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的報紙上有兩則新聞出現在同一個版面上,一個說的是台灣郵輪經濟起飛,創造超過七億產值,相關行業大發利市,另一則講的是春節期間全台遊樂區像擠沙丁魚,入園人數屢創新高。
這兩則新聞基本互不相干,放在一起卻令人思索起台灣主流旅遊方式和外國的差異,小結個人心得如下:
1.
台灣旅客喜歡湊熱鬧,越是人多的地方就越愛去,原因可能是人們認為大家都做的事一定不會錯(相反的,如果很少人去的地方,即使喜歡,心裡還是覺得怪怪的),或擔憂錯過某些好康(否則怎麼會那麼多人去?),昨天有一位媽媽告訴我過年期間她帶小孩去九份,擠個半死,只為沾染點“年味”。郵輪旅行則是鬧靜夾雜,有些上岸地點人煙稀少,有些船上的活動環境很安靜(譬如獨自看書,看海等)。
2.
台灣旅客常抱有“撈本”心態,期望在有限休閒時間中盡量到最多地方,看最多景物,吃最多美食,做最多活動,買最多名產,照最多相片。。。行程越趕越好,否則就會有“不值”的感受。郵輪旅行(尤其是長途)許多時間在海上漂流,雖然有譬如看秀,演講,賭場等各種活動,空閒時間還是不少,有些曾搭乘郵輪旅遊的台灣旅客因此抱怨無聊,浪費時間。
3.
台灣遊客的消費重點經常和“住”和“吃”有關,判斷一段旅程好壞也常以住的多豪華,吃的多高檔為標準,其他則是能省則省。郵輪旅行給人奢華印象,其實卻不然,大部分艙房只能算簡單實用,吃的是不錯,但吃多了也就那樣。報導中說郵輪客在台灣一天消費超過五千元,還舉例基隆計程車司機平常一天最多做三千塊生意,郵輪來時連小費一天可賺五千。那是因為外國旅客較願意將錢花在能加深旅行體驗的地方,四個人分擔一百多塊美金車資實在不貴,吃個簡單的麥當勞(或從船上帶出來的三明治),就能一整天從從容容認識陌生地點。
4.
台灣遊客喜歡刺激獵奇,除非是像花季那樣特殊的自然景象,否則大多景點都有許多人工設施,有些多到掩蓋掉大自然的原始風貌。逛動物園的目的則常是為了看動物表演,否則就乾脆看假的公仔。外國許多景點以台灣標準來看根本不算景點,因為既不收門票,也沒有好看的造景或好玩的遊樂設施,只有保存原始的自然生態加上簡易輔助工具而已,和動物接觸則是在保障雙方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做最近距離的互動。
如果把這幾件事做更進一步推演,或許還能找出台灣社會對於像從眾心理,慢活,冒險精神,乃至於金錢觀,人生觀等主流價值形成的因果關係。但也必須承認,這樣的觀察比較和推演有嚴重的以偏概全之嫌,譬如所謂外國遊客其實還可分為許多種類,郵輪旅行不見得風行各國,台灣遊客喜好也很難一以貫之等等。過年經歷種種見聞,心有所感,發發牢騷,言辭難盡情理。文化這玩意兒本來就沒有是非高低之分,提醒自己和朋友們有選擇的自由而已!
田兄觀察力深入,言之有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