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看到兩篇最近很夯的文章,一篇是陳文茜寫的(陳文),文中引用一位來自鄉下,現在台北工作的年輕人,每天早出晚歸,辛勤打拼,省吃儉用,卻慨嘆要擁有一戶台北房產如同“高不可攀的想望”。文中批判政府放任台北房價不斷攀升,“政治淪為利益團體的工具,政策變成富人量身打造的提款機”,結論正如文章的名稱《這個國家,太對不起年輕人》。
另一篇是一位網友反駁陳文的文章(網友文),名為《年輕人,國家沒對不起你,是你對不起自己》。作者認為“台灣的中產階級很幸福,台北房價雖高,但租金是亞洲先進國家中最便宜的”。而且“雖然起薪低,但是生活品質高”。他認為按照世界發展趨勢,“台灣貧富差距還有拉大的空間”。這不是誰的錯,如果不爽可以離開,世界本就不公平,不要“整天在那邊靠北,要用自己的雙手去開創、去競爭、去搶!”。
這兩篇文章各有擁護和反對者,我個人的看法是兩種說法都沒錯,之所以形成南轅北轍的推論,是因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價值觀。怎麼說?陳文的立論根據在於年輕人需要在台北工作才有前途,而且要在台北擁有房產才代表進入人生勝利組。她說“如今在台北擁有一間像樣的房子,已經成為台灣整個社會階級的象徵。年輕一代渴望工作有前途,均聚集於台北。在台北沒有一棟房子,代表你的孩子皆是“魯蛇們”(losers)”。
同意這個說法的人自然較偏向支持陳文,而且我相信也是這個社會的大多數,因為在我認識的來自中南部的人中,就有多位千方百計把子女送到台北就學就業,甚至早早為他們在台北買好房子卡位。而老家在台北的人中,卻幾乎沒有任何一位會考慮有一天為了生活品質而搬到中南部。
支持網友文的人應是對現實看得較清楚的年輕世代,他們知道比起其他國家,台灣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壞,只是大勢所趨;他們也知道改善現況不容易,因為不論比人頭或比實力,不管在體制內改革或上街抗爭,成功機會都微乎其微,不如武裝自己博一把,輸了就算了,這年頭反正餓不死人,贏了就在台北買它十個八個房產,光宗耀祖,揚眉吐氣。
等一下,可不可以有第三種想法?可以!假設一個年輕人為了較好工作機會待在台北,買不起房不用說,但即使有能力買房,卻因為認為房價不合理,於是租房住,不但負擔較輕,也享受都會生活的便利。等到有一天不需要非住台北不可了,就到其他縣市置產,享受更休閒開闊的生活方式。以台灣第二大城高雄為例,有捷運,高鐵,國際機場,和國家級的各種設施,房價卻只是台北的五分之一,何況台灣就這麼大,要去台北隨時可以去。
當然這種做法不見得就一定是對的或適合所有人,但多一種選擇總是好事,只是當我偶爾向人說起這事時,不管年輕人還是中年人,反應通常都像雞同鴨講。後來我想通了,台灣社會中,年輕時就堅持這樣價值觀,步入中年後還能有不錯生活品質的人,少之又少,在凡事“隨大流”的環境中,人們不是不同意,而是根本沒想過。
少,不代表不可能,不信的話,再仔細想想生活四周是否有這樣的人存在。。。。如果實在想不出,讓我介紹一個給你:老黑!
另一篇是一位網友反駁陳文的文章(網友文),名為《年輕人,國家沒對不起你,是你對不起自己》。作者認為“台灣的中產階級很幸福,台北房價雖高,但租金是亞洲先進國家中最便宜的”。而且“雖然起薪低,但是生活品質高”。他認為按照世界發展趨勢,“台灣貧富差距還有拉大的空間”。這不是誰的錯,如果不爽可以離開,世界本就不公平,不要“整天在那邊靠北,要用自己的雙手去開創、去競爭、去搶!”。
這兩篇文章各有擁護和反對者,我個人的看法是兩種說法都沒錯,之所以形成南轅北轍的推論,是因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價值觀。怎麼說?陳文的立論根據在於年輕人需要在台北工作才有前途,而且要在台北擁有房產才代表進入人生勝利組。她說“如今在台北擁有一間像樣的房子,已經成為台灣整個社會階級的象徵。年輕一代渴望工作有前途,均聚集於台北。在台北沒有一棟房子,代表你的孩子皆是“魯蛇們”(losers)”。
同意這個說法的人自然較偏向支持陳文,而且我相信也是這個社會的大多數,因為在我認識的來自中南部的人中,就有多位千方百計把子女送到台北就學就業,甚至早早為他們在台北買好房子卡位。而老家在台北的人中,卻幾乎沒有任何一位會考慮有一天為了生活品質而搬到中南部。
支持網友文的人應是對現實看得較清楚的年輕世代,他們知道比起其他國家,台灣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壞,只是大勢所趨;他們也知道改善現況不容易,因為不論比人頭或比實力,不管在體制內改革或上街抗爭,成功機會都微乎其微,不如武裝自己博一把,輸了就算了,這年頭反正餓不死人,贏了就在台北買它十個八個房產,光宗耀祖,揚眉吐氣。
等一下,可不可以有第三種想法?可以!假設一個年輕人為了較好工作機會待在台北,買不起房不用說,但即使有能力買房,卻因為認為房價不合理,於是租房住,不但負擔較輕,也享受都會生活的便利。等到有一天不需要非住台北不可了,就到其他縣市置產,享受更休閒開闊的生活方式。以台灣第二大城高雄為例,有捷運,高鐵,國際機場,和國家級的各種設施,房價卻只是台北的五分之一,何況台灣就這麼大,要去台北隨時可以去。
當然這種做法不見得就一定是對的或適合所有人,但多一種選擇總是好事,只是當我偶爾向人說起這事時,不管年輕人還是中年人,反應通常都像雞同鴨講。後來我想通了,台灣社會中,年輕時就堅持這樣價值觀,步入中年後還能有不錯生活品質的人,少之又少,在凡事“隨大流”的環境中,人們不是不同意,而是根本沒想過。
少,不代表不可能,不信的話,再仔細想想生活四周是否有這樣的人存在。。。。如果實在想不出,讓我介紹一個給你:老黑!
其實這樣的人不是沒有,只是多半是較不發聲的一群人。跟世俗觀點對抗太辛苦,還是自己身體力行就好。回到年輕人的話題,我覺得每個世代的人都有自己的機會與挑戰,有的世代英雄出少年,有的世代大器晚成,能掌握住機會的不用教,不懂的也教不會。年輕世代高失業率低薪化已經快是世界各國普遍的現象了,站在前一世代的觀點去說甚麼,都不恰當。
回覆刪除"其實這樣的人不是沒有,只是多半是較不發聲的一群人。跟世俗觀點對抗太辛苦,還是自己身體力行就好。"
刪除這段話真是說到我的心坎裡了。