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一周七天,一天24小時都可能在工作,何不一周七天,一天24小時休假?
這次的外派帶有點風蕭蕭兮易水寒的味道,因為業務規模和職位限制,我知道任期結束後是回不了台灣母公司了,我也明白不可能在大陸長長久久,因為對公司來說成本太高,又需要把職位盡量保留給本地員工。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已經開始嚮往重新開機了!
那三年半的工作依舊忙碌,但心態上和以前大不相同,我把工作當成“工作“來做,盡量不讓它影響生活中其他事務。以運動為例,我的行李箱中永遠有一雙運動鞋,辦公室也有一雙,逮到空檔,拎起包就到附近健身房,一個多鐘頭後回辦公室繼續上班。
受到全球化的影響,我負責的雖然是本地市場,但經常需要和其他國家地區負責支援監督的人員一起合作,電話會議是最普遍的溝通工具,工作時空界限因此被很大程度打破,為了照顧所有與會者的時區差異,經常晚上還要開會,而且不管身在何處都要開會,更不用提Email早已經是7/11的運作方式。我那時發明了一套理論,既然一周七天,一天24小時都可能在工作,何不一周七天,一天24小時休假?
現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三五年前還被認定是足以改變行業規則的新發明,三五年後很可能已經成了老古董。我一直認為八零九零年代經歷了科技帶給人類整體生活跨時代的大躍進,在我之前的商業人士,無論做多大的官,可能連電腦開機都不會,在我之後不久進入社會的上班族,不懂網路大概跟文盲意思差不多。身處承先啟後的世代,眼見如此戲劇化的演進,感覺奇妙又有趣。
無論科技花樣翻新到什麽地步,我始終認為Email的普遍使用是真正劃時代的變革,現在電子溝通工具再多,再快,再花哨,總跳脫不出Email所設定的大環境。早已習慣在網上聊天的人,很難想像當年我們在又厚又重的電腦屏幕前初次收發電子郵件時的驚奇。在那之前,國際間通訊大多靠操作繁瑣又昂貴的電報,有了Email後原本忙碌的工作突然變得清閒,於是大夥又紛紛想些新花樣,讓自己起碼不致看起來無事可幹。
Email這玩意兒後來從工作上的救世主慢慢擴展成生活中的好幫手,和親戚朋友,尤其是遠方親戚朋友間的聯繫變得簡單即時,各種複雜資料的傳輸也變得輕鬆如意,再後來,經過系統更新速度變得更快,再後來,容量更大鏈接更多,再後來。。。。啊,竟然成了一場噩夢!怎麼會這樣?生活中,和朋友聯繫速度快了,但心理距離並沒有真的縮短,有人坐在隔壁卻用Email溝通,有人成天傳送小笑話卻難得說上一句真心話。這些都還是小事,稱它為噩夢還是因為工作。
隨著操作技巧的熟悉和,更重要的,發現Email在辦公室政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大夥每天收發Email的數量快速增加。這其中自己編寫的信件又遠比不上轉發他人的數量多,一件簡單的事,經過眾人加上點可有可無,不知所云的意見後多次轉發就成了件大事(或別人的事,或另外一件事)。我原以為隨著責任加重,收到的Email增加很正常,後來發覺其實不是那麼回事。
許多人對認為不重要的Email置之不理,或許個性使然,我覺得那是不尊重人的行為,所以有信必回。那可不得了,平均一天收幾十通Email,單只是讀一遍就得花不少時間,一一處理回覆,就沒什麽時間做其他事。那幾年工作基本追著Email跑,電腦不離身,出差進到旅館房間就急著找上網設備,逮任何開會空檔就處理Email。有時休假強迫自己不開機,但心理壓力還是很重,假期結束前要犧牲至少一整天趕進度,否則只是更痛苦。
組織規模大就容易產生這個問題,我覺得很沒意思,但又莫可奈何。對那種長篇大論式或夾帶一堆附件的信件尤其反感,大概出於這種心理,能只寫一句話回覆,我絕不寫第二句,能用一個字解決,我絕不用兩個字。當時完全想像不到的事情是,有一天我居然會以寫文章為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