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FB上說他的小孩得到作文比賽首獎,眾親友紛紛發文祝賀,有人建議申請入學加分,有人提出改進小孩較弱的數學成績秘方,但當某人問起作文內容時,才發現沒人讀過。
兩種場景司空見慣,1.外人問小孩:你幾歲?小孩低頭不語,旁邊父母插入說:快,跟叔叔說三歲!2.補習班下課,小孩口中吐出幾個英文單字,家長笑得合不攏嘴。
麥克阿瑟的【為子祈禱文】述說他對即將出世小孩期望,包括勇敢,堅毅,謙遜,憐憫,幽默,多數台灣父母關心的是分數,名次,甄試,才藝,學歷。麥帥不可能完全不在意考試分數,台灣父母也不是刻意強調依賴攀比,但不同教養重點造就不同人格特質,導致天壤之別的人生內容。
物質匱乏的上一代,用功利價值觀影響我們這一代,我們的生活環境富裕了,卻依舊用傳統思想影響下一代,等到他們為人父母,同樣如此教導他們的下一代。世世代代人生在老鼠賽跑中度過,差別是以前追求溫飽,現在追求豪宅。
社會越富足,年輕人越不被准許嘗試冒險,年幼時成長教育如此,長大後成家立業仍活在父母餘蔭之中。不走出舒適圈,老本總有吃完一天,現今的經濟和教育困局清楚說明,這個社會正大步朝“富不過三代”的結局邁進。
我沒有小孩,無法完全體會為人父母心情,但或許反而旁觀者清。什麼時候台灣家長願意尊重小孩是獨立個體,放手讓他為自己人生負責,什麼時候兩代人才可能各自走上自我實現,長期健康親子關係才可能建立,富不過三代的魔咒才可能打破。
我沒有小孩,無法完全體會為人父母心情,卻建議或教別人如何教養小孩? 太複雜了?!
回覆刪除世間人,表面看來,是照顧家人,甚至照顧某某人。其實,都是在照顧自己。照顧自己感官上的滿足與精神上的成就感。要反駁這句話,除非能照顧別人的小孩猶如照顧自己的小孩。到那時候,也不需要不孕症的治療了,也沒有憂鬱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