲外,大部分時間聽到的只是海浪起伏和海鳥的叫聲。有人玩水,更多的人在沙灘上曬太陽,休息,散步,慢跑,看書,思考,發呆,或只是盡情接受大自然的洗禮。結束時用旁邊露天沖水蓮蓬頭沖掉身上沙子,套上件T恤,拍拍屁股走人。

我趕在交通繁忙前回到家裏,海灘的一天雖然經歷了各種噪音的攻擊,海水溫度也不夠暖到讓人盡情玩水,可還是挺令人回味。海就是海,不會因為人的行為而有所改變,它動起來驚濤駭浪,靜下來寧靜沉穩。生活在海島上的人如果不願意親近大海,或不懂得如何與海相處,挖掘它的無限魅力,是件很可惜的事情。為此,只要一逮到機會我還是會回去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