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1日 星期日

美食王國

上禮拜心血來潮拜訪陽明山,順道到“全國最高學府”文化大學逛了一圈。我是搭公車去的,下車後道路兩旁餐廳,超商密布不令人驚訝,畢竟有許多師生在此居住,但越往裡走越不對,錯綜複雜的巷弄中幾乎全是各式各樣的小吃店,其中單是賣炸雞排的,據我不完全估算,起碼有六家。

時值中午,學校附近熱鬧程度和夜市差不多,原期望來到大學殿堂能見識些有氣質的場所,結果除了校門口一家乏人問津的書店外,氣質場所大概全被覓食人潮遮擋,基本看不見,行走其間,人沒沾上學術氣,衣服倒是染上不少炸雞味。我事後猜想這應不是文化大學的獨特風貌,而是當今台灣所有大學城的共同景象。

曾幾何時,我們的生活被“吃”這件事給塞滿了!平時忙於學業事業,好不容易等到休閒,第一個想到的不是吃大餐就是旅遊(旅遊更要吃大餐);逢年過節親友相聚當然要吃大餐,吃大餐時經常談論的還是哪裡大餐更好吃。犒賞自己,關愛家人,招待客人,喜慶宴會,甚至只是⋯⋯嘴饞,我們都要吃大餐!吃到飽餐廳裡景象(超重者)越來越觸目驚心,生意卻越來越好,越開越多。

打開電視,美食節目以前教人烹飪,現在大都介紹各地名菜;旅遊節目大篇幅描述食物特色,主持人也一定得做出一副不可置信的美味表情;現在連新聞節目都要藉例如食物漲價之名,刻意播放美食畫面,或食客將食物送入嘴中的特寫鏡頭。書店中旅遊書籍介紹文化藝術的鳳毛麟角,講吃什麽,上哪吃,吃一頓多少錢的佔絕大多數。

孔老夫子說:食色性也!誰不愛吃?我自己就是個愛吃愛喝,食量奇大的老饕,但科學家也說了:快樂生活由兩種元素組成,一種叫愉快(pleasure),和身體感官有關,譬如吃頓美食,睡場好覺,聽首好歌等。另一種叫喜悅(joy),和學習成長,克服挑戰有關,如畫畫,學電腦,爬山等,專家用“忘記時間的存在”,或專有名詞“心流”(flow)來形容這種心理狀態。

要把日子過好,這兩種元素缺一不可。愉快貴在適量,生活少了它枯燥乏味,但太多也不行,想像一下連吃十頓大餐,或連聽三天音樂,就知道為何不行。喜悅則是多多益善,它不是立即的感官滿足,而是持續的精神舒爽,想像一下經由不斷努力終於見到園藝開花結果,或網球技術更上層樓,或完整彈奏一首樂曲的感覺,你會嫌多嗎?

現代人普遍生活品質不佳,問題通常不在愉快太少,而是喜悅不足。為何不足?因為佔據生活最多時間的工作經常無法帶來喜悅,休閒時光又大把消費在只能產生部分愉快的“吃”上。我在許多場合問人們已有多久未曾感受心流,許多人都說假期寧願看電視吃東西,也不肯浪費在累人的事物上,以前曾有過的心流經驗,現在大都只留在記憶之中。

也有少數例外,一位年輕人說他每天下班都會花時間練習最鍾愛的毛筆字,因此每天都感受得到心流。我不知道他多愛吃,但可以確定,由於生活中有更有趣的事等著去做,他絕不會花許多時間等餐廳空位,或排隊買某種熱門食物。快樂生活對許多人來說,遠在天邊,對另一些人來說,卻近在眼前,兩者之間的區別經常只在一念之間!

講回吃,台灣人愛吃,可請問哪國人不愛?我們說臭豆腐,牛肉麵棒,老外說藍起士,義大利麵讚。我們自詡為美食王國,言下之意是肯鑽研提昇吃的藝術,但台灣飲食文化從未受到國際重視,原因就在於雖然我們花了功夫,卻只達到更頻繁滿足味蕾的效果,而沒有反應出更良好的整體生活品質。

蘇格拉底說:“有意義的人生吃喝為了活著,無意義的人生活著為了吃喝”,吃是民生大事(不吃會餓死),烹飪是門藝術,偶爾吃頓美食令人身心暢快,但將吃當成乏味生活的解藥注定徒勞無功。與其將有限生命花在談論,等待,拍照,分享,po文,一切和食物相關的事物上,不如吃飽肚子趕緊去做喜歡做,有意義,又能讓自己忘記時間存在的事情。

1 則留言:

  1. 謝謝您這篇,也點出了什麼才是真正會過生活、什麼才是有品質、有意義的人生。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